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复习阅读专项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四)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九日置酒
[宋代]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点明节令,有送目伤秋之愁,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心情之沉重,领起全诗。
B.作者描绘重阳登高宴饮的情景,场面恢弘,气氛热烈,富有生活情趣。
C.作者描绘秋晨时分的景象,雨过天晴,水面澄澈,日色清淡,不显华彩。
D.诗歌描绘的登高宴饮、满插茱萸的场景,均是中华民族重阳节的习俗。
(2).结合全诗,谈谈“白头太守真愚甚”的“愚”表现在哪里?你对此有怎样的评价?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游终南山
孟郊(唐)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注释】
(1)南山:指终南山。秦岭著名的山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2)高峰夜留景:《全唐诗》此句下注:“太白峰西黄昏后见馀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身在深山,见到山与天连,感觉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用拟人手法,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非常“妥帖”。
B.“日月石上生”句,作者朝望日,夕望月,感觉日月像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写出了作者的长时间身处山中的错觉,也侧面表现其游兴之浓。
C.“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前句写晚上山峰其他地方已被夜幕笼罩,而终南的高峰上还留有落日的余辉,极言山峰之高。后句写虽在白天,终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极言山谷之深。
D.“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把万顷松涛的形象和万壑清风的形象统一起来,表达了对终南奇景的赞叹与欣赏。
(2).结合全诗,分析本诗蕴含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鲁望①·春日多寻野景,日休抱疾杜门,因有是寄
皮日休
野侣相逢不待期,半缘幽事半缘诗。
乌纱任岸穿筋竹,白袷从披趁肉芝。
数卷蠹书棋处展,几升菰米钓前炊。
病中不用君相忆,折取山樱寄一枝。
注:①鲁望:即皮日休的好友陆龟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交代写作缘起。好友陆龟蒙当此春日常到野外寻景,想到自己却只能闭门养病,于是写诗相赠。
B.首联紧扣题目"鲁望春日多寻野景",写陆龟蒙无需事先约定便可随兴出游,寻幽赋诗,自在惬意。
C."乌纱任岸"是说把帽子掀起,露出额头;它和"白袷从披"一起体现了游玩赏景时的洒脱不拘。
D.中间两联虚写,诗人想象与好友出游的情形。穿竹林,"趁肉芝",读书下棋,野炊钓鱼,意兴盎然。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②识,千里来非白璧招③。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④。
【注】①泥滑滑:鸟鸣声。②青衿:学子的服装。③白璧招:以白璧招聘。④鸡翘:鸾旗车的俗称,指天子仪仗中载有鸾旗的前导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四句借景抒情,后四句叙事抒情,全诗脉络清晰分明。
B.首联"断芦""落枫""过午"点出送别的时间,"渡口"点明送别的地点。
C.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泥滑滑""马萧萧"渲染出了离别的氛围。
D.颈联写与项判官的交情以及项判官的为人,尾联是临别赠言,全诗感情真挚。
(2).从诗中可以看出项判官是一位怎样的官员?作者对他有着怎样的祝愿?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醉中出西门偶书[注]
陆游
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
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
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
[注]本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年),此时作者免官闲居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作者赋闲、住在古寺里面无事可做、只能以酒来消解心中苦闷的生活状况。
B.颔联中的青山、白发,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视觉冲击,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C.颈联在今昔对比中叹时光流逝,诗人满怀悲伤遗憾,只能靠追忆少年时的抱负自我宽慰。
D.同为出猎场景,"极目寒芜雉兔骄"与苏轼"西北望,射天狼"所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
(2).有人评价此诗:“愤懑却不消沉。”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生[注]
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注]白居易(字乐天)感伤好友元稹(字微之)、崔群(字敦诗)、崔玄亮(字晦叔)相继去世,写了两首绝句给好友刘禹锡,刘禹锡读后,写了这首诗作为酬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是读了好友白居易的两首悼亡诗而为之悲怆伤怀。
B.颔联的"空"字写出对友人去世的震惊和伤痛之情,流露出对生死无常的无奈之情。
C.颈联写眼前的自然现象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一"催"一"让"对仗工整,生动形象。
D.尾联"闻琴泪尽"巧妙化用子期伯牙与向秀"闻笛"之事,蕴含悼念亡友知音之感。
(2).颈联包含了哪些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1).从诗歌题目中可得知,作者作诗的时间是(1)_______,作诗的目的是(2)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诗歌内容,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以州宅夸于乐天①
元稹
州城迥绕拂云堆,镜水稽山②满眼来。
四面常时对屏障,一家终日在楼台。
星河似向檐前落,鼓角惊从地底回。
我是玉皇香案吏③,谪居犹得住蓬莱。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罢相,出为越州(今浙江绍兴)刺史之时。②稽山:会稽山的省称,现位于浙江绍兴东南,山北有镜湖。③香案吏:指宫廷中随侍帝王的官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元稹向朋友白居易夸耀自己的私人院落之美。
B.越州城四周环境好,远空的白云成堆环绕,东南还有镜水与稽山。
C.因为州城四面的风景美如屏风画卷,诗人一家常登楼台欣赏风景。
D.州城夜晚的风景独特,银河仿佛就在檐前;鼓角声仿佛是从地下传来。
(2).诗的结尾两句写了什么内容?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喜”还是“悲”?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1).A
(2).(1)太守的“愚”,表现在:满插茱萸,寄希望可以避邪;与亲友登高,不顾及太守身份,任凭风吹冠冕,斗酒言欢。
(2)评价:①形象:“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则豁达开朗。诗人鬓发虽白,九日登高,不作感慨语,却满怀对生活的热爱;良辰美景,把酒言欢,遍插茱萸,活脱的形象跃然纸上,形神俱出。②风格:尾联以议论概括作结,诙谐幽默,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解析:(1).A项,“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心情之沉重”理解错误。“重”,是“看重”,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故选A。
2.答案:(1).A
(2).(1)山峰充塞天地,日月相连并生,高峰独留余晖,深谷白昼未明,表达了对终南山高耸幽深奇景的赞叹。(2)山中人心正不邪,山路再险,人心仍平,表达了对山外世事险恶的领悟(或认识?洞察)及对山中人心地开阔坦然的欣赏?赞美?(3)清风万壑,松涛阵阵,触发了诗人对山中清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俗世功名的厌倦?
解析:(1).“用拟人手法”错,应是用夸张手法。
3.答案:(1).D;
(2).①你不用惦记病中的我,等你出去游玩的时候折一枝山樱花给我就好了;②抒发向往之情,渴望春日能与好友一同寻幽访胜;③表达宽慰之意,告诉好友不必为自己的病情而担忧。
解析:应为好友出游的情形,并非“诗人想象与好友出游”。
4.答案:(1).C;
(2).(1)不贪图荣华富贵。从“非白璧招”中,可以看出项判官并非贪图荣华富贵之人。(2)作者祝愿项判官保重身体,仕途顺利。“能强饭”写出作者祝愿项判官努力加餐,保重身体;“华簪常得从鸡翘”写出作者祝愿项判官能够常常伴随在皇帝身边,仕途顺利。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动静结合”错,颔联视听结合,写送别耳闻目睹的实景,渡口山鸟鸣叫,行人如织,车来马往,熙熙攘攘,写的都是动景。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作者情感的能力。这首诗的意思是:江边渡口,可以看到洲渚上衰败的芦草,以及江桥上飘落的枫叶,午潮已过,送君于江畔渡口;渡口山鸟鸣叫,行人如织,车来马往,熙熙攘攘;我们两人年龄相差十岁,但亲如兄弟,初识时,都还是没有官职的学子;千里迢迢来此,并非受白璧招聘,贪图荣华富贵;握手祝君多多保重身体,将来定能美服华车,前途无量。第一、二联写景,第三联写人,从“非白璧招”中,可以看出项判官并非贪图荣华富贵之人。第四联写作者的祝愿,愿项判官保重身体,仕途顺利。
5.答案:(1).C;
(2).①耽酒之寂、蜀地之悲和郊外之芜表现了诗人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②负于朝廷的愧疚感、为国征战的宏愿、不迎合世俗的操守则表明他依然保有壮志豪情和高尚品格。
解析:(1).“叹时光流逝”“自我安慰”错。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情感的能力。愤懑表现在首联、尾联,借酒浇愁、悲伤终老属地,极目寒芜凄凉,凸显了诗人的逆境,诗人写自己四处奔波的时光,实在是令陆游心力交瘁,精疲力竭,他的命运也确实称得上多舛,有才不得重用,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心情自是抑郁难平,所以说“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但是,意志并不消沉,虽然感觉有负圣朝,但未曾坠落青云之志,反倒是具有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心境,比如“雉兔骄”“挟箭西郊去”都可以见证。诗人饱经磨砺,游荡四方,却不颓废消极,志向常在,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白发向人羞折腰”,一头白发了,要保住晚节,不要向人折腰!身怀浩然正气,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唾弃奴性、奴颜、媚骨,尤其是对于那些失去了人格、尊严和脊梁,最终沦为奴才的人,更是不屑一顾!他自己又怎么会为了能够返回家乡,调离蜀地,而去低眉折腰,讨好朝中权贵呢?这句“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其实是他埋藏最深处的心声,是源自心底最彻底的自白。
6.答案:(1).C;
(2).(1)包含的哲理:①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其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尊重逝者,善待生者珍惜生命。(2)表达了诗人劝慰白居易不要因好友去世而过于伤感、也不要因年老体衰而颓唐消沉的情感蕴含诗人的旷达之感。
解析:“颈联写眼前的自然现象”错诗人只是借常见的事物作喻。
7.答案:(1).(1)秋天晚上;(2)求官(干谒或请李侍郎举荐自己);
(2).①直抒胸臆:首联“蹉跎”“自怜”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②借景抒情:颔联借写秋景,表达了岁月蹉跎的悲凉之意;③借物抒情,写“惊蝉”“旅雁”“求高树”“厌后行”,其实是以“惊蝉”“旅雁”自比,表达自己仕途上进的愿望。④用典抒情:尾联运用凿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的心愿。
8.答案:(1).A
(2).①结尾两句交代了诗人从朝廷贬谪越州的贬官身份。②两句表达的情感是“悲”。诗人虽然说自己谪居的地方犹如仙境,看似充满喜悦,心胸豁达,不因贬谪而痛苦,实际是寄情山水,暗含无法排遣的苦闷。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自己的私人院落”错,根据诗歌的内容以及注释可知,“州宅”应指元稹任越州刺史时州治绍兴的寓所,不是私人院落。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结尾两句“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意思是“我是玉皇驾前随侍的官吏,被贬谪了还能住在蓬莱仙境之中”。这两句貌似得意、欢喜,说自己谪居的地方犹如仙境,表现出豁达的心胸和对贬谪的不在意。但是实际却不像表面这么洒脱。诗人向好友夸耀被贬之地的山水犹如仙境,极力表现自己不在意贬谪,尽情享受自然美景,实际是寄情山水,暗含无法排遣的苦闷。因此,后两句表面是“喜”,实质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