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专题双击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四)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左省杜拾遗①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②。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③事,自觉谏书稀。
【注】:①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即左省,与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即右省)的岑参同为谅官。②紫微,星官名,此指朝会时皇帝所居的宣政殿。③阙,缺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述作者与杜甫同朝为官,经常同行人朝,又分署办公,分列殿庑两侧。
B.颔联叙写自己早出晚归,“晓”“暮”二字突出诗人为国尽忠的勤勉与充实。
C.颈联承前两联,一个“悲”字直抒胸臆,写出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感受和态度。
D.尾联委婉抒写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有相通之处。
(2).此诗尾联是何含意,你认为是“颂语”还是“愤语”?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秋风辞
【汉】刘彻【注】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刘彻即汉武帝,据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祭祀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宴。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
B.五、六、七句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将“欣然中流”的热烈场面描绘得声情并茂。
C.起句字面义上近似于刘邦《大风歌》中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但情韵上却清新流丽。
D.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①。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②。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③。
【注】①翻:通“反”。②安禄山为夺取边功,数次侵掠奚、契丹,引起边患,却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③“孙吴”指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开头以“沙漠”“塞垣”等特有景物勾勒了一幅塞外图画,又用白描手法刻画了“白日”昏暗、寒云苍茫的萧条之景。
B.“边城何萧条”一句中的“何”字和形容词“萧条”,强烈地暗示出诗人的感慨之深与忧愁之重,为下文议论抒情做了铺垫。
C.“一到”引出由前面虚实结合的叙事写景到后面议论抒情的转折,又巧妙指出了“边城何萧条”的具体原因:“胡虏”的反叛。
D.全诗叙事写景,形象逼真,境界浑朴;议论抒情,深刻精警,跌宕起伏;语言看似平淡质朴,但字字含情,情感浓烈。
(2)本诗所表达的诗人情感非常复杂,请简要分析并概括诗人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①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偃蹇:高耸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游山,招山而不得,于是内生责怪青山傲慢之情;浓浓的怨恨,直接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
B.词中的"唤"字奇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山多情:寒冬腊月太孤单而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
C.下阙着重写山中明月,叙写明月从"来"到"去",皆因诗人而起,展示物、我、景、情相互交融。
D.这首词题作《独游西岩》,实为西岩夜读,用笔轻灵,奇思妙趣,最后浅浅着笔,卒章显其志。
(2).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评论这首词:“敛雄心,变温婉,成悲凉。”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问题。
州桥①
王安石
州桥踏月想山椒②,
回首哀湍③未觉遥。
今夜重闻旧呜咽,
却看山月话州桥。
州桥④
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
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
几时真有六军来?
【注】①州桥:位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本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回想旧游汴京所作。②山椒:山顶。指在王安石金陵住宅不远处的钟山。③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④州桥:与王诗所咏为同一座桥。此诗为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诗人奉命出使金邦经过当时被金占领的汴京时所作。
(1).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先写于州桥踏月,思念家乡,后写在家乡赏月,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而忆及汴京。
B.王诗中两次写到州桥和溪流,时空转换,交叉渲染,写出了人事的变迁和情感的变化。
C.范诗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等”“询”,将强烈感情浓缩于此,真切而炽热,撼人心灵。
D.范诗末句用一个“真”字作结,真切写出了被金占领区“父老”的哀怨、思念与失望。
(2).这两首诗虽内容各异,但都体现了一个“思”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思”的异同。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江梅引①
姜夔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②。漂零客,泪满衣。
【注】①庆元二年丙辰之冬,正值园中腊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②淮南小山(一说刘安)著辞赋《招隐士》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又见江头梅花,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
B.“湿红恨墨浅封题”,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徊。
C.“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泪写成的相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遣。
D.结尾“漂零客,泪满衣”二句,写自己的恋人而今漂流异乡、孤苦无依、泪湿衣襟的情景,表达了词人的惦念之情,意境凄苦。
(2).本词在抒发感情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送王詹叔利州路运判①
王安石
王孙旧读五车书,手把山阳太守符。
未驾朱轓辞辇毂,却分金节佐均输②。
人才自古常难得,时论如君岂久孤?
去去便看归奏事,莫嗟行路有崎岖。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主持变法时期。王詹叔,名靖,曾任山阳太守等职。利州路,北宋行政区名,包括今陕西、四川部分地区。运判:官名,即转运判官。②朱轓,古代高官之车。辇毂,代指朝廷。均输,指均输法。作者推行的新法之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王詹叔身为贵家子弟却能饱读诗书,在看似简单的叙述中含有作者的赞赏。
B.颔联交代王詹叔出行事由,塑造了一个不计较名利、勇于承担新任务的官员形象。
C.王詹叔眼下虽然不受器重,但作为难得的人才,作者认为他最终会得到朝廷认可。
D.本诗以送别为题,但重点不在于抒写别情,而是缘事抒怀,表达作者的意志态度。
(2).尾句“莫嗟行路有崎岖”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它与“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共同体现了作者什么性格?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①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②。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江左: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在今江苏省一带。②寒食: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节,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饮,所以叫寒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合肥萧条的空城里,词人听到清晨的戍角响起,路边垂杨也显得陌生。
B.“马上单衣寒恻恻”意思是词人骑马而行,衣着单薄,感到寒冷、凄恻。
C.词人见到梨花,联想到梨花的凋落,生怕看到像秋天木叶零落般的景色。
D.燕子飞过来,寻找春天的踪迹,只有碧绿的池塘还显示着春天的颜色。
(2).词人在描绘春天的景象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伫倚危楼风细细”叙事,交代了抒情主人公长久地站立在高楼之上,为下文所见所感做了铺垫。
B.上片从空间的广阔和时间的推移,表现了主人公“伫倚”的时间之久,愁绪之广,孤独之深。
C.下片写主人公借酒消愁,苦中求乐,但无论是酒还是歌,都是无味的,说明作者对放纵自我、享受当下的否定。
D.上片借景抒情,下片直抒胸臆,都给人一种情思缠绵之感。最后两句使全词感情达到高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试分析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出塞
皇甫冉
吹角出塞门,前瞻即胡地。
三军尽回首,皆洒望乡泪。
转念关山长,行看风景异。
由来征戍客,负得轻生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首句写吹起了嘹亮的号角,军队浩浩荡荡开出塞门的场景。
B.第二句承接首句,"胡地"点明军队要去的地方,预示战斗即将来临。
C.颈联写征人欣赏异域风景,由此触发了征人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D.尾联议论,表达了征人难以掌握自己的生命,无尽的悲愁催人泪下。
(2).有人说本诗的颔联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夜征人尽望乡”中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句在形象塑造和情感抒发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1).B;
(2).①尾联意为:圣明的朝堂大概没有错事,自然觉得规谏皇帝的奏章日渐稀疏。②这是诗人的愤语,诗人故作反语,寓贬于褒,昏庸的统治者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才会使身任补阙(谏官)的诗人“自觉谏书稀”。③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的失望之情,抒发了内心忧愤。
解析:(1).B.“突出诗人为国尽忠的勤勉与充实”有误。“晓”“暮”二字突出这种生活的庸俗无聊,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失望。
(2).先答出尾联大意,意思是圣明的朝堂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日渐稀疏。可认为这是诗人的“愤语”,看似是说没有什么朝政大事需要处理,一切很太平,实则是反语,其实是统治者刚愎自用的写照。他们自诩圣贤君主,认为天下无事,所以也就用不着这些谏官了,拒绝纳谏。身任补阙(谏官)的诗人却无所事事,不能对时弊提出批评谏言,做出对江山社稷有利之事,诗人心中非常的忧愤,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粉饰太平的失望之情。
2.答案:(1).A
(2).①此两句在手法上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之秀及菊之香起兴,并以兰、菊喻佳人,由物及人,引发对“佳人”的无尽思念。②正如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美政一样,汉武帝在此处不仅是对佳人的怀念,也是对宏伟大业的追求或是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③形式上,诗人还沿用了楚辞体的常用调式,如同《离骚》一样,以“兮”为间顿,节奏感强。
解析:(1).A项,“动静结合”分析错误,“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意思是秋风萧瑟而起,朵朵白云浮动,草木黄叶飘落满地,南回的大雁在空中翱翔,这些都是动景。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可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这首作品具有楚辞体的特点,用“兮”字增加节奏感。内容上《离骚》多用比兴手法,用香草、美人等意象来寄托情感。这首作品中的“兰”“菊”“佳人”等也是富有深意的意象。
【诗歌鉴赏】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名作。“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点出季节时令的特点。这两句状物描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动感,读来自然平易,而句式结构又十分紧促干练,起、飞、落、归这几个动词的组合,直给人以物换星移的紧迫感。“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是作者的因景联想和心中情思,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对佳人的怀念,这种由物到人的移情,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三句是对泛舟中流的生动描绘,极写武帝泛舟中流、君臣饮宴的欢乐景象。汉武帝与群臣祭祀后土之后,坐着楼船渡过汾河,但见河中心翻滚起白色的粼粼水波。这时楼船上宴饮正酣,箫鼓齐鸣,乐工歌伎们唱着舞着,与那艄公划船的声音上下相应和,不绝于耳。这一层每句均包含两个动词,依次为泛、济、横、扬、鸣、发,排列开来,将“欣然中流”的热烈场面描绘得声情并茂,呼之欲出。“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是作者此次行幸河东,乐极哀来的深沉感慨。过分的欢乐之后,又带给人哀怨的心绪,青春难再,老之将至,因而不得不及时行乐了。总结看来,首二句写秋景如画,三、四两句以兰、菊起兴,融悲秋与怀人为一体。以下各句写舟中宴饮,乐极生哀,而以人生易老的慨叹作结。全诗构思巧妙,意境优美,音韵流畅,很适合于传唱。
3.答案:(1)C;
(2)①第一、二句以“策马”
“长驱”和“登”三个连续急促的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表达出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
②第五、六、七、八句写出对安禄山发起不义战争的反感与否定,也含有对贤者沉沦、奸邪之人得志的现实的憎恨;
③最后两句借用典故透射出具有孙吴之才的诗人报国无门的强烈愤懑以及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追求。
解析:(1)C项,“虚实结合的叙事写景”错,诗歌前四句的写景是实写。
(2)此诗为高适出塞到蓟北的代表作之一,为天宝末年边境状况的形象写照。诗中描写了边境的荒凉,边患的严重,抨击了统治阶级的失策,同时也抒发了“安边”的壮志难酬的巨大悲愤。诗开篇以塞外特有景物,展示了浩瀚苍茫的典型环境。三、四句写诗人登上塞垣所见:衰草遍地、寒风呼啸、白日昏暗、寒云苍茫。接下来四句议论抒情,表达了对安禄山引起战端的深刻讽刺,也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强烈抗议。最后两句借用典故刻画了一个不满现实但又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
4.答案:(1).A;
(2).①运用拟人f衬托、用典)手法,描绘了一幅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相陪,听词人默默诵读《离骚》的和谐画面。此情此景,同人似乎敛去了昔日的雄心豪情。
②词人夜不能寐,只能独自诵读《离骚》,此时孤独的月亮静挂高天,似乎只有她懂得词人的高洁与孤独,默默陪伴。氛围显得温婉柔和。
③词人借用《离骚》的典故,以屈原白况,抒发了白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情感变得悲凉与伤感。
解析:“浓浓的怨恨,直接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错误,应为“并非真的怨山,只是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情怀”。
5.答案:(1).A
(2).同:两首诗都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思考,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异:①王诗先写自己在京时对家乡的思念,后写晚年回到家乡后对京都的思念以及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想,虚实结合,感情丰富深沉;②范诗主要写中原父老的故国之思,暗含了自己的亡国之痛,隐晦地流露出对议和政策的不满。
解析:(1).“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错误,由上一句诗中的“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可知,此处的“旧呜咽”是指想象中家乡的溪水的声音。
(2).《州桥》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回忆往昔的作品,抒写了州桥夜景和自己的感受,表面上是消遣之作,其实抒发的是深沉、含蓄的爱国之情。范成大的《州桥》,此诗为过汴京时所作,诗人以白描手法,撷取了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了沦陷区百姓盼望光复的殷切心情,隐晦地流露了诗人对议和不战政策的不满,全诗在朴素的语言中把遗民盼望王师北返的急切而又失望的心情刻画得极为真实感人。
6.答案:(1).D
(2).①直抒胸臆。“人间离别易多时”“忽相思”“漂零客,泪满衣”等句直接抒发伤感和相思之情。②虚写(想象)。内容包括梦境和回忆两部分。“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今夜”四句,写另一种梦境。悲欢两种梦境相比,进一步诉说词人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俊游巷陌”“旧约扁舟”回忆往昔,表达人事已非,旧约难以实现的悲苦,抒发思念的深切。③对比。通过悲欢两种梦境的对比,昔日之欢的回忆和今日孤独的现实的对比,抒发情感。
解析:(1).结尾两句写的是词人自己,而非恋人。结尾两句,总收全词,梦已醒,人不归,泪下沾襟,是既恨相见之难,又兼以自叹漂泊,自伤身世。
7.答案:(1).C;
(2).(第一问)表达对王詹叔的勉励之情,希望他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不惧困难,勇往直前;暗含作者克服困难推行新法的坚定意志。
(第二问)“莫嗟”一句以行路为喻,强调不要嗟叹改革道路崎岖难行;
“不畏”一句以登高望远作比,强调不怕浮云遮蔽;两句共同体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坚贞不屈的性格。
解析:(1).颈联作者借王詹叔表达了自己对于他没能得到重用的不满之情,表达了作者的赏识人才,并没说“眼下虽然不受器重”“最终会得到朝廷认可”。
(2).尾句“莫嗟行路有崎岖”中作者承认“行路有崎岖”,结合诗下注释①和对作者的了解,可思考诗歌表达的应是对变法的感慨,但他又用了“莫嗟”一词,鲜明表达了自己对“行路有崎岖”的态度。“不畏浮云遮望眼”,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8.答案:(1).A
(2).这首词描绘了春日垂杨鹅黄嫩绿、梨花开放、飞燕掠过天空等景象,但词人无心赏春,因为梨花转瞬即逝,飞燕寻春无踪。客居异乡的惆怅,伤时感世的愁绪,尽在对春景的描绘之中流露出来。这里繁盛的春天景象,反衬出词人客居异乡的凄凉寂寞的情怀与羁旅飘零之感。
解析:(1).“垂杨陌”意为杨柳飘拂的小路。“陌”理解为“陌生”语义不通,且与“都是江南旧相识”相矛盾。
9.答案:(1).C
(2).①孤独寂寞之感。“无言谁会凭阑意”,表现了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寂寞。②春愁。“黯黯”“草色”两句把自己的愁绪形象地描绘出来,芳草萋萋,愁绪无边。③怀人。最后两句直接表达了自己因为思念“伊人”而变得憔悴、消瘦。
解析:(1).“说明作者对放纵自我、享受当下的否定”错。此处不论是“拟把疏狂图一醉”还是“对酒当歌”,都是作者想要借酒和歌抒发自己的愁绪和思人的感情。
10.答案:(1).D;
(2).本诗的颔联与“一夜征人尽望乡”在形象塑造上和情感抒发上都是一致的。“三军尽回首,皆洒望乡泪”中“尽回首”“望乡泪”刻画了三军将士回首遥望故乡、泪流满面的形象,此联表达了离乡远征的将土对故土的深切留恋之情。李益的“一夜征人尽望乡”中,“望”字生动刻画岀边塞将士欲归无计、翘首望乡、沉郁悲苦的形象;“一夜”写出了思乡之情的绵绵不断,难以平息;“尽”写出了情的普遍性。这一句直接抒发了征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表达了征人难以掌握自己的生命,无尽的悲愁催人泪下”分析错误,这里是写征人历来就承担着轻视生命的使命,表达出来的是不惜生命、为国捐躯的豪情,充分体现了唐人恢宏的气度和胸怀。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及情感的能力。本题属于对比阅读,将本诗的颔联与另一首相同题材的诗歌中的一句诗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形象塑造和情感抒发上的相同点,这要求考生在读懂两首诗的基础上,对两首诗的相关诗句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同点,可以重点关注两首诗中相同或意思相近的词语,如两首诗中都有的“望乡”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