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之匡超人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 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过程与方法
??? 1、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 那样的儒林环境中 ,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
??? 2、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深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传统文学经典的魅力,提升文化修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 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 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 ,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难点:
??? 1、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 2、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学习自主准备:
利用网络或相关书籍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阅读课文节选的内容,以及小说第15-18回,了解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2、对照课后问题进行思考,读出自己的感悟,记下发现并思考的问题。
3、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查找成书的历史背景,为后面体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做准备。
4、教师在学生寻找无果的情况下可以把相应的资料运用幻灯片显示出来,以提高课堂信息量。
5、扫清字词障碍
二、教师提供资料
1.说说“儒家”和“儒林”
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东汉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幻灯片显示文字)
作者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呢?这里的人物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读一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答案便不言自明。(幻灯片出现问题)
吴敬梓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锁定在儒士阶层,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构筑芸芸众生的儒林,来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功名富贵等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作者取材视角之独特,对社会批判的力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2.说说你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可以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教师作必要的补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中年后自称秦淮寓客,五十四岁客死扬州,只因喜欢杜牧诗句“人生只合扬州老”一语成谶。出生于世代书香官宦家庭,至其父时家境破落让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科场失利又使他对科举的腐败、士大夫阶层的堕落有了清醒的认识,最终使他彻底告别科举仕途,不再与统治阶层为伍。三十三岁时移居南京,在秦淮水亭,历时十余年时间,创造出不朽之作《儒林外史》。(幻灯片显示文字)(图为吴敬梓纪念馆,作者摄于安徽全椒)
关于《儒林外史》的主题,请学生认真阅读并理解单元及课文导语。
三、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问题: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学生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主要情节,为后面分析人物形象做准备。
四、布置作业:重点字词注音释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课时内容。作者背景及主要事件。
二、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近200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不惜笔墨,用了五回多的篇幅来描写他(书中正面人物杜少卿等也不过三回的篇幅)。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今天我们通过节选的课文来了解一下。
1、结合课文节选部分的第4-6段以及第8-9段,思考: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主要依据是什么?
小结:自私蛮横--逼妻下乡(第4段)
虚 荣无耻--停妻再娶(第5-6段)
虚伪无情--拒看潘三(第8段)
厚颜无智--吹嘘自己(第9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是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丑态百出之人,是什么使他蜕变的呢?
介绍节选部分的相关情节:
匡超人出身贫寒,在流落杭州时,一心惦记着生病的父亲,后遇马二先生资其路费,并嘱咐:要想在世上出人头地,必须以文章科举为重,光宗耀祖才是大孝。
回乡后,他白天杀猪,卖豆腐,给父亲做好吃的和买药。晚上便一边服侍父亲一边读书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
一次,家中失火,他哥独自逃命,是他冲进房内,背出父亲,又跑回来,救出母亲和嫂子,后脚刚迈出门槛,火就到了门口。
闲着时,便到门口与邻居下象棋。
一日晚上在烛光下读书时,被路过的知县发现,感其孝心和苦读,提携他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后知县被审,他惟恐祸及自身,在潘保正的帮助下,躲回到杭州。
匡超人到了杭州,要投奔的潘三外出未归,便与一班假名士交往。这些人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清高,内心希望借此侥幸获取名利。于是匡超人主动地加入到这群名士中,也想从中获取些好处。
后碰到衙役潘三。他是一个把持官府,包揽词讼,拐带人口,买嘱枪手的市井恶棍。匡超人和他一起伪造朱签、替人考试等,颇赚一些钱。潘三也没有亏待他,不但帮他在城里买了房子,还给他娶了亲。
小结:我们不禁叹息,这个原本淳朴善良的匡超人,怎么会堕落成无耻之徒呢?你怎么认为?
明确:一个人本性的改变与他本身有关,也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马二先生、假名士们、潘三是他生活与交往的圈子。马二先生是一心鼓吹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富贵的人;假名士们借附庸风雅希冀名利双收;潘三是不择手段求取功名富贵的人。功名富贵是他们的主流意识。在这个丑陋无形但又有巨大力量的环境的引诱与挤压下,生活其中的匡超人这样的青年士子,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学会了吹牛拍马、坑蒙拐骗、装腔作势,逐渐丧失了淳朴的本性。这样作者就借匡超人表达了功名富贵观念毁灭了青年士子的精神生命的深刻主题。
作者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艺术形象得益于他的高超的描写手法。鲁迅评价说,吴敬梓的写人艺术高超,能摄魂勾魄,那么在节选的部分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匡超人的?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匡超人的性格特征?
例一:不想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匡超人没奈何,含着一包眼泪,只得别过了辛小姐,回浙江来。
匡超人听见了这些话,止不住落下几点泪来;便问:"后事是怎样办的?"
(对比手法细节描写)
例二: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
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
(心理描写)
例三:匡超人道:"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乎?"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
匡超人道:"这也是第的好友。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唯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
(语言描写)
三:学生合作探究
《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又被视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借助他把儒林中那些附庸风雅者与追求功名富贵者集中到一起,既展示了士人秀才们的酸腐,又显示出追求功名富贵者的辛辣。唯匡超人一个便已穷极文士情态,荟萃儒林的痛与丑。
作者对他笔下的匡超人及其他人物的态度只是批判与抨击吗?阅读课文,从三个方面讨论并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讨论一: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由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注意小说中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为自己开脱辩解?你的独特感受
对待家人的态度?不顾夫人肯否,执意送她去乡下??
隐瞒婚史,与辛小姐再婚??
闻夫人之死,要母亲、兄长争名份??
对待儒林旧友的态度?闻潘三入监,恕不探望??
怕承担赏罚不明之虞??
恬不知耻自夸?误用“先儒”,酿成笑话??
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却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丑恶的人,而是一位心地善良纯净,却又讲孝道、重友情的青年。
讨论二:小说是如何描写心地善良,却又讲孝道、重友情的青年——匡超人的?
让学生回顾叙述自己从小说第15-18回里读到的匡超人形象。
第15回:匡超人头一年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省城杭州,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消折了本钱,不得回家,于是流落在此。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十两银子的资助。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能够求取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这是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第16回: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人作躬打揖,甚是知书达礼。整日杀猪磨豆腐,帮助久病在床的老父亲出恭,念书至四更鼓。作品中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突出匡超人是个顶极孝子和酷爱读书之人。因他的知书达礼和勤奋苦读,受到知县的提拔,中了相公。
第17回: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遇事,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躲回杭州,旧地重游。客舍中遇到景兰江,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在一次众人饮酒之时,景兰江问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景又说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经过这一番见识之后,匡超人的思想与精神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小说在第18、19回里写到他与潘三的相遇,则使他彻底陷入了腐化堕落的儒林大染缸。在潘三眼里,“这一班人(西湖诗会诸友)是有名的呆子。”景兰江因为做诗把头巾店的本钱做得精光,并且告诫匡二相公,“在客边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人同他混缠做甚么?”
在潘三的招待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在潘三看来,“像这都是有些想头的事,也不枉费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缠甚么!”匡超人果然听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士来往稀少。后来,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娶巡抚衙差郑老爹的三女儿为妻。从此,匡超人便彻底堕落为一个无耻可笑可鄙之徒。
讨论三: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全本小说总共五十五回,作者用了六回来塑造匡超人的形象,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何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说明作者所处时代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染缸,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具兄匾纳缁崂返匚弧?BR书面作业: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练、准确地概括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延伸拓展--《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写实:作者退居幕后,不作评介
例子一:严贡生道:"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
这时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望着他道:"老爷,家里请你回去!"
严贡生道:"回去做甚么?"
小厮道:"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严贡生道:"他要猪,拿钱来!"
小厮道:"他说猪是他的。"
例子二:"方先生,你收到我的信没有?"一般人撒谎,嘴跟眼睛不能合作,嘴尽管雄纠纠地胡说,眼睛懦怯不敢平视对方。高松年老于世故,直盯着对方。
方鸿渐惶遽地说:"没有呀!我真没有收到呀!重要不重要?高先生什么时候发的?"
"咦!怎么没收到?"高松年直跳起来,假惊异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比方鸿渐的真惊惶自然得多。他没演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是演员们的大幸。
《围城》
分析:通过与《围城》中的片段比较,《围城》中作者有对人物的表情做介绍与评价的语句:"一般人撒谎""假惊异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表明高松年在说谎;《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的表里不一,虚伪撒谎是通过他与小厮的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作者退居幕后,没有作评论与介绍。
2.细节:刻画形象,画龙点睛
例子三: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大侄子赶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拖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着眼泪,走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分析:两个手指头,平平常常,微不足道。可是,吴敬梓却牢牢地抓住了它,并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严监生气息奄奄,连话都不会说了,可总是断不了气。他关心着一件事情,挣扎着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关心着一件什么样的重大事情呢?不是两位亲人不得见面,也不是两笔银子没有吩咐,更不是两位舅爷不在跟前,而是灯里两根灯草费了油!点灯费油,死不瞑目!吴敬梓就是这样,通过对两个指头的着力描摩,表现了一个封建地主的悭吝、贪欲、爱财如命的性格,丰富了这一典型的文学形象。
例子四:余敷正要打开拿出土来看,余殷夺过来道:"等我看。"劈手就夺过来,拿出一块土来,放在面前,把头歪在右边看了一会,把头歪在左边又看了一会,拿手指头掐下一块土来,送在嘴里,歪着嘴乱嚼。嚼了半天,把一大块土就递与余敷,说道:"四哥,你看这土好不好?"余敷把土接在手里,拿着在灯底下,翻过来把正面看了一会,翻过来又把反面看了一会,也掐了一块土送在嘴里,闭着嘴闭着眼,慢慢的嚼。嚼了半日睁开眼,又把那土拿在鼻子跟前,尽着闻。闻了半天说道:"这土果然不好。"主人慌了道:"这地可葬得?"余殷道:"这地葬不得!葬了你家就要穷了!"
分析:作者抓住余氏兄弟装模做样的看坟土的神态与样子,生动地刻画出他们明明是骗人的勾当却要做得惟妙惟肖使人深信不疑的心理,把两个可憎的嘴脸表现的淋漓尽致。与《皇帝的新装》中的两个骗子的手段异曲同工。
3、夸张:成倍夸大,强化形象
例子五: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马二先生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起来又走了里把多路。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倒觉得有些滋味。吃完了出来,从桥上走过去,门口也是个茶室,吃了一碗茶。山门旁边一个小门,马二先生走了进去,前前后后跑了一交,又出来坐在那茶亭内吃了一碗茶。柜上摆着许多碟子:桔饼、芝麻糖、粽子等。马二先生每样买了几个钱的,不论好歹,吃了一饱。马二先生也倦了,直着脚跑到了下处,关门睡了。因为走多了路,在下处睡了一天。
分析:马二先生游西湖,毫无目的的乱跑,眼前的美景不知领略,只是一路大嚼。迂腐的书呆子习气经过夸张形象的表现出来。
例子六:(60多岁的)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分析:对周进进贡院撞号板的的表现--"哭"采用了夸张写法,写出了科举制度下老童生的满腹心酸。
4、对比:不经意中,强化讽刺
例子七: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瓷碗、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分析:范进前面的两次故作逡巡不肯举箸来表现自己居丧如此尽礼,一个大虾元子自己就把自己虚伪孝道的假面具揭露无遗,一个对比,不经意间强化了讽刺效果。
例子八:(范进)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是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你心!
胡屠户道:"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分析: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对范进的称呼、文才的说明,相貌的认可上明显的对比,就轻松地活灵活现地勾画出胡屠户庸俗势力的市侩小人嘴脸。
这些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运用最突出的讽刺艺术,我们在外国经典的讽刺小说中也发现了对这些讽刺手法的运用,请看以下三个片段,你能否说出用的是什么讽刺手法?
四、布置作业(二选一)
阅读《儒林外史》的其他章节,就你喜欢的人物,写一段赏析文字。
就学过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来谈谈讽刺艺术在这篇文章中是如何运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