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测试习题
第一课时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契约
重担
循环
排解
失yì
lǎn 责
达观
悲天悯人
2.解释下列词语。
(l)契约:
(2)达观:
(3)心安理得:
(4)悲天悯人: 。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最苦与最乐》作者是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 、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著有 。
4.辨字组词。
惠
赔
契
豪
缆
慧
陪
挈
毫
揽
5.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一些遭到伤害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B.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C.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D.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分析】本题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解答字音、字形,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
【解答】答案:
qì;dàn;
xún;jiě;
意;揽;
dá;mǐn
【点评】解有关汉字的考题时,一要注意正确识记和理解常用汉字的音形义,二要注意区分同音字和多音多义字。
2.【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词语的含义。
【解答】解答此题要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准确回答。
(1)契约: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2)达观:心胸开朗,见解通达;
(3)心安理得: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4)悲天悯人: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答案:
(1)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2)心胸开朗,见解通达。
(3)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4)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词语的含义,准确回答。
3.【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答案:
梁启超 饮冰室主人《中外纪闻》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4.【分析】本题要结合平时的课文学习来辨析字音字形,要根据形声字的规律辨析字形。对一些同音字、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能准确辨析。
【解答】答案为:
恩惠 赔偿 默契 自豪 电缆
智慧 陪伴 提纲挈领 毫米 揽月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语感,正确的书写习惯,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
5【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再是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到、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与语境中真实事物不符;
B.事倍功半,指做了较多的努力,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与语境不符;
C.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不可抵挡,多用于褒义。
D.使用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正确理解成
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最苦与最乐》测试习题
第二课时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无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我就连这个人的面也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了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了的,我对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种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不苦的原因是 。贫、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①“卸却”责任指 。(10字以内)
②“解除”责任指 。(1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谈独立思考
茅 盾
①有人问:如何能独立思考?我想:这个答案可以很多,其中之一也许是洋洋万言,引经据典,而效果等于不着一字。
②但是,也还有另一方式的答案: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③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④教条主义是独立思考的敌人,它的另一敌人便是个人崇拜。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⑤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⑥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但是人类的这个天赋,是在生活斗争中不断碰到矛盾而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发达起来的。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⑦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⑧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⑨“诗礼之家”现在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
(1)全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的“井底之蛙”“应声虫”“日驰数百里的驿马”分别指哪种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作者说“这真是可笑的矛盾”,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矛盾”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一句话写出第⑨段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请说说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需具备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
一、课内精读
【分析】这篇文章首先阐述了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接着运用举例论证进行具体论证,然后论证了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最后总结全文,明确“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解答】(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信息的提炼与筛选,按照要求提取全文中的词语解答即可。根据“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据此提取词语句子解答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对前后照应的语句的提炼。解决此题,需要弄清“快乐之权,操之在己”的意思,即快乐不快乐,全在于自己把握。对照最后一段,很容易找到“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讲的便是这个意思。对前后照应的文字的把握,需要明确各自的意思,意思一致,便是相互照应。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卸却”责任,根据语境可知,是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根据语境可知,是尽了责任,再无负担。对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需要联系语境进行分析,做到“词不离句”。
(4)本题考查的是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把握。中心论点,即文章表明的总的观点。联系全文,本文表明的是作者这样的观点:人人必须尽责任。
(5)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文章标题拟定的原则,一篇文章的标题,常是文章的线索,或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或是主题的表达。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的,若以“苦与乐”为题,则显得范围过大,不够准确。
(6)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能力。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回答本题,需要通读全文,把握作者在文中表明的基本观点,然后进行语言的组织即可。尽你所了解和体悟到的责任感来写,不必苟同。
答案:
(1)知足;安分;达观;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2)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①不尽责任,丢开不管;②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4)人人必须尽责任。
(5)本文是从“最苦”与“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
(6)答案有三个要点: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点评】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把握,要联系全文,弄清作者要表明的观点。有时可以引用文中关键句子回答,有时需要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二、拓展阅读
【分析】文章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全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来论证独立思考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的读书和思考很有指导作用。
【解答】(1)此题考查了对论证方法的识别。
常见的论证方法为: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此文从独立思考的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很明显是对比论证。
(2)此题考查了特殊词语的含义。
通过对文章前后语意的对比和对人们常见词语的是用来分析:“井底之蛙”比喻孤陋寡闻的人,“应声虫”比喻人云亦云的人,“日驰数百里的驿马”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
(3)此题考查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谈理解时,一般有两个思路,一个是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一个是对词语内涵的分析(你对这个词语的分析),此题回答时,可参照第一种思路。
此处的语段有可总结出两种矛盾: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渐臻成熟少年的矛盾。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与骂他们不肖之间的矛盾。
(4)此题考查了语段段意的总结。
该段主要是对“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的批判和否定,可总结为:“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5)此题考查了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
从“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这一句中,我们能够得出两种条件:广博的知识、民主的精神。
后面对“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的批判可以得出还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
答案:
(1)对比论证
(2)“井底之蛙”比喻孤陋寡闻的人,“应声虫”比喻人云亦云的人,“日驰数百里的驿马”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
(3)①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渐臻成熟少年的矛盾。②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与骂他们不肖之间的矛盾。
(4)“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5)拥有广博的知识、民主的精神、良好的外部环境。
【点评】常用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也叫做例证法,就是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作用: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此外还包括一些对结果的推导过程。它是经验的总结,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使论证有力,具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它可以使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就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或道理进行比较,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运用这种方式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