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编训练题之古代诗歌阅读(词)(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编训练题之古代诗歌阅读(词)(附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5 00:1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编训练题之古代诗歌阅读(词)(附答案)
[本练共12道大题24道小题
]
一、(2020·四川南充高三4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鹧 鸪 天①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②渡江初。燕兵夜娖③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④。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⑤。
【注】①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闲居瓢泉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创作时间约在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 ②〔锦襜(chān)突骑〕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③〔娖(chuò)〕整理。 ④〔金仆姑〕箭名。 ⑤〔种树书〕研究栽培树木的书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
B.“燕兵夜娖银胡”,具体写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正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
C.上片用“拥”“飞”二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富有感染力。
D.下片“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一方面感叹青春不再,另一方面也感慨壮志未酬。
2.清代陈廷焯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哀而壮”,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9分)
品令·茶词
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①。金渠②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①〔孤令〕孤零。 ②〔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月光映照,清亮晶莹。
C.词人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如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词上阕主要写碾茶、煮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4.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9分)



头①
向子諲
闰馀有何好,一年两中秋。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少日南昌幕下,更得洪徐苏李,快意作清游。送日眺西岭,得月上东楼。  四十载,两人在,总白头。谁知沧海成陆,萍迹落南州。忍问神京何在,幸有芗林秋露②。芳气袭衣裘。断送馀生事,惟酒可忘忧。
【注】①北宋末年徽宗大观四年闰八月,作者曾与朋友登高望远,抒怀写志,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又是闰秋,作者感时抚事,写作此词。 ②〔芗林秋露〕作者自制的香水。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词人用“补天修月人去”来赞美朋友有补天修月的才能,抒发了豪迈和洒脱的感情。
B.词人回忆当年与朋友登高送日,东楼望月,志趣相投,词间有真切醇厚的朋友之谊。
C.词人自制香水,芳香弥漫,举杯畅饮,借酒消除忧愁,表面洒脱,更多的却是无奈。
D.时间过去四十年,而今又逢闰中秋,其间的沧桑变化让词人心中千头万绪,难以名状。
6.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词中蕴含了哪些深沉的感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20·陕西大荔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9分)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这是一首咏史怀古的作品,首句歌颂了“历遍穷通”的伊尹和吕尚,展示了一代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感情。
B.“若使当时身不遇”词人为伊尹和姜子牙感到庆幸,也为没有被知遇的英雄而惋惜。
C.下阕首写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遇合”就会“风虎云龙”,使国家兴盛。
D.本词用典贴切,借用历史中二位“英雄”,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8.某位评论家说:“二翁合也,均本诗之□□也”,这两个字是本词的词眼。你知道是哪两个字吗?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20·湖南师大附中高考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9分)
青门饮·寄宠人
时 彦
胡马嘶风,汉旗①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②,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③,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注】①〔汉旗〕代指宋朝旗帜。 ②〔香鸭〕鸭形香炉。 ③〔朝雨〕出自宋玉《高唐赋》中的“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上片开篇几句,词人用简练的字句再现亲历的边地情景:“胡马”两句,写风雪交加;“彤云”两句,绘红霞夕照。
B.上片“星斗”之后句,星斗横斜、灯芯延烧、烛泪成冰等意象展现出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进,衬托词人相思之苦。
C.下片以回忆为主,用生活化的语言和生动的笔触勾勒了“宠人”形象,以“宠人”的情态直接表达词人的不舍之情。
D.全词上片笔法壮阔,笔力苍劲;下片则委婉细腻,情意缠绵。语言疏密有致,刚柔相间,表达情感深挚真切动人。
10.古人写伤离的怀人之作,通常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哀婉之辞结束,但本词的写法却不同一般,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作具体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2020·湖南常德高三高考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9分)
水调歌头·多景楼①
陆 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②。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③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④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注】①〔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1164年10月初,出任镇江府通判的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即“使君”)登楼游宴,写下此词。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 ②〔貔貅〕猛兽,喻指勇猛战士。 ③〔使君〕古代州郡长官所称,此处指方滋。 ④〔叔子〕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曾登临兴悲。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上阕前四句写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使用比喻、衬托的手法,写出烟云缥缈之中似有若无地矗立着的高楼胜景。
B.上阕“鼓角”五句,追忆孙刘联军破强曹往事。烽火明灭,戈甲耀眼,而以“连空”“万灶”点染,画面雄浑辽阔。
C.下阕前三句由江山历史过渡到现实生活情景,以九字为三顿,节奏峻急,露草风枝,绘出秋容惨淡,情绪稍转低沉。
D.下阕最后五句以“不见”二字领起,一气贯通,直至终篇,既呼应了上文的“孙刘”,又写及羊祜,以浇心中块垒。
12.下阕是如何抒发“古今愁”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2020·贵州高三第二次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注]
张 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岁次乙卯,退居故乡吴兴的张先度过了他人生的第86个寒食节,写下了这首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首句写吴中健儿驾舞龙舟,在水面飞驶竞渡的壮观场面。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B.“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描写姑娘们拾翠、游人们踏青,乐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见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
C.词的上片四句着重写人事,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以此反衬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D.“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句中“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2.“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句以写景工绝著称,请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2020·天津高三线上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9分)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①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②,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
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正任抚州知州,捷报传来,他欣喜欲狂,当即写了这首《水调歌头》。 ②〔然犀处〕指消灭敌人的地方,
这里指采石矶。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雪洗虏尘静”指这次击败金兵,把侵略者带来的污垢尘埃“雪”洗得干干净净。
B.“剪烛看吴钩”写作者听说胜利消息兴奋得在夜间挑亮灯烛,检查自己的武器。
C.“优游”和苏轼《念奴娇》词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情感是一致的。
D.“渺渺”有“渺茫旷远”之意,下片词人借景抒情,说明写作缘由,点明主旨。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20·陕西榆林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9分)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注]
苏 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离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上片后两句以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朋友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有美堂前的沙河塘里华灯初上,水调歌曲优美动听,作者好奇,想一探究竟。
D.这首词意象优美,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片因景寓情,含蓄蕴藉。
6.词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2020·宁夏银川一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9分)
满 江 红
辛弃疾
敲碎离愁①,纱窗外、风摇翠竹②。人去后、吹箫声断③,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④。
【注】①〔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敲碎了。 ②〔风摇翠竹〕典出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③〔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 ④〔阑干曲〕栏干的角落。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把“敲碎离愁”倒装在首句,既合韵脚又点明题旨“离愁烦乱”,扣住了读者心弦。
B.在孤寂中倚楼眺望、反复读信的细节,突出了主人公百无聊赖、百般思念的心境。
C.满纸思念也不足以表达写信人的心意,直读得泪珠涟涟,突显了不能相见的痛苦。
D.这是一首缠绵婉约的代言体词,上下阕互相呼应,结尾思妇翘首终日,写尽离愁。
8.本词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色?试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2020·湖南长郡中学高考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9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禹门〕即龙门,相传龙门为大禹所凿。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即会试)。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这是一首送别之作,送门人范廓之参加科考。但不同于一般抒写离情别绪的送别作品,它侧重于表现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以及词人因身在局外而来的轻松。
B.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C.此词大量用典,“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极好地贴合了被送别者是应考书生的身份。
D.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鹏、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10.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请对上下阕在虚实上的各自特点做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2020·湖北石首一中高三5月周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9分)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①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②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①此词很难确切系年,当作于丈夫赵明诚重新出仕,而李清照自己仍独自留居青州时,夫妻二人曾有过短暂的离别。 ②〔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开首三句,词人由春景落笔,既是对春天来临总的概括,亦是怀春之情已动的流露。
B.上片末两句,貌似直露,实则含蓄,传递出词人对丈夫矢志不渝的情意。
C.词的下片选取了闺中生活的三个典型细节,表明其心境郁闷,慵懒至极。
D.全词从白天写到夜晚,刻画出一位热爱生活、向往幸福、深切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
12.“柳眼梅腮”一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请结合词的上片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歌阅读(词)参考答案
一、
【答案与解析】
1.B (“正面说明”不对,应该是“侧面说明”,结合下句分析,两个句子的意思是“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时间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
2.①“万字平戎策”指洋洋万言的复国方略,与上片中词人青年时代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相照应,豪迈壮阔之情溢于言表;②“换得东家种树书”指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只得向东邻换书学习栽树种草。写出了青春不再、壮志未酬的叹息,悲凉如冰,心伤透骨。 (本题题干关键词“哀而壮”,也就是分析诗歌体现的两种情感,一是“哀”,一是“壮”。)
【诗意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夜娖银胡”,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汉箭”句,指义军用箭攻击金人。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飞”二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作者回忆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他怀着一片报国之心南渡归宋,满怀希望地打算为宋杀敌建功,但却不被高宗重用,亦不采纳他的平戎之策,长期被闲置不用,使他壮志沉埋,无法一展怀抱。因此在转入下片后,追怀往事,不免深深地叹息:“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上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突出了经历的岁月之长及遭受的挫折之多,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最鲜明、最典型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政治现实,对于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陆游《小园》中的“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和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中的“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和这两句意境相近,也写得很凄凉;但联系作者生平的文韬武略、英雄事迹来看,这两句的悲慨程度更使人扼腕不已。
这首词以短短的55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
二、
【答案与解析】
3.B (“月光映照,清亮晶莹”分析有误。“玉尘光莹”不是修饰品茶环境,并不是指月光映照,而是指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4.①细节描写。对碾茶、煮茶的具体过程进行细致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愉悦享受;②衬托。以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③比喻。用孤灯之下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来比喻喝茶后的感受,惬意而满足;④多感官描写。通过分茶、碾茶的视觉描写,煮茶的听觉描写,品茶的味觉描写,表达对茶的无比喜爱。 (无论是写分茶、碾茶、煮茶,还是写品茶,无不流露出作者对茶的赞美与喜爱。“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这几句写分茶,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表现对茶的喜爱。“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对碾茶、煮茶进行细致描写,写出对品茶的期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以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表达对茶的赞美。“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使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喝茶的惬意与满足。)
【诗意赏析】
黄庭坚所处的宋代有尚茶、爱茶的历史背景,这为黄庭坚的词作提供了创作素材。黄庭坚一生辗转沉浮,流浪多地,与家乡渐行渐远,茶的气息中蕴染着作者一腔念旧怀远的沧桑之感。作者为了表现对品茶的喜爱之情与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写下这首咏茶词。
词上片写碾茶煮茶。开首写茶之名贵。宋初进贡茶,先制成茶饼,然后以蜡封之,盖上龙凤图案。这种龙凤团茶,皇帝也往往以少许分赐从臣,足见其珍。下二句“分破”即指此。接着描述碾茶,唐宋人品茶,十分讲究,须先将茶饼碾碎成末,方能入水。“金渠”三句无非形容加工之精细,成色之纯净。如此碾成琼粉玉屑,加好水煎之,一时水沸如松涛之声。煎成的茶,清香袭人。不须品饮,先已清神醒酒了。
下片以“味浓香永”承接前后。正待写茶味之美,作者忽然翻空出奇:“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以如饮醇醪、如对故人来比拟,可见其惬心之极。
作者在《戏答荆州王充道烹茶四首》一词中也提到“醉乡”:“三径虽鉏客自稀,醉乡安稳更何之。老翁更把春风碗,灵府清寒要作诗。”怀中之趣,碗中之味,确有可以匹敌的地方。词中用“恰如”二字,明明白白是用以比喻品茶。其妙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几句话,原本于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我官于南(时苏轼任杭州通判)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但作者稍加点染,添上“灯下”“万里归来对影”等字,意境又深一层,形象也更鲜明。这样,作者就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桩事,巧妙地与品茶糅合起来,将口不能言之味,变成人人常有之情。
三、
【答案与解析】
5.A (“词人用‘补天修月人去’来赞美朋友有补天修月的才能,抒发了豪迈和洒脱的感情”分析错误。作者通过写“补天修月”并不是赞美朋友有补天修月的才能,而是感叹时光飞逝;“人去”写的是朋友离世。综合分析可知,作者抒发的感情应是遗憾之情,而不是“豪迈和洒脱的感情”。)
6.①岁月流逝,人生易老。当年的朋友相聚,如今自己年老,故人多已离逝,只剩孤单凄凉;②世事变迁,浪迹他乡,北归不得。当年欢乐快意,如今词人像浮萍一样漂泊南方,平添几多伤悲;③山河破碎,空有一腔爱国真情。词人心中充满对故都的向往和留恋,但是中原沦丧,“神京”终究已成黄粱一梦。 (“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岁月流逝,人生易老,朋友离世,几多遗憾。“谁知沧海成陆,萍迹落南州。忍问神京何在”自己浪迹他乡,北归不得。山河破碎,空有一腔爱国真情,却报国无路。“幸有芗林秋露。芳气袭衣裘。断送馀生事,惟酒可忘忧”靠芳香弥漫的自制香水和忘忧的酒了断余生。几多伤悲,几多无奈!从以上词句与词情可分析出词中蕴含的深沉感慨。)
【诗意赏析】
上片写出了岁月飞逝,朋友离世的遗憾。当年朋友相聚,登高送日,东楼望月,志趣相投,快意作清游。
下片抒写自己报国无门的伤感与无奈。时间过去四十年,而今又逢闰中秋,但世事变迁,自己浪迹他乡,北归不得。山河破碎,空有一腔爱国真情,却报国无路。只能靠芳香弥漫的自制香水和忘忧的酒了断余生。几多伤悲,几多无奈!
四、
【答案与解析】
7.D (“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错误。应是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
8.兴王。说的是二位轻而易举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这样有本事的人才是真人才;因为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结尾对本句引申,二位超越千载,无人与之匹敌,体现了作者改革变法的决心。 (全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由此可知,“兴王只在谈笑中”是全词的关键句,意思是,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么,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故词眼是“兴王”。)
【诗意赏析】
此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布局巧妙,令人回味无穷。
起句“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前后遭际的变化。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所以说他们“历遍穷通”;吕尚显达的时候,年岁已老了,所以称作“衰翁”。此并言“伊吕两衰翁”,伊尹佐汤时年老与否,书无明文,此是连类而及。
封建时代的士人由穷到通,总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侥幸成分,也就是说,能够由穷到通的毕竟是少数。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若使当时身不遇”。作者颇有自许之意。“若使”即假如。当伊、吕为耕佣、钓叟之时,假如不遇商汤、周文,则英雄终将老死岩壑。伊、吕是值得庆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运却是令人惋惜的,因为那些人没有被发现、被赏识、被任用机会,他们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没了的英雄。
下片,“汤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经点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够遇合,那就会出现“风虎云龙”的局面。《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意思是说,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随着虎出现,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么,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伊、吕有真实的本领,果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样,才真正称得起是人才。因为这是问题的实质之所在,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
结尾,也是对这一句的引申,说伊、吕不仅功盖当世,至今超越千载,也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在歌颂伊、吕的不朽功业的背后,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五、
【答案与解析】
9.C 〔“以‘宠人’的情态直接表达词人的不舍之情”有误,应是以宠人的表情和动态来曲折(间接)表达词人不忍分离的心情。〕
10.①最后两句紧承“耳边曾道”而来。写出了宠人临别耳语,殷殷叮嘱的具体内容,待远役之人跃马归来时;②宠人将笑而相迎,词人用虚写笔法。既是回忆,又想象了一幅重聚时的欢乐图画,将过去和将来关联起来,既有宠人的关心期待,又见词人的无尽相思;③这两句一反一般离别诗词收束时的伤感哀叹,以充满期待和喜悦的心情收束全诗,将抒情融入虚构场景中,细腻深婉,富有感染力。 (最后两句是“耳边曾道”的具体内容,意思是你什么时候能归来,还能认得迎门的轻柔欢笑。这里是虚写,既是回忆,也是想象重聚时的欢乐画面。既传达出宠人的关心与期待,又融入了词人的相思之情。而一般的诗词写离别之时都是感伤异常,此词与众不同,以期待结尾,充满希望,感情真挚。)
【诗意赏析】
词的上片描绘作者旅途所历北国风光,下片展示回忆,突出离别一幕,着力刻绘伊人形象。
“胡马”两句,写风雪交加,呼啸的北风声中,夹杂着胡马的长嘶。抬头而望,“汉旗”,即宋朝的大旗,却正随着纷飞的雪花翻舞,车马在风雪之中行进。“彤云”两句,写气候变化多端。正行进间,风雪逐渐停息,西天晚霞似火,夕阳即将西沉。“一竿残照”,是形容残日离地平线很近。借着夕阳余晖,只见一片广阔荒寒的景象,老树枯枝纵横,山峦错杂堆叠;暮色沉沉,唯有近处的平沙衰草,尚可辨认。“星斗”以下,写投宿以后夜间情景。从凝望室外星斗横斜的夜空,到听任室内灯芯延烧聚结似花,还有鸭形熏炉不断散放香雾,烛泪滴凝成冰,都是用来衬托出长夜漫漫,作者沉浸思念之中,整宵难以入睡的相思之情。
下片用生活化的语言和委婉曲折的笔触勾勒出那位“宠人”的形象。离情别意,本来是词中经常出现的内容,而且以直接描写居多,作者却另辟蹊径,以“宠人”的各种表情和动态来曲折地表达不忍分离的心情。“长记”三句,写别离前夕,她浅施粉黛、装束淡雅,在饯别宴上想借酒浇愁,却是稍饮即醉。“醉里”三句,写醉后神情,由秋波频盼而终于入梦,然而这却只能增添醒后惜别的烦恼。这里刻画因伤离而出现的姿态神情,运用白描和口语,显得宛转生动,而人物内心的活动就在这看似平淡的几笔中曲曲道出。结尾四句,是作者继续回想别时难舍难分的情况,其中最牵惹情思的,就是她上前附耳小语的神态。这里不用一般篇末别后思念的写法,而以对方望归的迫切和重逢之时的喜悦作结。
词中写景叙事笔墨甚多,直接言情之处甚少。作者将抒情融入写景叙事之中,以细腻深婉的情思深深地感染读者。
六、
【答案与解析】
11.A (“由近及远,由小到大”错。诗中自“江左”而至“古徐州”,再“连山”,再“危楼”,镜头由大到小,由远到近。)
12.①借景抒情。露珠结在草上,风吹落黄叶飘荡,用风露草木点明季节时令,词人登高望远,山河破碎,自己壮志难酬,君国身世之愁,纷至沓来;②借事抒情。烽烟未息,知府方滋就携群僚登楼谈笑风生,这种乐观情绪,虽能暂时涤荡词人心中的万千忧愁,但词人内心的忧郁与痛苦却是难以“洗尽”的;③直抒胸臆。“遗恨”,直接抒发了自己不能亲手克敌完成恢复大业而黯然神伤之情;④借典抒情。借对羊祜“名与汉江流”的赞美来表达自己力主抗金的政治态度,借羊祜劝勉方滋,希望他能像羊祜那样,为渡江北伐作好部署,建万世之奇勋,垂令名于千载。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这几句写景,景中含情,是借景抒情;“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这几句叙述,在叙事中抒发自己的情感,是借事抒情;“遗恨黯难收”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根据注释④可知,“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是用典,借助典故抒发自己的情感。作答时,先指出抒情的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情感。)
【诗意赏析】
词的上片追忆历史人物,下片写今日登临所怀,全词发出了对古今的感慨之情,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开始从多景楼的形势写起。自“江左”而至“古徐州”,再“连山”,再“危楼”,镜头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鸟瞰到局部,最后大特写点题。词人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故起则昂扬,承则慷慨。“鼓角”五句,追忆三国时代孙、刘合兵共破强曹的往事。烽火明灭,戈甲耀眼,军幕星罗,而以“连空”“万灶”皴染,骤视之如在耳目之前,画面雄浑辽阔。加上鼓角随风,悲凉肃杀,更为这辽阔画面配音着色,与上一层的滚滚长江、莽莽群山互相呼应衬托,江山人物,相得益彰。上片情景浑然一体,一派豪壮。
下片前三句以九字为三顿,节奏峻急,露草风枝,绘出秋容惨淡,情绪稍转低沉。接下去“使君”两句又重新振起,展开当前俊彦登楼、宾主谈笑挥斥的场面。“古今愁”启下结上。“古愁”启“襄阳登览”下意,“今愁”慨言当前。最后一层,用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登临兴悲故事,以古况今,劝勉方滋,希望他能像羊祜那样,为渡江北伐作好部署,建万世之奇勋,垂令名于千载。
七、
【答案与解析】
1.C (“以此反衬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错误。整首词从热烈欢快渐趋恬静宁谧,表达出一个闲居的耄耋老人所独有的心理状态,而非孤独寂寞。)
2.①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②动静结合。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别具一种朦胧之美,令人玩味;③寓情于景。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词人告别了白日的喧闹,回到了自家的庭院,可以享受一下月光下的静谧,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恬淡而又舒畅的心情。 (赏析词句要理解词意,分析艺术手法。本句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这两句还寓情于景,词人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诗意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里有吴地青年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千的画面。词一开头,不但写出了人数之众多,而且渲染了气氛之热烈。欢声笑语,隐约可闻。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这里有芳洲拾翠、尽兴忘归的剪影,有秀野踏青,来往不绝的景象。以上四句,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游人散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花园显得异常幽静。前句中着一“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后句中着一“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杨花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这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词里表现作者喜爱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也欣赏夜深人散后的幽静景色。反映出作者生命的活力仍然很旺盛,生活兴趣还是很高。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有生活情趣。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是传诵的名句,后人认为在“三影”名句之上。
八、
【答案与解析】
3.D (“借景抒情”有误,下片主要是议论抒情,没有借景抒情。)
4.①有因“采石矶大捷”的喜悦之情;②有摩拳擦掌,准备随时投入战斗的决心;③有对历史英雄的钦佩和向往之情;④有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怀和恢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宏伟志向。 〔“雪洗虏尘静”把侵略者带来的污垢尘埃“雪”洗得干干净净,快语壮辞,表达喜悦之情。“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怀,言自己向来即有陈登那种廓清天下的豪气壮怀,“关塞”句写出自己遥对大宋关塞所生的“恢复(中原)”之情,接着又写剪烛看刀的豪迈举动。作者借助于“看吴钩”,且是“剪烛”夜看的动作,来抒发自己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和强烈冲动。“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这几句歌颂主将虞允文的勋业,暗写自己欲学古人大建功业的雄心壮志。“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作者要“乘长风、破万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飞采石前线,做一个新时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扫清中原!从以上词句词意,可分析概括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意赏析】
此篇开笔即是“雪洗虏尘静”这样的快语壮辞。既点明了“采石矶战胜”的题面,作者也因“闻”此捷报而顿起“飞往前线”之念。可惜“风约楚云留”,风儿和云儿却把作者阻留在了此地。所以下两句即借闻听军号之声而抒其悲壮激烈的情怀:“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写”通“泻”,整句诗意为:不知谁在城头吹角,倾泻下来这一片悲壮的从军乐?一个“写”字既写出了鼓角声的雄壮,同时也写出了自己胸次的沉郁。“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怀,言自己向来即有陈登那种廓清天下的豪气壮怀,“关塞”句暗用《世说新语》中周“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典故,写出自己遥对大宋关塞所生的“恢复(中原)”之情,因而接着又写其剪烛看刀的豪迈举动。作者就借助于“看吴钩”,且是“剪烛”夜看的动作,来抒发自己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和强烈冲动。但是愿望总归只是愿望,身子却被“楚云”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让自己的想象飞骋采石:“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然犀”,用温峤在采石矶“然犀”的典故,一来点明地点,二来又含有把敌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这两句一方面热烈歌颂采石矶之战的大胜,另一方面又夸张地想象采石矶之战的雄伟场面。所以通观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闻捷”以后的高兴、兴奋心情,同时又包含有“何人为写悲壮”和“关塞如今风景”这样的悲慨情绪。
下片开头歌颂主将虞允文的勋业,并暗写自己意欲遥学古人大建功业的雄心壮志:“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由于采石矶之战是一场水战,所以词人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故而以指挥这两场大战的周瑜、谢玄来比拟、赞美虞允文。“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这三句既是由近及远的联想,又是借古讽今的暗示:周郎破贼的赤壁矶头,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残照;谢玄杀敌的淝水桥边,也已变得荒芜不堪。这实际是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领导抗战如虞允文者,却实不多见,因而词人不禁触景而伤情,唤起心中无限的愁绪。然而,作者毕竟是位热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他要“乘长风、破万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飞采石前线,做一个新时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扫清中原!词情发展至此,又从刚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进而推向了高潮。这就使此词的结尾显得慷慨激昂、豪情激发,而词人那种踔厉风发、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九、
【答案与解析】
5.C (“作者好奇,想一探究竟”错。“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意思是:看,沙塘里华灯初放;听,是谁把动人心弦的《水调》来弹唱。这两句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由江上传来的流行曲调而想到杜牧诗中的扬州,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极见功力之深。)
6.①夜深风静想要回去时,夜景如画: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琉璃);②词人以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朋友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两人的友谊纯洁深挚;③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结尾两句,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以景结情,依依惜别。同时,以江月象征友人的高洁,友谊的纯洁。)
【诗意赏析】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的形胜,即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此二句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派不凡。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这两句反映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时方能重来?何时方能置酒高会?
下片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由江上传来的流行曲调而想到杜牧的扬州,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杜牧著名的《扬州》诗中有“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之句。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极见功力之深。
结尾两句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
此词以美的意象,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词中美好蕴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与外界景物发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词人自我情感的象征。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灵深处缕缕情思的闪现。
十、
【答案与解析】
7.C (“满纸思念也不足以表达写信人的心意”理解有误。“相思意,何时足?”意思是说尽管来信中满纸是相思的文字,却也解除不了读信人相思的煎熬,并不是说写信人的心意难以表达。)
8.①以景衬情。翠竹青青,千山碧绿,芳草萋萋,杨柳依依,一片大好春光,而有情人天各一方,只留得闺中人独守空楼,本是美好的春色却让相思者徒增怨恨;②以事写情。倚楼独立,远眺千山,反复读信,月下翘首,这些行为细节无不表现出女主人公极度的相思;③以典寓情。风摇翠竹,吹箫声断,芳草离恨,都在典故的化用中寄寓着相思的离愁;④直抒胸臆。“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直接抒发内心深情和苦楚。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上阕“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以景衬情,写昼长天暖之时,闺房内外,十分寂静,甚至只有窗前轻风吹动翠竹的声音,才会惊动闺中的人,打断她的凝思,敲碎她的离愁。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主人公的孤寂、愁闷。“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写出主人公的生活状况,所爱之人远去,自己孤独无伴,只好常常倚楼遥望,由于无人欣赏,所以也就无心吹箫了。“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是日常的一般生活。主人公把情人寄来的信不断地从头细读,这进一步表现她的孤独无聊,也开始揭示她思念情人的深切感情。此为以事写情。下阕“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直接抒情,情人寄来的信,满纸写着“相思”之字,说明他没有忘记自己,信中的字,不能安慰、满足自己的“相思”之意,也包含自己没有机会向情人倾吐相思、取得补偿之意。结合注释②③内容及“芳草”句分析,以典寓情,在典故的化用中寄寓着相思的离愁。)
【诗意赏析】
这是一首写离人痛苦的词。
起始三句,是“纱窗外、风摇翠竹,敲碎离愁”的倒装,把“敲碎离愁”写在首句,不仅是韵脚的需要,也起到开篇点明题旨,扣住读者心弦的作用。“敲”字使人体会到,主人公的心灵受到撞击,“碎”是“敲”的结果。也就是说,主人公本来就因为与情人离别而忧愁的心绪,被风摇动翠竹的声音搅得更加烦乱了。“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写出环境的静寂,也描绘出主人公在情人走后形单影只,独守空房,百无聊赖的情景。“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暮春三月,已是落花时节,“不堪”似是伤春,实际上仍是思人,言思念之极,无法忍受;“已觉千山绿”,是说在忧愁苦闷中登上高楼,不知不觉中发现漫山遍野已经“绿”了。这两句承上启下,烘托气氛。闺中人因思念外出人而无精打采的情景历历在目。“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思念情人,不能见面,于是反复阅读他的来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有的,词人把这种生活现象直接用白话写入词中,读来分外亲切。
下片继续写相思之苦。“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阅读远方来信,表达相思之情的字“盈幅”,但人却不能见面,那分离的痛苦仍旧不得解脱,终至是满把泪水,湿透罗襟。用“足”字说明离恨绵绵无期,用“掬”夸张地形容泪水之多,皆是传神之笔。以上几句极力渲染情人不能见面的痛苦。“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是说异地他乡的“芳草”,并不能使“行客”迷途忘返,言外之意说他终究是要归来的;后句说杨柳的枝条阻碍了视线(因此闺中人极目远望也无法看到自己的情人),这就形象地写出闺中人盼望行人归来、望眼欲穿的情景。“最苦是、立尽黄昏月,阑干曲。”结尾两句夸张地说因为天天等到月下黄昏,倚着栏杆翘首以望,以致把栏杆也压弯了,这当然让人“最苦”。结尾与上片“倚楼人独”相呼应,写尽离愁。
十一、
【答案与解析】
9.A (“以及词人因身在局外而来的轻松”错误。“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意思是“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表现的是预想已青云直上的范廓之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为功名奔忙,而不是“词人因身在局外而来的轻松”。)
10.①上阕是先实后虚。“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②下阕是化虚为实,以虚喻实,实中有虚。用比喻“鹏北海,凤朝阳”实写范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豪迈雄壮,充满对范廓之的鼓励;然后是虚写,“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想象范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范廓之的美好祝福。 (上阕“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环境和被送者的衣着;“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以及此次秋试的结果和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可知上阕是先实写后虚写。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范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范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范廓之轻松愉悦的心情,表达对应考者的美好祝愿;可知下阕是化虚为实,以虚喻实,实中有虚。)
【诗意赏析】
此词主要写作者对范廓之参加科举应试的热情鼓励和美好祝愿。全词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用典广泛且合理,在运用意象和创设意境上充分体现了豪放词的特点。
上阕“白苎新袍入嫩凉”,意思是“范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以实写点明时令、环境和被送者的衣着。“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意思是“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此为虚写,想象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以及此次秋试的结果和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
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意思是“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翔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用比喻的手法实写范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范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意思是“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完全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范廓之轻松愉悦的心情,表达对应考者的美好祝愿。
十二、
【答案与解析】
11.B (“矢志不渝的情意”错,这里表达的是别后的相思和失落之感。)
12.①“柳眼”,是说杨柳初生的嫩叶像人刚刚张开的睡眼;“梅腮”则是因为梅花或呈淡红,或呈粉白,就像少女略施粉黛的面颊一般。②词人慧心独具,抓住两个极具早春特点的景物,使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春的生机,但如此大好春光,自己却独处深闺,以乐景衬托哀情,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柳眼梅腮”,细腻地描摹出对万物复苏的审美情感。“柳眼”是说杨柳初生的嫩叶像人刚刚张开的睡眼,“梅腮”则创造性地刻画出早梅花发时的生动意象。梅在落叶果树中是花发最早的一种,它的花先于叶开放,又往往两朵齐出,或呈淡红,或呈粉白,如少女的双腮。此处使用比喻,以“腮”字写出春的生机,可谓一字传神。
但如此大好春光,自己却独处深闺,词人在这里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与对丈夫的思念。)
【诗意赏析】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已觉春心动”,从语意上看,是对春天来临总的概括,亦是自己怀春之情已动的流露。这一句也暗启后两句所抒发的情思:“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面对如此大好春光,词人自然联想到自己独处深闺,孤独寂寞,这与往日和丈夫赵明诚一齐把玩金石、烹茗煮酒、赏析诗文的温馨形成强烈反差。一个“谁与共”,道出此刻词人内心的苦涩。紧接着词人用“泪融残粉”的细节来表现内心的苦涩,泪水使脸上的香粉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觉得头上戴的花钿也是沉甸甸的。
词的下片以细微的笔触,紧承上片末句,着重刻画自己闺中的寂寞生活。“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春暖天晴,春装初试,然而词人却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词人不出户观赏春景,一是怕良辰美景触引伤感之情,二是表明心境郁闷,慵懒至极。一个“损”字,暗示词人的慵懒与无精打采。末两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愁本无形,却言“抱”,可见愁有多浓、多重,更何况是“独抱”,此情更是难堪。“无好梦”,是说现实寂寞无聊,想在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犹”字写出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情态。
全词从白天写到夜晚,刻画出一位热爱生活、向往幸福、刻骨铭心地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