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复习阅读专项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二)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迢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早行
[宋]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三句视听结合,从深夜写到将晓,暗示行者整夜都不曾合眼,直接抒发行者离别前的忧伤之情。
B."冷"字一语双关,既写泪水落枕,枕芯湿透,枕着感到寒冷,又表现出离别前女子的忧伤和痛苦。
C.结尾两句以景结情。行人远去,仍回望已隐入地平线的高楼,只剩斗柄横斜。寒露袭人,鸡声四起。
D.全词描述行者辞家早行的全过程,有时间的推移,有环境,有人物,有动作和表情等,表现了离情。
(2).本词“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和柳永《雨霖铃》词里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都写离别时的场景,你认为它们有何异同,说说你的理由。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献始兴公①
王维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
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雠。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注】①始兴公,即张九龄。王维写此诗,希望获得张九龄的赏识提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连用两个"宁"字,有利于作者抒发强烈的情感态度和追求志向。
B.第三句中的"粱肉"比喻富贵的生活,"不用"一词表明作者的厌恶之情。
C."匹夫""贱子"是作者谦称自己,"大君子"则用来赞美张九龄,用语得体恰当。
D."野树林""涧水流"所营造的意境,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诗前半部分表现厌恶官场之意,而后半部分又表现欲获赏识提拔之情。前后是否矛盾?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
小园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影"句描写出园内景色之美,正面写出园内小池清澈见底,池边大树枝繁叶茂,树影倒映池中婆娑荡漾,水静影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B.颔联写入秋之后,黄叶挂满树木,缀满村庄,有"一半"被落日的余晖照耀着,颜色更加鲜明。这两句诗写出了乡村秋景的美。
C.颈联写园中景色,幽竹如人一般静立,寒花为"我"吐露芬芳。既写出了诗人对小园风物的喜爱,又以物衬人,衬托了诗人静雅高洁的形象。
D.诗人在小园中由斜阳看到新月初上,"新月似新霜",既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也写出了秋夜的寒冷,故诗人说"小园宜小立"。
(2).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乌夜啼引
张籍
秦乌啼哑哑,夜啼长安吏人家。
吏人得罪囚在狱,倾家卖产将自赎。
少妇起听夜啼乌,知是官家有赦书。
下床心喜不重寐,未明上堂贺舅姑。
少妇语啼乌,汝啼慎勿虚。
借汝庭树作高巢,年年不令伤尔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乌鸦啼叫引出长安吏人家的故事,这种写法与《关雎》以"关关雎鸠"弄篇的写法相同。
B.诗歌没有采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叙事,意在以静夜突出乌啼,先声夺人,背罐出别样的氛围。
C.乌鸦常被认为是不祥之鸟,是本诗中的鸦啼是吉祥之兆,这从少妇闻乌啼后的连串反应可知。
D."下床"两句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少妇无心再睡又急欲让公公婆婆分享享讯的激动心情。
(2).全诗最后四句的叙写不合常理但真挚动人,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晚次①鄂州[唐]
卢纶云
开远见汉阳城②,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④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解】①晚次:指晚上到达。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②汉阳城:今湖北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③估客:商人。④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犹是”突显感情的骤落,透露沉郁的心情。
B.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船上的商贾和船夫白天睡足了觉,有时觉得外面风平浪静,有时听到阵阵潮声。
C.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无限的惆怅已使诗人两鬓如霜;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
D.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相结合。
(2).诗的前两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略作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寄宿田家(节选)
高适
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
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
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家老翁忘却自己的年岁,看到山色转青才知又过一年,飘然有隐者之风。
B.田家老翁在自己门前种柳成巷,引泉入池,营造了居处清幽脱俗的环境。
C.田家老翁的日常生活充实而意趣盎然,以耕地扫屋为事,以饮酒吟诗为乐。
D.本诗语言朴素淡雅,多用白描;寥寥数笔,勾勒出人物与景物的传神韵味。
(2).诗人笔下的田家老翁与一般的农人形象有何不同?
请结合原文简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送杨长史赴果州
王维
褒斜①不容幰②,之子去何之。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官桥③祭酒④客,山木女郎祠⑤。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注】①褒斜:古代穿越秦岭的山间大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②幰(xiǎn):车幔,代指车辆。③官桥:官路上的桥梁。④祭酒:指出行的饯别酒。⑤女郎祠:陕西褒城县女郎山上有女郎祠,此处泛指女神祠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强烈的呼喊和问语起调,强调蜀道狭险,远行艰难,忧思溢于言表。
B.颔联用夸张的手法,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表明友人行程之远,路途之艰难。
C.颈联实写蜀道中官桥巫祝、树丛女神祠等特有风物,具有超俗的画意诗情。
D.尾联"别后同明月"一句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2).尾联“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为后世称道,请从两个角度赏析其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
1.答案:(1).B;
(2).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
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
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
解析:(1).B项,错在“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
(2).首联“我今日夜优,诸弟各异方”说明忧的原因之一是诸弟分散。五、六两句“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表明盗寇横行,诗人兄弟离散,诗人自己饥寒交迫。“欲出畏虎狼”表明当时天下大乱,虎狼当道。
2.答案:(1).A;
(2).同:都以动作描写“执手”传别时难舍难分之情,生动而细腻;异:《蝶恋花》侧面描写,借“霜风吹乱的鬓影”这一具有女子性别特征的意象传离别之情,生动而富有意蕴,给这场离别添了一份沧桑与凄苦;《雨霖铃》正面描写,以“泪眼相对”的面部特写,把离别的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蝶恋花》有相互倾吐的离别话语,话别满是离愁,令人心碎,难以忍听;《雨霖铃》别时诉无语,泣无声,但却无声胜有声。气结声阻,更见内心悲伤。
解析:(1).“直接抒发”应为“间接抒发”。
(2).【赏析】此首纯写离情,题曰“早行”,出现在词中的是行者在秋季晨风中离家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篇中没有感情的直抒,各句之间也很少有连结性词语,所以,词中的离情主要是靠各句所描绘的不同画面,靠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演出来完成的。上片写别前。开篇三句自成一段。“月皎惊乌栖不定”写的是深夜,月光分外明亮,巢中的乌鸦误以为天明,故而飞叫不定。这是从视觉与听觉两方的感受概括出来的,暗示行者整夜不曾合眼。“更漏将阑,辘轳牵金井”两句,点明将晓。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更漏中的水滴已经快要滴尽,夜色将阑。同时远处传来辘轳的转动声,吊桶撞击着井口声,已经有人起早汲水了。这三句表现出由深夜到将晓这一时间的进程。“唤起”两句另是一段,转写女方的悲伤。“唤起”的施动者是谁过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行者,“知天已晓,唤起所别之人”;一种认为“闻乌惊漏残、辘轳声响而惊醒泪落。”“唤起”,既是前三句不同声响造成的后果,同时又是时间演变的必然进程:离别的时刻来到了。所以,就全篇来看,似以后一种解释为佳。如解释为行者把女方“唤起”,则自然要冲淡这首词所表出的那种离情的深刻性。“两眸清炯炯”,也非睡足后的精神焕发,而是离别时的情绪紧张与全神贯注。联系下句“泪花落枕红绵冷”,可见这双眼睛已被泪水洗过,“唤起”之后,仍带有泪花,故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
”有神。同时,这一句还暗中交待出这位女子的美丽,烘托出伤别的气氛。“冷”字还暗出这位女子同样一夜不曾合眼,泪水早已把枕芯湿透,连“红绵”都感到心寒意冷了。下片写别时、别后。前三句写别时依依难舍之状,曲折传神。“执手”,分别时双方的手相互紧握。古诗文里“执手”,多和惜别有关,兼示深情。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里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诗经?邶风?击鼓》里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霜风吹鬓影”,是行者饱看女方,刻印下别前最深刻的印象:鬓发在秋季晨风中微微卷动。“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二句,看似写情,实则是写动作。作者几度要走,却又几度转回来,相互倾吐离别的话语。这话语满是离愁。“难听”不是不好听,而是令人心碎,难以忍听。终篇两句写别后景象,又是一段。这两句写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平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社出旅途的寂寞。人,也越走越远了。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如真清之‘断肠院落,一廉风絮。’又‘掩重关、偏城钟鼓’之类是也。”其实,“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也是“以景结情”的成功的妙句。如上所述,该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画面组成,并配合以不同的声响。正是这一连串的画面与音响的完美组合,才充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形象地体现出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贯串。词中还特别注意撷取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精心刻画,如“惊乌”、“更漏”、“辘轳”、“霜风”、“鬓影”、“斗柄”、“鸡鸣”等等。与此同时,作者还特别着意于某些动词与形容词的提炼,如“栖不定”的“栖”字,“牵金井”的“牵”字,“唤起”的“唤”字,还有“吹”、“清”、“冷”等等,这一系列手法综合起来,不仅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而且还烘托出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环境氛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真实感。
3.答案:(1).B;
(2).不矛盾。①作者厌恶官场,表现其清高、守仁的节操。②所拜求之人具有一心为公、心系苍生的君子风格。③作者以此希望得到公平对待,以施展才华,而非屈从私心。因此不矛盾。
解析:(1).是借代手法而非比喻。“粱肉”,以粱为饭,以肉为肴。指精美的膳食。
(2).此诗开头四句说,宁愿栖隐山林,宁愿过清贫淡泊的生活,也不愿为了追求富贵享乐而阿谀巴结王侯。这里以饮涧中的流水来代指隐士的清苦生活;以食用小米和肉类,指代豪华的生活;以攀登险峻不平的山峰,比喻委曲求全讨好权贵,写得形象生动,表达思想也很准确。接着的四句进一步表明心迹,表示宁可一辈子做布衣,也不肯卑躬屈膝地谋求仕进。自己坚持气节,不善圆通,在道德操守上,却能始终如一。不管出仕还是入仕都不能丧失自己的人格,表达诗人自己刚直不阿的性格。诗的后半转到希望张九龄任用自己的意思上来,而在思想脉络上仍与前半部分密切相承。诗人先以第三者从旁听说的口吻赞扬始兴公。大君子,指张九龄。他作为一个贤明的宰相,用人唯贤,而不结党营私;对于国家的官爵,不徇私出卖。他的所作所为,无不为老百姓着想。诗很自然地转入向张九龄陈情的本意。诗人恭敬虔诚地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做您的下属吗?这一“跪”一问中,包含着王维对张九龄由衷的倾慕,和渴求得到他的信任的强烈愿望。但是,诗人决不是向对方阿谀奉承,乞求利禄。并不希望对方为他而徇私情。最后两句即表明这种态度:若是出于公正而任用我,我非常感激;如果任用我而存有私心,则不是我所希望的。这样的结尾,既表达了自己的要求,也照应了上文对张九龄正直无私精神的颂扬,同时又表现了自己讲气节、重操守的品格,使诗歌在结构上很完整,思想境界也很光明磊落。所以,不矛盾。这首五言古诗,写得直切明白,健康爽朗。诗中表现了慷慨义气、刚正无私的精神,语言通俗明快,格调高亢健举。
4.答案:(1).A;
(2).①“窥”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②“窥”,偷看,写山光探头进入短墙,窥视小园中的景物,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③从侧面突出了小园景色之美。
解析:“水影”句描写出园内景色之美,正面写出园内小池清澈见底。理解有误。“水影”句应是侧面写出园内小池清澈见底。故答案选A。
5.答案:(1).A;
(2).少妇和乌鸦对话是不合常理的,非理性的,她向乌鸦的许诺既切合其身份特点又关联她当下的生活际遇,表现了少妇渴望丈夫平安归来又唯恐乌啼不应验的患得患失心理。
解析:
6.答案:(1).B;
(2).(1)远近结合。首联写行程中的长江两岸的远景,颔联写近景,写船中的景象,写景颇有层次。(2)动静结合。船由日行江上至夜泊鄂州,人由“日眠浪静”至夜觉“潮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视听结合。首联重在远观之景,颔联重在夜听之声,表现出诗人心绪的变化。
解析:译文:
雾散云开远远望见汉阳城,孤舟漂游还要走一日路程。
商贾在白日睡觉知道浪静,船夫在夜间说话感到潮生。
看三湘秋色两边鬓发衰白,望万里明月思归心意更增。
家乡旧业已经被战乱毁尽,哪堪再听见江上鼓角声声。
7.答案:(1).C;
(2).①说道平生隐在兹”,说明田家老翁具有隐逸情怀,与一般耕田为生的农人不同;②情趣高雅,在门前栽柳引池,营造清幽环境,既符合其隐逸身份,有表现其审美情趣的高雅;③文采斐然,田家老翁闲来无事,兴之所至,便会吟诵诗歌,可见其具有一定的文学造诣。
解析:(1).“以饮酒吟诗为乐”概括有误。诗中说的是“客来满酌清尊酒”,饮酒是在客人到访之时,并非日常行为。
(2).本题考查诗歌中的形象。题型属于“比较鉴赏型”,要看清比较点,才能有的放矢。首先要明确“一般的农人”是怎样的形象,功夫在诗外,需要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其次,要明确诗中的田家老翁有哪些形象特征。最后,两者比较,只谈“不同”。
8.答案:(1).C;
(2).①运用想象(虚写)抒情。“别后同明月”通过想象与友人同在明月下的情景,抒发相思之情,衬托渲染了诗境。(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②运用典故抒发情感。“听子规”借用子规啼归典故既写出了对友人别后孤寂生活的关切之情和相思之苦,也抒发盼望友人早归之情。使诗句意蕴丰富,表达更凝练。③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身处异地,但同在明月之下,可以当成一种安慰;子规哀啼,因寄托盼归之情,也当同听。两句明里没一个“情”字,却写尽了对友人的关切和相思。(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描写九州明月,以及子规哀啼等荒凉之景,抒发凄楚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颈联实写……”错误,从诗中来看,并非实写,从诗歌标题和诗歌的尾联“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来看,此时正在送别,故蜀道上的景应是想象,是虚写,即想象蜀道中的特有风物。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看题干中有无给出鉴赏的对象和鉴赏的角度,如本题“尾联‘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它的精妙之处”,题干只是给出鉴赏的对象,却没有给出鉴赏的角度,故考生可以思考的角度较多。首先理解尾联的意思,“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意思是“分手之后我们只能同看明月,你且还多听子规而生归思”,“应”意思是“应该”,这说明是作者的想象,作者想象别后会与友人同在明月下,借以抒发相思之情;“子规”使用了“子规啼血”这一典故,据说,先闻子规杜鹃初啼的人将有悲伤离别之事发生。后世诗人多以“子规啼血”比喻凄凉悲伤之状、生离死别之苦。诗中说“君应听子规”,是诗人对友人的嘱咐也是期待,作者借用子规啼血这一典故表达了对友人别后孤寂生活的关切之情和相思之苦,同时还表达了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盼之情;诗句中涉及“明月”“子规”这两个意象,而这两个意象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从手法上来看,这是融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相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