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4 18:0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同步练习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以烦执事?
?
敢:自言冒昧的谦辞
B.夫晋,何厌之有?
?
厌:讨厌、厌恶
C.讵能若是乎?
?
讵:怎么
D.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
翻然:迅速转变貌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夜缒而出?
?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B.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
?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C.行李之往来?
?
鸡、豚、狗、彘之畜
D.讵能若是乎?
?
异乎三子者之撰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4)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大。从而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D.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代诸侯或帝王的谦称,他们有时也自称“孤”,谓自己不能得众;称“不毂”,即不善。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C.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7)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赵大讷,字敬叔。县人周恭肃王元俨之十世孙也。起家译曹掾,调泉州录事。大盗起,宁都泉之无赖男子啸众应之,遂谋来攻城。大讷作栅以御其冲,盗为引去。迁兴化录事,转龙溪尹。俗尚鬼,垒石作祠,以奉紫衣神,黠民将为奸利,必牲犬以祭。大讷投神江中,移石以修孔子庙。庭县多山畬洞獠,官稍侵之,辄弄兵暴掠,至烦。大将出屯,经年不解,大讷调御得其术,服从如良民。邑大姓怙势杀人,郡守受其财出之。大讷抱案诣府,历指其奸。守怒,阴中以他罪,大讷略无所慑。俄迁永嘉,永嘉计口赋盐,民以为病,大讷建请令富商转售之瑞安。猾吏伪为官书,诬平民盗贩,民自杀者三人。府下大讷讯之,大讷徙之临汀。州城枕大江,水暴,岸善崩。大讷列植巨木,先以萁芒杀浪势,然后实土,以石甃之,岸凡数千尺得不坏。除温、台等处海运千户,遭母丧,改知永新州,州民素豪,势出守吏上,闻大讷至皆畏服不敢吐气。乡饮酒之礼久废,大讷讲而行之,宾主就位,献酬有节,揖拜有容,观者叹悦。在官二年,告老解印绶而归,时至正八年夏六月也。大讷性刚直,不惮大吏,屡典剧县,皆有能声,卒胥无敢出乡,宿猾元豪亦相告远遁,数平反冤狱,民为立生祠。或以事如远乡,父老携子弟聚观曰:“此赵侯也!”其为人爱慕如此。大讷同时,有金德润君泽者,亦县人,由湖南廉访司掾,历官至嘉兴推官,亦以政事称其果毅有为,议者谓不如大讷云。
赞曰:丈夫之以功名自见者,岂必藉祖父之势哉?藉祖父之势而成者,世岂无之?终不足谓之丈夫,必也。奋自布衣卓然有立小或作州牧大或闻国政使德泽简在人心声闻流于后世然后始无愧于斯名善矣哉!
(选自明·宋濂《浦阳人物记》)
【注】①赵大讷,元朝人。②周恭肃王元俨,指宋太宗赵匡义的第八子赵元俨,封周王,谥恭肃。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奋自布衣/卓然有立/小或作州牧/大或闻国政/使德泽简在人/心声闻流于后世/然后始无愧于斯名/善矣哉!
B.奋自布衣/卓然有立/小或作州牧/大或闻国政/使德泽简在人/心声闻流于后世/然后始无愧于斯/名善矣哉!
C.奋自布衣/卓然有立/小或作州牧/大或闻国政/使德泽简在人心/声闻流于后世/然后始无愧于斯名/善矣哉!
D.奋自布衣/卓然有立/小或作州牧/大或闻国政/使德泽简在人心/声闻流于后世/然后始无愧于斯/名善矣哉!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很多,其中“除”是任命的意思;“调”是调动官职;“迁”是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贬谪。
B.揖拜是我国传统礼仪,分“揖”与“拜”两类。“揖”即拱手礼,多用于平辈、陌生人之间;“拜”即跪拜礼,常用于对君主、上级、长辈。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一般是出于对有德政于民的官员的感激,后来也有借此来奉承上级官员的。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旧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大讷治理有方,重视教化。有人想借助神祠来非法谋利,他把建神祠的石头运去修孔庙;他还重新推行乡饮酒礼以教化民众。
B.赵大讷德能兼备,深受爱戴。他使大盗撤离、使顽民顺服,多次主管政务繁重的州县,多次平反冤假错案,百姓为他立了生祠。
C.赵大讷性情刚直,不畏权势。不论是对收受贿赂而包庇豪族的郡守大员,还是对诬陷平民而使平民自杀的胥吏,他都严格执法。
D.赵大讷成就卓越,终成美名。文章除多处正面描写了他的才智、成就以外,还用其同乡金德润来反衬他的果敢坚毅、大有作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以事如远乡,父老携子弟聚观曰:“此赵侯也!”其为人爱慕如此。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5)赵大讷是凭借祖辈父辈的势力而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的吗?请根据文本概括你的依据。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大夫。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以通达能属文辞,与王褒等并进对,献赋颂凡数十篇。会初立《谷梁春秋》,征更生受《谷梁》,讲论《五经》于石渠。元帝初即位,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堪为诸吏光禄大夫,皆领尚书事,甚见尊任。更生年少于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荐更生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与侍中金敞拾遗于左右。四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望之、堪、更生议,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成帝即位,显等伏辜,更生乃复进用,更名向。向以故九卿召拜为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是时,帝元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秉政,倚太后,专国权,兄弟七人皆封为列侯。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上数欲用向为九卿,辄不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终不迁。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年七十二卒。
(节选自《汉书·刘向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B.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C.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D.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B.《谷梁春秋》,与《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C.“擢”是选拔、提拔的意思,与“除”“征”“辟”“迁”等意思相同。
D.九卿,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类似后来的六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通晓经书,擅长写作。他曾经被征召教授《谷梁》,在石渠宣讲《五经》,也曾经编撰《新序》《说苑》等著作。
B.刘向正直有为,嫉恶如仇。他曾带领一起辅助政事的大臣请求皇上罢免身居高位的骄纵外戚和玩弄权术的宦官。
C.刘向忠君爱国,献计献策。他曾编纂《列女传》来警诫天子注重教化,多次上书谈论利害,陈述法则戒律,弥补遗漏的过失。
D.刘向颇有才能,深受重用。宣帝选用贤才,他进献了几十篇赋颂;后来成帝多次想任用他做九卿,但始终没能施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5)关于礼仪教化,刘向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赵匡凝,字光仪,蔡州人也。其父德諲事秦宗权,为申州刺史。宗权反,德諲攻下襄阳。梁太祖攻蔡州,宗权屡败,德諲乃以山南东道七州降。梁太祖初镇宣武,尝为宗权所困,闻德諲降,大喜,表为行营副都统,河阳、保义、义昌三节度行军司马。会其兵以攻蔡州,破之,德諲功多。德諲卒,子匡凝自立。是时,成汭死,雷彦恭袭取荆南,匡凝遣其弟匡明逐彦恭,太祖表匡凝荆襄节度使,以匡明为荆南留后。是时,唐衰,藩镇不复奉朝廷,独匡凝兄弟贡赋不绝。
匡凝为人气貌甚伟性方严喜自修饰颇好学问聚书数千卷为政有威惠。太祖攻兖州,朱瑾求救于晋,晋遣史俨等将兵数千救瑾,瑾败,与俨等奔于淮南。晋王李克用遣人以书币假道于匡凝,以聘于杨行密,求归俨等。晋王使者为梁得,太祖大怒。是时,梁已破兖、郓,遣氏叔琮、康怀英等攻匡凝,叔琮取泌、随二州,怀英取邓州,匡凝惧,请盟,乃止。
太祖弑昭宗,将谋代唐,畏匡凝兄弟不从,遣使告之,匡凝对使者流涕答曰:“受唐恩深,不敢妄有他志。”太祖遣杨师厚攻之,太祖以兵殿汉北,匡凝战败,以轻舟奔于杨行密。师厚进攻荆南,匡明奔于蜀。匡凝至广陵,行密见之,戏曰:“君在镇时,轻车重马,岁输于贼,今败乃归我乎?”匡凝曰:“仆世为唐臣,岁时职贡,非输贼也。今以不从贼之故,力屈归公,惟公生死之耳!”行密厚遇之。其后行密死,杨渥稍不礼之。渥方宴,食青梅,匡凝顾渥曰:“勿多食,发小儿热。”诸将以为慢,渥迁匡凝海陵,后为徐温所杀。
(选自《新五代史》)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匡凝为人气貌甚伟/性方严/喜自修饰/颇好学问/聚书数千卷/为政有威惠
B.匡凝为人气貌/甚伟/性方严/喜自修饰/颇好学问/聚书数千卷/为政有威惠
C.匡凝为人气貌甚伟/性方严喜自/修饰颇好/学问聚书数千卷/为政有威惠
D.匡凝为人/气貌甚伟/性方严喜/自修饰颇好/学问聚书/数千卷/为政有威惠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B.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也有为其先人追授的。
C.山南东道:道是中国历史行政区域名,相当于后来的省。山南东道是唐朝的一个道。
D.弑:古代指臣下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与诛、杀、戮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匡凝的父亲赵德諲先在秦宗权手下,后投降梁太祖并受到重用,赵德諲死后赵匡凝继任。
B.因为唐朝衰落,藩镇割据一方,不再尊奉朝廷,但赵匡凝兄弟却依然向朝廷进贡,并没有停止。
C.梁太祖杀了唐昭宗想要谋划取代唐朝,赵匡凝没有听从。后被梁太祖打败,坐船投奔杨行密。
D.赵匡凝到达广陵,杨行密认为赵匡凝做节度使时向梁进贡财物,现在被打败了却来投奔他。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晋王李克用遣人以书币假道于匡凝,以聘于杨行密,求归俨等。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晋焚楚军,火数日不息,文公叹。左右曰:“胜楚而君犹忧,何?”文公曰:“吾闻能战胜安者唯圣人,是以惧。且子玉犹在,庸可喜乎!”子玉之败而归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贪与晋战让责子玉子玉自杀晋文公曰我击其外楚诛其内内外相应。于是乃喜。……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1)下列各句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
?
?
?
?
?
?
鄙:把……当作边邑
B.因人之力而敝之?
?
?
?敝:损害
C.失其所与,不知?
?
?
?与:结交,亲附
D.乃间令使谓秦穆公?
?
间:乘机
(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玉之败而归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贪与晋战让/责子玉/子玉自杀/晋文公曰/我击其外/楚诛其内/内外相应
B.子玉之败而归/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贪与晋战/让责子玉/子玉自杀/晋文公曰/我击其外/楚诛其内/内外相应
C.子玉之败而归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贪/与晋战/让责子玉/子玉自杀/晋文公曰/我击其外/楚诛其内/内外相应
D.子玉之败而归/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贪/与晋战让/责子玉/子玉自杀/晋文公曰/我击其外/楚诛其内/内外相应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面对大国君主,却能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很有说服力。
B.甲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内容层层深入外,首尾两个自然段的叙事,文字简洁,虽然与退秦师没有联系,但却让情节波澜起伏。
C.甲乙两文都介绍了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从中可看出当时各诸侯国间斗争的复杂性。甲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D.对于郑国退秦师这一事件,甲文叙述详细,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丰满,而乙文叙述则较简单,这与作者编书的目的、体例等有关。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
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二)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囤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回:“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B.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D.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战国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B.《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杂家作品。
C.侯,西周春秋时期爵位名称,当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执事,掌管事务的人。此处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可谓一箭双雕,文章最后一段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与出色的辞令。
B.文段(二)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成了韩、魏、赵三国。
C.两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一个夜缒而出,一个涉水出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D.烛之武、张孟谈两人都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有胆识,有智慧,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令人尊敬。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②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乙】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1)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
?
?
?
?
?
?
?
?
?
军:驻扎
B.秦伯说,与郑人盟?
?
?
?
?
?
?
?
?
?
?
?
?
?盟:盟誓
C.武往说师,老母系之?
?
?
?
?
?
?
?
?
?
?
?系:挂念
D.君恩四海,天下惠之?
?
?
?
?
?
?
?
?
?
?
?惠:得到恩惠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言于郑伯曰?
?
?
?
?
?
?
?
?
?
?
?
?
?
?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武以口舌还军秦晋?
?
?
?
?
?
?
?
?
?
?
?厚赏以利郑也
C.乃烛之武之兄文也?
?
?
?
?
?
?
?
?
?
?
?使杞子……戍之,乃还
D.郑伯愕然?
?
?
?
?
?
?
?
?
?
?
?
?
?
?
?
?
?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深明大义,具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辩论技艺。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已。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

A.夜缒而出?
?
?
?
?
?
?
?
?
?
?
?
?
?
?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敢以烦执事?
?
?
?
?
?
?
?
?
?
?
?
?
?执事:办事的官吏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
?
?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
?
?
阙:使……缺,损害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画线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

越国以鄙远?
?
?
?
??既东封郑
敢以烦执事?
?
?
?
??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3)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

A.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C.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4)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参考答案
1.
【答案】
(1)B
(2)A
(3)D
(4)B
(5)C
(6)①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②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7)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就是因为利益。
【解答】
(1)B项,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厌:满足。
(2)A项,两个“而”,都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B项,第一个“以”,介词,因为;第二个“以”,介词,用。
C项,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二个“之”,提宾标志。
D项,第一个“乎”,句末语气词,呢;第二个“乎”,介词,跟,与。
故选A。
(3)“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是并列关系,所以“厚”后面不应断开,排除A、C两项;“如涕唾”意为“像擤鼻涕吐唾沫”,结合句意分析,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句子翻译: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
故选D。
(4)B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5)C项,“烛之武反客为主”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可知,烛之武围绕着秦、晋、郑三国的利害关系,离间秦、晋的联合行动,他先坦言郑国必定会灭亡,接着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与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灭掉郑国无形中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和实力,而相对削弱了秦国国力,这不能不让秦穆公对伐郑是否损害自己的利益有所疑问,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秦国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国力相对削弱。所以这里烛之武并没有“反客为主”。
(6)①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陪,增加。
②退,使.....撤兵;何,多么;速,快。
(7)由“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可知,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而秦穆公退兵也是因为触及到了他的利益。据此分析即可。
2.
【答案】
(1)C
(2)D
(3)D
(4)①有时候因为事务到偏远的地方去,(当地)父老乡亲携带子弟聚集观望说:“这就是赵侯啊!”他被人爱戴敬慕到这样的程度。
②越过别国而把远地(远方的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
(5)不是,他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而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的。依据:①赵大讷的先祖虽是宋太宗第八子周恭肃王,然此时已是元朝,赵大讷“起家译曹掾”;②其历任多官,有所成就,靠的是自己智勇双全、德能兼备;③篇末赞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赵大讷的褒美,认为赵大讷是靠自己的能力成就美名的。
【解答】
(1)“人心”为一个完整的词语,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A、B两项;“善矣哉”表感叹,独立成句,应在其前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2)D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错误,应该是“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3)D项,“还用其同乡金德润来反衬他的果敢坚毅、大有作为”说法有误,文章写“大讷同时,有金德润君泽者,亦县人……亦以政事称其果毅有为,议者谓不如大讷云”,通过侧面衬托来展现赵大讷的形象特点,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4)①或:有时候。以:因为。如:像,到……程度。
②鄙:把……当作边邑。陪:增加。焉:副词,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哪里”。
(5)结合原文内容“县人周恭肃王元俨之十世孙也。起家译曹掾,调泉州录事”和注释可知赵大讷的先祖虽是宋太宗第八子周恭肃王,而赵大讷是元朝人,“起家译曹掾”,(他)以译曹掾的职位被征召出来;结合“迁兴化录事,转龙溪尹”“俄迁永嘉,永嘉计口赋盐,民以为病,大讷建请令富商转售之瑞安”“府下大讷讯之,大讷徙之临汀。州城枕大江,水暴,岸善崩。大讷列植巨木,先以萁芒杀浪势,然后实土,以石甃之,岸凡数千尺得不坏”“大讷性刚直,不惮大吏,屡典剧县,皆有能声,卒胥无敢出乡,宿猾元豪亦相告远遁,数平反冤狱,民为立生祠”等分析,其历任多官,每到一个地方任职,都取得了一定成就,靠的是自己智勇双全、德能兼备;再联系赞语“丈夫之以功名自见者,岂必藉祖父之势哉?藉祖父之势而成者,世岂无之?终不足谓之丈夫,必也”可知,他并未凭借祖辈父辈的势力,而是靠自己的能力成就美名。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
【答案】
(1)D
(2)C
(3)B
(4)①(萧望之等人)没有禀告皇上,话就泄露了,于是被许、史和弘恭、石显等人诬陷,周堪、更生被关进监狱,和萧望之等都被免去了官职。
②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5)①反对奢侈淫逸的习俗。
②出身微贱的人行事不能超越礼制。
③王的教化应由内到外施行,从亲近的人开始。
【解答】
(1)“无威仪”是“为人简易”的表现,而“廉靖乐道”的意思是廉洁清静,喜好圣贤之道,所以“无威仪廉靖乐道”中间需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不寐”的意思是不睡觉,“达旦”的意思是到天亮,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项。
故选D。
(2)C项,“与‘除’‘征’‘辟’‘迁’等意思相同”错误,“除”“征”“辟”都表示授予官职,“迁”表示调动官职,一般表示升职。
(3)B项,“曾带领一起辅助政事的大臣请求皇上罢免”错误,由原文“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望之、堪、更生议,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可知,刘向既没有“带领”,也没有“请求皇上”,只是有这个想法。
(4)①白:禀告。谮诉:诬陷别人,说人坏话。为……所:被动句式。
②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5)解答时首先要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通读文章可知,本题答案集中在“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两句,然后将其内容分点进行归纳即可。
4.
【答案】
(1)A
(2)D
(3)D
(4)①晋王李克用派人带着书信礼物向赵匡凝借道,来(派使者)到杨行密那里探访,要求放回史俨等人。
②而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然而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
③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让你活着签订盟约。”
【解答】
(1)“匡凝为人气貌”是主语,“甚伟”是谓语,是典型的主谓结构的短语,其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性方严”是对主人公性格的介绍,而“喜”是动词,作下一个句子的谓语,故应在“喜”前断开,可排除C项。
故选A。
(2)D项,“与诛、杀、戮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错误,诛,杀的是罪人;杀,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戮,本义特指陈尸示众;弑,古时候指臣子杀君主、子杀父母。明显意义是不同的。
(3)D项,表述错误,原文“戏曰”意为“开玩笑说”,由此可见,赵匡凝到达广陵,杨行密的这段话只是跟他在开玩笑而已,并不是真正这么认为的。
(4)①币:礼物。假道:借道。聘:探访。归:使动用法,使……归,放回。
②为:给予。赐:恩惠。济:渡河。
③就:成功。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视傲慢对方的姿态。所以:……的原因。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5.
【答案】
(1)D
(2)B
(3)B
(4)①
(灭郑)对于晋国来说有利,而对于秦国来说却没有好处。您为什么不解下郑国之围,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国家来交往呢?
②我进入关中,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登记官吏、人民,封闭府库,来等待将军。
【解答】
(1)D项,句意:于是暗中派使者告诉秦穆公。间:暗中,悄悄地。
(2)“楚成王”是一个称谓,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其言”作“用”的宾语,二者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B。
(3)B项,“虽然与退秦师没有联系”错误,甲文第一段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段交代了故事的结局,和“退秦师”都是有联系的。
(4)①得:有利。解:解围。东道:东方道路上的国家。交:交往。
②秋毫:比喻细小的东西。近:接触,沾染。籍:登记。
6.
【答案】
(1)B
(2)A
(3)C
(4)①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②况且相同情况的人应该互相成全,有相同利益的人应同生共死。请两位君王还是仔细考虑吧!
【解答】
(1)“亡不能存”与“危不能安”是并列结构,应在其间断开,排除A、C两项;“韩魏之君”作“见”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2)A项,“战国末期”错误,应是“春秋末年”。
(3)C项,由文段(一)中“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可知,烛之武不是主动请缨。
(4)①因:依靠。敝:损害。与:结交,亲附。易:替代。
②且:况且。同情:情况境遇相同。其:还是。图:考虑。
7.
【答案】
(1)B
(2)A
(3)C
(4)①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展它(晋国)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②烛之武,是个善于舌辩的士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秦国的军队,辛勤劳苦,功绩很大,受到重赏,这是天理。
【解答】
(1)B项,句意为:秦伯很高兴,于是与郑人结盟。盟:结盟。
(2)A项,于:均为介词,对。
B项,以: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
C项,乃: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副词,才。
D项,然:代词,……的样子/连词,然而。
故选A。
(3)C项,“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于文无据。
(4)①厌:满足。肆:延伸,扩张。阙:侵损,削减。
②以:介词,凭借。理:天理。
8.
【答案】
C、B、C、B、C
【解答】
(1)C项,句子译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行李:出使的人。
(2)“越国以鄙远”的“以”:来。
“敢以烦执事”的“以”:拿。
“既东封郑”的“封”: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又欲肆其西封”的“封”:疆界。
故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故选B。
(3)由前文“见秦伯”可知烛之武是来见秦穆公,因此“君”应译为“您”;由后文内容可知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故应译为“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故选C。
(4)A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指行旅人出门时所带的衣物、生活日用品等,并将其打包好能轻易携带。
B项,斟酌:古今同义,仔细考虑,斟情酌理。
C项,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D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故选B。
(5)C项,“把城池划过去后”表述有误,晋国并没有把城池给秦国。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