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复习阅读专项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五)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汴河亭①
许浑②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③。
(注)①隋炀帝为东游广陵(今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②许浑,晚唐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③迷楼,隋炀帝所筑;景阳楼,南陈后主所筑。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中“广陵花盛”四字交待了隋炀帝东游的原因,不著一字褒贬,但已见讽刺之意。
B.诗歌第二句写劈开昆仑山凿出一条运河,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开凿运河工程之巨、耗费之大。
C.诗歌颔联写骁勇的禁兵离京护驾,众多宫女登船随行,虽没有直接让隋炀帝出场,但其赫赫声威可想而知。
D.“四海义师”一句写隋炀帝荒淫无道导致义军纷起,最终由唐一统天下,其中也暗含着历史教训。
(2).这首诗的颈联一向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谈谈其精妙之处。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武关
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途经武关时,吊古伤今,感叹时事,写下了这首《题武关》。
B.诗的首联运用比拟,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临风联想上来。
C.颔联运用比喻、对比、借代、用典等多种手法,婉转而深刻地指责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
D.全篇遵循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律,起于武关,落于武关,上下千年,思绪纵横,结构严密,立意深沉而含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柳堤
(明)金銮【注】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注】金銮:明代散曲家,陇西(今属甘肃)人。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多年客居江淮。
(1).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颔联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颔联写柳堤晴日的静景,颈联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2).颔联中的“笼”“锁”二字用得生动传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二字的妙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从军行(其三)
李约
候火起雕城①,尘沙拥战声。
游军藏汉帜②,降骑说蕃情。
霜落滹沱浅③,秋深太白明④。
嫖姚方虎视⑤,不觉请添兵。
【注】①候火:即烽火。雕城:今陕西省绥德县,当时为西北军事要地。②游军:流动作战的军队。汉帜:指代唐军旗帜。③滹沱(hū
tuó):水名,在今河北省西部。④太白:星名,即金星。古天文学认为该星主兵事,为大将军之象。⑤嫖姚:汉名将霍去病曾为嫖姚校尉,这里借指军中统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沙场形势起兴,“起”字后下一“拥”字,写出胡骑铺天盖地而来之势。
B.颔联写我方出奇制胜,下句是上句的补充,因得知蕃情,故游军可深入敌境。
C.尾联比喻,以“虎视”形容大将威武之状,他请求“添兵”,要一举歼灭敌寇。
D.本诗境界雄浑,遣词凝练,炼句富于跳荡之势,景物与情事交错,变化无穷。
(2).诗的颈联写景有何特点?用意何在?试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
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划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划地:依旧,还是。②南徐:今江苏填江。杨炎正,字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杨万里之族弟。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范南伯,名如山,是辛弃疾的内兄。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直言"离恨",点明词作主题。采用比喻手法,将春夜话别的无尽离愁比作绵绵春雨,化无形为有形。
B."添得"二句承接前句,明写春雨使江水上涨东流,实写离愁绵绵不绝,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东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
C."弱柳"一句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写弱柳留不住离舟,尽管殷勤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离开,留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D."鸣橹"指划船摇格发出的声响,描写了友人远行时耳听桨声,心中惆怅,因前程未卜而担忧,一个"绝"字写出朋友心事沉痛。
(2).本词下阕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下阕抒写离情运用的技巧有何异同?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咏菊
罗隐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雪裁纤蕊密,金拆①小芭香。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②。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③。
【注】①拆:同“坼”,绽开。②白衣酒:陶渊明好酒而不能常得。某年九月九日,于宅边东篱下摘菊赏花,恰巧江州刺史王弘命白衣人送酒来,便一起饮酒,酒醉才归。青女:神话中的霜雪之神。③行藏:出处行止。《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篱笆旁边的几枝菊花,"聊自芳"表现了菊花在诗人心目中的形象特点。
B.诗的三、四两句用工笔手法写菊花的花蕊和绽放,突出了菊花的形、色和香味。
C."白衣酒"借陶渊明的典故来歌咏菊花千载以来受到士人的喜爱,语言含蓄有致。
D."岁云暮""青女霜",诗人通过对菊花生长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有志难伸的苦闷。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对我们有何启示?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提封①
杜甫
提封汉天下,万国尚同心。
借问悬车②守,何如俭德临。
时征俊乂入,莫虑③犬羊侵。
愿戒兵犹火④,恩加四海深。
【注】①提封:疆域辽阔。②悬车:喻极险要之地。③莫虑:又作“草窃”。④兵犹火:语出《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汉喻唐,一方面表现国家疆域辽阔,一方面表现天下同心同德。
B.颔联为上下相承的流水对,而从修辞上看又运用了比喻、设问等手法。
C.颈联中“俊乂”指贤德之人、俊杰之士,“犬羊”是对异族入侵者的蔑称。
D.木诗语言深沉凝重,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思想和沉郁顿挫的风格。
(2).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看法?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梦醒起笔,绕开梦本身写眼前实景,虚中写实,表达了诗人处境难耐又无可奈何的愁苦。
B.颔联"夜夜笳"与"落月斜"呼应,既点明"夜"的题意,也暗示诗人夜夜有笳声、难以成眠的原因。
C.颈联"几通"言时间之漫长、来使之稀少,"南国""北庭"言路途之遥远、生活环境之迥异。
D.尾联"五月边城未著花",既交代了"春衣空相寄"的缘由,又烘托诗人所住之地的苦寒荒凉。
(2).有人评价此诗“孤独哀怨中含温馨”,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说法的依据。
参考答案
1.答案:(1).B
(2).①想象(或者虚写)。描绘出当年隋炀帝游乐时极其热闹的情景:鼓声直上云霄,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旌旗招展水面,日月之影浮动。想象奇丽,描绘生动。
②夸张。鼓声可以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极言鼓声之响,表达形象鲜明。
③妙用动词。“动”和“浮”两个动词把震天的鼓声使星辰摇动、日月的倒影在水面浮动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富于动态美,且渲染了东游的盛大气势,用词精妙。
④视听结合,描写了盛大的东游场面,含蓄地讽刺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
解析:(1).诗歌第二句意为从昆仑山上流下来的黄河水被分引凿渠,修成一条运河,而非“劈开昆仑山凿出一条运河”,且该句也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2.答案:(1).C;
(2).诗人通过吊古伤今,指出楚国亡国之因;同时感叹时事,意在告诫后世统治者要吸取楚国覆灭的历史教训,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振兴国家;也告诫那些藩镇割据者,不要破坏国家统一。
解析:没有借代。
3.答案:(1).C;
(2).①颔联的“笼”“锁”二字,从词的活用角度看,可理解为名词活用作状语“像笼子一样”“像铁锁一样”。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长堤、柳枝以人的情态和动作。③意思是长堤像笼子一般笼罩了这一片晴美的园子,茂密繁复的柳枝像锁一样,封住了旧时的营垒。诗人这样写形象地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C项,“以静写动,借静衬动”是错误的。颔联写柳堤晴日的静景,颈联写雨天的动景,应属于动静结合,并不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故选C。
4.答案:(1).C
(2).①只作白描,不用渲染;高低相形,层次分明。颈联写霜降已至,河水清浅,秋空深远,金星明亮,语言省净,简洁有力。②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景物描写,赞扬了我军统帅寥廓轩昂的胸襟,刻画了我军统帅指挥若定的形象,表达了对我军统帅的崇敬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他请求‘添兵’”误解诗意。尾句“请添兵”前有“不觉”二字,意为士气旺盛,没想到要向朝廷请兵增援。补充说明:D项“炼句富于跳荡之势”指的是颔联二句,上句叙果,下句及因,用倒插法造成夭矫之势,更见得主帅从容自如、成竹在胸的大将风度。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有不同角度、不同手法,但目的主要在于抒情。本诗颈联写景,自下而上,大笔勾勒,既缓解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又通过河水清浅、金星明亮的形象,间接写出了我军统帅的寥廓胸襟和沉着形象,从而表达了对我军统帅的崇敬之情。
5.答案:(1).D;
(2).①相同:都运用了虚写(想象)、借景抒情的写法来表达离恨与思念。②不同:本词设想友人回望却有乱山遮隔,从对方着笔,表面写友人思我,实则一语兼言两者,把双方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柳词则是设想别后情境,以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杨柳”,“残月”等来表达离别后自己的孤独与对心爱之人的想念。
解析:D项,“为君愁绝听鸣橹”描写的对象是作者,而非朋友,这句话描写了作者送行时听着朋友乘坐的小船摇橹声音越来越小,心生惆怅,表达了对朋友远行前途未卜的担忧,“绝”写出的是作者的无限深情。
6.答案:(1).D;
(2).①春天的花草你不要轻薄、看不起菊花,你们生长在春天和我开放在秋天,都是自然规律,各有各的禀性特点。②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长处,要学会彼此尊重,不要轻视、看不起他人。
解析:(1).“有志难伸”错。“岁云暮”指深秋岁宋时节,“青女霜”指菊花经历过风霜,表现的都是菊花生长的环境,突出了菊花傲霜开放的品格。“有志难伸”属于过度解读,曲解文意。
(2).本题根据所选诗歌特点,借鉴2019年高考全国I卷和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命制,既体现了高考命题指向,又实现了对具体诗歌的针对性考查,能有效发挥对高考复习备考的引导作用。试题要求回答尾联的含意和对我们的启示。回答含意属于对文意理解分析的综合考查。“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用了比拟的修辞并暗含用典,解读的关键是“轻薄"(有轻浮和看不起两种理解)和“行藏”(出处行止,暗含《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典故),理解后需用自己的话转述,考查的能力点属于基础层级,同时也是诗歌解读的关键和学生常常不过关的地方,有必要加强。“对我们的启示”带有探究性质,在近些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查中出现得不多,但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考点,(根据笔者搜集的资料,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是近些年第一次在古代诗歌阅读中出现此类题)体现了古为今用、活学活用和传统“诗教"的主张和要求,所选诗句本来提供了这种解读的空间,带有诗人的寄寓,也提供了读者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是切合诗歌具体内容和特点的考查,因此虽有空间,仍需紧扣诗句含意,合理发挥。前后两问是一个整体,回答后一问应注意对前一问的理解。
7.答案:(1).B;
(2).①陈兵守险,比不上以节俭之德治理百姓;②安危之际,诗人渴盼朝廷能任贤用能;③切勿轻易用兵,而应加恩于百姓。
解析:“设问”不对,应为反问。设问是有问有答,自问自答;反问是只问不答,答在问中。“何如”指“何似,怎么样”,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
8.答案:(1).A;
(2).①“孤独哀怨”指作者被流放边地之愁苦无奈。“孤客”“尚天涯”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孤独之情,“梦回”“雁飞”“落月”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风云不断”“空”写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妻子白白寄来了春装,表达了诗人被贬流放、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②“温馨”是指亲人对自己的牵挂,给自己寄来春衣,而自己又因边城苦寒穿不上春衣而生怜惜之意。③整首诗以愁苦无奈之情为基调,又不失人间温情,故此诗“孤独哀怨中含温馨”。
解析:(1).“虚中写实”错。写眼前景为实,写梦中事与情为虚,以实写虚,虚实对照鲜明。
(2).
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其次根据诗歌的内容,具体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①孤独哀怨情感的体现:首联中“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一句,通过典型的意象描写,如“落月”“孤客”“尚天涯”等,交代了诗人客居他乡,抒发了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风云不断北庭沙”一句描绘了边地的苦寒,表达了诗人被贬流放的忧愁与无奈。②温馨情感的体现:诗中“春衣少妇空相寄
,五月边城未著花”一句的意思是:妻子给自己寄来春衣,而自己又因边城苦寒穿不上春衣而生怜惜之意。所以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刻画了一个游子思乡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