打工人
原题呈现
【2021届高三炎德·英才名校联合体(长郡
附中
一中)第二次联合检测】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半个多世纪以前,我们以“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带有“阶级”的词语评价人的身份;十几年前,我们又以“白领”“蓝领”“金领”等带有“领”的词语区分人的身份;近一段时间,央视新闻的一篇《早安啊,打工人》公众号文章让越来越多的人以“打工人”自标身份……而“打工人”这一称呼也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赞同“打工人”这种提法的,说“打工人”是对所有从事体力和技术劳动者的统称,这三个字代表着勤奋、热情、坚韧和上进,是当代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也有不少人表示反对,认为这一称呼本身带有嘲讽和调侃的嫌疑,是新时代下人为的强行阶层划分,意在弱化当代青年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企图通过这种幽默式的调侃缓解当前年轻群体的高压生活环境。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打工人”这一称呼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以高中学生的视角写一篇文章,向《青眼看社会》杂志的“热点时评”栏目投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
作文材料可分两部分。
前一部分引出不同时期人们对身份的界定方式:从“阶级”,到某“领”,到“打工人”。
后一部分列出对“打工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赞同,一种反对,各有理由,都不无道理。我们可以选择角度,自圆其说。但结合材料来看,称呼“打工人”的有著名官媒央视新闻,对这一身份标签有较明确的肯定与认同,所以,我们更应该倾向于,最起码不能忽视对“打工人”的积极、正面内涵的挖掘。
可以从“赞成”的角度写,可结合材料中提供的理由,可将“打工人”称谓定位为勤奋、热情、坚韧和上进,读懂“打工人”的平凡与不凡,敬业与努力,打拼与奋进,自尊与自强,体现一种积极、乐观的自我认同感与社会正能量。
可以从“反对”的角度写,可结合材料中提供的理由,着笔于年轻群体所面临的严峻竞争形势,负荷前行的工作生活现状,可视之为自嘲、调侃、戏谑的“黑色幽默”。
也可以持辩证看待,一分为二的观点,指出这个称谓包含的“正能量”或“负能量”,同时更近一层,希望集体、社会、国家多关注和扶持“打工人”,积极营造适合“打工人”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努力培养真正有自我认同感、归属感,有新时代新风貌的“打工人”群体。
特别注意作文题的任务情境。身份为高中学生。投稿的杂志是《青眼看社会》,“青眼”和“白眼”相对,它的涵义是: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表示喜爱或重视、尊重。比如魏晋名士阮籍就好为“青白眼”。放在作文材料中,也意味着应正面看待问题,表达相对积极向上的观点。除此,还可以理解为“青年之眼”,照应前面的“以高中学生的视角”;投稿的栏目是“热点时评”,即文体上要写议论文或杂文。
写作核心则是“对‘打工人’这一称呼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牢牢扣住这个来写,则不易偏题。
立意拟题
安好,打工人!
加油,打工人!
你我都是打工人
打工人,请接受自己的平凡
做不一样的打工人
打工人的“魂”是什么?
“打工人”的幸福在脚下
让“打工人”找到归属感
打工人,请找到自己的尊严
我们都在为自己“打工”
“打工人”称谓的冷与暖
“打工人”的自我认同感
“打工人”:以自嘲纾解焦虑与痛楚
打工人:在平凡中创造不凡
“打工人”:自我调适与减压
“打工人”不佛也不丧
“打工人”的冷幽默
“打工人”的痛感,你看到了吗?
佳作示范
“打工人”,请找到你的平衡点
作者:陶玉龙
?
?
?
按马克思《资本论》的说法,“打工人”多少要被赋予“被剥削者”的特性,他们受到压榨,处境凄苦;而今年年底,“打工人”一词引发各个阶层的广泛共鸣,且不论毁誉褒贬,这是人们在日常打拼中,关注、审视自我境遇的情绪载体。
“打工”何为?“打工人”何人?就在这模糊的表达中,蕴藏着现代人的思考:他们身处重荷与强压之下,却对生活和明天有所期冀;他们头顶阴云密雨,却也懂得为灵魂卸力,令自己在心态上,如鸿羽般轻盈。
能在进与退,喜和哀之间,找到一个不偏倚的平衡支点,不得不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通达,它让我们免于爆裂,亦免于沉沦。
现代化下的工作,或许仍有体力上的挥汗如雨,外加精神上的砝码也愈为沉重。人们被快节奏、高强度的劳动折磨到疲惫不堪,常感心力憔悴。面对地铁、人潮、霓虹灯、水泥森林,他们满肚子苦闷无处倾诉,只能自我稀释与消解。一觉醒来,继续面对暗无天日的KPI指标、“996”压力,他们需要发泄口,于是“打工人”应运而生,成为疯狂刷屏的热词。
正如儒家是入世的“饭铺”一般,道家则是出世的“药铺”,二者互补阙漏,此消彼长,维持平衡。我们如若过度入世,沉浸在无从着陆的苦海,每时每刻拉死心中这根弦,迟早会面临被吞噬的结局;而总是玩世不恭,把消极当常态,则像踩在虚无的云端。唯有找到二者的平衡点,才会让脚下不重不轻,不疾不徐。
这就是我们调侃自己为“打工人”的考量:戏谑并非自卑,调侃而非自黑,有不满而不绝望,这是一种在抗争与妥协后的自我定位,自我排遣,自我调适,自我纾解,是一种稍事休息又逆流而上、积极应战的良好心态。因为深知山高路远,荆棘密布,所以我们调整姿态,相信来日方长。
众生皆苦,被我们羡慕的“精英”同样被生活无情地鞭笞。在能力出众的加持下,他们所承载的责任,较之常人也添加百倍,他们的“打工”,便不只为一己之利,而是为赖之运转、存活的大团队。他们在俯瞰我们的同时,不也在接受生活的睥睨?
其实,不论高低贵贱,每一个为梦前行的你我,何尝又不是“打工人”?抛开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我们无数个不遗余力的奋蹄,不过是对人生负责的尽善尽美。我们都在为自己的人生“打工”,无关贫富,不论亏盈,苦中作乐,甘之如饴,不过是每个社会人应秉持的态度。
如此一来,对于“打工人”这一称谓,我们不必纠结、较真,不如摸索到、拿捏好适合你的那个平衡点,不卑不亢,不哀不矜,以泰然之心态,阅历千山,行舟万里。
【作者写作随感】
像“打工人”这类具有鲜明的正反两派观点的材料,除了运用材料中或褒或贬的观点,以此为论点扩充论据,充实论述之外,还可以不选择站队,而采取“折中”的办法,即持中立态度,用相对客观、冷静的立场进行剖析。
这种写法有它独特的优势,如思考更全面,能综合运用正反两面的材料等,面对争议性话题,即正反两面各执己见的话题时,可以采取“折中”之法。
但是,如果题干明确要求写作者做出选择,非此即彼,只能写一面的时候,就应该态度鲜明,而不含糊其辞。比如面对社会丑恶现象,例如“马保国爆红”等话题,则要以批驳为主。
“打工人”的戳心句子
1.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
2.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可以一天不打工。打工可能会少活十年,不打工你一天也活不下去。打工不仅能致富,还能交友娶媳妇。
3.靠别人是公主,靠主人是宠物,靠自己,才是光荣的打工人!
4.有人相爱,有人夜里看海,有人七八个闹钟起不来,但起来后还是会努力工作,不懈怠。
5.世上只有两种最耀眼的光芒,一种是太阳,一种是打工人努力的模样。
6.头等舱可以优先登机,银行VIP可以不用排队,演唱会最贵的票位置也最好,世界从不平等,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
7.生活里80%的痛苦来源于打工,但是我知道,如果不打工,就会有100%的痛苦来源于没钱,所以在打工和没钱之间,我选择打工。(《打工宣言》)
8.过安检的时候检测仪一直响,安检的姐姐让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掏出来,检查过了,还是一直响,然后,她问我干什么的,我说我打工的,她说:好家伙,难怪检测出了钢铁般的意志。(网络段子)
9.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但却不敢迟到,因为迟到扣钱。早安,打工人!
“打工人”的典型事例
1.早年的“打工人”
周星驰在电影《长江七号》扮演的民工周铁,邋里邋遢,用铝制饭盒,绳子挂着盒盖,坐在高楼吃饭,吃的是米饭青菜咸鸭蛋,他眺望城市的发展,姿态稀松平常;他靠着卖苦力维持生计,却屡屡被生活欺负。这一人物形象,其实就是早年的“打工人”。
2.前途无量的“打工人”
2020年8月,微信朋友圈被华为“天才少年”刷屏。华中科大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张霁和姚婷,入选华为“天才少年”项目,获得了百万年薪。而这让人艳羡的百万年薪,只不过是他们职业的起点。这,就是前途无量的“打工人”。
3.“打工皇帝”唐骏唐骏,是中国的著名职业经理人,曾留学日本和美国,有“打工皇帝”之称。本科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后前往日本名古屋大学深造并取得工学硕士学位。唐骏认为,职场最重要的生存法则就是简单、勤奋和学会沟通。对于“打工皇帝”称号,他表示:“中国有很多像我这样的打工的,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不是在为别人打工,是在为我自己打工,为我的财富、人生和未来打工;打工就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创业,因为结果都是一样,通过打工获得了财富,获得了认同,获得了经验。”
“打工人”的精彩观点
观点一:“打工人”的梗为什么会刷爆网络呢?第一个原因,具有共鸣性。第二个原因,具备自嘲点。第三个原因,现代人活得太焦虑。所以,消遣也好,娱乐也罢,有一个段子能让网友们口嗨,淡化一下生活的压力,是非常好的。
观点二:“打工人”的调侃更像是一种平衡艺术
对注重个性和自我的年轻人而言,“打工人”的调侃更像是一种平衡艺术——既有面对重负的敏感脆弱,也会适时的自我减压;既有融入社会的自觉,也有对个体价值、个体尊严的尊崇和追求;既有认清现实的妥协,也不乏美好憧憬、积极用汗水走向未来……(来源:海报时评
时敢当)
观点三:为自己打工,做自己人生的老板
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总是要从低级往高级攀升,从没有哪一个人生下来就是“老板”。做“打工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做没有目标、不思进取的“打工人”。如果仅仅是每天自嘲为“打工人”,而不积极改变自己,那就和“社畜”没什么分别了,最后恐怕也逃不了“被淘汰”的结果。无论是为谁打工,生活压力有多大,都要懂得“为自己打工”。在工作中学习和成长,汲取足够的独立资本。通过努力,做自己人生的老板。(来源:四川在线
严奇)
观点四:加油,打工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境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流行词里,往往隐藏着当代年轻人的思考。透过它们,能够读懂年轻人的倔强和自豪,读懂他们的追求和梦想。在集体调侃中,时代的情绪得以释放,人们继续为生活而奋斗不息。加油,打工人!(来源:海报时评
时敢当)
观点五:辩证分析“打工人”心态
“打工人”的流行,不仅仅是因为它戳中了焦虑,更在于它的积极向上。打工仔外来妹,佛系青年社畜,一种是人为竖起身份壁垒,一种又是安于现状的不思进取。打工人不一样,虽然我们是打工的,但不低下不卑微,是个大写的人。“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早安,打工人!”,又能让我们充满力量,要去干翻这个世界。(百姓生活)
观点五:“打工人”更像是一个中性词汇
它让所有劳动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以及共鸣,在这里,所有“打工人”都有着自己的尊严。就如同一个打工人群组的简介一样:不管你高兴还是悲伤,都无法抹去你打工人的标签,打工人也有情绪,打工人也有权力说“不”。“打工人”流行背后,是年轻人对于生活重担的调侃,是对于高压环境的不满,也是对于平凡人生的不甘,是属于成年人的一种黑色幽默。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出击。相比于佛系、丧,它带有更积极的乐观主义色彩。(澎湃新闻)
“打工人”的精选时评
“打工人”火了,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郭振纲?
来源:中工网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是人上人!”最近,“打工人”这个词火了。不仅有各种段子和表情包在网上流传,就连朋友之间聊天都可能会先问候一句“你好,打工人!”
在这里,“打工人”是对所有从事体力劳动或技术劳动的人的统称——无论是在工地搬砖的工人还是坐在办公室“996”的白领,亦或是单位中层领导、创业者,都可以自称“打工人”。一个人也许努力半生也没多大收获,也许奋斗多年也无法赢得成功。但在这里,“打工”被广大网友尤其是年轻人演绎为积极劳动的象征,自强独立的标志;“打工人”被赋予了钢铁般的意志,炙热的情怀,还有诗和远方的期待。
“打工人”,火了,火的缘由耐人寻味。这背后,固然有当代年轻人对于生活重担的调侃,对于工作压力环境的不满,但更多的则是对于平凡人生的不甘,是用努力和汗水去创造美好未来的敬业乐观精神。火了的“打工人”,范围已经不是那个传统上的“打工族”,而是包含所有通过劳动安身立命的人;内涵已经突破过往对体力劳动者的同情性问候,而是对包括体力劳动者在内的所有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美好人生的赞美。在此语境下,“打工人”不仅不再含有贬义,而且极富褒义。
同样是一个称谓,被赋予新意的“打工人”,从内涵到精神实质似乎一下子发生了质变,并且被今天的网络社会广泛认同,其翻转的背后极富时代意义。因为一旦“打工人”火了并且能够被现实社会接纳成为一种常态,人们必然会对“打工人”一词进行重新定义。重新定义后的“打工人”,凸显的是社会对劳动的价值尊崇,突出的是社会对劳动者的正面评价,进而有可能改变当下社会对体力劳动的“抵触性”认知,真正实现“工作有别、价值同等”的社会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打工人”火了,其产生的社会引领价值意义重大。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打工人”一直存在一种偏见,并且将其泛化为“社会底层人士”的统一称谓。农民进城务工被称为“打工”,没有固定工作单位的劳动者被称为“打工族”,他们的名声不光鲜,他们的社会价值被低估。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职业价值分野现象严重,就业引导出现偏误,不同工作的人被人为分成“三六九等”,不同性质的工作被人为区分为“高低贵贱”,扭曲了劳动的价值和本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价值大小。每个人从事的工作都是有意义的,付出的劳动都是有价值的。只要劳动者认真工作,创造性劳动,社会应当给予同等的尊重和待遇。因此,“打工人”火了,从工作本义而言,体现了劳动价值论的回归;从精神激励而言,体现了对劳动者的鼓励和自我价值的肯定;从社会价值而言,昭示了社会对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尊重,契合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时代强音。
“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幸福的打工人”。“打工人”火了,火的不是这个称谓,而是称谓所蕴含的劳动价值的回归,以及所有劳动者职业尊严的重塑。
“打工人”的内卷,停在自我调侃就好
作者:邵世威?
来源:红网?红辣椒评论
近日,“打工人”一词火爆网络,和前些年的“佛系”一样,许多人以此来自我调侃,“佛系”一词伴随着的是丧文化的出现,而此次“打工人”伴随着的便是大众对“内卷化”的讨论。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而这个社会学概念,在互联网不断被引用、解构、重塑,最终把内卷用来指代过度的内部竞争。
为了赢,就不得不996,不得不刷绩点,不得不逆行送外卖,但竞争过后,可能是因操劳过度而垮掉的身体,可能是绩点前三却毫无专业实践能力,可能是因逆行送外卖而遭受处罚。过度的竞争,过度的“内卷”并没有让大众在日复一日的操劳中变得更好,也没有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永远都在做着自我消耗的无用功。
诚然,“内卷化”让很多大众、很多行业都陷入一种困境之中,从大自然到人类社会,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内卷化”。我们或许能一时逃避,人们往北上广奔走“内卷”时,我们就往二线走,去发展不同的事业,但那里也有人,那里也在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内卷”,依目前的形势来看,“内卷化”并不会因大众的讨论而停止,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然而,我们可以用“内卷化”来调侃他人或自己的处境,可以用“佛系”“社畜”“打工人”这类词来自嘲,但我们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丧文化”,还是“内卷化”,都应该只是我们的谈资,只是我们表达幽默,释放压力的手段。不应让这类观念,消解我们的努力,否定竞争的意义。不能因为嘴里喊着“打工人”“我很佛系”,从而忘却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付出才有回报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请让“打工人”在自嘲这儿停下吧,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飚说道:“真正的英雄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生活的每一天。”努力或许不会让我们变得更好,但至少不会让我们变得更糟,既然逃不掉,那不如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面对,不惧“内卷化”,果断地向前,做自己生活中的英雄。
“打工人”:主动以自嘲面对痛与焦虑李煜淼?李煜淼(山西财经大学)
最近,一句极具共鸣的“早安,打工人”火遍全网,随后还衍生出一系列的幽默段子和搞笑表情包。网友们一句一个“打工人”互相以自嘲的方式调侃着,用看似丧的心态来包裹乐观积极的心态,“打工人”梗的背后藏着的是一种当代年轻人对抗世界的大智慧。
打工人是认清了现实,但依然带着积极与热爱生活。就像笑是对痛的接纳和拥抱,“打工人”也是年轻人对疲惫工作的调侃和释然。“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也可被理解为“打工人”以嘲笑面对现实,面对现实的毒打岿然不动,笑对生活。当代“打工人”,每天辛苦工作却只能拿到微薄工资,还面对着极大的工作压力,难免会积累负面情绪。而“打工人”一词却微妙地表明大家工作的实质,同时也用带着黑色幽默的方式自嘲贬低,宣泄情绪,宣泄过后依然积极生活。
打工人是一种“躺平任嘲”的坦然心态和自我保护方式。“打工人”是一种另类的佛系文化,看似卑微实则是一种卸袱。当年轻人放下内心包袱,便会发现前所未有的轻松。从某种意义上,“打工人”是一种放低姿态,是一种降低期待。当我们“无欲无求”便会“超脱”,便会发现世界并不可怕。别让过高的要求的不切实际的期待,束缚禁锢了本该自由的心灵。
打工人是让你学会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在工作上做打工人,在生活中做自己的甲方。当年轻人意识到工作的本质是出卖劳动力换取劳酬的公平交易后,明白了工作的性质后,就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去审视自己的生活。我们应该掌控自己的生活,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认为的有意义的事情中去,在生活中发现生命意义,寻找诗和远方。而工作不过是生活的调味剂,是获取生活成本的一种交易行为,公事公办即可。
打工人是一种消除职业对立寻求共同身份认知的方式。无论是外卖小哥还是职场精英,无论是中低层收入还是高层收入,只要没有掌握生产资料,不是老板,你就可以自称“打工人”。共同的身份认同,消解了职业歧视和对立,从“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到现在的“早安,打工人”的集体狂欢,歧视矛盾被淡化,打工这一名词被重新定义为一个中性的集体名词。去掉有色眼镜的“打工人”是年轻人求同存异后的结果,成了所有人共同的身份标签。
“打工人”是集体的狂欢,是情绪的宣泄,也是鸡汤式的鼓励,它不丧不被动,它是主动用自嘲面对痛苦焦虑,用乐观抵抗这个世界。可能“打工人”梗会随着网络热度的消退被人们忘记,但“打工人”所蕴藏的积极乐观精神会随着下一个热词的出现而再度复苏。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早安,打工人。
“打工人”爆红背后
是职业等级观念的消解
■
叶文馨(山东大学)
——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早安,打工人!”最近,各种围绕“打工人”的花式表情包和幽默段子在互联网走红,迅速占领各大社交平台。
“打工人”语录的蹿红,是当代年轻人职场压力大的一个缩影,他们通过戏谑、调侃的自嘲式表达来化解消极情绪,排解压力。然而,当我们发现大家纷纷把“打工人”的标签贴到自己身上,人人都将自己归为打工团队的一员时,打工梗背后可能就不仅仅只有排解情绪这么简单,这种集体取暖中更隐藏着一种可喜的变化——职业等级观念正在慢慢消解。
职业等级观在中国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古代社会讲究“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光从文字就能看出其中的阶级意味,贩夫走卒地位低下,引车卖浆有失风雅,躬耕陇田就得守贫。在现代社会中,职业贵贱论也渗透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父母教孩子:“不好好学习,只能去扫大街”;老师教导学生:“考不上好大学,只能厂里打工”;老板教育员工:“不好好干,只能一辈子做小职员”……这样的职业等级划分,似乎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默认的价值观。
2015年,南京玄武湖畔清洁工王师傅在清洁时,小腿被狗咬伤,找狗主人理论时,却遭到对方殴打和谩骂,“你就配扫地,你儿子也就配扫地”。在“高官>大老板>政府中高层>大企业中高层>小企业中高层>公务员>普通白领>个体小老板>打工者”的职业鄙视链中,上位圈的从业者对底层从业者自然而然带上了居高临下的姿态。富人看不起起早贪黑的工薪阶层,工薪阶层又鄙视艰难求存的底层群众。年轻人习惯于把工作称为“拼事业、奔前程”,和带有轻视意味的“打工仔”做了明显的区分。这样的职业等级观念分化了劳动者,让不同职业的人难有共同语言,却多了许多不必要的误解,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
然而,在今天“打工人”爆红的背后,我们惊喜地看到,至少在作为“互联网常驻民”的年轻一代中,职业区隔与歧视正在慢慢褪去,职业等级观念的消解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当大家纷纷使用“打工人”表情包,在各大社交网站中晒出自己的打工宣言时,“我们都是打工人”已经渐渐成为年轻人的群体意识。无论什么样的劳动者,无论行业光鲜与否、收入待遇如何,不管你是企业精英还是普通工人,大家其实都用处于同一个阶层,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打工并不丢人”凝聚成了一种集体共识,只要不偷不抢不违法,依靠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汗水获取薪酬,用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金融分析师、程序员、外卖员、清洁工都是打工人,都是光荣的劳动者,只要努力都会有光明的未来。
当你在鄙视链中鄙视别人时,又何尝不在被鄙视呢?当你囿于职业等级观念,追求光鲜亮丽的体面工作而轻视基层岗位上的劳动者时,殊不知每份职业背后都有自己的辛酸难处。真正的体面不在于你做的是什么,而在于你是怎样做的。打工梗为什么能爆火?正是因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又向上的打工人啊。
自嘲“打工人”,接受平庸是务实的第一步
常源(郑州大学)
——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早安,打工人。”近几日,我们的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不知不觉被相同的句式占满,有关“打工人”的调侃话语和表情包层出不穷,甚至身边的很多的朋友都开始戏称自己为“打工人”。比如:“小时候我以为打工的意思背着蛇皮袋踏上绿皮火车去远方的工地,
长大后发现只要是上班都叫打工。早安,打工人!”
往前倒个十几年,“打工人”可不是一个多受欢迎的自我形容,与其挂钩的往往是“受雇于人”“背井离乡”“工地搬砖”和“工时长时薪低”这样的印象。“打工”一词于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从香港传入内地时,就暗含着抵触的情绪,本身带有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做的含义,远不是今日坐在办公室里西装革履的白领们上抢着借此标榜自己的待遇。
时代变了,人也变了,话是玩笑话,其中透露出的情感却是共通的:拒绝资本的无情捆绑,以自嘲消解现实的痛苦和焦虑,以返璞归真的姿态向生活进击。
《共产党宣言》中早就清楚明白地写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没有生产资源、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被雇佣的劳动者阶级在过去统称为无产阶级,如今被戏称为“打工人”。从前市场经济刚兴起时,人们习惯把职业分个三六九等,认为在办公室里打工就是比在工地打工“高贵”。但如今无论职业光鲜亮丽与否,能让如此多劳动者消弭偏见而达成共识的,无非是不愿再对披着“理想”和“情怀”外皮的资本剥削买单。
自诩为普普通通“打工仔”的背后,不是甘愿低人一等,而是老板“画大饼”和资本“割韭菜”的行为不再能轻易蒙骗新时代的职场人。“拼事业”“拼前程”等“打鸡血”般的口号也不再能成为“996”的借口。话说得再好听,追逐梦想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游戏,大部分人起早贪黑不过为养家糊口,既然如此,又何必在乎名分有多好听呢?
既是自嘲,也是自我鼓励。“打工人”这个朴实无华的称呼背后,更难能可贵的,是职场年轻人们迈出了脚踏实地的第一步。把自己捧上云端的,飞得高也摔得惨,而一开始就生长在地上的,哪怕被时代的车轮碾过,也能拍拍身上的灰再站起来。
摒弃了眼高手低的学生思维,放低姿态,接受了自己不过是茫茫求生人海中的一粟,以诙谐的语气去拥抱平庸,以戏谑的态度去抚平生活中的痛苦和焦虑。与其用“精神胜利法”自我麻痹,不如认清现状,从嘲讽自我开始,对现实的种种不公嗤之以鼻,再以乐观主义的心态面向生活的又一次冲击。
自嘲并非自贬,接受平庸也并非安于现状。“打工人”“搬砖人”“社畜”等词的出现不是当代年轻人自甘堕落,相反,他们开始踏实地生活,与生活做斗争,并且能够乐在其中。
“不可能打工”!
流量追捧下的“网红文化病”咋治?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4月21日)
作者:梁言品??(标题一叹一问,抢眼)
有人说,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成名时间。对周某来说,他的成名就在2012年因偷电动车被抓获时,说出“这辈子不可能打工”这句话的一瞬间。然而,如此出名的荒诞剧,数年后竟仍在上演。(摆出“出名荒诞剧”现象。)?
这几天,周某刑满释放,接他的除了家人,还有不少网络直播公司。据统计,有30多家网红经纪公司、直播平台公司与周某家属接触,甚至有人提出过二三百万的签约价。虽然周某目前并未“签约出道”,并表示已有生活规划,但是“被追捧”的狂欢真乃咄咄怪事,令人大跌眼镜。(概括周某“被追捧”的狂欢事件,指出这是一种“咄咄怪事”,是一种“网络文化病”,属于议论文的“是什么”部分。)?
热度是流量,流量是价值,这是网红世界、网红经济里的一层逻辑。无论周某曾经做过什么说过什么、在服刑期间如何改过自新、未来将如何发展,作为被追捧的“网红”,他都显得有些“被动”。即便有“流量潜质”,也不应被恶意消费。正如人们所担心的,一些直播平台倘若借“不打工”的梗来营销炒作,传播“坐享其成”的扭曲观念,岂不贻害无穷。这样的“网红”,我们不需要;这样的热度,更应该凉一凉。(分析为什么是“咄咄怪事”:这种恶意消费传播了“坐享其成”的扭曲观念,属于议论文的“为什么”部分。)?
不是什么热点都能蹭,不是什么流量都能追。疫情期间,就有人推出“新型冠状病毒仿妆”,甚至cos“肺炎&医生”,把伤害当娱乐,引发很多人的“不适感”。诸如此类,将灾难娱乐化、将行为低俗化、将价值扭曲化(精简的整句!)的言行,纵然能抓住“眼球”,也不可能换来“回眸”。(采用了类比引申论证法,且“眼球”与“回眸”的借代手法好!)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网红兴起、流量汹涌并没有必然的“原罪”,而为了红、为了火、为了利却突破底线、毁坏三观,则是在“纵恶”。对此,人们应该警醒、警惕并给予警示。(消除“网红文化病”的方法一:不可突破底线,不可毁三观。开启议论文的“怎么办”部分。)?
“网红”需要流量,更要有文化。其实,“网红”这一庞大群体,纷繁芜杂、参差不齐,有的夸张怪异,有的哗众取宠,有的则有真才实学。近年来,不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知识人”“文化人”被追捧为“网红”,传递知识、见识与才识,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品位、有格调、有价值的典范。在铁打的网络、流水的网红之间,在流量与变现之间,那些得以存留下来的、被记住的并非是什么商业能力而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魅力。(并非是……而是……,正反分析法)只有守正且创新、身正且行直、怀珠且抱玉(这一组整句特别好!)的人,以文化“赋能”,“网红”才会变“常红”。(消除“网红文化病”的进一步方法是:在不突破底线不毁三观的基础上,以文化赋能。)?
我们不仅需要有文化力的“网红”,而且呼唤营造有生命力的“网红文化”。这既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良性氛围,也是“网红经济”“互联网经济”赖以生存的肌体生态。这就要警惕互联网之下的大众狂欢沦为突破底线的盲目疯狂,也要避免商业逐利的需求对网络发展趋势形成裹挟。人们想看到的肯定不是审丑、窥探、炒作、冲击公序良俗的种种不堪,而是分享、协作、鼓励、创新、超越的可能性与可塑性(不是……而是……,正反分析说理法)。即便是流量,也请“为湖北拼一单”“给白衣天使加油”“借美食给传统文化打个‘call’”的正能量更多一些。抵制网红世界里的“文化癌变”、涵养健康发展的精神气质,需要从每一个作品、每一份创意、每一点责任做起,更需要每个互联网平台不作助攻,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消除“网红文化病”的更进一步的方法是:营造有生命力的网红文化,涵养健康发展的正能量。这段的遣词造句以及事例的列举特别精简!)?
出狱后的周某对过往所为直言“后悔”,以后想在家种地。希望他不会在短暂的“被追捧”中迷失,而是能用劳动为自己赢得精彩,走好接下来的人生之路。(照应开头,并提出希望:能用劳动为自己赢得精彩。首尾圆合,收束干净利落!)?
总评:这是人民日报评论昨天推出的一则时评,是一篇结构上层层递进的典范议论文。首先主体结构上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层次清晰,构成了结构上大递进,且详写了“怎么办”,照应了题目中的“咋治”。其次“怎么办”部分的三个分论点更是层层递进:从“不突破三观底线”到“有文化建设”到“有生命力的文化建设”,简直是紧锣密鼓一锤重似一锤,锤锤击打出根治网红“文化癌变”的良音!要想写出深刻的议论文,建议多采用递进式!再则,本文的遣词、造句、叙例也是特别精简,排偶整句的时时闪现也增加了说理的气势。比喻、借代、对比、类比等手法的运用为议论的文采硬核加分,引申、正反、假设等多样化的论证分析法的运用也让说理“头头是道”。好文,读,多读!(共30张PPT)
“打工人”作文及审题分析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半个多世纪以前,我们以“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带有“阶级”的词语评价人的身份;十几年前,我们又以“白领”“蓝领”“金领”等带有“领”的词语区分人的身份;近一段时间,央视新闻的一篇《早安啊,打工人》公众号文章让越来越多的人以“打工人”自标身份……而“打工人”这一称呼也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赞同“打工人”这种提法的,说“打工人”是对所有从事体力和技术劳动者的统称,这三个字代表着勤奋、热情、坚韧和上进,是当代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也有不少人表示反对,认为这一称呼本身带有嘲讽和调侃的嫌疑,是新时代下人为的强行阶层划分,意在弱化当代青年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企图通过这种幽默式的调侃缓解当前年轻群体的高压生活环境。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打工人”这一称呼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以高中学生的视角写一篇文章,向《青眼看社会》杂志的“热点时评”栏目投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材料可分两部分解读:
前一部分引出不同时期人们对身份的界定方式:从“阶级”,到某“领”,到“打工人”。
后一部分列出对“打工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赞同,一种反对,各有理由,都不无道理。我们可以选择角度,自圆其说。但结合材料来看,称呼“打工人”的有著名官媒央视新闻,对这一身份标签有较明确的肯定与认同,所以,我们更应该倾向于,最起码不能忽视对“打工人”的积极、正面内涵的挖掘。
可以从“赞成”的角度写
可结合材料中提供的理由,可将“打工人”称谓定位为勤奋、热情、坚韧和上进,读懂“打工人”的平凡与不凡,敬业与努力,打拼与奋进,自尊与自强,体现一种积极、乐观的自我认同感与社会正能量。
可以从“反对”的角度写
可结合材料中提供的理由,着笔于年轻群体所面临的严峻竞争形势,负荷前行的工作生活现状,可视之为自嘲、调侃、戏谑的“黑色幽默”。
也可以持辩证看待,一分为二的观点,指出这个称谓包含的“正能量”或“负能量”,同时更近一层,希望集体、社会、国家多关注和扶持“打工人”,积极营造适合“打工人”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努力培养真正有自我认同感、归属感,有新时代新风貌的“打工人”群体。
特别注意作文题的任务情境。身份为高中学生。投稿的杂志是《青眼看社会》,“青眼”和“白眼”相对,它的涵义是: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表示喜爱或重视、尊重。比如魏晋名士阮籍就好为“青白眼”。放在作文材料中,也意味着应正面看待问题,表达相对积极向上的观点。除此,还可以理解为“青年之眼”,照应前面的“以高中学生的视角”;投稿的栏目是“热点时评”,即文体上要写议论文或杂文。
写作核心则是“对‘打工人’这一称呼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牢牢扣住这个来写,则不易偏题。
优秀作文
标题
安好,打工人!
加油,打工人!
你我都是打工人
打工人,请接受自己的平凡
做不一样的打工人
打工人的“魂”是什么?
“打工人”的幸福在脚下
优秀作文
标题
打工人,请找到自己的尊严
我们都在为自己“打工”
“打工人”称谓的冷与暖
“打工人”的自我认同感
“打工人”:以自嘲纾解焦虑与痛楚
打工人:在平凡中创造不凡
“打工人”:自我调适与减压
优秀作文
标题
“打工人”不佛也不丧
“打工人”的冷幽默
“打工人”的痛感,你看到了吗?
让“打工人”找到归属感
“打工人”的精彩写作角度
观点一:“打工人”的梗为什么会刷爆网络呢?
第一个原因,具有共鸣性。
第二个原因,具备自嘲点。
第三个原因,现代人活得太焦虑。
所以,消遣也好,娱乐也罢,有一个段子能让网友们口嗨,淡化一下生活的压力,是非常好的。
观点二:“打工人”的调侃更像是一种平衡艺术
对注重个性和自我的年轻人而言,“打工人”的调侃更像是一种平衡艺术——既有面对重负的敏感脆弱,也会适时的自我减压;既有融入社会的自觉,也有对个体价值、个体尊严的尊崇和追求;既有认清现实的妥协,也不乏美好憧憬、积极用汗水走向未来……
观点三:为自己打工,做自己人生的老板
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总是要从低级往高级攀升,从没有哪一个人生下来就是“老板”。做“打工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做没有目标、不思进取的“打工人”。如果仅仅是每天自嘲为“打工人”,而不积极改变自己,那就和“社畜”没什么分别了,最后恐怕也逃不了“被淘汰”的结果。无论是为谁打工,生活压力有多大,都要懂得“为自己打工”。在工作中学习和成长,汲取足够的独立资本。通过努力,做自己人生的老板。
观点四:加油,打工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境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流行词里,往往隐藏着当代年轻人的思考。透过它们,能够读懂年轻人的倔强和自豪,读懂他们的追求和梦想。在集体调侃中,时代的情绪得以释放,人们继续为生活而奋斗不息。加油,打工人!
观点五:辩证分析“打工人”心态
“打工人”的流行,不仅仅是因为它戳中了焦虑,更在于它的积极向上。打工仔外来妹,佛系青年社畜,一种是人为竖起身份壁垒,一种又是安于现状的不思进取。打工人不一样,虽然我们是打工的,但不低下不卑微,是个大写的人。“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早安,打工人!”,又能让我们充满力量,要去干翻这个世界。
优秀范文
“打工人”,请找到你的平衡点
按马克思《资本论》的说法,“打工人”多少要被赋予“被剥削者”的特性,他们受到压榨,处境凄苦;而今年年底,“打工人”一词引发各个阶层的广泛共鸣,且不论毁誉褒贬,这是人们在日常打拼中,关注、审视自我境遇的情绪载体。
“打工”何为?“打工人”何人?就在这模糊的表达中,蕴藏着现代人的思考:他们身处重荷与强压之下,却对生活和明天有所期冀;他们头顶阴云密雨,却也懂得为灵魂卸力,令自己在心态上,如鸿羽般轻盈。
能在进与退,喜和哀之间,找到一个不偏倚的平衡支点,不得不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通达,它让我们免于爆裂,亦免于沉沦。
现代化下的工作,或许仍有体力上的挥汗如雨,外加精神上的砝码也愈为沉重。人们被快节奏、高强度的劳动折磨到疲惫不堪,常感心力憔悴。面对地铁、人潮、霓虹灯、水泥森林,他们满肚子苦闷无处倾诉,只能自我稀释与消解。一觉醒来,继续面对暗无天日的KPI指标、“996”压力,他们需要发泄口,于是“打工人”应运而生,成为疯狂刷屏的热词。
正如儒家是入世的“饭铺”一般,道家则是出世的“药铺”,二者互补阙漏,此消彼长,维持平衡。我们如若过度入世,沉浸在无从着陆的苦海,每时每刻拉死心中这根弦,迟早会面临被吞噬的结局;而总是玩世不恭,把消极当常态,则像踩在虚无的云端。唯有找到二者的平衡点,才会让脚下不重不轻,不疾不徐。
这就是我们调侃自己为“打工人”的考量:戏谑并非自卑,调侃而非自黑,有不满而不绝望,这是一种在抗争与妥协后的自我定位,自我排遣,自我调适,自我纾解,是一种稍事休息又逆流而上、积极应战的良好心态。因为深知山高路远,荆棘密布,所以我们调整姿态,相信来日方长。
众生皆苦,被我们羡慕的“精英”同样被生活无情地鞭笞。在能力出众的加持下,他们所承载的责任,较之常人也添加百倍,他们的“打工”,便不只为一己之利,而是为赖之运转、存活的大团队。他们在俯瞰我们的同时,不也在接受生活的睥睨?
其实,不论高低贵贱,每一个为梦前行的你我,何尝又不是“打工人”?抛开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我们无数个不遗余力的奋蹄,不过是对人生负责的尽善尽美。我们都在为自己的人生“打工”,无关贫富,不论亏盈,苦中作乐,甘之如饴,不过是每个社会人应秉持的态度。
如此一来,对于“打工人”这一称谓,我们不必纠结、较真,不如摸索到、拿捏好适合你的那个平衡点,不卑不亢,不哀不矜,以泰然之心态,阅历千山,行舟万里。
点评
像“打工人”这类具有鲜明的正反两派观点的材料,除了运用材料中或褒或贬的观点,以此为论点扩充论据,充实论述之外,还可以不选择站队,而采取“折中”的办法,即持中立态度,用相对客观、冷静的立场进行剖析。
这种写法有它独特的优势,如思考更全面,能综合运用正反两面的材料等,面对争议性话题,即正反两面各执己见的话题时,可以采取“折中”之法。
但是,如果题干明确要求写作者做出选择,非此即彼,只能写一面的时候,就应该态度鲜明,而不含糊其辞。
范文二
“打工人”:主动以自嘲面对痛与焦虑
最近,一句极具共鸣的“早安,打工人”火遍全网,随后还衍生出一系列的幽默段子和搞笑表情包。网友们一句一个“打工人”互相以自嘲的方式调侃着,用看似丧的心态来包裹乐观积极的心态,“打工人”梗的背后藏着的是一种当代年轻人对抗世界的大智慧。
打工人是认清了现实,但依然带着积极与热爱生活。就像笑是对痛的接纳和拥抱,“打工人”也是年轻人对疲惫工作的调侃和释然。“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也可被理解为“打工人”以嘲笑面对现实,面对现实的毒打岿然不动,笑对生活。当代“打工人”,每天辛苦工作却只能拿到微薄工资,还面对着极大的工作压力,难免会积累负面情绪。而“打工人”一词却微妙地表明大家工作的实质,同时也用带着黑色幽默的方式自嘲贬低,宣泄情绪,宣泄过后依然积极生活。
打工人是一种“躺平任嘲”的坦然心态和自我保护方式。“打工人”是一种另类的佛系文化,看似卑微实则是一种卸袱。当年轻人放下内心包袱,便会发现前所未有的轻松。从某种意义上,“打工人”是一种放低姿态,是一种降低期待。当我们“无欲无求”便会“超脱”,便会发现世界并不可怕。别让过高的要求的不切实际的期待,束缚禁锢了本该自由的心灵。
打工人是让你学会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在工作上做打工人,在生活中做自己的甲方。当年轻人意识到工作的本质是出卖劳动力换取劳酬的公平交易后,明白了工作的性质后,就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去审视自己的生活。我们应该掌控自己的生活,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认为的有意义的事情中去,在生活中发现生命意义,寻找诗和远方。而工作不过是生活的调味剂,是获取生活成本的一种交易行为,公事公办即可。
打工人是一种消除职业对立寻求共同身份认知的方式。无论是外卖小哥还是职场精英,无论是中低层收入还是高层收入,只要没有掌握生产资料,不是老板,你就可以自称“打工人”。共同的身份认同,消解了职业歧视和对立,从“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到现在的“早安,打工人”的集体狂欢,歧视矛盾被淡化,打工这一名词被重新定义为一个中性的集体名词。去掉有色眼镜的“打工人”是年轻人求同存异后的结果,成了所有人共同的身份标签。
“打工人”是集体的狂欢,是情绪的宣泄,也是鸡汤式的鼓励,它不丧不被动,它是主动用自嘲面对痛苦焦虑,用乐观抵抗这个世界。可能“打工人”梗会随着网络热度的消退被人们忘记,但“打工人”所蕴藏的积极乐观精神会随着下一个热词的出现而再度复苏。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早安,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