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5 09:33: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拽出来(zhuài)
毋宁(wú) 
坚持不懈(xiè) 
毛骨悚然(sǒnɡ)
B.威尔逊(xùn)
贮藏(zhù)
怏怏不乐(yànɡ)
广阔无垠(yín)
C.战栗(lì)
胆怯(què)
风餐露宿(loù)
寒风凛冽(liè)
D.厄运(è)
吞噬(shì)
羸弱(léi)
告罄(qìnɡ)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可思议  徒劳无获  夺眶而出  精疲力竭
B.萎缩不前  耀武扬威  姗姗来迟  念念有词
C.疲惫不堪  鲁莽大胆  语无伦次  踉踉跄跄
D.步履蹒跚  白雪皑皑  海市蜃楼  精打细算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他今年刚参加工作,毫无社会经验,工作起来常常是语无伦次。
B.不攀比,按需消费,按质论价,精打细算,生活得踏踏实实,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C.工商干部刘春海进驻新场村以来,千辛万苦为民忙。
D.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
4.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它还能通过________戴着它的人的脑电波,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
(2)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________到不正常的程度。
(3)宇宙航行是________的,但宇航员们能看到无限的太空和壮丽的星群。
A.收集 
丰富 
冷漠
B.采集 
丰富 
寂寞
C.收集
丰满
寂寞
D.采集
丰满
冷漠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带上她的眼睛》这篇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B.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了第73届雨果最佳长篇故事奖。
C.在科技大讲堂的活动现场,充满了孩子们求知与探索的热情。
D.今年的“两会”上,代表们就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6.下列有关课文《河中石兽》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
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7.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我只好趴到地上闻,一缕淡淡的清香。“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
B.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
C.那一夜,在几百公里外都能感到飞船穿过地层时传到大地上的微微震动。
D.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8.综合性学习(9分)
每年的5月8日是“世界微笑日”。微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有了微笑,就多了阳光,多了欢乐……
(1)请写出两个含有“笑”字的褒义成语: 
 , 
 。(3分)
(2)请给你的朋友发送一条祝福短信。要求含有“微笑”一词,50字以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月8日下午班会课,班级准备在教室里举行“最美微笑”评选活动。班长派你去邀请班主任老师担任本次活动的评委,你打算怎么对班主任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5分)
9.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出门圮于河 
 
②求二石兽于水中 
 
③尔辈不能究其物理 
 
④可据理臆断欤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作出推断,结果是错误的。
B.“老河兵”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C.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妄下定论。
D.我们分析事物的特征,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①谓其人曰: 
 
②其子趋而往视之: 
 
(2)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2分)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苗则槁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
山永远在
李国文
一群人穿着鲜艳的登山服,在皑皑积雪的安第斯山间艰难地行进着。很少见到这样大规模的探险队伍,后来听解说,知道是南美洲委内瑞拉的盲人们,希望实现登山的梦想,正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攀登。
那真是一次悲壮之旅,走出每一步路,度过每一分钟,完全以生命为代价。任何人看到这个画面,都不由地肃然起敬。
因为,他们活了一辈子,这座对他们来讲充满神圣意义的安第斯山,却从来没有去接触,去实地感受过,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于是,就有了这次行程。盲人们每三个人结成一组,一个仍残存些许视力的盲人走在前面,两个全盲的在后边,他们三人通过手里握着的长木棒,联结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脚和手,实实在在地感觉这座大山。
安第斯山脉平均海拔为3000米,最高峰海拔近7000米,对正常的登山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虽然有很多志愿者做后援,但即使在可以使用驴子驮物的山路上,盲人们也是步履维艰,行进缓慢。那么,他们要想攀上最高峰,该是比登天还要难的事情了。
据电视台的报道,这支盲人登山队在短短的行程中,已经有好几位上了岁数的盲人,在风雪弥漫的夜间宿营,一觉睡去,再也没有醒过来,不幸将生命留在了安第斯山。于是,组织者便决定后撤,将登山计划放置到未来更合适的机会,做更充分的准备以后再进行。一些走得兴起的盲人登山队员不免有些失望,最后,他们还是想开了。无论如何,他们开始了行程,尽管离峰巅还远,但是终究迈出了第一步,是结结实实在安第斯山上的一步,是纸面上的计划化为现实的一步。他们对记者说:“山永远在,我们还会来的。”这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对于未来,有目标和没有目标是很不一样的。有一个奋斗方向、努力追求的结果,也许离那个目标尚远,但稍稍接近了一点的事实,便有了落到实处的心理回馈。“山永远在”这句话很重要。有这句话,意味着还有登攀;没有这句话,也就等于说放弃、终止,也就不会再有奋斗、争取了。
在人的全部生命途程中,除先知先觉的大智慧者外,都类似这些盲人在安第斯山的登攀,目标虽然明确,是那天穹里晶莹剔透的积雪笼罩着的最高峰,像琼楼玉宇一样,茫茫然,杳杳然,吸引着你的目光。但是,一步一步走到那里的途程,是平坦,还是崎岖;是幸运,还是灾难;是障碍重重,还是一路顺风;是迷失方向,还是峰回路转。
所有这些突如其来、措手不及、随时发生、无法预防的事故、变化,都有很大的不可知性。因为,这个世界上能够完全把握自己未来的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仅仅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
人,需要远大的目标,宏伟的理想。有大志向,立大雄心,如果不能伴之以脚踏实地的决心,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着冷静的精神,山,当然永远在,那也恐怕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了。
如果委内瑞拉的盲人们就抱着“山永远在”的期望,坐在那里干等,而不行动,我想,他们与安第斯山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
(1)攀登安第斯山对正常的登山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为什么这群盲人要攀登这座山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怎样理解题目“山永远在”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在人的全部生命途程中要实现梦想,除了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外,还需要什么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觉得和《伟大的悲剧》中的英雄人物相比,《山永远在》一文中的盲人没有什么值得歌颂的,你怎么看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40分)
古今中外,名人荟萃,群星璀璨,他们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以其杰出的成就、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人格,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一定有你所崇拜的名人激励过你,震撼过你,改变过你,引你思索,促你成长,催你成熟。
请以“我的偶像”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立意自定;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分析】此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解答】A、准确,注意“毋宁”的读音。
B、准确,注意“贮藏”的读音。
C、有误,“胆怯”的准确读音“dǎn
qiè”,“风餐露宿”的准确读音“fēng
cān

sù”。
D、准确,注意“厄运”的读音。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常用汉字的认读和拼音的正确书写,平时应多读、多记,注意比较和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注意检查声母、声调。
2.【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字形。需要注意成语的固定写法。
【解答】A、准确。
B、有误。“萎缩不前”的准确书写:“畏缩不前”。
C、准确。
D、准确。
答案:B。
【点评】此题是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平时认真书写,规范书写。
3.【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A.有误,形容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用在此处是搭配不当。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点评】成语的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题型。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
4.【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解答】(1)收集,使聚集在一起;采集,收集材料或实物,后者符合语境;
(2)丰满,充足,达到所需程度;丰富,充裕,很多,后者符合语境;
(3)冷漠一般指待人接物的态度或表情;结合语境中“但”后的描述可理解“寂寞”符合语境。
故选:B。
【点评】此题可结合词义的不同,结合语境理解辨析。
5.【分析】解答病句题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音标志。
【解答】A.表述正确;
B.表述正确;
C.有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在”;
D.表述正确。
故选:C。
【点评】主语残缺:
1、偷换主语导致主语残缺。例如: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改为:“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观众)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例如:从这件小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
主语因介词结构的掩盖而残缺了。
3、滥用使动句式导致主语残缺。例如:通过丰富的实践,使他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去掉“通过”或“使”。
6.【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BC.正确。
D.有误,“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说法错误,文章第二段中关于讲学家重在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他的看法,而没有写到他的具体行为。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7.【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常用修辞的特点,根据句子内容来分析。
【解答】A.句子将我闻到的清香,比作“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B.“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运用排比的修辞;
C.句子没有使用修辞;
D.“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运用的是反问的修辞;
故选:C。
【点评】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特点及作用:
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8.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情感、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8.【分析】第一小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第二小题考查学生拟写短信的能力。第三小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1)有笑字的成语且是褒义的有:眉欢眼笑、拈花一笑、回眸一笑、莞尔而笑、谈笑自若、喜眉笑眼、喜笑颜开、笑容可掬等。
(2)由题意可知,本题要求给朋友写一条祝福的短信,要含有“微笑”一词,还有字数的限制。因为短信,所以语言一定要精炼,要有文采,不能有语病。
(3)由题意可知,本题要求学生写一段话,目的是邀请班会任老师担任评委,作答时,一定要有称呼,要介绍清楚时间,地点和活动的内容,语气要客气委婉,语意要连续,不能有语病。
答案:
(1)示例:笑逐颜开
谈笑风生
(2)愿快乐常伴你左右,让微笑常驻你脸庞。
(3)班主任您好,我们打算在5月8号下午的班会课上举行一次“最美微笑”的评选活动,想请您来做评委,您有时间吗?我们全体同学都想请您来呢!
【点评】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达我们的见解,不仅是中招考试的要求,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
9.【分析】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解答】(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庙门倒塌在了河里。圮:倒塌。
②句意为: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求:寻找。
③句意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究,研究、探求。
④句意为: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臆断:主观地判断。
(2)本题考查理解代词指代的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分析即可。
①中重点词语有:求,寻找;“之”代石兽;句意为: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②中重点词语有:臆断,主观地判断;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句意为: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由“以为顺流下矣”“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可知找找石兽的方法和依据。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态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
ABC正确。
D.有误,除了根据“物理”判断之外,更应该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
故选:D。
答案:
(1)①倒塌②寻找③研究、探求④主观地判断
(2)①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②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3)三种。
一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理由是石兽被大水冲走。
二是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
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4)D
【点评】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补”五法:
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
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
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
10.【分析】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个担忧他的禾苗不长而把禾苗往上拔的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急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曰:告诉,对…说。
②句意为:他的儿子急忙跑到田里去看;趋:快步走。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之”的含义。句意为:宋国有一个担忧他的禾苗不长而把禾苗往上拔的人;前一个“之”是助词,无实义;后一个“之”代禾苗。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闵:通假字,同“悯”,担心,忧虑;揠:拔起。句意为:宋国有一个担忧他的禾苗不长而把禾苗往上拔的人。
②句中重点词有:槁:枯萎。句意为:禾苗已经枯萎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阅读短文,了解内容可知,本文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
答案:
(1)①告诉,对…说;②快步走。
(2)前一个“之”是助词,无实义,后一个“之”代禾苗。
(3)①宋国有一个担忧他的禾苗不长而把禾苗往上拔的人。
②禾苗已经枯萎了。
(4)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本身的规律。(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趋”的古今异义:
古义:快步走,奔向。
今义:情势向着某方面发展、进行。
11.【分析】攀登安第斯山对正常的登山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这群盲人要攀登因为他们活了一辈子,这座对他们来讲充满神圣意义的安第斯山,却从来没有去接触,去实地感受过,心中有遗憾,希望实现登上安第斯山的梦想。
【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第三段中的“因为,他们活了一辈子,这座对他们来讲充满神圣意义的安第斯山,却从来没有去接触,去实地感受过,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于是,就有了这次行程。通过脚和手,实实在在地感觉这座大山”。
(2)本题是对题目含义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概括出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即可。“山”是一种信念,是一个目标,是一个奋斗方向;“永远在”,就意味着要不断地登攀,不轻言放弃;人,需要远大的目标,宏伟的理想。有大志向,立大雄心,更需要不断地奋斗争取。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细读“人,需要远大的目标,宏伟的理想。有大志向,”这一段,可以找到“有大志向,立大雄心,如果不能伴之以脚踏实地的决心,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着冷静的精神,山,当然永远在,那也恐怕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了。”据此提取概括解答即可。
(4)本题考查不同文段作者情感的比较。是开放性试题,解答此类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并且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
答案:
(1)因为他们活了一辈子,这座对他们来讲充满神圣意义的安第斯山,却从来没有去接触,去实地感受过,心中有遗憾,希望实现登上安第斯山的梦想。
(2)示例:仅仅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人生要有目标,要有一个奋斗方向,要不懈地去奋斗,争取实现梦想。“山永远在”意味着还有登攀;没有这句话,也就等于说放弃、终止,也就不会再有奋斗、争取了。
(3)还要有“脚踏实地的决心,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着冷静的精神”。
(4)《伟大的悲剧》中的探险者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了无所畏惧,坦然面对的高贵品质,值得歌颂;《山永远在》中的盲人,心中有梦想,并为实现梦想不懈努力,他们勇于挑战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称颂。
【点评】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12.【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我的偶像”这个题目,要写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写作时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写成人物小传。通过搜集资料,对偶像的主要贡献、成长经历、性格品质等要充分了解,但不能面面俱到地描写,只需要选取一两个点最能代表主人公特征的事件来写,做到详略得当即可。(2)不要只描述偶像光鲜亮丽的一面。人物都是有多面性的,要注意所写的事件能表现出人物的某些性格、品质或精神。要从深层次或独特的角度揭示主人公成为你偶像的原因。选择富有情趣的生活片段更能把人物性格写得丰富且有内涵。(3)不要只聚焦众所周知的名人。名人固然值得崇拜,但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如亲人、老师、同学等,有时候更值得我们尊敬。渺小的存在常常会发出熠熠生辉的光芒,关键是如何挖掘出他们身上最闪耀的点。
【解答】【例文】
我心中的偶像
一袭水红的短衫,下罩墨色的长裙,青丝轻挽,留几缕散落在鬓前,端庄,温婉,不用过多的修饰。她像一株梅,美而不艳;又似一捧莲,雅而不妖。
她是一个十六岁的女孩。打小就喜欢古典文学,四岁开始背诗,已经足足坚持了十二年。她说,诗词可以带给她一种现代社会给不了的东西,甚至一聊到古诗词,她就很兴奋。就这样,她走进了《中华古诗词大会》的大门。
此刻,全场寂静,只有不时爆发的掌声。“飞花令”,这是一个非常考验诗词储备的文字游戏。她的对手一脸严肃,或许是因为紧张害怕,只是小心翼翼地应答。而她,双手轻搭腰间,轻松的语调从微扬的嘴角流淌出来,幻化成曲水流觞、对酒当歌。自始至终,她都是这样,微笑着,不时地摇晃身体,像是陶醉其中。机会,本就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她从不害怕对手,也不看重比赛结果。她所在乎的不是领奖台上的荣誉,而是尽情享受诗词带给她的乐趣。
一时疏忽,她重复地说出了一句诗。不过,微笑丝毫不减。“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不过片刻,新词吟出,面不改色。反应之迅速,心理之稳定,瞬间圈粉无数。
比赛没有停歇,一场接着一场。或许有过失败,或许留下遗憾。但每一次见她,总是笑着的。从她的笑中,我读出了自信与坚定。
比赛结束了。女孩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拔得头筹。更多的人从此认识了她,认识了一个名叫武亦姝的女孩﹣﹣诗词才女。
说来也巧,2017年新春过后,我第一次打开电视机就看见了她。这个女孩吸引了我,因为她的才情,她的坚持;因为她的自信,她对比赛的享受;而更重要的是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腹有诗书,气质如兰,传奇才女谁得似?
【点评】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切合主人公的才女身份。作者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紧扣偶像“热爱诗词”的特点,同时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情感,把人写活了。作者着力描述的是主人公参加诗词大会的精彩展现,语言富有诗意,与诗词大会的环境是高度契合的。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