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善射(shàn)
自矜(jīn)
家圃(pǔ)
B.睨之(lì)
发矢(shǐ)
颔之(hán)
C.忿然(fèn)
酌油(zhuó)
覆其口(fù)
D.杓(sháo)
沥之(lì)
遣之(qi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隔漠
心旷神怡
千锤百练
B.辨别
巧妙绝伦
别出心裁
C.威胁
出奇致胜
相题并论
D.造诣
殉私舞弊
记忆尤新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恰当的一组是( )
孔繁森的精神,就是一个人民公仆为了主人的利益而甘愿献出自己一切的献身精神。现在就更需要这种精神,这种人民公仆奉献的精神。如果在主人还有困难的时候,“公仆”却乱花主人的钱去___________豪华生活,
于灯红酒绿,
于舞厅歌台,那么“公仆”就变成了“公爷”了。
A.向往
迷恋
潇洒
B.享乐
潇洒
迷恋
C.憧憬
沉溺
陶醉
D.追逐
陶醉
沉溺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那瀑布的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B.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阴风晦雨的袭击,就像一只黑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
C.蓝天下,一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
D.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心惊胆战的搏击。
5.下列句中的“之”,指代人称的是( )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B.但微颔之
C.以我酌油知之
D.康肃笑而遣之
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一时间,漫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音讯。
B.这部轻喜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了。
C.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但却能在灾难不期而至时,使投保者得到一笔赔偿,尽量减轻损失。
D.王宝森之流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国家财产,他们的人格可说是不名一文。
7.下面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地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B.太阳把他的皮肤烧磨得如牛皮般的厚实,油腻腻的,仿佛涂了一层蜡。
C.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着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
D.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8.根据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疏懒:
(2)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惶急:
(3)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渴慕:
9.综合性学习。(9分)
今年“五一”期间,央视播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引起热议。某校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各题。
【提信息】(1)以下是学生收集到的三则相关材料,请从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
材料一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立刻想到: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瑞士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德国工人、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日本手艺人……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来说,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如手机、冰箱甚至是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
材料二
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曾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材料三
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大国工匠》讲述的8个工匠,正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才缔造了工匠的神话:錾刻师孟剑锋为北京APEC会议创作国礼“和美”纯银丝巾,焊工高凤林为火箭焊“心脏”,钳工顾秋亮为“蛟龙号”装配载人深潜器……
(1)以上是学生搜集到的三则相关材料,请从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校邀请大国工匠孟剑锋来校做演讲,书法社结合孟剑锋的事迹拟写了一副“宝剑锋从磨砺出,和美精自细琢来”的对联。请结合材料三分析这副对联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了孟剑锋的演讲后,李文同学产生了学一门技艺的想法,但他的父母极力反对。假如你支持李文,你会如何劝说他的父母?请写出你要说的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5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意。(2分)
尝射于家圃
睨之
以钱覆其口
康肃笑而遣之
(2)“以我酌油知之”中的“之”指代
。(2分)
(3)在文中找出表现陈尧咨傲慢无礼的语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对陈尧咨的善射只一笔带过,为什么对卖油翁的酌油却写得如此详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不 败
太史某好弈,自诩曰:“某生平无败局。”人皆神之,太史亦以弈秋自命。他人弈,每袖手于侧,时颔之,时摇手,似有深意存焉,人莫测某深浅,或请与手谈一局,则淡然一笑,飘然引去似不屑与弈者。
及病笃,其子跪床前曰:“愿得大人密谱。”太史曰:“痴儿,吾何尝有谱。”子曰:“若无密谱,何以不败?”太史曰:“必曰有谱,吾以三字教汝,曰‘不对局’.吾毕生不与人对局,是以毕生无败局。”言讫,溘然长逝。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①太史好弈
②自诩曰
③时颔之
④人莫测其深浅
⑤言讫
⑥及病笃
(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2分)
①太史对自己的棋艺有什么评价?观他人下棋时,他有什么表现?
②太史下棋的密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此文,相信你对太史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你看来,太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对他有什么评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曲折精彩,结尾蕴含深意,令人无限回味。试谈谈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老王》选段,回答问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话中的“镶嵌”一词能否换成“站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老王在病危之际,还要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上文哪段可以看出作者一家曾经给予过老王帮助?(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课文结尾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娘
山子没了爹,娘就百般疼爱山子。
山子没考上高中,娘要山子重读一年,山子却跟着娘去割稻。
娘问山子:“你就一辈子玩这土坷垃?”
“不玩土坷垃干啥?”山子闷闷地应了一句。
“你就这样没志气?”娘好失望。
“可我能干什么?……到外面打工,如找不到事,那得要饭回来。”
“男人应该有胆量闯。你不应该前怕狼后怕虎的。”
山子不出声,仍割着稻。娘开始骂山子,越骂越难听。山子流着泪说:“娘,你咋这样嫌我?我就像不是你生的。”
“你就不是我生的。我后悔不该捡你这个没出息的窝囊废。”
“我不是你生的?!”山子怔了,拿眼问着娘。
娘点点头。
第二天天蒙蒙亮,山子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家。
几年以后,成了大款的山子回来时,娘的坟上已长满青草。一个老妇人责备山子:“你出生时,差点要了你娘性命。你可真狠心……”
山子惊呆了,跪在娘的坟前,不停地磕头,喊着“娘——”
(1)对小小说《娘》的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劝告考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重读再考。
B.鼓励农村青年到城里去挣钱当大款。
C.揭示严格要求子女才能成长的道理。
D.说明玩土坷垃是没志气没出息的。
(2)娘为什么骂山子,为什么说他是捡来的?根据理解,简要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山子在娘坟前磕头的心情,口头描述此时山子的心理活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娘”这个人物形象进行评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40分)
父亲,是你在走累时默默背起你的人;父亲,是你在受伤时无声地为你疗伤的人;父亲,是你在绝望时给你送去温暖和关怀的人……父亲,是一本大书,是一首唱不完的歌,你了解你的父亲吗?
请以“父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解答】ACD.正确;
B.错误,“睨之”的“睨”应读“nì”,“颔之”的“颔”应读“hàn”;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一些同音字可以按读音进行归纳。
2.【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A.有错别字,“隔漠”的“漠”应为“膜”,“千锤百练”的“练”应为“炼”;
B.全部正确;
C.有错别字,“相题并论”的“题”应为“提”;
D.有错别字,“殉私舞弊”的“殉”应为“徇”,“记忆尤新”的“尤”应为“犹”。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解答】第一空后面的词语是“豪华生活”,“享乐”不能与之搭配,虽然“向往”“憧憬”均可与之搭配,但“向往”和“憧憬”只是一种心理,而“追逐”代表已经付出行动,故选“追逐”更好。“陶醉”指忘我地沉浸于某种情境中。“沉溺”无节制地沉湎或放纵。“迷恋”指对某一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潇洒”形容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含褒义。“迷恋”“潇洒”后一般不带“于”。根据以上分析可得答案。故选:D。
【点评】此题可主要结合词义的不同进行辨析。
4.【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词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词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词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到、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BC.使用正确;
D.使用不当,“心惊胆战”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用来修饰“搏击”不恰当,可用“惊心动魄”。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5.【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
【解答】A项中“之”指代陈尧咨射箭;
B项中“之”指代陈尧咨射技高超;
C项中“之”指熟能生巧的道理;
D项中“之”指代卖油翁。
故选:D。
【点评】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6.【分析】此题考查成语的使用,首先学生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其次有些成语还要知道由哪些典故、文章演变流传而来,再次要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
【解答】A.使用有误,杳无音信:没有一点消息。属望文生义,是错误的,应改为“无影无踪”。
B.使用有误,涣然冰释: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使用对象不当。
C.使用正确,不期而遇:化险阻为平易。亦指转危为安。
D.使用有误,不名一文: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只能形容人,不能用来形容“人格”;使用该成语不恰当,应改为“一文不值”。
故选:C。
【点评】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7.【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互文等。其中比喻包括暗喻、明喻、借喻,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学生要明确其各自特点,并加以判断。
【解答】A.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青石板”比喻成“棉花”;
B.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皮肤”比喻成“牛皮”;
C.虽然有“仿佛”一词,但缺少本体、喻体,构不成比喻;
D.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脸”比喻成“青石板”
故选:C。
【点评】做好本题要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做到准确区分辨别,还要多做练习加以巩固。
8.【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答】(1)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2)惊慌急迫。
(3)非常思慕
【点评】此题考查词语理解,首先学生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其次要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的使用。
9.【分析】(1)多个材料比较提取信息的方法:①看这多个材料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或是围绕什么共同话题,从不同侧面阐述举例。②围绕话题分析题目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赞同赞扬还是否定批判,最后根据以上两个方面组织语言。③回答时必须要依靠准确的归纳和恰当的表达。因此做此类题,还应该按照题目的要求(包括字数),把捕捉到的规律、信息,用恰当的词语和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做到没有错别字,语言准确、简洁、连贯,符合客观实际。
(2)对联的一般要求是:①上下句字数相等。②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③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评价对联可以依据这几点进行。
(3)口语交际应注意: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②有内容,且直切主题。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利弊关系,力求意明句畅。④语言简明。要满足题目的要求,简明作答,符合字数要求,标点恰当。
【解答】(1)做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了解每一个材料的主要内容,再从每个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中列举了国外的优质产品,并指出“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材料二中引用了李克强总理的话,说明了我国缺少技术人才;材料三中则讲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工匠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缔造工匠神话。
(2)做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再仔细赏析这幅对联,不难发现这幅对联化用了一句古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而且暗藏了孟剑锋的名字和他创作的国礼的名称“和美”;同时对还赞美了孟剑锋的中国工匠精神。
(3)做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要有自己的观点,说话时要有礼貌,并且有理有据,力求意明句畅。一般观点是支持李文,可以从尊重他人的选择、有一技之长的益处等方面阐述。
答案:
(1)①与国外相比,中国制造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优质产品)。(或:从目前我国缺乏优质产品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还缺少技术人才。)
②“优质制造”需要大批技术人才。(或:国家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
③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工匠精神,只有传承工匠精神,才能缔造工匠神话。
(2)①化用古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巧妙将工匠的名字“剑锋”和他所创作的国礼的名称“和美”嵌入(写入)对联。
③蕴含着对孟剑锋大国工匠精神(吃苦耐劳、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赞美。
(3)示例:叔叔、阿姨:我觉得李文的想法是有道理的,我们应该尊重他的选择。学习技艺也有前途,如果你们能让他去学技艺,也许他将来就是一名出色的技师呢。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材料的分析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答题关键是多练习,从实践中获得经验并巩固。
10.【分析】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为: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尝:曾经。
②句意为:斜着眼看他。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③句意为: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覆:盖。
④句意为: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遣:打发。
(2)本题考查“之”的指代内容,指代具体内容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之:无他,但手熟尔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文中陈尧咨的傲慢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表现的,相关的句子有: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
(4)本题考查文章写法及其作用的分析。通过详写卖油翁的酌油、略写陈尧咨射箭这两件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夫,多思勤练,就一定会取得成绩的
答案:
(1)曾经
斜着眼看
盖
打发
(2)无他,但手熟尔。
(3)“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
(4)写陈尧咨是为了衬托卖油翁,文章重点叙述卖油翁的酌油,因此略写陈尧咨的善射。这是文章主次分明的体现。
【点评】“之”的用法:
①康肃笑而遣之(之:代词,代指卖油翁)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助词,补充音节)
11.【分析】参考译文:
太史喜欢下棋,自己吹嘘说:“我一生从没有输过棋。”人人都把他当作神奇的人,太史也把自己命名为弈秋。别人下棋时,他总是在旁边观看,一会儿点头,一会儿摇手,好像他的举动中存在着什么深刻的含意,大家都猜不出他的道行深浅。(如果)有人请他下一局,他就淡淡一笑,潇洒地离去,好像不屑于和这样的人下棋。
等到他病得很严重了,他的儿子跪在床前说:“我想要得到父亲你的精华棋谱。”太史说:“傻瓜,我哪里有棋谱。”儿子说:“如果没有,哪能做到不败?”太史说:“如果你一定认为我有谱,那我就教你三个字,是‘不对局(不要和人下棋)’.我一生都不和别人下棋,因此一生也没有输过一局。”说完,突然去逝了。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太史喜欢下棋。弈:下棋。
②句意为:自己吹嘘说。诩:夸耀。
③句意为:一会儿点头。颔:点头。
④句意为:大家都猜不出他的道行深浅。测:估计。
⑤句意为:说完。讫:完、结束。
⑥句意为:等到他病得很严重了;笃:深,厉害。
(2)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①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太史对自己的棋艺评价的语句是:自诩曰:“某生平无败局”;并“以弃秋自命”。观他人下棋时表现的语句是:时颔之,时摇手,似有深意存焉。
②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表现太史下棋的密谱的语句是:不对局。
(3)第一问: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语句来分析。结合文章内容,从“某生平无败局”“必曰有谱,吾以三字教汝,曰‘不对局’.吾毕生不与人对局,是以毕生无败局”中可知,太史是一个喜欢自吹,爱慕虚荣,装腔作势的人。
第二问: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结合上一问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考查感悟启发。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本文主要讲了太史从来没有输过棋,并不是因为他棋艺高,而是他从不和别人下棋;围绕着“不要爱慕虚荣”“不能被外表的强大所迷惑”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①下棋;②夸耀;③点头;④估计;⑤完、结束;⑥深,厉害。
(2)①自诩曰:“某生平无败局。”;“以弃秋自命”;时颔之,时摇手,似有深意存焉。
②不对局。
(3)喜欢自吹,爱慕虚荣,装腔作势的人。示例:他是一个爱慕虚荣、装腔作势的人。
(4)示例:我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对手吓倒,要亲自实践,不能爱慕虚荣。
【点评】笃:
博学而笃志(坚定)
及病笃(深,厉害)
12.【分析】本阅读语段节选自杨绛先生的文章《老王》,选段主要描述出老王在临终前为我送香油鸡蛋的事,表现老王善良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与关心。选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省略号前的内容,描述老王来我家送香油鸡蛋的事;省略号后的内容,写我在得知老王已死多日的消息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自己对一个弱者关心的还远远不够。文章不仅仅写了一个人的善良,而是写一个异常善良的人对另一个异常善良的人的怀念,是写善良的人们在恶的年代里的相互取暖,表现了作者善良的品格。
【解答】(1)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文段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省略号前的内容,描述老王来我家送香油鸡蛋的事;省略号后的内容,写我在得知老王已死多日的消息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自己对一个弱者关心的还远远不够。用一句话将这两层意思表述出来即可。
(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去分析。“镶嵌”本指将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中,使二者固定。这里用“镶嵌”,意在表现老王站在门框里,无法动弹,表现了他病重的厉害,行动十分的不方便;如果使用“站立”,只能交代老王的行为,但是病情的严重是无法表现出来的,就无法为后文“我”的愧怍作铺垫。
(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前文内容以及人物的行为作出判断。从前文可以知道,我一家都很关心并帮助老王,老王这一次来送香油鸡蛋后,他就离开了人世,可见他的目的是想在临终前报答恩人,我们也从这一举动中看出了老王的善良与知恩图报。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选文写老王送来香油鸡蛋,“我”对他表示感谢,“然后转身进屋去”,这时老王说他来并不是为了要钱,文中表述“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可见我们给老王钱,请人捎钱给老王已不是第一次了,所以老王一看到“我”的这个动作就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5)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语境去思考,答出其表面义与深层含义。这里画线的句子处于文章的末段,还应从文章的主旨去思考,去理解。作者一家已经很关心老王了,但她依旧感到“愧怍”,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发自内心的去关爱他,去帮助他,以至于老王最后一次来家里,自己只是被他的病态吓倒,却没有想到送他上医院。根据这一理解整理作答即可。
答案:
(1)老王在临死前送来香油鸡蛋,我得知他的死讯后反思自己的行为,深感愧怍。
(2)不能,“镶嵌”在门框里,用了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如果换成“站立”无法突出老王的病重,也无法为后文“我”内心的惭愧作铺垫。
(3)老王受了“我”一家的帮助,总觉得欠了人情,于是拖着病体硬撑着拿了鸡蛋、香油上门感谢。
(4)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5)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运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所以感到“愧怍”。(意思对即可给分)
【点评】理解句子含义可以入手的角度有:
句子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2)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写文章时,为了突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13.【分析】看到早年失去父亲的山子在高考失利后不愿复读,娘狠心骗山子他不是自己亲身的,后悔自己捡了他这个没出息的孩子。山子伤心地离开的家,几年后荣归故里给娘上坟,一个老妇人的指责,他才明白当年娘是为了刺激他努力而说了谎。小说篇幅短小,却道出了母亲对孩子的期望,对孩子的严格要求。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重要语段,反映文章主旨的内容往往都是文章具体记叙的部分。仔细地阅读文章,通过娘和山子的对话,可以看出娘以谎言来欺骗山子,目的是想让他有志气,从而有所作为,是她对子女严格要求的表现。所以文章揭示了严格要求子女才能成长的道理。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理解句子含义,要注意结合前后文内容,抓住修辞、写作背景或是文章的主旨去理解。根据前面的对话,可以看出娘在劝山子努力进取,但山子不愿意,所以娘的这句话是在“逼”山子自立自强。
(3)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补写。解答此题要注意表述的人称,很多题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称:要用“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如用第三人称,则是在陈述人物的心理。注意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当时的情况,围绕着“理解和忏悔”来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与评价。解答此题先抓住文中的事件及人物的行为来分析人物形象,然后进行评价。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从文中的母子对话,可以看出娘对儿子的期望值很高,她看到儿子没有志气,只有用这种不近人情的方式去“逼”山子自立,所以她是一个严格要求孩子,期盼孩子能有所作为的无私的母亲。娘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的将来着想,所以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答案:
(1)C
(2)用特殊的方法“逼”山子离开娘的庇护,自立自强。
(3)示例:娘,我对不起你呀,这么多年,我竟然没有想到你是骗我的,竟然没有回来看你一眼。娘,谢谢您的苦心……
(4)恨铁不成钢,对儿子爱得更深更切。
【点评】理解句子含义可以入手的角度有:
(1)句子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2)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写文章时,为了突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14.【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篇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以其文体自由、取材广泛、立意多向发散而越来越受到众多命题者的青睐。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话题太大不易把握,给人以“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这就需要在把握话题内涵的前提下,把话题“化大为小”。就本文题而言,可在话题“父亲”的前面,后面或者前后根据构思的需要加上适当的限制性词语,使文章的选材指向更明确,更集中。如《我的父亲》、《父亲的背影》、《爸爸,我想对你说》、《老爸,歇一会儿》、《我和我的爸爸》、《我终于理解了爸爸的心》等,这样,再围绕题目精心选材、构思就容易多了。
【文体选择】记叙文。
【思路点拨】思路一:从两代人的沟通角度立意,表现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或表现两代人之间只有相互理解,互相尊重才能达到和谐的主题。这样,你就可以选择《爸爸,我想对你说》、《我和我的爸爸》、《我终于理解了爸爸的心》、《两代人之间》等这样的题目,然后围绕题目构思、选材。安排材料时,可先用优美深情的语言,设置一个情境,或一个月夜或一个特殊的日子,然后引出对往事的回忆,这是文章的主体。交待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可以是一件或多件有共同点的具有代表性的事情,以便从不同角度表现人物、突出主题。要调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字里行间要充满感情,语言最好不急不徐,娓娓道来,如同与父亲面对面交流。最后可以以抒情的议论结尾,点明并升华文章的主题。形式上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便于直抒胸臆,且新颖别致。
思路二:你也可以表现伟大的父爱,依次立意选择合适的题目,如《我的父亲》、《父亲的背影》、《老爸,歇一会儿》、《父亲是一棵树》等等。表现亲情的文章,语言不一定要华丽,朴实浅白更好,像朱自清的《背影》,还有本文的《台阶》,语言都很朴实,却都达到了以情感人的目的。所以写作《我的父亲》、《父亲的背影》时,语言可以是朴实的,但一定要饱含真情。或全方位表现父亲的性格品质,或截取生活中的一两个片段,于细微处显精神,深入挖掘,突现文章的主旨。《老爸,歇一会儿》可以用诙谐动情的语言叙说老爸的辛苦、儿女的关心、孝敬;《父亲是一棵树》题目的抒情性就很强,所以宜用抒情的笔调描述父亲在家里或社会中的形象,表现父亲对家庭、对子女、对社会的支撑作用,表现父亲的责任感和爱心。
【技法点拨】注意细节描写手法的运用,尤其是人物心理描写细腻,会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在选材上,要做到新颖性。在写法上,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对比写法、侧面烘托的写法,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吸引力。
【解答】【例文】
雨中情
一向很喜欢朱自清的《背影》,故常常读。每每读到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就会想起父亲对我的爱,就会想起父亲风里来、雨里去接送我上课的情景。
记得是去年暑假里一个下着瓢泼大雨的中午。
“爸爸,这雨下的太大了,我还去学电脑吗?”我趴着窗户问爸爸。“当然要去,我送你去。”爸爸走过来,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望着他,那双大而亮的眼睛显露出坚定的光芒,仿佛在对我说:“婷婷,学习的机会很少,要懂得去好好珍惜。”爸爸心里想什么,我最清楚。
最后,我们出发了,爸爸生怕落在他摩托车上的雨水会弄湿我的衣服,便把大雨衣披在我身上,又把他的雨披后身盖在我身上,对我说:“婷婷,别动,抱紧爸爸。”我按他说的去做,因为爸爸总是对的。
雨水有近一尺深,前进是很艰难的,车总是熄火,排气缸里也进了水,爸爸不得已下了车,却让我坐在车上,他推着车走。爸爸问我:“刚才淋到没有?”“没有。”爸爸把车推到了一个避雨的地方存起来,我们换了雨衣,爸爸让我在他旁边走。
雨越下越大,天开始变得黑暗了,雷声隆隆的响着,雨点骤然加密,向我们扑过来。爸爸这时掀起雨衣,一把将我搂过去,抱紧我。只听见一阵雨点声,爸爸担心越下越大,又找了一处地方避雨。爸爸拉着我的手,始终没有松开,想必怕我冷。我在爸爸的怀抱里,没有风吹,没有雨打,只是觉得身上好热。原来爸爸在发烧。“爸爸!”“你发烧了?!”“哦,没事。”我看着爸爸,发现他两鬓上挂着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
望着爸爸慈祥的目光,温暖的大手,深深的皱纹,我流下了眼泪,心里暗暗的想:“爸爸,您辛苦了,我一定会好好学的,不辜负您的希望。”爸爸习惯的抚摸着我的头说:“婷婷长大了。”
在爸爸的支持鼓励下,我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电脑培训班的毕业证书。时光飞逝,转眼几个月过去了,可雨中父亲那高大的身影却清晰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看到这漂亮的毕业证书时,我就兴奋不已,我觉得这成绩有爸爸的一半,觉得人世间父爱的分量很沉很沉。每当我碰到困难的时候,雨中父亲那高大的身影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父亲那炽热的体温就会又一次温暖我的周身。也许就是那场风雨,是我长大了,懂事了。
【点评】小作者由朱自清的《背影》联想到父亲对自己的爱,并独辟蹊径,设置了大雨这一特定背景,用恶劣的环境反衬父爱的伟大、无私。小作者还善于抓住细节进行描写,如摩托车熄火、爸爸发烧、爸爸的目光、皱纹等等,强化了父亲对“我”的关心、爱护。文字朴实,感情真挚,令人感动。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