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学案(答题方法+基础篇+提升篇+检测篇)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学案(答题方法+基础篇+提升篇+检测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5 15:4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考点1 文言实词
考法1
一词多义
双重代入,多角度推断词义
1.双重代入,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双重代入,即将选项中给出的实词含义代入语句中,再把该语句代入相关语段中,然后看翻译是否通顺,以此判断实词含义的正误。
如,酬以馆选 酬:应酬
虽然把“应酬”代入句子中也能够解释通,但把句子代入文中则讲不通。其前句“意欲要之入幕”,是说当时辅佐蒲州、苏州两公的人想要邀请(“要”通“邀”)汤显祖进入幕府;其后句“而公率不应”,是说汤显祖都(“率”,都)没有答应。依据前后语意,可推知此处的“酬”应是“酬谢”“酬答”之意。
2.多维推断,找准方法确定词义。
(1)联想迁移法。
①课内知识迁移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的文言实词,考生要回忆其在哪些已经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个意思贴近语境,由此推断其在此处的含义。
如,杨君缄书赍图 赍:送
联系《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赍钱三百万”中
“赍”的意思,可推知选项中的解释“送”是正确的。
②双音联想法。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词,可以通过联想双音词来推断。
③成语联想法。成语中保留了很多文言词义,可以借助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其在文言文中的词义。
如,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
联系成语“工于心计”,可推知解释是正确的。
(2)互文见义法。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如,小事之至也数 数:频繁
“数”本身有“数目、计算、技艺、屡次”等多个义项,根据后文与“小事之至也数”形成对偶的“大事之至也稀”,可得出这里把“数”理解为“频繁”是正确的。
(3)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叫“成分分析法”。
如,“微”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左传》)中作谓语,而且后面有宾语,译为“隐蔽,隐藏”;在“微风鼓浪”(《石钟山记》)中作定语,修饰“风”,译为“微小,微弱”。
再如,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从句子内容和结构来看,“戚”应是为动用法,故选项对“戚”的解释正确。
(4)音形替代法。在某个句子中,如果按照词语的本义或引申义都解释不通,就可以从通假字方面入手,得出词语的意思。
如,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说”若按照“陈述、主张、劝说”等意思解释,显然不符合文意,根据通假字音同音近、字形相近的特点可以推断“说”同“悦”,译为“高兴”,故选项对“说”的解释正确。
考法2
古今异义
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四个技巧
1.关注单双音节词语。文言实词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中的实词多是复音词(主要以双音节词为主)。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节实词,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了一个双音节实词,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就会出现错误。
如,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
把“发表意见”代入原句“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中可知,解释不通。“发言”是古今异义词,在此应理解为“开口”。此外,还要关注专有名词、单纯词等,比如“庆历”“蒹葭”“仓皇”等都是双音节词,但不能分开解释。
2.看词语的词义是否转移。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宣言”,在此为“扬言”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宣言”作名词,则为“(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之意;作动词,则为“宣告,声明”之意。
3.看词语感彩的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鄙”,意思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在古代汉语中是表示自谦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卑鄙”的意思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
4.代入分析。即可以根据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对双音节词中的单个词分别进行解释,然后把这两个词的最恰当的意义合并起来,放在语句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要求。
考法3
通假字
多管齐下,辨别真假
1.代入语境,分析字义。某个字如果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存在通假字。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中的“景”理解为“景物”“情景”“景色”均说不通,故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景”通“影”,作状语,意为“像影子一样”。
2.把握字音,确定通假现象。通假字与本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叠韵的关系。因此,判断通假现象可以从字音的角度分析。比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畔”通“叛”,二者读音相同。
3.参考字形,定准通“谁”。通假字和本字,像一对孪生兄弟,相像才能“通假”。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一句中的“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因此“顿”通“钝”。“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意思是铠甲破旧,兵器也不锋利了。
考点2 文言虚词
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6个技巧”
1.语境推断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意义和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即联系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后句没有紧承前句,对“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故“而”用作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
2.交换理解法。文言虚词有时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查,即给出两个句子,其中一个句子选自课内文章,让考生判断两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考生可以将其中一句能确定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两个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是相同的,反之,则不同。
3.对称分析法。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并序》),“以”“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应该和“而”的用法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4.句位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与前后句的关系、搭配习惯及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如“其”,在句首,一般作语气副词;在句中,处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在名(代)词后一般作语气副词。
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如“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史记·田单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的主语是“相如”,“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知,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的“因”用法也应相同,意思是“于是,就”。
6.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考生抓住这些标志词能迅速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判断的“者”“也”“乃”等,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固定句式中的“无乃……乎”“何……为”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以及部分兼词“诸”“焉”等。
考点3 文言文断句
考法1
客观断句题
两步排除法,判定正确断句项
第一步,分组。找出选项中断句停顿点的不同之处,将四个选项两两分组。相同点多者为一组。
第二步,排除。先排除一组:根据第一步的分组,将两组进行比对分析,排除有明显错误的一组。再排除一项:在剩余的两个选项中,依据所掌握的知识排除错误选项。
考法2
主观断句题
文言断句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理解大意。句不离段,段不离文,考生要正确断句,既要全面理解、透彻分析文章内容,还要通过把握上下文以及词句本身的内容大致了解语句的意思,以此判定语句停顿点的位置。
第二步,先易后难,找标志性词语。先找标志性词语进行断句,然后再重点突破比较难的部分。要注意的是不能将专有名词从中间断开,如人名、官职名、地名等。
第三步,分析语法,注意文言语句特殊结构。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在文言文中,一般情况下,主语的定语前面如果有状语,这个状语前面要停顿;如果没有状语,主语的定语前面要停顿;如果主语前面没有状语或定语,主语前面要停顿。宾语后面如果没有后置定语,宾语后面要停顿;宾语后面如果有后置定语,后置定语后面要停顿。另外还可以从并列、假设、条件、递进、转折等句式的角度判定断点。
第四步,通读检验。断句结束后,要通读语句,检验语句是否连贯,看看有没有表达不完整或错误的地方。
考点4 正确理解古代文化知识
解答古代文化知识题的两个步骤
第一步,通读选项,排除明显错误。古代文化知识题的四个选项中,通常会有一个错误选项,考生通过分析选项表述或联系教材中的知识即能判断正误。
第二步,分析推断,最终确定答案。对一些不好判断的古代文化知识,考生可以通过分析语境和拆分词语来判断选项是否正确,具体方法如下:
①联系教材,注意知识的迁移。从近几年的考情看,高考考查的古代文化知识大多与教材有关,有的直接在课文中出现过,考生要对课文中出现过的古代文化知识准确识记。做题时遇到不好判断的知识,可以回想一下其是否在课文中出现过,看看其在选文中的意义是否与在课文中的意义相同。
②分析语境,判断选项解说正误。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要注重把握具体语境,从相关背景、语句意思等来判断选项所给的解释是否符合语境,上下文的意思是否贯通。
③拆分词语,把握词语整体意思。虽然古代文化知识的意思未必就是构成这个词语的各个语素意思的叠加,但从这个词语中各个语素的意思能够初步判断这个词语整体的意思。
考点5 概括分析文本内容
解答概括分析文本内容题
1.整体阅读,把握时间节点。一般来说,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首先会简要介绍人物的姓名、字号、籍贯、成长和学习的经历等。然后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典型片段连缀成文,这些片段一般都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每一个时间节点的出现,紧随其后的一般都是传主职位的变更、传主在这个职位上所做的事情(比如上书言事、对待同僚的态度及做法、为百姓做的事等),考生通过对时间节点的把握,可以更好地梳理文本中与传主相关的事件。最后,介绍传主的享年,有的文章还加以评论。
2.筛选品评语言,确定人物品格。古代人物传记中,会有朝廷、百姓以及传主的同僚等对其的评价。考生在梳理传主的事件时,应注重对传主品格的分析和把握。考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对事件本身的把握,比如通过传主自身和身份的错位体现的品格(传主特定的身份、地位决定传主应该做的事情中所体现的传主品格以及传主做的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事情所体现的品格等);二是文中对传主品评的语言以及传主对自我定位的语言等。
3.比照原文,准确定位。本考点主要以四选一的形式进行考查,四个选项基本按照行文顺序设置,一般先对人物品格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事例部分往往是对文段中重要语句的翻译或概括。因此考生在答题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叙述部分相对应的语句,再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做判断。
4.细致比照,正确抉择。将选项表述与原文内容进行比照,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有没有颠倒,地点有没有混淆,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选项中对关键词或关键句的理解是否正确等。
考点6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满分技巧
一、把握翻译的标准、原则
1.翻译的基本标准是“信、达、雅”。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富有表现力。对高考考生而言,更要注重“信”“达”两点。
2.翻译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实在不能直译的地方,再采用意译。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一一对译,单音变双音”。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翻译,主要是对句式、修辞等的翻译。
二、遵循翻译的规范思路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翻译前要瞻前顾后,弄通文意,遵循“句不离段”的原则,根据语境把握句意,包括人物、事件、句内句外的各种关系等。
第二步,由点及面,逐项突破。以词语、句式、句意为核心,先字字对译实词,再分析虚词,然后落实句式。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第三步,通读检查,防止错漏。翻译完成后要通读一遍,看看有没有误译、漏译,是不是符合现代汉语语法,有没有语病。
三、掌握翻译的“8字诀”
1.“留”。即保留文言语句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如《鸿门宴》中的“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劳苦而功高”与成语“劳苦功高”的意思相同,所以“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特殊称谓等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译。
2.“换”。①将古代汉语词汇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汇;②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代汉语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换成本字。注意翻译要到位,避免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3.“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直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成正常语序,使译文通顺。考生在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状语后置,翻译时要将状语移到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定的中心语之前。③主谓倒装,翻译时要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④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4.“删”。即把句中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虚词等删去。如句首语气词“盖”“夫”等、音节助词“之”“于”等、连词“而”“则”等。比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中“夫”为助词,无实义,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翻译时应删去。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偏义复词,翻译时应把只起陪衬作用的那个词删去,否则译文就会显得啰唆赘余或不合文意。如《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的“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父母”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弟兄”偏义在“兄”,“弟”是衬字。翻译时,“父”和“弟”都要删去。
5.“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文言语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考生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通顺。在翻译时需要补充成分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等。②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介词、关联词等。③数词后面补充量词。④词类活用中的省略部分应补全,比如使动用法就要加“使”“让”等词,意动用法就要加“认为”等词。如果句子中的省略成分影响句意的表达,翻译时要加上省略的内容,并用括号括上。词类活用,必须按活用后的意思翻译,不能加括号。
6.“拆”。遇到复合词时,考生要记得它是两个词的组合,要先将其拆开,再逐个翻译,切忌把它当成一个词语来理解。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妻子”,在翻译时,考生要采用拆分法,翻译为“妻子和儿女”。
7.“加”。文言文中有很多单音节词,在翻译时要在该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中,在翻译时,“难”和“易”就可通过加字译为“困难”和“容易”。
8.“并”。文言文中有些使用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在翻译时要注意适当合并。如“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阿房宫赋》),可以翻译为“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收藏的金玉珍宝”。
考点7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三个要点
1.读懂文段,明确大意。快速阅读文言文材料,大致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包括人物性格、品行、主要事迹等,或者大致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景物特点等。
2.分析题干,界清概念。首先要分析题干,比如有的题目要求选出“分别表现……的一组”,有的题目要求选出“全都表现……的一组”,其中“分别”和“全都”显然不同;其次要界定所提供关键词的具体含义,由此就可以断定哪些选项符合要求,哪些选项不符合要求,从而选出答案。
3.重点精析,逐项排除。解题时,考生要对所给的信息逐条辨析,对没有把握的信息可先放一放,因为在所提供的信息中,一般都会有干扰性最弱的信息,如果以此为突破口,就能排除一到两项;然后比对剩余的选项,对不同点进行重点辨析,逐项排除。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干扰,提高效率,保证准确性。
基础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复奏疏乞创飞虎军。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櫂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B.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C.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D.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
B.奏疏,古代臣子向皇帝递交的奏折,可用来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等。
C.缗钱,可以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在汉代也可以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
D.长短句,文中指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上书皇帝,希望皇帝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惩处违法贪赃者。
B.辛弃疾忠于国事。他奉命筹建飞虎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终建成飞虎营栅栏,再陈奏事情的本末,画图进献,消除了皇上的疑虑。
C.辛弃疾注重大局。他任江西安抚使时,成功赈灾;信州太守谢源明不顾幕僚和下属们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辛弃疾将十分之三的米船给了信州。
D.辛弃疾很有文才。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写下《九曲櫂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译文:
(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译文:
5.辛弃疾为解决江右的饥荒具体实行了哪些措施?请简要说明。(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袁滋,字德深。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结重之。建中初,黜陟使赵赞荐于朝。累辟张伯仪、何士干幕府。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刑部、大理覆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
韦皋始招来西南夷。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赐金紫,持节往。逾年还,使有指,进谏议大夫。求外迁,为华州刺史。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曰义合。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以杨于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
宪宗监国,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安抚大使,半道,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未几,徙义成节度使。滑,用武地,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以户部尚书召,徙荆南。
吴元济之反,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滋揣天子且厌兵,自表入朝,欲议罢淮西事,道闻萧俛、钱徽坐沮议黜去,滋翻其谋,更言必胜,顺可天子意,乃得还。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
  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薄居处衣食。
(节选自《新唐书·袁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B.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C.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D.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辟,指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是中国古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
B.金紫,文中指金鱼袋及紫衣,为唐宋贵官的佩饰和官服,因此也用来指代贵官。
C.户部,我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国家土地、户籍、赋税和水利兴修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
D.表,是我国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请求、建议、议论朝政时使用的一种文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袁滋聪颖善学,屡受重用。不需要他人帮助,他自己读书便能领悟其意思,后受到赵赞的举荐,并曾在多人的幕府中工作。
B.袁滋公正守法,为政仁厚。他曾为官员申冤,拒绝有关部门不正义的请求;为政期间,他善待流民百姓,对犯法者常法外施恩。
C.袁滋敢于担当,积极效命。治理滑州时,他严密戒备又采取招抚政策,让李师道等人畏服;吴元济造反后,他两次进言,都积极主张兴兵伐贼。
D.袁滋为人宽厚,平易简朴。曾与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能推心置腹待人,家里人看不到他的喜怒之色,同时,他居处简陋,衣食俭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
译文:
(2)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
译文:
提升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父仲礼,为梁将,败归周,复家本土。彧少好学,颇涉经史。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未几,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许。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上嘉其婞直,谓彧曰:“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至尊思治,无忘寝兴,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上善之,干子竟免。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其见重如此。
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尝以少谴,敕送南台。素恃贵,坐彧床。彧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笏整容谓素曰:“奉敕治公之罪。”素遽下。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彧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彧尝得博陵李文博所撰《治道集》十卷,蜀王秀遣人求之。彧送之于秀,秀复赐彧奴婢十口。及秀得罪,杨素奏彧以内臣交通诸侯,除名为民,配戍怀远镇。行达高阳,有诏征还。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彧为使所逼,初不知谅反,将入城而谅反形已露。彧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自称危笃。谅怒,囚之。及谅败,杨素奏彧心怀两端,以候事变,迹虽不反,心实同逆,坐徙敦煌。杨素卒后,有诏征还京师,卒于道。
(节选自《隋书·柳彧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B.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C.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D.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母忧,母亲的丧事,也称“母艰”。古时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
B.申牒,“牒”是造纸术发明以前的竹书或木书,也指文书或证件,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文中指用公文向上呈报。
C.上柱国,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战国时楚、赵置,位令尹、相国下,甚尊。唐朝时为武官职位中的最高级。
D.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项脊轩志》中祖母“持一象笏至”中的“笏”与文中的“笏”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柳彧少时好学,为人所敬。柳彧年少时喜欢学习,读了很多经史典籍;高祖登基后,柳彧多次升迁;在朝廷上为官员所敬畏,皇上也赞许他刚直。
B.柳彧忠诚耿直,切中时弊。当时刺史一职多由武官担任,大都不称职,柳彧举汉光武帝的例子向皇上进言,并陈述武官治理百姓的弊端,皇上认为他说得对。
C.柳彧端庄严肃,不畏强权。柳彧奉命查办杨素的罪行,杨素倚仗自己声势显赫,坐在柳彧的座位上,柳彧端笏整容,使杨素匆忙地离开座位。
D.柳彧遭人嫉妒,屡被诬陷。柳彧曾赠送《治道集》给蜀王,后被杨素诬陷为行贿;汉王谋反,柳彧装病被囚,事情平息后仍被杨素诬陷参与谋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其见重如此。
译文:
(2)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
译文:
5.柳彧为什么认为上柱国和干子不适合担任杞州刺史一职?请简要说明。(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以怀王不知忠臣之分,疏屈平而信子兰。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沈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B.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C.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D.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左徒,官名,战国时楚国所设,因屈原曾经担任此职,后人用它来借指屈原。
B.宾客,泛称客人,也指权势贵族所养的门客,春秋战国时期多称他国使者。
C.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最高官衔,执掌一国国柄,总揽军政大权。
D.赋,古代的一种文体。文中指从屈原的《楚辞》发展而成的“骚体赋”,如班固的《两都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屈原才高被小人陷害。他担任左徒一职,处理政务能力很强,很受楚怀王信任,但也因此遭到上官大夫的嫉妒和陷害。
B.屈原具有前瞻的眼光。在楚怀王将赴秦约之前,他预见到楚怀王此行危机四伏,劝说楚怀王不要前往,但不被采纳。
C.屈原高洁而不同流俗。他被楚怀王放逐,遇到渔父,渔父劝他随波逐流,但他追求髙洁的品格,宁可选择怀石投江而死。
D.屈原是楚国辞赋鼻祖。他死之后,爱好文学且因擅长辞赋而著称的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效仿他委婉含蓄的文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译文: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译文:
检测篇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少有才名。南阳何颙见彧而异之,曰:“王佐才也。”中平六年,举孝廉。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彧比至冀州,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每怀匡佐之义。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兴平元年,操东击陶谦,使彧守甄城。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邈使人谲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彧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陶谦死,操欲遂取徐州,还定吕布。彧谏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陈宫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稸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操于是大收孰麦,复与布战。兖州遂平。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以未可卒制。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操从之。操保官度,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彧议,彧报曰:“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乃坚壁持之。遂以奇兵破绍。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备物,密以访彧。彧曰:“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寝。操心不能平。会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帝从之。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陈宫/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稸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B.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陈宫/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稸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C.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陈宫/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稸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D.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陈宫/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稸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上宾之礼,是古代社会生活中对待尊贵宾客的礼节。这种礼节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的“九宾礼”一样。
B.兖州,古“九州”之一,大体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等的部分地区。《尚书·禹贡》称:大禹时,划分天下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
C.缟素,“缟”指白色精细的生绢,“素”指未经染色的生绢,故“缟素”引申为洁白,也可代指丧服,有时也比喻质朴。文中指的是穿上丧服为义帝戴孝。
D.九锡,即“九赐”,是我国古代皇帝赐给有特殊功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象征最高的礼遇。古代一些权臣常接受“九锡”,后来“九锡”成了篡逆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荀彧富有才学,深得众人赏识。南阳何颙见到他,称他有“王佐之才”;袁绍对他敬重有加;他投奔曹操,曹操称他是张良一样的策士谋臣。
B.荀彧胸有谋略,颇有远见卓识。他怀有匡正之心,选择英明的人去辅助;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打下了基础。
C.荀彧敏于决断,善于把握局势。他识破张邈的阴谋,整顿军队做好防备,避免变乱发生;官度之战(即官渡之战)时,他建议用奇计破敌,助曹操取得了胜利。
D.荀彧性格刚直,事主保持忠节。他从忠贞德义出发,不支持曹操晋封国公,为自己埋下祸根;他在病中看到曹操送的“空器”,于是服毒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
译文:
(2)“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乃坚壁持之。
译文:
5.最后荀彧为什么选择“饮药而卒”?请简要说明。(3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
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用心于内,不求于外,于时人皆曶之;唯刘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
王莽时,刘歆、甄丰皆为上公,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欲绝其原以神前事,而丰子寻、歆子棻复献之。莽诛丰父子,投棻四裔,辞所连及,便收不请。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莽闻之曰:“雄素不与事,何故在此?”间请问其故,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诏勿问。
雄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侯芭为起坟,丧之三年。时大司空王邑闻雄死,谓桓谭曰:“子尝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谭曰:“必传。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今扬子云之书文义至深,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节选自《汉书·扬雄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B.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C.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D.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辞赋,古代的一种文体,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B.京师,指帝王的都城,即国都;也指天子的军队。此处指的是西汉都城洛阳。
C.待诏,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其中特别优异者待诏金马门。
D.丧之三年,即三年之丧,一般指子为父服丧三年。文中侯芭是扬雄的弟子,以丧父之礼事其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扬雄游学京师,仕途坎坷不顺。他受王音赏识,召为门下史,做过郎官等官职;曾与王莽、董贤同朝为官,王莽和董贤位列三公,权倾一时,扬雄却三代未升官。
B.扬雄好古乐道,极少人理解他。他推崇古籍,喜爱古代的事物和圣贤之道,希求文章在后世扬名,但当时人大多轻视他;唯有刘歆、范逡敬重他,桓谭认为他无人能比。
C.扬雄受无妄之灾,投阁差点死去。他受刘歆、甄丰等人进献符瑞之事的牵连,在办案使者抓他时,从阁楼上跳下,差点死去;所幸王莽了解他的为人,下诏不追究他。
D.扬雄身死名不灭,其文传于后世。他的官职、容颜相貌不能使人震动,故当世之人看轻他的文章;但桓谭认为,扬雄的文章文义深厚,一定能够流传下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
译文:
(2)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
译文: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注】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节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注】 骫:歪曲,枉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B.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C.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D.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服除,指守丧期满脱除丧服。古代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脱去丧服。
B.员外郎,职官名。员外指正员以外的官。隋朝于尚书省各司置员外郎一人,位高于郎中。
C.草书,“汉字七体”中的一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汉字七体”分别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D.号,即别号,指人名字以外的自称。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黄庭坚机警聪明。幼年时他书读几遍就能背诵,舅舅李常考问他,没有他不知道的,后因苏轼的夸赞名声远扬。
B.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多年,他日夜照看,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在墓旁筑屋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C.黄庭坚正直豪壮。他奉命修订《神宗实录》,却被章惇、蔡卞及其党羽诬陷,面对有关部门的查问,他都照实回答。
D.黄庭坚学识文章受人称赞。陈师道说他诗比杜甫,蜀地和江西的士人认为他文配苏轼,因此将二人称为“苏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译文:
(2)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译文:
5.[命题新角度]黄庭坚在文学及书法方面有哪些成就?请简要说明。(3分)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赵刚字僧庆,河南洛阳人也。起家奉朝请。累迁镇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魏孝武与齐神武构隙,刚密奉旨召东荆州刺史冯景昭率兵赴阙。未及发,而神武已逼洛阳,孝武西迁。景昭集府僚议。司马冯道和请据州待北方处分。刚曰:“公宜勒兵赴行在所。”久之更无言者。刚抽刀投地曰:“公若为忠臣,可斩道和;如欲从贼,可见杀。”景昭感悟,遂率众赴关右。属侯景逼穰城,杨祖欢等起兵应景,以其众邀景昭于路。景昭战败,刚遂没于蛮。大统初,刚于霸上见太祖,具陈关东情实。太祖嘉之。是年,诏刚使三荆,听在所便宜从事。使还,称旨,进爵武城县侯。顷之,御史中尉董绍进策,请图梁汉。刚以为不可,而朝议已决,遂出军。绍竟无功而还,免为庶人。除刚颍川郡守。复为侯景所破,乃率余众赴洛阳。大行台元海遣刚还郡征粮时景众已入颍川刚于西界招复阳翟二万户转输送洛明年洛阳不守刚远隔敌中连战破东魏广州刺史李仲侃。时有流言传刚东叛,齐神武因设反间,声遣迎接。刚乃率骑袭其下坞,拔之,露板【注】言状。太祖知刚无贰,乃加赏赉焉。渭州民郑五丑构逆,与叛羌相应,令刚往镇之。魏文帝举觞属刚曰:“昔侯景在东,为卿所困。黠羌小竖,岂足劳卿谋虑也。”刚至,并攻破之。孝闵帝践阼,出为利州总管、利沙方渠四州诸军事。沙州氐恃险逆命,刚再讨服之。方州生獠,自此始从赋役。加授渠州刺史。刚初至,渠帅惮其军威,相次降款。后以刚师出逾年,士卒疲弊,寻复亡叛。后遂以无功而还。又与所部仪同尹才失和,被征赴阙。遇疾,卒于路。年五十七。
(节选自《周书·赵刚传》)
【注】 露板:檄文、捷报类军旅文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行台元海遣刚还郡征粮/时景众已入颍川/刚于西界招复阳翟二万户/转输/送洛/明年/洛阳不守/刚远隔敌中/连战破东魏广州刺史李仲侃
B.大行台元海遣刚还郡征粮/时景众已入颍川/刚于西界招复阳翟二万户/转输送洛/明年/洛阳不守/刚远隔/敌中连战破东魏广州刺史李仲侃
C.大行台元海遣刚还郡征粮/时景众已入颍川/刚于西界招复阳翟二万户/转输/送洛/明年/洛阳不守/刚远隔/敌中连战破东魏广州刺史李仲侃
D.大行台元海遣刚还郡征粮/时景众已入颍川/刚于西界招复阳翟二万户/转输送洛/明年/洛阳不守/刚远隔敌中/连战破东魏广州刺史李仲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起家”的解释有三种:从家中被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兴家立业和出身。这里为第一种。
B.“阙”原指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指应召入朝觐见皇帝。
C.“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在本文中指赵刚让冯景昭率兵前往皇帝西迁之地。
D.“阼”指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之阶,“践阼”原指踏上这层台阶,又表示登上国君宝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赵刚有胆有识,不恤个人安危。皇帝危难之时,群臣议政,赵刚不仅能出谋划策,而且能在众人无所决断时,勇敢地站出来,以其豪壮的言语左右局势。
B.赵刚深受信任,受诏遇事自决。他先在霸上拜见太祖,向皇帝说明了关东一带的情况,受到嘉奖;后在出使外地时,被赋予了自行决断处置的权力。
C.赵刚忠于朝廷,赢得皇帝赏赉。齐神武帝设下反间计,大肆宣扬赵刚东叛,一时流言四起,然而赵刚却率兵袭破敌城,赢得皇帝信任、赏赐。
D.赵刚总领四州,出师未克全功。沙州被他两战征服;方州开始交税服役;渠州也曾被降服,但后来因为军队征战时间过长,士兵疲劳不堪,他未能稳定全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属侯景逼穰城,杨祖欢等起兵应景,以其众邀景昭于路。
译文:
(2)昔侯景在东,为卿所困。黠羌小竖,岂足劳卿谋虑也。
译文: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
1.A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的意思是他的学生和旧时的朋友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其中“至”是副词,强调“无送葬者”,故“至”后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和C项。“孰谓公死”意思是谁说你已经死了,句意、结构均完整;“名”作“垂”的宾语,“垂万世名”即声名流传久远,语意完整。故应在“孰谓”前断开,排除D项。故选A。
2.A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错误,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也指南京。
3.C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信州太守谢源明不顾幕僚和下属们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错误,应是辛弃疾不顾幕僚和下属们的反对救助信州。
4.(1)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探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关键词“致”“讲求”“徒”各1分,大意1分)
(2)当时枢密院有不赞同这件事的人,屡次阻挠,(但)辛弃疾行动更加尽力,最终不能改变。(关键词“乐”“沮挠”“夺”各1分,大意1分)
5.①张榜通告,整治粮食买卖秩序。②官府提供买粮资金,不收取利息。③推选出合适人选,负责运输买粮。(每点1分)
【解析】 根据题干表述回到原文可找到对应信息“始至,榜通衢曰……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从中提炼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是齐地历城人。乾道四年,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他)不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接连兴起盗贼,辛弃疾全部将他们讨伐平定。于是他上书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污的官吏迫使他们成为盗贼。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探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告诫州县,以加恩抚养百姓为本,有违法贪图财利的人,让有关部门各自运用职权处理,不要只检查举发小官小吏来应付了事,为自己掩饰过错。”皇上下诏嘉奖他。
(辛弃疾)又上书请求创建飞虎军。皇上下诏委任辛弃疾进行筹划,于是他测量马殷兵营的旧址,修建寨栅,招收步兵二千人,骑兵五百人,侍卫守在营外,战马铁甲都备齐。辛弃疾先用五万缗钱在广西买了五百匹马,诏令广西安抚司每年代买三十匹。当时枢密院有不赞同这件事的人,屡次阻挠,(但)辛弃疾行动更加尽力,最终不能改变。经营调度耗费数以万计,辛弃疾善于调解周旋,事情都办理得很快。议论的人用搜刮民财的罪名奏告,皇上降下御前金字牌,让辛弃疾立即停止。辛弃疾接受后把金字牌藏了起来,出去责成监督办理的人,限期一个月将飞虎营栅栏建成,违期按军法处置。飞虎营栅栏如期建成后,辛弃疾向朝廷陈述事情经过,画图进献,皇上终于消除了疑虑。飞虎军建成,有力地镇守一方土地,成为长江沿岸各军中最强的一支军队。
辛弃疾被差遣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当时江右发生大饥荒,皇上下诏命令他负责救济饥荒的政务。他刚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宣布:“不让买粮的发配,强行买粮的斩首。”然后命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召集官吏、儒生、商人、市民各自推举出正直诚实的人,酌量借给他们钱财物品,等到他们负责运输买粮时,不收利息,限期月末到城下发售粮食,于是运粮船接连到来,粮价自动降低,百姓靠此得到接济。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请求拨米相助,幕僚和下属们不同意,辛弃疾说:“我们都是上天的子民,都是帝王的百姓。”他就把十分之三的米船给了信州。皇上嘉奖他,(让他)进一级官阶。
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赏识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结交的多是海内知名人士。辛弃疾曾经和朱熹游武夷山,写下了《九曲櫂歌》。朱熹去世时,伪学禁令正严厉,他的学生和旧时的朋友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吊唁他说:“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辛弃疾平时擅长写词,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二、
1.B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与下同欲”意为上下同心,“非朝夕计可下”意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用计攻下的,是根据“蔡兵劲”“与下同欲”推测出的结论。故应在“与下同欲”后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离溃其心”意为使敌方军心离散,句意完整;“及宿兵三年”意为等到屯驻军队三年后,句意也完整。故应在“其心”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B。
2.C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掌管……水利兴修等事务”错误。“水利兴修”不属于户部掌管,应是工部的职责。
3.C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他两次进言,都积极主张兴兵伐贼”说法错误,由原文“滋揣天子且厌兵,自表入朝,欲议罢淮西事”可知,他第二次进言本意是要“议罢”战事,而非“积极主张兴兵伐贼”。
4.(1)德宗挑选可以前去安抚慰问的郎官,大家都害怕前去,问到袁滋,他没有推辞,皇帝称赞了他。(关键词“抚循”“惮”“辞”各1分,大意2分)
(2)袁滋离任时,有老人拦住道路以至无法离开,杨于陵派人通告说:“我不敢更改袁公的为政主张。”(关键词“耆老”“遮道”“谕”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袁滋,字德深。(他)学习勤勉,记忆力强。少年时跟随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能自己领悟其中的意思,元结很器重他。建中初年,黜陟使赵赞把他推荐给朝廷。多次被征召到张伯仪、何士干的幕府中。部中官员因盗窃金宝的罪名被投入狱中,袁滋为他申雪冤屈。刑部、大理寺审察犯罪的人,背离公平正道,畏惧袁滋坚守法律,借助有权有势的人来(向袁滋)请托,袁滋最终没有在文书上签字批准。
韦皋最初招抚西南夷。德宗挑选可以前去安抚慰问的郎官,大家都害怕前去,问到袁滋,他没有推辞,皇帝称赞了他。赏赐他金鱼袋及紫衣,拿着符节前往。过了一年回来,出使符合皇帝心意,晋升谏议大夫。袁滋请求到外地做官,担任华州刺史。为政清廉俭约,凡有流民来到他所管辖的州中,他都提供土地让他们住下来,人们称他们所在的里巷为义合。他则一味以仁爱为本,不曾设立(严酷的)法规教令,百姓敬爱拥护他。有违反法令的,时常在法令之外宽免(他)。抓住盗贼,有时怜悯他贫穷,拿出钱财帮他偿还给丢失东西的人家。(皇帝将他)召入朝廷担任左金吾卫大将军,任命杨于陵接替他的职位。袁滋离任时,有老人拦住道路以至无法离开,杨于陵派人通告说:“我不敢更改袁公的为政主张。”人们都围着他叩拜,然后才离开,没有不流泪的。
宪宗监管国事,刘辟造反,下诏命袁滋任剑南两川安抚大使,在赴任的半路上,又任命他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这时候,反贼士气正旺盛,并且袁滋的哥哥袁峰在蜀地被刘辟劫持,袁滋害怕不能保全兄长,很长时间不率兵前进。不久,改任义成节度使。滑州,是用兵之地,袁滋严密戒备又广施诚信,致力招抚民众。李师道等人又敬畏又佩服他。在当地为官七年,百姓为他建立祠堂祭祀。(朝廷)以户部尚书的职位将其召回,改任荆南节度使。
吴元济造反,袁滋说蔡州兵力强劲,上下同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用计攻下的,应广泛施用方法谋略,使敌方军心离散。等到屯驻军队三年后,朝廷征调战争物资更加困难,(皇帝)下诏拿出宫中钱财来接济。袁滋估量皇帝也应厌战了,亲自入朝廷递奏章,打算建议停止淮西的战事,途中听说萧俛、钱徽都因建议停战获罪被贬官,袁滋改变原来的计划,改说出兵必胜,以顺从皇帝的心意,于是得以回到任所。(袁滋)去世时,享年七十岁,追赠太子少保。
袁滋患病以后,写下遗命安排后事,前后三年,都有安排。性格宽厚平易,与他交往的人,都自称可见其肝胆,以至家里人都不能察见他的喜怒。他居处简陋,衣食俭朴。
三、
1.A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仆射之子更不异居”意为作为仆射的儿子又没有与父亲分开居住,句意完整,“异居”是“分开居住”的意思,其间不可断开,故可排除B、D两项。分析可知,“外门既设”指的是左仆射高颎已经在门外陈列戟槊的事实,“内閤又施”则指其子高弘德“申牒请戟”一事,二者对举;“事竟不行”意为这件事最终没有办成,“事”指“申牒请戟”一事,作“竟不行”的主语,其间不可断开,可排除C项。故选A。
2.C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唐朝时为武官职位中的最高级”错。唐朝时“上柱国”已非实职,仅仅是一种荣耀,只作为武官勋爵中的最高级。
3.D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嫉妒”错,根据文意,杨素是在柳彧查办他时不徇私而对他怀恨在心,并非“嫉妒”;且“行贿”概括不准确,文中说的是“奏彧以内臣交通诸侯”,“交通”即勾结,“行贿”是单方面的,而“交通”则需双方参与。
4.(1)因为柳彧的家境贫困,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为他修建住宅。而且说:“柳彧是一个正直的人,是国家的珍宝。”他就是这样被皇上看重的。(关键词“以”“敕”“见重”各1分,大意1分)
(2)柳彧靠着几案坐下,让杨素站在厅堂上,查问诉状所陈之事。杨素因此(对柳彧)怀恨在心。(关键词“据”“辨诘”“衔”各1分,大意1分)
5.①和干子年近八十,年老力衰。②和干子在赵州任职时办事糊涂,政事由小人把控,行贿受贿之事公然进行。③和干子擅长用兵打仗,但并不懂治理百姓和掌管政务。(每点1分)
【解析】 根据题干表述回到原文可以找到对应信息“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治民莅职,非其所解”,从中可以看出,柳彧从年龄、以往政绩、个人才干三方面说明和干子不适合担任杞州刺史一职,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柳彧字幼文,是河东解县人。他的父亲柳仲礼,是南朝梁的将领,战败后归附北周,回到家乡。柳彧年少时喜欢学习,读了许多经史典籍。高祖接受禅让登基,柳彧多次升迁后官至尚书虞部侍郎,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又被起用为屯田侍郎,他坚决推辞不被皇上允许。当时有制度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门外都可以陈列戟槊。左仆射高颎的儿子高弘德被封为应国公,向上呈报公文申请陈列戟槊。柳彧裁决说:“作为仆射的儿子又没有与父亲分开居住,父亲的戟槊已经陈列在门外。位尊者有使位卑者屈服的道理,儿子有不冲撞父亲的礼节,怎么能容许外门已经陈列戟槊,内门又要加设呢!”这件事最终没有办成,高颎听说后(对柳彧)赞叹佩服。柳彧后来升任治书侍御史,在朝廷上神情严肃,很是被朝廷百官敬畏。皇上赞许他刚直,对柳彧说:“大丈夫应当在世上树立名声,不能只是随众附和。”当时刺史一职多由武将担任,大都不称职。柳彧上书说:“当今天下太平,四海安宁,治理百姓,应该任用那些有才能的人。曾经汉光武帝是一代明君,(他)出身于平民,完全了解时局的利弊,和二十八位将领一起,披荆斩棘,平定天下,等到功成之后,没有让他们担任什么职务。我看到诏书上任命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这个人年近八十,年老力衰。先前和干子担任赵州刺史,对自己担任的工作很糊涂,政事都由一群小人处理,行贿受贿之事公然进行。和干子骑马射箭用兵打仗,是他所擅长的,治理百姓掌管政务,并不是他所懂得的。陛下希望天下安定太平,日日夜夜都不忘记,如果说要优待老人、尊崇年长者,自然可以赏赐他们丰厚的钱物,如果让他们去担任刺史,带来的损害将会很大。”皇上认为他说得对,和干子最终被免官。因为柳彧的家境贫困,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为他修建住宅。而且说:“柳彧是一个正直的人,是国家的珍宝。”他就是这样被皇上看重的。
右仆射杨素掌握政权、地位显达尊贵,百官都很畏惧,没有人敢违逆他。杨素曾经因为犯了小罪,被皇上下令交由御史台查办。杨素依仗自己地位显贵,坐在柳彧的座位上。柳彧从外面进来,看见杨素这样,就在台阶下端正地拿着笏板神情严肃地对杨素说:“我奉旨来查办你的罪行。”杨素匆忙离开座位。柳彧靠着几案坐下,让杨素站在厅堂上,查问诉状所陈之事。杨素因此(对柳彧)怀恨在心。当时柳彧正受到皇上的信任,所以杨素没有办法来中伤他。柳彧曾获得博陵李文博所撰写的《治道集》十卷,蜀王杨秀派人向柳彧讨要。柳彧就将此书送给了杨秀,杨秀又赏赐给柳彧十个奴婢。等到杨秀获罪,杨素就以宫廷近臣勾结诸侯的罪名上表弹劾柳彧,柳彧被除去名籍降为平民,发配戍守怀远镇。柳彧走到高阳时,皇上下诏召他回朝。他走到晋阳,正碰上汉王杨谅谋反,杨谅派使者火速征召柳彧,打算和柳彧谋划此事。柳彧被杨谅的使者逼迫,起初不知道杨谅谋反,快要进城的时候杨谅谋反的迹象已经显露。柳彧揣度自己无法脱身,就假装自己得了病不能进食,自称病危。杨谅发怒,把他关了起来。等到杨谅兵败,杨素上奏说柳彧心中游移于两者之间,来观察形势的变化,行动上虽然没有谋反,内心实际是赞成叛乱的,柳彧因此获罪被流放到敦煌。杨素死后,朝廷下诏征召柳彧返回京城,在路上去世。
四、
1.D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秦伏兵绝其后”意为秦国埋伏的士兵截断了(楚怀王的)后路,句意、结构均完整;“因留怀王”意为趁机扣留了楚怀王,“因”在此处是“趁机”的意思,作“留”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结合文意,楚怀王从秦国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接纳他,他又回到秦国,最终导致他客死秦国,故应在“复之秦”前断开,排除A项。故选D。
2.D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班固的《两都赋》不是“骚体赋”,而是汉代的大赋。
3.C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他被楚怀王放逐”错误,由原文中的“顷襄王怒而迁之”可知,屈原是被顷襄王放逐的。
4.(1)楚国人都责备子兰,因为他劝说楚怀王去秦国却没有(使他)活着返回。(关键词“既”“咎”“反”各1分,大意2分)
(2)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忧愁萎靡,形体容貌憔悴。(关键词“至于”“被”“形容”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同族。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他见识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熟悉外交场合中得体的应对言辞。对内,同楚怀王商讨国家大事,并依此发布命令;对外,接待他国使者,对答诸侯。楚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当,想争得楚怀王的宠爱而在心里妒忌屈原的才能。楚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拟写了草稿但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想要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因此诋毁他说:“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制定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楚怀王(听了他的话)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当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想要同楚怀王会面。楚怀王想要前往,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怀王前往:“怎么能断绝和秦国友好的关系呢!”楚怀王最终还是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埋伏的士兵截断了(楚怀王的)后路,趁机扣留了楚怀王,用来要求楚国割让土地。楚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接纳(他)。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而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楚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让他的弟弟子兰任令尹。楚国人都责备子兰,因为他劝说楚怀王去秦国却没有(使他)活着返回。屈原认为楚怀王分不清(谁才是)忠臣,疏远自己却听信子兰。楚怀王(最终)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令尹子兰听到这些话后很生气,最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而放逐了屈原。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忧愁萎靡,形体容貌憔悴。一个渔翁看见他后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整个世界的人都是污浊的,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因此被放逐。”渔翁说:“所谓圣人,不会拘泥于事物,而是能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整个世界的人都污浊,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所有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酒糟喝薄酒呢?为什么怀有纯洁高尚的品德却让自己被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会拂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让自己清净洁白的身体,去蒙受污浊之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流水而葬身于江中之鱼的腹中,又怎能让高贵纯洁的品德去蒙受世俗的污垢呢?”于是写下一篇《怀沙》赋。接着便抱着石头自沉汨罗江而死。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且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但是他们都效法屈原委婉含蓄的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屈原死后楚国(的国力)一天比一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五、
1.A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意为将军本以兖州为根本,句意完整,“以兖州”是介宾短语,作“首事”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C两项。“约食稸谷”意为节食聚粮,句意完整;“以资一举”意为用来帮助这一军事行动,“一举”在此处为名词,指一次行动,作“资”的宾语;且“则吕布不足破也”意为那么吕布便不难击败,句意也完整。故应在“以资一举”前后断开,排除D项。故选A。
2.A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九宾礼”是中国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上宾之礼”则是对接待尊贵宾客的礼节的通称。两者不一样。
3.B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错误。原文中说的是“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荀彧只是在“众多以未可卒制”的情况下支持曹操奉迎天子的计划。
4.(1)(应该)趁着这时奉迎君主来顺应万民的愿望,秉持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招纳英才。(关键词“因”“服”“致”各1分,大意1分)
(2)“敌军军事情况败露,声势衰竭,局势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奇谋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曹操于是坚守营垒和袁绍相持。(关键词“竭”“奇”“坚壁”各1分,大意1分)
5.荀彧反对曹操晋封国公,坚持匡扶汉室。曹操对此不满,送给荀彧空的食盒,荀彧明白曹操已经容不下自己了,因此选择自尽以保持名节。(3分)
【解析】 根据题干表述找到相关语段,从“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操心不能平”“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等内容中理解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荀彧字文若,是颍川颍阴人,年少时因才学出众而有名气。南阳何颙见到荀彧认为他奇异不凡,说:“这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啊。”中平六年,(荀彧)被举荐为孝廉。董卓作乱时,(他)弃官回到家乡。等荀彧到了冀州,袁绍用对待贵宾的礼仪对待荀彧。荀彧经常怀有匡正辅助天下之心。(荀彧)揣测袁绍最终不能成就大事,就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和他交谈后大喜,说:“你是我的张良啊。”兴平元年,曹操向东攻打陶谦,派荀彧驻守甄城。适逢张邈、陈宫占据兖州反叛曹操,并暗中迎接吕布。张邈派人欺骗荀彧说:“吕将军前来帮助曹使君攻打陶谦,应赶紧供应他军备粮食。”荀彧知道张邈有异样,立即整顿军队做好防备,因此张邈的计谋不能得逞。陶谦死后,曹操想就此攻取徐州,再回来平定吕布。荀彧劝谏说:“以前高祖占据关中,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牢牢地巩固根基,以控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为根本,所以能平定山东,这实在是天下的紧要之地啊。应迅速分兵讨伐陈宫,使敌寇无法顾及西边,趁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聚粮,用来帮助这一军事行动,那么吕布便不难击败。”曹操于是大力抢收成熟的麦子,又和吕布交战。兖州于是被平定。建安元年,献帝从河东回到洛阳,曹操商议打算迎接皇帝车驾,迁都到许昌。众人大多认为不可仓促行事。荀彧于是鼓动曹操说:“从前晋文公接纳周襄王,而诸侯们紧相追随;汉高祖为义帝戴孝,而天下人心归附。自从天子遭难流亡,将军首先倡导举义兵,只是因为山东纷扰混乱,没有来得及远去朝见,虽然在朝外抵挡灾祸,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王室。(应该)趁着这时奉迎君主来顺应万民的愿望,秉持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招纳英才。”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曹操据守官度(即官渡),虽然得胜但军中粮食将要吃完,写信与荀彧商议,荀彧回信说:“敌军军事情况败露,声势衰竭,局势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奇谋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曹操于是坚守营垒和袁绍相持。终于用奇兵打败袁绍。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想要联名推戴曹操晋封国公,并赐予他九锡仪仗器物,秘密地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说:“曹公原本发动义兵,是为了匡扶振兴汉朝,虽然功勋卓著,但还保持着忠诚坚贞的节操。君子要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不应该这样做。”事情就这么搁置下来。曹操心里难以平静。适逢向南征讨孙权,曹操上表请荀彧到谯郡慰劳军队,皇帝答应了他。到了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曹操赠送给他食物,(荀彧)打开一看,却是空盒,于是荀彧服毒而死。
六、
1.D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少耆欲”意为没有什么嗜好欲望,“不汲汲于富贵”意为对于富贵不急切追求,“不戚戚于贫贱”意为对于贫贱不忧惧悲伤,结合前文的“简易佚荡”,“不”在此处应是表示否定的副词,其后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C两项。“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意为不刻意修养端正的品行以求闻名于天下,句意完整,其中“当世”为表时间的状语,其前不能断开;“自有大度”意为自身度量宏大,句意也完整。由此排除B项。
2.B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此处指的是西汉都城洛阳”错误,西汉的都城为长安,而非洛阳。
3.C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刘歆、甄丰等人进献符瑞之事”错,由原文“而丰子寻、歆子棻复献之”可知,进献符瑞的是甄丰的儿子甄寻和刘歆的儿子刘棻。
4.(1)等到王莽篡位,谈论此事的士人中作符命文歌颂其功德而获得封土授爵的人很多,扬雄仍没有被封侯,因年寿高久居官位而逐渐升为大夫,他就是这样淡泊权势和财利的。(关键词“侯”“久次”“恬”各1分,大意2分)
(2)从前老聃写了两篇有关虚无之论的文章,轻视仁义,反对礼学,但后世喜欢它的人还认为它超过《五经》。(关键词“薄”“非”“过”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扬雄字子云,是蜀郡成都人。扬雄小时候就喜欢学习,广泛阅读,没有什么书是他没读过的。为人不拘礼节,洒脱旷达,没有什么嗜好欲望,对于富贵不急切追求,对于贫贱不忧惧悲伤,不刻意修养端正的品行以求闻名于天下。自身度量宏大,不是圣贤所著的书不喜欢;不合乎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得到富贵也不去做。不过(他)曾经喜欢辞赋。
起初,扬雄四十多岁时,从蜀地来到京城游学,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欣赏他在艺文礼乐方面的修养和才华,就把他召来任命他做门下史,(并)推荐他为待诏,一年多后,(他)进献《羽猎赋》,拜为郎官,和王莽、刘歆并列。哀帝初年,(扬雄)又和董贤官职相同。在成帝、哀帝、平帝年间,王莽、董贤都做了三公,权力超过君主,他们推荐的人没有不被提拔的,但扬雄历经三代没有升官。等到王莽篡位,谈论此事的士人中作符命文歌颂其功德而获得封土授爵的人很多,扬雄仍没有被封侯,因年寿高久居官位而逐渐升为大夫,他就是这样淡泊权势和财利的。(扬雄)确实喜爱古代的事物和圣贤之道,他想让自己的文章在后世扬名,认为没有比《易》更深广的经,所以作《太玄》;没有比《论语》更好的传,所以作《法言》;没有比司马相如的辞赋更华丽的辞赋,所以作四赋。扬雄于自身修养上费尽心力,不希求外人发现,当时的人都轻视他;只有刘歆和范逡敬重他,而且桓谭认为他独一无二,无人可比。
王莽当政时,刘歆、甄丰都做了上公,王莽既然是假借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想要禁绝这类做法来使自己受符瑞之事得到神化,但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棻又进献符瑞。王莽杀了甄丰父子,放逐刘棻到四方边远之地,供词所牵连到的人,随即拘押不必奏请。当时扬雄在天禄阁上校勘书籍,审理案件的人来了,要抓扬雄,扬雄担心不能脱身,便从阁上跳下去,差点死了。王莽听闻后说:“扬雄一向不参与这些事,为什么在此案中?”暗中询问其中的原因,原来刘棻曾跟扬雄学写过奇字,扬雄不了解事情的原委。下诏不追究他。
扬雄活到七十一岁,在天凤五年去世,侯芭为他建造坟墓,并守丧三年。当时大司空王邑听说扬雄死了,对桓谭说:“您曾经称许赞扬扬雄的文章,(他的文章)是否能流传到后世呢?”桓谭说:“一定能够流传。凡人都是轻视眼前的事物而重视久远的事物,人们亲眼看见扬雄的官职和容颜相貌不能使人震动,所以看轻他的文章。从前老聃写了两篇有关虚无之论的文章,轻视仁义,反对礼学,但后世喜欢它的人还认为它超过《五经》。现在扬子云的文章中文辞的含义很深,如果以后遇到当时的君主,再经几个贤明的人阅读,被他们所称道,那么必定能超过诸子了。”
七、
1.D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超轶绝尘”是出类拔萃的意思,其中“超轶”“绝尘”二者意思相近,“以为超轶绝尘”意为认为他的诗文出类拔萃,句意完整;而“独立万物之表”为介词结构后置句,“万物之表”作“独立”的地点状语。故应在“超轶绝尘”后断开,可排除B、C两项。分析可知,“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的主语皆是“黄庭坚”,讲的分别是黄庭坚的名声、官职、治理风格等内容,故应在“知太和县”前后断开,可排除A项。故选D。
2.B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位高于郎中”错。员外郎为各司之次官,相当于副司长,郎中是正司长,故应是“位次于郎中”。
3.D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诗比杜甫”错。根据文中“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陈师道是说黄庭坚作的诗学于杜甫,并没有说黄庭坚的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
4.(1)熙宁初年,参加选拔四京学官的考试,黄庭坚的文章得了优等,担任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留下他(让他)再次任此职。(关键词“举”“才”“再任”各1分,句意1分)
(2)转运判官陈举秉承赵挺之的神色意旨,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因别人遭灾而高兴,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去官籍,被拘禁管束于宜州。(关键词“风旨”“指”“幸灾”各1分,句意1分)
5.①求学于苏轼门下,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②在写诗方面与苏轼并称“苏黄”。③擅长行书、草书,楷书自成一派。(3分)
【解析】 根据题干在文中找到相关语段,从“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故称‘苏黄’”中进行提炼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是洪州分宁人。幼年时就机警聪明,书读过几遍就能背诵。黄庭坚的舅舅李常去他家拜访,拿起书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懂得的,李常惊讶,认为他的才学进展很快。黄庭坚考中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年,参加选拔四京学官的考试,黄庭坚的文章得了优等,担任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留下他(让他)再次任此职。苏轼曾经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出类拔萃,超群出众在千万诗文之上,世上已很久没有这样的佳作了,自此以后他的名声开始远扬。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和简易治理该县。当时颁布征收盐税的政策,各县争着上报较多的盐税,唯独太和县不这样,官吏不高兴,然而该县的百姓都得以安定。
哲宗即位后,征召黄庭坚任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升任著作佐郎,加任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逢母亲丧事。黄庭坚生性纯孝,母亲病了多年,他日夜察看母亲的脸色,顾不得脱衣安睡,等到母亲去世,筑屋于墓旁守孝,悲伤异常毁损身体以至得病几乎死去。守丧期满后,担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任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年,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后改任鄂州知州。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有不实之辞,让前任史官分别居住在京畿等候询问,摘取了一千多条给他们看,说这些没有得到证实。不久,经有关部门的属官查阅考证,(这一千多条)都有据可依,剩下的(没有依据的)只有三十二条。黄庭坚(曾)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责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正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听说(此事)的人都赞赏他的勇气。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谏官还认为让他去的是好地方,这是在枉法。因为亲属徇私的嫌疑,于是(他被)调任戎州。黄庭坚对此静默无为,不把贬谪放在心上。蜀地的士人仰慕他并向他求学,黄庭坚讲学不知疲倦,凡是经他指点教导的人,写出的文章都值得一看。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的官职征召(他入朝),他都推辞不去赴任。他请求任郡职,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隆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细小的嫌隙,赵挺之掌管政事,转运判官陈举秉承赵挺之的神色意旨,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因别人遭灾而高兴,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去官籍,被拘禁管束于宜州。三年,转到永州,黄庭坚还未接到命令就去世了,终年六十一岁。
黄庭坚的学识和写的文章,是天赋秉性所得,陈师道说他的诗学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像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派。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求学于苏轼门下,天下人称他们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在写作中尤其擅长写诗,蜀地、江西的士人把黄庭坚与苏轼并提,因此称“苏黄”。苏轼任侍从时,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到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览灊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那里的林泉胜景,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八、
1.D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结合“刚于西界招复阳翟二万户”一句,可知赵刚招集收复阳翟两万户,下句“输送”为“运送”之意,不应分开,故排除A、C两项。“洛阳不守”后的语句可以确定其主语为赵刚,“远隔”为“被远远阻隔”之意,其后应跟某人或某地,表示与某人远远阻隔或被远远阻隔在某地,故为“刚远隔敌中”,排除B项。
2.B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赴阙”指觐见皇帝,多数情况是应召入朝,但也有非应召入朝的情况。
3.C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根据原文,是先有流言,后有齐神武帝的反间计。
4.(1)恰逢侯景逼近穰城,杨祖欢等人起兵接应侯景,让他的徒众在路上拦截冯景昭。(关键词“属”“应”“邀”各1分,大意2分)
(2)过去侯景在东面时,被你围困过。狡猾的羌人小子,哪里值得烦劳你操心呢。(关键词“困”“黠”“竖”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赵刚字僧庆,是河南洛阳人。由奉朝请起家做官。屡次升迁为镇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魏孝武帝与齐神武帝结怨,赵刚秘密奉旨召东荆州刺史冯景昭带兵奔赴京师。尚未来得及出发,神武帝已逼近洛阳,孝武帝只好向西迁移。冯景昭召集同僚商议。司马冯道和提议占据东荆州等待北方吩咐。赵刚说:“你应该带兵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过了很久再没有发言的人。赵刚抽出刀丢在地上说:“您如果做忠臣,可以杀死冯道和;如果想跟随贼寇,可以杀我。”冯景昭受到感动有所醒悟,于是带领部众奔赴关右。恰逢侯景逼近穰城,杨祖欢等人起兵接应侯景,让他的徒众在路上拦截冯景昭。冯景昭战败,赵刚于是沦落在蛮人那里。大统初年,赵刚在霸上拜见太祖,详细陈述了关东的实际情况。太祖嘉奖了他。这一年,皇帝下诏让赵刚出使三荆,治理所到之处可以不用上奏,自行决断处置。赵刚出使返回,符合皇帝的意旨,升爵为武城县侯。不久,御史中尉董绍进献计策,请求谋取梁汉。赵刚认为不能这样做,但朝廷的商议已经决定,于是出兵。董绍最终没有成功而返回,被免为平民。赵刚被授予颍川郡太守。(颍川郡)又被侯景攻破,(赵刚)就带领剩下的军队奔赴洛阳。大行台元海派遣赵刚回颍川郡征收粮食。当时侯景的部队已经进入颍川,赵刚在西部的边界上招集收复阳翟两万户,转送到洛阳。第二年,洛阳失守。赵刚被远远阻隔在敌人之中,连续作战打败了东魏广州刺史李仲侃。当时有流言传说赵刚向东背叛,齐神武帝趁机设下反间计,声称派人迎接。赵刚就带领骑兵袭击齐国的下坞,攻下了它,用不缄封的文书说明情况。太祖知道赵刚没有二心,于是加以赏赐。渭州人郑五丑造反,与叛逆的羌族互相呼应,(皇帝)下令让赵刚前往镇压。魏文帝举起酒杯嘱咐赵刚说:“过去侯景在东面时,被你围困过。狡猾的羌人小子,哪里值得烦劳你操心呢。”赵刚到达,一并攻破了他们。孝闵帝登基,(赵刚)出任利州总管、利沙方渠四州诸军事。沙州氐人倚仗险阻违背王命,赵刚两次征讨使他们归服。方州的僚人,从此开始交税服役。(皇帝)任命(赵刚)为渠州刺史。赵刚初到,渠州的部落首领害怕他的军威,一个接一个地投降顺服。后来因为赵刚出师超过了一年,兵士疲劳困苦,不久又逃亡叛变。最终赵刚没有成功而回。赵刚又与所管辖的仪同尹才不和,被征召回朝。患病,在半路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