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复习阅读专项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复习阅读专项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三)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4 23:5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复习阅读专项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三)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苏轼
江上同舟诗满箧①,郑西②分马涕垂膺。
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
官舍度秋惊岁晚,寺楼见雪与谁登?
遥知读《易》东窗下,车马敲门定不譍③。
【注】①指三年前(嘉祐四年)二人经水路由蜀至汴京的那一段生活。②郑西:郑州西门外。嘉祐六年东坡赴凤翔,子由送抵郑州而别。③譍(yìng):应答。当时子由留在汴京。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对偶,回忆往事。“诗满箧”暗点了心情,“涕垂膺”见分别之痛。
B.颔联意义显豁,“书剑”为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因以指文人生涯。
C.颈联点题,岁月匆匆,一年将尽,本应家人相聚,却无人与自己相伴。
D.尾联从对面着笔,想象弟弟此时正在窗下读《易》,有人敲门也不应答。
(2).这首诗蕴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姜夔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篠墙①萤暗,藓阶恐②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③。
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寒烟淡,棹移人远,缥缈行舟如叶。想文君④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⑤闲看月。
【注】①篠墙:竹篱院墙。②蛩:蟋蟀。③啼(jué):杜鹃鸟。④文君:西汉司马相如妻卓文君,借指友人的妻室。⑤玲珑:皎洁、晶莹。
(1).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着重描写了初秋寂寞萧条的庭院景色,莲花脱落了粉色的花瓣,梧桐树吹下带绿的叶子。
B.“暗雨乍歇”写天气突然转晴,暗示人物心情也随之好转,“还见”则透露出词人的惊喜之感。
C.莲花、梧桐、萤虫、蟋蟀,词人从植物写到动物,从视觉写到听觉,营造了一种冷清凄迷的氛围。
D.“送客”句表明所写场景由庭院移至水边,“西去”指客行方向,“重寻”表明在此送行不止一次。
(2).词的下阕主要使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①,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②。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③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①改火:指过了一年。②筠:竹。③只应:只以为,这里指“岂止”。
(1)苏词画线句用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盛赞了友人在面对坎坷奔波时所坚守的品节。
(2)以上两首词同是写送别友人,苏词与辛词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即小乔。后汉乔玄次女为小乔,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D.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别刘秀才
许浑①
三献②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孤帆夜别潇湘雨,广陌春期鄠杜③花。
灯照水萤千点灭,棹惊滩雁一行斜。
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
【注】①许浑:早年屡试不第,直至42岁才考中进士。此诗作于诗人早年应考途中。②三献: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献之楚厉王、楚武王,均不被认可。后卞和又将璞玉献给楚文王,楚文王命人将这块璞玉雕琢成玉璧,并将玉璧命名为和氏璧以表彰卞和。③鄠杜:鄠县和杜陵,代指京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中的“三献”暗指诗人多次科考不第,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
B.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走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花。
C.诗歌颈联描写诗人夜航所见:水中千点萤光被船灯照后变暗,沙滩上的宿雁被桨声惊飞。
D.诗歌写景富有艺术性,颔联两句形成暗与明、冷与暖的对比,颈联则由近及远、以动衬静。
(2).诗人为什么“望见乡山不到家”?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鲁港①
柯茂谦②
十年回首付沾襟,断甲沉沙齿齿深。可惜使船如使马,不闻声鼓但声金。
人歌鬼哭都堪泪,木落江空正独吟。遗老萧条渐无语,酒旗飐飐出芦林。
【注】①鲁港:地名。1275年,南宋主力与元军在鲁港交战,宋军主帅贾似道听闻前线溃败,未见元军便鸣金收兵,仓皇逃跑。鲁港之败,宋军主力覆没,加速了南宋王朝的灭亡。②柯茂谦:南宋遗民。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十年后诗人作为前朝遗民凭吊鲁港,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回首让人热泪盈眶,泣下沾襟。
B.颔联,没有听到击鼓进军的号角,只听到鸣金收兵的锣声,生动地描绘了宋军毫无斗志,狼狈溃败的惨状。
C."木落江空"是凄凉的深秋景色,也是作者阴冷的内心世界的反映。"独吟"表现出诗人的孤寂之感。
D.尾联诗人直抒胸臆,前朝遗民苟活无语,只好躲入芦苇荡中的村酒店里借酒浇愁,以此表达对贾似道误国的强烈谴责。
(2).这首诗虚实结合手法突出,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朝退书怀
韩偓
鹤帔星冠羽客装,寝楼西畔坐书堂。
山禽养久知人唤,窗竹芟多漏月光。
粉壁不题新拙恶,小屏唯录古篇章。
孜孜莫患劳心力,富国安民理道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写自己已经脱了朝服,披鹤帔戴星冠,与诗题中“朝退”相呼应。
B.书堂位于寝楼的西侧,环境清幽;窗外翠竹茂密挺拔,月光酒在上面。
C.山禽豢养已久,与主人熟稔,呼一鸣,相互应和,诗人闲适、自在。
D.诗人无意在粉壁上题写自己的诗作,只是在屏风上抄录古代圣贤文章。
(2).学者霍松林先生认为韩偓的诗歌是“晚唐之正音”(正音,纯正的音乐,这里指积极高尚的情怀),请结合诗歌尾联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曲江①
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②,老忧王室泣铜驼③。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注】①曲江:唐代长安最大的名胜风景区,安史乱后荒废。唐文宗颇想恢复升平故事,于大和九年二月派神策军修治曲江。十月,赐百官宴于曲江。甘露之变发生后不久,下令罢修。本诗作于甘露之变后的第二年春天,当时宦官专权的局面并没有改变。②西晋陆机因被宦官孟玖所谗而受诛,临死前悲叹道:“华亭(陆机故宅旁谷名)鹤唳,岂可复闻乎?”③西晋灭亡前,索靖预见到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凄厉的景象,在对前朝遗迹的描写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
B.颔联“不返”“犹分”的对照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寂的曲江图景,寄寓着诗人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
C.颈联连用了两个典故,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
D.本诗通过对时事的感受写伤春之情,大唐的春天已经过去,自己的春天遥遥无期,怎能不使人感伤?
(2).本诗出色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两例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1).D
(2).①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从前,兄弟同舟出蜀,一路共赏美景,兴致高昂,诗作不断,那些日子让人十分怀念。②对功业无成的愧疚。尽管已经出仕,却未能报效国家,诗人深感内疚。③对故乡眉山的思念。诗人想要返回故里,可又害怕愧对友人的期待,内心矛盾不安。④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不知不觉,秋天将尽,一年又快过去,诗人感喟不已。⑤对弟弟子由的想念。天降微雪,无人相伴,诗人更加思念子由,只能想象他在汴京的生活。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从对面着笔”错误。“从对面着笔”指不从正面抒写情思,而是从侧面落墨,想象所思对象也正在思念自己的一种艺术手法,它能将情感表现得更加委婉深沉,达到相互映衬、情韵悠长的艺术效果。典例有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中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此诗结尾只是想象子由在汴京潜心读书的生活,没有说到他也在思念自己,因而不能说是“从对面着笔”。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中有“哪些”二字,可见答案不止一点,故应结合全诗作答。根据分值,一般应答出三点。诗歌的情感,其实并不复杂,从“涕垂膺”“惭书剑”“畏友朋”“惊岁晚”“与谁登”等中很容易归纳出来。
2.答案:(1).B
(2).主要使用了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的手法。前六句着重写江边送别的情景,通过“西风”“洲渚”“烟水”“船棹”“行舟”等眼前之景,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后六句写词人想象别后友人归家与亲属团聚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良好祝愿。
解析:(1).B项,“暗示人物心情也随之好转,‘还见’则透露出词人的惊喜之感”理解有误,一场秋雨刚停歇,庭院景物更显萧瑟凄凉,又见暗淡萤火,闻凄切虫声,离别愁绪更添一层。
(2).通过“又对西风离别”可知是眼前的实景;“想文君望久”“归来后”是想象离别之后的情形。表达的情感结合“销魂处”“送客重寻西去路”分析,可知是依依不舍之情;结合“翠尊双饮”“闲看月”分析,可知是词人想象别后友人归家与亲属团聚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良好祝愿。
3.答案:(1)比喻、对偶、象征;
(2)相同点:两人均宽慰友人,不必为离别哭泣,要保重自己。
不同点:苏词认为人生如寄,无须为暂时的离别伤情,表达了苏轼旷达洒脱的情怀。辛词认为友人此行的风险并不只是自然方面的艰辛,来自小人的威胁和陷害才是最危险的,表达了词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和自己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
4.答案:(1).B
(2).①词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词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词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词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词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解析:(1).A项,《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没有表达“客中凄凉”的意味;C项,“池塘自碧”四字以池水的无情表达人之多感多情,并无指责池水占尽春色之意;D项,“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理解错误。
(2).此题考查对“有我之境”的分析,实际上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与归纳。答题时可根据题目对“有我之境”的提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从“我”的思想情感与“物”的“色彩”特点进行分析。
5.答案:(1).B
(2).①诗人参加科考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客居他乡,无心回家;②诗人想在春天到达京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地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③表达了诗人为求取功名万里奔走,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
解析:(1).“走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花”分析错误,诗歌第四句“广陌春期鄠杜花”,是诗人对在秋天分别后的行程的设想,诗人想从大路出发,在春暖花开之时到达京都,可见选项的“并在那里赏花”错。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望见乡山不到家”是诗歌尾句,由诗的首联“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再结合注释①可知,诗人是因为科考屡试不第,天涯漂泊,客居异乡,无心归家;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诗人想从大路出发,在春暖花开之时到达京都。“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可见诗人为求取功名万里奔走,“不到”一词表现诗人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这些都是原因,加以概括即可。
6.答案:(1).D;
(2).⑴首联回顾十年前的战败(虚)和眼前所见破碎的铠甲(实),不免热泪沾襟。⑵颔联回顾鲁港战败的惨状,未见敌军就鸣金收兵(虚),颈联诗人深秋独行江畔,为当年的惨败而悲歌(实)。
解析:尾联上句直抒胸臆,下句以景结情。
7.答案:(1).B;
(2).①诗人劝勉自己刻苦钻研,孜孜不倦,不能停息,表现了诗人的进取之心;②诗人退朝之后,依然思考治理国家的道理,致力于富国强民,表达了诗人难能可贵的家国情怀,这首诗是当之无愧的“晚唐之正音”。
解析:(1).本题考查鉴賞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窗外翠竹茂密挺拔。月光洒在上面”错误。芟,除去。应是因“芟多”而翠竹稀疏,月光漏了下来。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实质上就是分析诗歌尾联所体现出的思想情感,分析时要结合题目中对“正音”的注释来分析,即分析尾联所体现出来的诗人的“积极高尚的情怀。
8.答案:(1).A;
(2).诗人在诗中借曲江今昔对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首联“平时翠辇过”与“子夜鬼悲歌”,描述了甘露之变前后迥异的曲江景象,在荒凉凄厉的景象中暗示出事变的残酷与血腥;颔联在“不返”“犹分”的鲜明对照中,显现出一幅冷寂、萧索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
解析:A.“在对前朝遗迹的描写中”错,作者感叹的唐朝的现实,“平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