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综合测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一份公元1002—1023年的有关英国社会的文献中指出:“如果一个平民发展顺利,拥有属于自己的足足五海德土地,一座钟楼和一座城堡,在国王会堂里有他的席位和专职,那么,他以后就有资格获得一个武士的各种权利……如果一个武士发展顺利,成为伯爵,那么,此后,他就有资格得到伯爵的各种权利。”这表明中世纪等级制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 )
A.财产和军事才能是进入贵族圈的唯一依据 B.贵族和平民之间存在流动的途径与可能
C.骑士精神在不断征战中得以丰富和弘扬 D.跻身贵族之林是每一个年轻人的最终梦想
2.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从此获得基督教会支持。6-7世纪的西欧,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是在修道院。这样,日耳曼国王控制着西欧国家的政权,但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权却属于基督教会。这些反映了( )
A.中古时期的西欧文化一片黑暗 B.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
C.法兰克征服者与教会平起平坐 D.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的一切权力
3.下图反映的是“教皇为皇帝加冕”,取材于公元8世纪中期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丕平献土”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及图片最能说明( )
A.基督教会权力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 B.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C.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法兰克王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4.“人们深以自己能传承古希腊文明为荣,作家们以典雅的古希腊语写作。当西欧正沉沦于黑暗时代时,他们却维持一个有教养的、博学的社会……”。材料中的“他们”来自于下列哪个国家( )
A.英国 B.阿拉伯帝国 C.查理曼帝国 D.拜占庭帝国
5.印加帝国政府常把一些新征服的“不可靠”的部落强制性迁往新地区,而将“忠诚”的部落移植到上述部落的故乡。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帝国的政治安定 B.安抚了征服部落的人心
C.扩大了帝国的疆域 D.主要是为了征税和征兵
6.阅读下表“玛雅文明的主要神灵”,据此可知( )
神灵
名字
职能
天神
伊扎姆纳
药神、火神、赐给地球雨水,使土地适合种庄稼,避免灾难
太阳神
—
掌握健康、音乐、诗歌、书法(与羽蛇神相关)
月亮神
伊希切尔
掌管各种水体、丰收、彩虹、分娩、纺织、洪水
雨神
恰克
掌管闪电和雨,雨水充沛、避免干旱
羽蛇神
库库尔坎
掌握雨季、播种、收获、五谷丰登,太阳神的化身
A.玛雅人有精准的天文历法 B.玛雅的各级政权都与神权紧密结合
C.玛雅人面临水资源缺乏的挑战 D.玛雅人信仰神灵主要是为了气象研究
7.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位于特斯科科湖中的岛上,它有三条堤道与陆地相连,并有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为方便交通,渠上架设了多座桥梁。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运输。阿兹特克人的建筑成就表明其( )
A.经济基础是农业 B.城市建筑的水平很高
C.目的是强化政治管理 D.服务于宗教信仰
8.德里苏丹是印度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下列关于德里苏丹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德里苏丹国是突厥人在印度建立的国家
B.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C.苏丹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拥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D.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哈里发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9.《阿拉伯通史》中写道:千余年,朝觐圣地的制度,对于凝聚全世界的穆斯林,起了重大的作用。这种制度几乎使每个有能力的穆斯林,平生都能有一次长途旅行。据所学知识判断,他们“旅行”的目的地是( )
A.印度 B.巴勒斯坦 C.罗马 D.麦加
10.下列关于中古时期朝鲜的发展历程排序正确的是( )
①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②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
③李成桂改国号为朝鲜
④中朝军民联合抗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②①③④
11.印加人修筑的道路系统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被誉为“新世界的罗马”。两条大道贯穿全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北达基多,南到智利中部,主要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这说明在古印加道路具有( )
A.经济功能 B.政治功能 C.文化功能 D.联络功能
12.有学者写道:在那些日子里,从马里省到马格里布最偏远的地区,若论学术机构的完备、学术气氛的自由、人们生活的安全、对外国人的体贴和热情,以及对学生和学者的尊重,没有哪里能与廷巴克图相比。据此可以得出( )
A.廷巴克图是西非的文化中心 B.马里帝国十分重视文化教育
C.非洲诞生了早期的大学 D.廷巴克图聚集了大批学者
13.14世纪,旅行家伊本有如下描绘:摩加迪沙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它的居民是有能力的商人。这座城市有无与伦比的手工制作的布匹,这些布匹以这个城市命名,被运销埃及等地。材料反映了当时摩加迪沙( )
A.是非洲商业中心 B.居民十分富有 C.城市经济繁荣 D.手工业出色
14.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右图展现了当时一个庄园的布局。据此可知当时西林地欧的庄园( )
A.经营规模普遍较小 B.具有自然经济特征 C.生产内容较为单 D.宗族色彩非常浓厚
15.下图说明( )
A.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B.玛雅人发明了“0” C.玛雅人采用20进位 D.非洲文明的先进性
16.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据此可知当时( )
A.阿拉伯人主导了世界贸易 B.巴格达城商品经济繁荣
C.巴格达城是世界贸易中心 D.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17.下面两幅国徽图案反映的是( )
A.两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几乎是完全相同 B.两国之间存在着直接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
C.俄罗斯的发展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D.俄罗斯比拜占庭帝国更加重视骑兵的建设
18.下图反映了 15—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的疆域。下列相关事件对东西方贸易产生消极影响的是( )
A.最高统治者苏丹拥有全国土地
B.改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C.由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D.控制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19.某历史兴趣学习小组把“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确定为小组研究的课题,下列选项不属于本课题研究对象的是( )
A.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B.《汉谟拉比法典》
C.西周分封制 D.麦加大清真寺
20.公元649年,孝德天皇下诏,令“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国司就是由中央派遣下来管理“国”的官员,“国”之下的“郡”的长官为郡司,里长则由当地的人来担当。该措施( )
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推动了幕府统治的建立
C.加速了战国时代的到来 D.有效传播了唐朝文化
21.《经行记》云:摩邻国,在勃萨罗国(今伊拉克巴士拉之西,古波斯湾沿岸港口)西南,走过沙漠,再有两千里即其国,“其人黑,其俗犷,少米麦,无草木……撞病特甚”。文中的摩邻国最有可能位于今天的( )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美洲
22.“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对欧洲的现实威胁使得基督教国家必须同时面临来自国内、其他基督教国家和基督教世界之外的多重压力,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崛起中的民族君主国最应优先考虑的和最高的国家利益。”材料所蕴含的观点是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
A.加重了欧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B.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C.促进了欧洲国家间的联合 D.加强了欧洲国家的君主专制
23.在阿拔斯阿拉伯时期(公元750一1258年),银行经营的业务规模更大,服务范围更广。它们不仅向经营者贷款还充当不同币种的投资者和交换代理者;它们建立了多级支行以兑付从总行签发的支票。这( )
A.表明阿拉伯人拥有先进经营理念 B.刺激阿拉伯帝国的商业经济发展
C.推动阿拉伯经济走向现代化 D.为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做经济准备
二、材料题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世纪,非洲有一位对世界全面认识中国形象作出重要贡献的友好使者来到中国,他就是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他在访问中国时写下的游记,留下了非洲人对中国印象的珍贵记录。
——胡锦山《非洲的中国形象》
材料二
这件瓷器发现于今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座陵墓中,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
材料三 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摩加迪沙)是一个大得没边的城镇。它的居民有很多骆驼和绵羊,他们每天要杀上百头骆驼。它的居民是有能力的商人。这座城市有无与伦比的手工制作的布匹,这些布匹以这个城市命名,被运到远至埃及和其他地区。
——[美]杰里·本特利等著,魏凤莲等译《新全球史》(上)
材料四
曼萨·穆萨是马里最为知名的国王。1324年,他带领一支庞大的商队前往麦加,其中100头骆驼驮着黄金。到开罗后,他分发黄金,导致当地市场金价下降了1/4。图为手持黄金的穆萨。
(1)根据材料一、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材料三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魔幻喜剧大片《哈里发王国传奇》,讲述在古巴格达,一个和善、爱睡觉的哈里发和他的副手伊诺古德的故事。伊诺古德是个邪恶的家伙,他的目的就是要谋朝篡位,但是这个倒霉蛋从未得手,由此引发笑料百出。
(1)图一的建筑与哪一宗教有关?该教的创始人是谁?
(2)图二中的数字是什么人发明的?被称为什么数字?其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中哈里发王国指古代哪一国家?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宗教与阿拉伯的统一之间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一个平民发展顺利......他以后就有资格获得一个武士的各种权利……
此后,他就有资格得到伯爵的各种权利”,可得出从平民、武士到伯爵,可以跃升,故可得出贵族和平民之间存在流动的途径与可能,选B项;A项“唯一”说法太过绝对,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依据材料不能得出“每一个年轻人”梦想的内容,故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自496年法兰克国王寻求教会支持,到6-7世纪时基督教会成为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者可知,基督教会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地位显赫,故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两项表述错误,均排除。
3.答案:A
解析:材料中“教皇为皇帝加冕”体现的是法兰克国王通过教皇为其加冕的这种君权神授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也说明了以教皇为代表的教权高于以法兰克国王为代表的世俗王权的这一社会特征,故A项正确;B项说法在图片中无法体现,故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教皇与国王的关系,不能反映封建贵族内部的关系,故排除C项;公元8世纪中期,法兰克王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故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
5.答案:A
解析:新征服的部落在原地的话,相对容易叛乱,而使其迁移,有利于帝国的政治安定,故选A项;这是一种强制迁移,不能体现安抚人心,故排除B项;印加帝国的疆域并没有改变,只是居住地变化,故排除C项;材料与征税和征兵关系不大,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材料中绝大多数神灵的职能都是与水有关系的,从材料中“赐给地球雨水”“避免干旱”“掌握雨季”等,可知玛雅人面临水资源缺乏的挑战,故选C项;从材料看不出玛雅天文历法的精准性,故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政权与神权的关系,故排除B项;水与农业密切相关,玛雅人信仰上述神灵,主要是为了祈祷农业生产丰收,故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特诺奇蒂特兰的建筑水平很高,由材料看不出经济基础是农业,无法得出目的是强化政治管理和服务宗教信仰的信息,故选B。
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里苏丹国的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因此选D。
9.答案:D
解析: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是穆斯林前来朝觐膜拜的地方。从材料信息“朝觐圣地”判断是D。
10.答案:D
解析: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故正确的顺序为D。
1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印加帝国修建了比较完善的道路系统,主要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故选择B项。
12.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廷巴克图文化氛围浓厚,这得益于马里帝国政府的支持,B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不能由材料得出。
13.答案:C
解析:由材料“居民是有能力的商人”,城市中手工业发达,布匹远销外地可知,当时的摩加迪沙城市经济繁荣,故选择C项。A、B项从材料不能得出,故排除;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故排除。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欧中世纪庄园的特征。图中有林地、牧场、耕地、磨坊等,由此可知庄园中农业、手工业都获得发展,且自成体系,说明其具有自然经济特征,B项符合题意;图中显示西欧中世纪庄园的经营规模比较大,A项错误;图中有林地、牧场、耕地、磨坊等,说明庄园生产内容并不单一,C项错误;图中不能体现西欧庄园宗族色彩非常浓厚,D项错误
15.答案:C
解析:仅玛雅数字不能说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排除A项;玛雅人只是使用了“0”的概念,排除B项;从发现的数字看,只到19,说明是20进位,故C项正确;玛雅文明属于美洲文明,故D项错误。
16.答案:B
解析:由材料“从中国运来”“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等可知,当时巴格达城商品经济繁荣,故B项正确;A、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拜占庭帝国对俄罗斯的影响。图片显示两国的国徽有很多相似之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后起的俄罗斯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故C正确。仅凭相似的国徽不能断定两国的宗教信仰完全相同,A过于绝对;两国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继承和被继承关系,B错误;俄罗斯国徽中有骑兵形象,但不能说明俄罗斯比拜占庭帝国更加重视骑兵建设,D错误。
18.答案:D
解析: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文明。结合所学可知,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文明的成果,属于尼罗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文明的成果,属于两河流域;西周分封制是中华文明的成果,属于黄河流域文明;麦加大清真寺位于阿拉伯半岛,不是大河流域的文明。选D项。
20.答案:A
解析:这一套措施使天皇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择A项,排除C项;幕府统治确立于12世纪末,与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该措施与传播唐朝文化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
21.答案:C
解析:黑色人种是非洲的原住民,根据材料中对摩邻国地理位置的描述及“其人黑”“无草木”等表述可知,该国最有可能位于非洲,故选择C项。
22.答案:B
解析:“崛起中的民族君主国”即近代民族国家,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使这些君主国面临极大的压力,它们如果不集中全力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将无法应对来自内外的威胁与压力,因此B项表述符合题意;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观点,故排除;C、D项材料不能体现,故均排除。
23.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发展银行金融业,这是商业经济繁荣的产物,也有利于刺激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并无对比,不能得出阿拉伯人拥有“先进经营理念”,A项排除;“走向现代化”也不能由材料得出,C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24.答案:(1)中非交往历史悠久;中国很早就与东非有贸易往来。
(2)中世纪东非国家畜牧业发达;对外贸易发达,远及北非和阿拉伯地区;手工业发达。
(3)马里黄金资源丰富,控制了黄金交易;与阿拉伯国家有贸易往来。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信息“访问中国”,材料二信息“瓷器……原产于……中国”即可得出结论;
第(2)题根据材料三信息“很多骆驼和绵羊”“有能力的商人”“无与伦比的手工制作的布匹”“被运到远至埃及和其他地区”概括;
第(3)题,根据材料四信息“庞大的商队前往麦加”“100头骆驼驮着黄金”“导致当地市场金价下降了1/4”概括。
25.答案:(1)伊斯兰教。穆罕默德。
(2)古印度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改造了古代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并传人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故被欧洲人称为“阿拉伯数字”。
(3)阿拉伯帝国。
(4)伊斯兰教的传播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阿拉伯的统一及扩张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使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二者相互促进。
解析:第(1)题从“麦加大清真寺”可判断。
第(2)题首先判断是阿拉伯数字,然后根据所学回答。
第(3)题结合阿拉伯帝国的知识回答。
第(4)题根据唯物史观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