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5 10:4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凹凼(dàng)
黏(nián)性
半晌(xiǎng)
和睦(mù)
B.门槛(kǎn)
涎水(tán)
一栋(dòng)
上瘾(yǐn)
C.尴尬(gān)
瞬间(shùn)
叮嘱(zhǔ)
憋住(biē

D.舀米(yǎo)
模样(mé)
头颅(lú)
烦躁(zào)
2.用下列词语造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尴尬:见到老师进来,正在高谈阔论的他露出尴尬的神情。
B.蹒跚:望着蹒跚远去的父亲,我的泪涌了出来。
C.烦躁:听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他立刻变得烦躁起来。
D.和睦:老师的脸上总是带着慈祥和睦的笑容。
3.《台阶》这篇小说中统领全篇的关键句子是(  )
A.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B.我们家的台阶低!
C.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D.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拥有坚强的意志,是能否改掉不良习惯的根本。
B.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我的学习成绩提高了。
C.通过学习《台阶》这篇课文,我对父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D.我们每天坚持做眼保健操是为了预防眼睛不近视。
5.下列关于课文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台阶》以“台阶”为线索,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B.《阿长与<山海经>》寄托了“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C.作者在《老王》这篇文章中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往为线索,记叙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几件事,借老王的命运含蓄地提出了要关怀不幸者的问题。
D.《卖油翁》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故事,赞扬了陈尧咨射箭技艺的精湛。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那瀑布的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B.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阴风晦雨的袭击,就像一只黑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
C.蓝天下,一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
D.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心惊胆战的搏击。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要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就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B.从《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位正直、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的作家,他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
C.《台阶》一文描写的父亲的形象有些虚荣,他总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因为台阶的高低象征家庭地位的高低。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父亲劳累了半辈子,尽管台阶高了起来,可是父亲却真的老了。
D.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而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一类人,却没有绝迹。不只在过去需要像信客那样品质的人,就是在当今社会也非常需要以诚信为本的人。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怅,又青又紫。
B.他娅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C.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D.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啄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9.在开展“让世界充满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七年级(1)班准备举办一次“向孤寡老人献爱心”的活动,请你参加。(9分)
(1)请你为班级举办的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活动步骤补充完整,要符合实际情况。(2分)
A.商量如何帮助孤寡老人。
B. 
 
C. 
 
D.活动结束后写活动体会和感想。
(3)当今社会,有很多“空巢老人”,他们的子女都出去打工了,只留他们自己面对漫长孤寂的岁月。如果有机会,你会对这些老人的子女说些什么?(3分)
(4)仿照例句歌咏爱心。(2分)
例句:爱心是一片洒落在旱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尝到情感的甜美;爱心是一首飘落在夜间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仿句:爱心是 
 , 
 ;爱心是 
 , 
 。
二、阅读理解(35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2分)
①睨之,久而不去 
 
②以钱覆其口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吾射不亦精乎?
②康肃笑而遣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指出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通过陈尧咨善射、卖油翁酌油入葫芦告诉我们 
 的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中山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中山:地名
②盍:何不
③垣墉:墙壁
④若之何:为什么
(1)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猫/善扑鼠及鸡
B.猫善/扑鼠及鸡
C.猫善扑/鼠及鸡
D.猫善扑鼠/及鸡矣。
(2)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①吾之患在鼠
 
 
②告其父曰:“盍去诸?”
 
 
③是非若所知也
 
 
④不病于无鸡乎?
 
 
(3)联系上下文,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 
 
(4)对上面这则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尚在所不惜。
B、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评价任何事物,应着他的主要方面是好是坏,不能吹毛求疵。
D、“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12.阅读下面的课文《台阶》选段,回答问题。
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一遍。然而,父亲嘱说,死反匠交代,还没怎么大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1)父亲坐在新台阶上磕烟灰,为什么“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对坐在新台阶上的父亲问,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为什么父亲回答错了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推开我说“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的含义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我和母亲都惊了惊”,却还要“尽力保持平静”?(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四)拥你入睡
肖复兴
①儿子上初一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换内裤,要躲在被子里换;洗澡,再也不用妈妈帮助洗,连我帮他搓搓后背都不用了。
②我知道,儿子长大了,像日子一样无可奈何地长大了。原来拥有的天然的肌肤之亲和无所顾忌的亲昵,都被儿子这长大拉开了距离,变得有些羞涩了。任何事物都有一些失去,才有一些得到吧?
③有一天下午,儿子复习功课,累了,躺在我的床上看电视,刚看了一会儿眼皮就打架了。他忽然翻了一个身,倚在我的怀里,让我搂着他睡上一觉,迷迷糊糊中嘱咐我一句:“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
④我有些受宠若惊。许久,许久,儿子没有这种亲昵的动作了。以前,就是一早睡醒了,他还要光着小屁股钻进你的被窝里,和你腻乎腻乎。现在,让你搂着他像搂着只小猫一样入睡,简直类似天方夜谭了。
⑤莫非懵懵懂懂中,睡意朦胧中,儿子一下子失去了现实,跌进了逝去的童年,记忆深处掀起了清新动人的一角?让他情不由己地拾蘑菇一样拾起他现在并不是想拒绝的往日温馨?
⑥儿子确实像小猫一样睡在我的怀里。均匀的呼吸,胸脯和鼻翼轻轻起伏着,像春天小河里升起又降落的暖洋洋的气泡。
⑦我想起他小时候,妈妈上班,家又拥挤,他在一边玩,我在一边写东西,玩着玩腻了,他要喊“爸爸,你什么时候写完呀?陪我玩玩不行吗?”我说:“快啦!快啦!”却永远快不了,心和笔被拽走得远远的。他等不及了,就跑过来跳在我的怀里带有几分央求的口吻说:“爸爸!我不捣乱,我就坐这儿,看你写行吗?”我怎么能说不行?已经把儿子孤零零地抛到一边,寂寞了那么长时光!我搂着他,腾出一只手接着写。
⑧那时候,好多东西都是这样搂着儿子写出来的。他给我安详,给我亲情,给我灵感。他一点儿也不闹,一句话也不讲,就那么安安静静倚在我的怀里,像落在我身上的一只小鸟,看我写,仿佛看懂了我写的那些或哭或笑或哭笑交加的故事。其实,那时他认识不了几个字。有好几次,他倚在我的怀里睡着了,睡得那么香那么甜,我都没有发现……
⑨以后我常常想起那段艰辛却温馨的写作日子,想起儿子倚在我怀中小鸟一样静静睡着的情景。我觉得我的那些东西里有儿子的影子、呼吸,甚至睡着之后做的那些个灿若星光的梦。
⑩儿子长大了。纵使我又写了很多比那时要好的故事,却再也寻不回那时的感觉、那一份梦境。因为儿子再不会像鸟儿一样蹦上你的枝头,倚在你的怀里睡着了。
⑧如今,儿子居然缩小了一圈,岁月居然回溯几年。他倚在我的怀里睡得那么香甜、恬静。我的胳膊被他枕麻了,我不敢动,我怕弄醒他,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不会很多甚至不会再有,我要珍惜。我格外小心翼翼地拥着他,像拥着一支又轻又软又薄又透明的羽毛,生怕稍稍一失手,羽毛就会袅袅飞去……
⑩并不是我太娇贵儿子,实在是他不会轻易地让你拥他入睡。他已经长大,嘴唇上方已经展起一层细细的绒毛,喉结也已经像要啄破壳的小鸟一样在蠕动。用不了多久,他会长得比我还要高,这张床将伸不开他的四肢……
⑩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舍得叫醒儿子。
(1)阅读全文,说说“儿子长大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语境,说说你对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受宠若惊”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⑩段中画线的句子。(2分)
因为儿子再不会像鸟儿一样蹦上你的枝头,倚在你的怀里睡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品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其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40分)
初中生往往充满奇思妙想,试以“我好想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有个知心朋友”“有个好老师”“有自己的小天地”“快快长大”“再看一眼”或“美梦成真”“当一名作家”“飞上月球”等;
(2)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解答】A.有误,“半晌”的“晌”应读shǎng;
B.有误,“涎水”的“涎”应读xián;
C.正确;
D.有误,“模样”的“模”应读mú。
故选:C。
【点评】字音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读准字音,对多音字要能根据其意思正确判断读音,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加强记忆。
2.【分析】“和睦”的意思是指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比如:家庭和睦,和睦相处。在句中用来形容“笑容”是错误的。
【解答】D
【点评】本题通过辨析造句正误的形式考查词语的含义及用法。其中用词造句不恰当的是A项,根据句意可以改为“慈祥和蔼的笑容”
3.【分析】略
【解答】A(B、C、D三项与原文语境不符)。
【点评】略
4.【分析】A前句是“拥有”,后句是“能否”,前后不一致,应去掉“能否”。
B没有主语,去掉“使”。D“预防”与后面的“不近视”连起来,意思表反了,应去掉“不”。
【解答】C
【点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的应对策略。常见病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平时要注意正确表述,避免语病的发生;还可以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作文互评中,要按以上病因把句子加以衡量,给彼此寻找病句。这样语感会逐渐增强。如果在考试中凭语感一眼找不出来,就要静下心来按以上常见病因一一加以衡量,只要多读几遍,相信一定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5.【分析】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识记理解与判断。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卖油翁》中卖油翁酌油技艺更高超,记述两人故事是为了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故选:D。
【点评】学习课文要注意文学常识的记忆,如: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6.【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词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词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词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到、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BC.使用正确;
D.使用不当,“心惊胆战”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用来修饰“搏击”不恰当,可用“惊心动魄”。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7.【分析】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作品,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表述父亲虚荣是不确切的。
故选:C。
【点评】名著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8.【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A.不正确,“肿怅”的“怅”应为“胀”;
B.不正确,“娅着嗓子”的“娅”应为“哑”;
C.完全正确;
D.不正确,“啄磨”的“啄”应为“琢”。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9.【分析】(1)本题考查了宣传标语的拟写。拟写宣传标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紧扣主题、二用语简明、三有号召性即可。本题以“向孤寡老人献爱心”为主题,表述出活动的内容及意义即可。如拟写为:关爱孤寡老人,传承中华美德。
(2)本题考查主题活动步骤的设置。进行活动步骤设计,属开放性较强的一类试题,不设统一标准和答案,学生只要紧扣活动主题,设计合理都能得分。设置活动时,一定围绕主题:帮助老人展开,语言要简练。
(3)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根据题干所设置的情境,表达出对“空巢老人”孤独的同情,向这些老人的子女提出多关心他们,常回家看看等不同的要求即可。
(4)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阅读例句,可以看出就是运用比喻的修辞,以“爱心是……,使……”的句式,表述出爱心的作用即可。如: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解答】答案:
(1)关爱孤寡老人,传承中华美德。(意思对即可)
(2)B.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
C.关心孤寡老人的精神生活,陪他们聊天
(3)示例:叔叔,阿姨,你们知道吗?你们的父母每天在家都着孤独的生活,他们多希望你们能常回家看看呀。我知道你们工作忙,但是想想你们以后老去时也是这样孤独,你是不是会觉得我说得有道理?
(4)示例: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一片撒在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点评】仿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仿句与被仿句不能雷同。二者的内容要做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要有创新。
2.修辞要恰当。熟知各种修辞的特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3.用词不能重复。除了明显的供用词语以外,仿句的用词尽可能不与被仿句重复,避免语意雷同。
10.【分析】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睨:斜着眼看。
②句意为: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覆:盖。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箭,射箭的本领;精,精湛。句意为: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精湛吗?
②句中重点词有:句意为:遣,打发;之,代词,代他。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的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从“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中可知,陈尧咨擅长射箭、骄傲自满和傲慢无礼;从“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等语句中可知,卖油翁身怀绝技、谦虚沉着。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无他,但手熟尔”中可知,本文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
答案:
(1)①斜着眼看;②盖。
(2)①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精湛吗?
②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3)陈尧咨:擅长射箭、骄傲自满、傲慢无礼。卖油翁:身怀绝技、谦虚沉着。
(4)熟能生巧。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11.【分析】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解答】(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所以:
A:划分正确;
B:划分不正确;
C:划分不正确;
D:划分不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我怕的是老鼠。患:忧虑;
②句意为: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去:赶走;
③句意为: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是:这件事;
④句意为: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病:担忧。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弗”,不;“去”,距离。句意为:(如果)没有鸡,不吃鸡罢了,离饥寒还远着呢。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做出选择。
A:分析正确;
B:分析正确;
C:本文的寓意不是告诉我们去评价事物的好坏得失。分析有误;
D:分析正确。
故选:C。
答案:
(1)A。
(2)忧虑;赶走;这件事;担忧。
(3)(如果)没有鸡,不吃鸡罢了,离饥寒还远着呢。
(4)C。
【点评】文言实词“去”的用法:
①离开。
则有去国还乡(《岳阳楼记》);
②过去的。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并序)》);
③除去,失掉。
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
④距,距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⑤表示动作的趋势。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琵琶行(并序)》)。
12.【分析】选文写父亲历尽千辛万苦,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表现了劳动人民提高地位、赢得尊重的心愿。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同时也侧面反映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现状。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分析。由本段中“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一句就可以分析出,这表明父亲用烟枪磕地面时,感觉有了异样,因为地面变成了水泥的,他害怕把烟枪磕坏了。由此概括出答案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分析。由下文中“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这一句理解,父亲的不自在是因为作为朴实的农民,其身上具有农民传统的谦卑的个性。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分析的能力。句中“不要你凑热闹”写出父亲不想让我帮助他,“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是父亲的自我表白,因此这句话这反映出父亲坚强的个性。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我和母亲都惊了惊”是因为“厨房里又传出一担沉重的叫声”,这表明父亲的腰痛很严重,“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是因为我和母亲怕被父亲发现,担心这对性格坚强的父亲产生心理影响,也想保护父亲的自尊心。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分析能力。从选文内容分析,父亲年纪大了,不能干活了,这对一辈子务农的人来说,已经不能体现其价值了,精神也就没有了寄托。因此内心感到失落,才有了“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的反应。
答案:
(1)由于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所以他就感到手有些不对劲。另外“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保护台阶就是保护自己的地位。
(2)故意回答错了,这是父亲身上有着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住新房、吃饱喝足,不是显得傲慢了吗!
(3)反映了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
(4)“我”和母亲为了照顾父亲的自尊心,尽量不扩大父亲闪腰的影响。
(5)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点评】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
13.【分析】本文通过记叙儿子长大了,难得让我搂着他睡,让我回忆起他小时候与我亲密无间的温暖时光,表现了对儿子因为长大而不再与“我”亲昵的惋惜、怅惘的心理。
【解答】(1)本题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1)躲着换内裤,洗澡时不用父母帮着搓洗;(2)开始长胡须,出现了喉结;(3)与父母欲近还远的青春期心理。
(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一是指儿子不期而至的亲昵行为带给“我”的惊喜;二是指“我”对儿子短暂易逝的亲昵行为的珍惜。
(3)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1)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3)对比,通过…和…的对比,突出(衬托)人物(事物)…的特点,表现…的感情。以比喻(“儿子”像“小鸟”蹦上枝头)来表现此前儿子的纯真、可爱、调皮和父子亲昵的温馨情景;②表现了对儿子因为长大而不再与“我”亲昵的惋惜、怅惘的心理。
(4)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中心。①与文中“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一句相呼应,使文章完整而紧凑;②为“我”继续生发种种情愫留足了想象空间;③希望与儿子相处时间能够长一点,表达了“我”浓浓的亲子之情。
答案:
(1)躲着换内裤,洗澡时不用父母帮着搓洗,开始长胡须,④出现了喉结,⑤与父母欲近还远的青春期心理。(每答1点得(1分),答到4点即可得4分)
(2)指儿子不期而至的亲昵行为带给“我”的惊喜(1分),指“我”对儿子短暂易逝的亲昵行为的珍惜(1分)。
(3)(4分)运用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此前父子亲昵的温馨情景(1分),表现此前儿子的纯真、可爱、调皮(1分),表达了作者因为儿子长大而不再与自己亲昵的惋惜、怅惘的心理(1分)。
(4)与第③段“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一句相呼应,使文章完整而紧凑(1分),点明中心(1分),表现作者希望与儿子相处时间能够长一点,表达了作者浓浓的爱子之情(1分),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1分)。
【点评】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1)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3)对比,通过…和…的对比,突出(衬托)人物(事物)…的特点,表现…的感情。
三、【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从所给的“好想”来看,是让学生写自己心底的最大渴望的。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作文题,考生尽可以自由地抒发心中的愿望,可以是“好想飞”、“好想上月球”、“好想去拜访布什”、“好想跟妈妈好好淡谈’,“好想有这样一位语文老师”,甚至可以是“好想睡觉”…凡此种种,都能让考生写出真情实感。
【表达方式】本文前半部分适合使用记叙表达方式,文章最后以议论收尾,照应标题。夹叙夹议也可。
【细节描写】“好想”是一种心理体验,所以,本文的心理描写一定到位,也可以和其他描写相结合。
【创新指导】可运用题记、小标题、后记等创新形式。
【误区指南】构思本作文题目时,围绕“好想,好想”需要补充的词语一般是积极向上的,不要选用负能量的等词语。
【解答】【例文】
我好想变成天使
我心中一直埋藏着一个纯洁的愿望﹣﹣变成天使。天使的英文名为Anger,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上,天使一向是以圣洁的人性魅力及幸运之神的姿态出现在人们心中。我以为天使是爱的象征,他的使命是为全世界带来和平,带来幸福。
我们的星球,从未有一天平静,战争的阴云、死亡的威胁如今依然存在。自从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成为以色列总理后,中东地区和平进程一再受阻,巴以之间流血冲突不断。无辜的平民成了战争的牺牲品。美国总统布什上台后违背诺言,全然不顾世界各国及美国国内反对的呼声,执意要部署NMD.这一举动必然招至世界范围的新一轮军备竞赛。还有,1998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进行了长达74天灭绝人性的轰炸…众多事实,不胜枚举。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世界人,我实在不愿看到冲突、流血、死亡,不愿看到我们的世界如此动荡。我急切地希望变成天使,头顶光环的天使,我要去造访沙龙,以上帝的名义与他谈判,让他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做什么。让他彻底觉醒自己已经残害了多少无辜生命,让他忏悔终身。我要去美国白宫与小布什会谈,让他从冷战思维中解脱,使他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使世界第一大强国为世界人民造福,使我们的世界更加稳定,更加繁荣…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征服旅程。如今全世界已被征服,人类文明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我们可以下深海潜水,上太空遨游,在世界每一个角落无不伸满了人类征服的触角。但是,我们的地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看着地球母亲奄奄一息地呼救,看着动植物伙伴一天天地灭绝,我的心在流血。难道人类文明的发展一定要以环境的恶化和其他生物的灭绝为代价吗?如果继续下去,绿色将不复存在,大地会被沙漠侵占,各种与人类相生相伴的动植物朋友也将永远逝去。到那时人类只能自食苦果,走向终极毁灭。我急切地希望变成天使,用真情用人性去唤醒人类的先知先觉;用母爱及温暖给即将逝去的动植物生存的力量,使它们顽强地活下去;用上帝的威严严惩那些残害生灵、破坏环境的杀手;用我的全部力量挽救人类,使大地永远郁郁葱葱,使天空永远纯净蔚蓝…
我急切地希望自己变成天使,用天使的舞蹈、天使的歌声使更多的人与我并肩,使大家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给人类带来幸福的天使…
在朦胧中,我觉得两肩上慢慢长出一对雪白的翅膀,身上穿上了同样雪白的长衣,头顶着金色闪闪的光环,向天空飞去…
【点评】【点评】本文贵在构思创新: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天使,改变这个世界。比较有新意,也容易引起老师的阅读兴趣。文章的主题充满正能量,中心是文章灵魂。作者有一颗关爱人类的心,愿望美好,立意深刻,引人深思。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