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专题双击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专题双击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5 06:0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专题双击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一)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以沅、湘之长来比喻诗人屈原的怨恨之深,把自己的感情和态度和盘托出。
B.诗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
C.后两句诗人调转笔锋,写日暮秋色。此时正是秋天时节,又是黄昏日落之时,秋风袅袅,落叶萧萧,更给人一种愁怨的感觉。
D.这首诗运用了独特的表现方法,四句中有三句是写景,最后以景作结,这样表现,其妙处就在于虚中见义,景中见情。
(2).李瑛《诗法易简录》赞之:“第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请分析第三、四句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涉江(节选)
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虚构了一个境界,塑造了一个奇伟的形象,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也达到了完美和谐。
B.选段交代了屈原涉江的原因,即“世溷浊”而“莫余知”的楚国的现实。
C.“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重华”即古代的明君舜,该句表现了屈原“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并反衬出现实中楚怀王的昏庸。
D.“登昆仑兮食玉英”承接上文的披奇服、驾青虬、结重华、游瑶圃等,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而且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
(2).诗人细致地描写他的奇特服饰“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珮宝璐”,其作用是什么?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四牡
《诗经·小雅》
四牡??①,周道倭迟②。岂不怀归?王事靡盬③,我心伤悲。
四牡??,啴啴④骆⑤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翩翩者⑥,载飞载下,集于苞⑦栩⑧。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載飞載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⑨。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⑩。
【注】①?(fēi)?:马行走不停的样子。②倭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③靡盬(gǔ):征役没有休止。④啴(tān)啴:喘息的样子。⑤骆:白毛黑鬣的马。⑥雛(zhuī):鹁鸪。⑦苞:草木丛生。⑧栩:树木名称。⑨骎(qīn)骎:马快速奔跑的样子。⑩谂(shěn):思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章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的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
B.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迂回遥远的道路上奔跑是缘于“王事靡盬”,我的“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盬”。
C.鹁鸪鸟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加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D.诗歌没有采用赋的手法,而是借景抒情,用鹁鸪鸟的自由自在与马的累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衬托出人的疲劳烦恼。
(2).有人说这首诗的关键诗句是“我心伤悲”,也有人说是“岂不怀归”,还有人说是“将母来谂”。你认为是哪一句并简要说明原因。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出塞(其二)
杨素①
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
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
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
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
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
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
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
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
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
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
【注】①杨素: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本诗作于隋朝建立后,诗人抗击突厥,战功显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出塞"为题写自身出塞征战感受,是唐边塞诗的重要内容。这首诗歌可谓开启盛唐边塞诗派先河。
B.诗歌前四句写诗人出塞的原因、出塞路途的遥远,"握手"即"携手",指送别之地,情感激昂慷慨。
C.诗歌五到十二句抚今追昔,描写古战场的萧瑟,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生灵涂炭的担忧和对治世良臣的渴望。
D.十三、十四句中的交河、阴山都是抗击匈奴的古战场,诗句在时空转换中凝练地展现了军旅生活的动荡。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1).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对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也侧面表现出“我”的流连忘返。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草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2).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伤春①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②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1129年冬,金兵渡江,攻破临安,宋高宗从海上奔逃。1130年春,金兵又攻破明州,宋高宗奔逃到温州,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该诗作于此时。②甘泉,宫名,秦始皇筑的行官,汉武帝时有所增筑。③向延阁,名子諲,当时做长沙太守。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的第二句,写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宫,以汉朝之事比况金兵逼近京都,用典贴切,形象化,与第一句形成因果关系。
B.三、四句中"初怪"与"岂知"互相呼应,句法灵活,"穷海看飞龙"是指皇帝逃到偏远的海上。
C.颈联化用诗句,对仗贴切、工整,紧扣题目"伤春",写诗人白发如霜,对处处烟花燃放的景象都无心欣赏。
D.尾联落笔有力,写出了向子諲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抵挡金兵的入侵,"犬羊"一词是对金人的蔑称。
(2).这首诗雄浑沉郁,深得杜甫同类题材诗歌的神韵,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感情。
7.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问题。
欲与元八①卜邻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②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③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注]①元八:隐于庐山,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②墙东:指隐居之地。③三径: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先借古代隐士的典故,表明两人都是希望隐居而不求功名利禄的人,为下文表达卜邻愿望蓄势。
B.颔联写结邻后的真实情境,"明月"和"绿杨"使人倍感温馨,两人在优美环境中惬意地散步畅谈。
C.本诗中间两联,或借景抒情,或发问启思,用典巧妙,对仗工稳,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
D.后面四句推心置腹,层层递进,表现了诗人对纯真友情的殷切渴盼,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
(2).本诗生动地诠释了“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话的丰富内涵,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①嗣音:传音讯。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刻画出女主人公急盼之中的矜持之态,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娇嗔之情。
B.诗中表现女主人公的动作行为仅用“挑”和“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
C.全诗三章,采用顺叙手法,让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眼前。
D.“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②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③,巴人讼芋田。
文翁④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②树杪(miǎo):树梢。③梓州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橦木花织成的布匹。④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B.颈联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
C.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用典贴切,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写希望李使君效法文翁,翻新教化,
恪尽职守,有所作为。
D.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2).首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②处,松煤浅染饱霜兔③。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释:①黄庭坚贬戎州时,与黄斌老交往。黄斌老善画竹,画了一幅横竹送黄庭坚,黄庭坚因而作了此诗。②石泓:石砚。③霜兔:用兔毫制成的笔。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黄斌老画竹的心情,同时又是诗人以此自道郁愤不满之情。
B.黄庭坚作诗善炼句,"卧龙偃蹇雷不惊"一句,表现了横竹苍劲挺拔、处变不惊,传神逼真,也是黄斌老个人品格的写照。
C.第三联宕开一笔,由眼前之竹想象斌老作竹之景,虚实相生。
D.尾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斌老之竹的夭矫、灵气,颇具栩栩如生之感。
(2).诗人是怎样表现黄斌老画竹独具一格的风格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1).A
(2).第三、四句以景结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枫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原的哀怨和作者对屈原的同情,显得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1).A项,“把自己的感情和态度和盘托出”错,此处只是单纯的叙述。
(2).第三、四句写诗人眼前所见之景,以景载情,诗人悠悠不尽的情思尽蕴景中。季节是“秋风起”的深秋,时间是“日暮”,景色是“枫树林”,这些萧瑟之景,暗蕴屈原的幽怨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同情。
2.答案:(1).C
(2).诗人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奇特服饰来表现自己的志行,表现自己高洁的品质。
解析:(1).C项,应是表现了屈原渴望国君清明的心情,而不是“‘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
3.答案:(1).D
(2).“我心伤悲”是全诗的关键句,首章奠定伤悲的基调,其余四章都是对“伤悲”情绪的具体补充。无论是“怀归”还是“将母来谂”都是“伤悲”的具体表现。(或:“将母来谂”,篇末揭旨,是全诗的关键句,是诗人“怀归”和“伤悲”的最根本原因。)
解析:(1).D项,“没有采用赋的手法”理解错误,诗歌采用了赋的手法,铺陈了“我”的伤悲和“怀归”之情。
(2).这三句在诗中有一定的联系,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只要在尊重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分析,都可以。
4.答案:(1).C;
(2).①“忧国不忧身”表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②古战场的萧瑟、交河、阴山的变换表现对军旅生活动荡艰辛的感慨。③
“雁飞南入汉”“风霜久行役”表现了久戍边地的怀乡之情。
解析:“国家动荡生灵涂炭的忧心如焚”诗中无表现。
5.答案:(1).B;
(2).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饶的景象。
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解析:(1).B项,根据全诗基调可知,“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表现的是蚕娘喜获丰收,内心喜悦,并没有表现“农家生活的艰辛”。
(2).题干上有两问,一问是前三句所描写的景象,需要结合具体意象概括所展现的意境。第二问是前三句描写的景象具有怎样的作用,回答“作用”类的问题,需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等几个方面回答。
【诗歌鉴赏】本诗前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闲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中虽无一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的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在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作为佛门人士的诗人通过描写农家的宁静生活,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以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牧童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山翁挽着诗人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他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景致写得逼真如画,把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喜悦;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对“我”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神态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人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草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6.答案:(1).C;
(2).①表达了诗人对宋朝统治者败逃行为的讽刺,对国势日衰的忧愤。首联、颔联写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对此痛心疾首。②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流落(客居)异乡,年华已老,不能为国解忧的感伤。颈联化用诗句,扣题写“伤春”,写出诗人白发如霜,漂泊异地,因国家动荡,虽正值春光美好,也尽是“孤臣”的无力、伤感。③表达了诗人对抗金行为的歌颂,意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尾联赞扬抗金将领向子湮的勇敢行为,与朝廷当权者败逃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解析:(1).错在“烟花燃放”,此处“烟花”指春日美丽的景物。故选C。
(2).诗歌标题《伤春》点明时间,结合注解①1129年冬,金兵渡江,攻破临安,宋高宗从海上奔逃。1130年春,金兵又攻破明州,宋高宗奔逃到温州,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该诗作于此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宋朝统治者败逃行为的讽刺,对国势日衰的忧愤。首联“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批判了朝廷的无能和败逃;颔联写“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诗人对此痛心疾首。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流落(客居)异乡,年华已老,不能为国解忧的感伤。颈联化用诗句“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扣题写“伤春”,写出诗人白发如霜,漂泊异地,因国家动荡,虽正值春光美好,也尽是“孤臣”的无力、伤感。尾联“稍喜长沙向廷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写出向子湮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抵挡金兵的入侵。运用对比手法,赞扬抗金将领向子湮的勇敢行为,表达了诗人对抗金行为的歌颂,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7.答案:(1).B;
(2).示例: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抵门。”杜甫这首诗,完美地诠释了这句俗话的丰富内涵。简述如下:①可以志趣相投。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白居易说“平生心迹最相亲”,又说“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可见志同道合的人结为近邻何等惬意。或闲庭散步,或月下对酌,或池畔观鱼,或柳荫赋诗,恬然陶然,游哉优哉。杜甫《客至》诗云:“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岂不快哉!②能够守望相助。白居易说“每因暂出犹思伴”。好友为邻,可以相互关照,相伴出行,相互牵挂,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所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见证着患难真情,续写着大爱无疆。③希望永世为好。白居易说“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表达了对朋友的极端渴慕,表现出殷切而纯真的友情,他说不仅自己这代人可以与邻居和谐相处,还希望子孙后代睦邻友好。
解析:(1).曲解诗意。“领联写结邻后的真实情境”错,根据文题可知,诗人是在与元八做邻居之前写的诗,所以对结邻之后的描写全是想象的,而非“真实情境”。
(2).首联写两人“平生心迹最相亲”,接着就具体写“相亲”之处。“墙东”、“三径”和“绿杨”,都是有关隐居的典故。诗人未曾陈述卜邻的愿望,先借古代隐士的典故,对墙东林下之思做了一番渲染,说明二人心迹相亲,志趣相同,都是希望隐居而不求功名利禄的人,一定会成为理想的好邻居。诗人想象两家结邻之后的情景,“明月”
和“绿杨”使人倍感温馨,两人在优美的环境中惬意地散步畅谈,反映了诗人对结邻的美好憧憬。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总共十四个字,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启发人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体现了对仗和用典的巨大修辞效用,也体现了诗人的语言艺术。在这幽美的境界中,两位挚友,或闲庭散步,或月下对酌,或池畔观鱼,或柳荫赋诗,恬然陶然,游哉优哉。后面四句写诗人卜邻之恳切。暂出、定居、终身、后代,衬托复兼层递,步步推进,愈转愈深,把描述的情景带入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是一种值得神往的美好状态。这也侧面表现了诗人自己的渴望心情。诗人反问一句,紧追一句,让对方不能不生“实获我心”的同感。不断反问,也是侧面表现诗人的渴盼之情。四句貌似说理,实为抒情;好像是千方百计要说服人家接受他的要求,其实是在推心置腹地诉说对朋友的极端的渴慕,语言朴实真挚,表现出殷切而纯真的友情。
8.答案:(1).C
(2).夸张。诗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女主人公强烈的情绪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解析:(1).C项,“采用顺叙手法”错,应为“采用倒叙手法”,先写了等待时的焦急心情,然后写在哪里等待和这样焦急的原因。
(2).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夸张,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9.答案:(1).C;
(2).运用了想像、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夸张的手法来写景。①想像:作者没有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而是想像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②夸张:“万壑”“千山”采用了夸张的手法③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动静结合),写出梓州气象阔大的自然风光。
解析:C项是对诗歌尾联手法的分析,尾联使用的手法并非反衬,而是以文翁来比李使君。
10.答案:(1).C;
(2).(1)“公与此君俱忘形”,斌老画竹时把自己的品格、精神全都灌注渗透在他所画的竹上,与竹融化为一。他的胸襟阔大、处变不惊,所画之竹具有了苍劲挺拔的姿态。(2)“晴天的窗影落在砚池里,松烟墨浅染蘸饱了霜兔。”用斌老作画时静谧、雅致的场景,烘托出斌老画竹出凡脱俗、优雅从容的特点。(3)“吐”字写出了黄斌老画竹动作熟练,一气呵成;“峥嵘”写出所画之竹不同凡响。“亦恐形全便飞去”用夸张手法表现所画之竹栩栩如生,突显斌老画技高超。
解析:想象作画场景、“虚实相生”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