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兄弟阋墙
1、初步了解李宝嘉和他的《官场现形记》及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作者夸张、漫画化的闹剧手法;把握作者绝妙构思——误会及作用;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3、认识晚清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现实,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
出自《诗经·小雅·常棣》
发音
xiōng
dì
xì
yú
qiáng,wài
yù
qí
wǔ
释义
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
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晚清小说家。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
祖籍江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市),咸丰年间,迁居山东。光绪二十二年(1896)到上海,先编撰《指南报》,次年五月创办《游戏报》,并设"文社"。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将《游戏报》转让,另办《世界繁华报》。这些报纸是中国小报的鼻祖,它
"假游戏之说,以隐寓劝惩",虽谈风月,说勾栏,载社会新闻,但也嘲骂腐朽的官僚买办,暴露社会种种黑暗,为创作谴责小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
作品有《官场现形记》《
活地狱
》《
海天鸿雪记
》、《
中国现在记
》、《
文明小史
》以及《庚子国变弹词》等。
李宝嘉
(1867~1906)
1、作者简介
2、《官场现形记》题旨
《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它是一部专门暴露官场黑暗的力作,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总体解剖,上自军机大臣,下至佐杂胥吏,全方位地摄入笔底。书中人物故事多以真人真事为蓝本。它所写的不是个别的贪官污吏,而是整个政治体制的腐朽,无官不贪,无吏不污,卖官鬻缺、贪赃纳贿已成为官场的运行机制。官场腐败,自然道德沦丧。居上位者,只知珠玉妖姬,升官发财,所谓政绩,无非是祸国殃民。在下者则巧于逢迎,吮痈舐痔
(【shǔn
yōng
shì
zhì
】
【吮:聚拢嘴唇来吸;痈:毒疮;舐:舔。指为人舔吸疮痔上的脓血。比喻卑劣地奉承人】),奴颜媚骨成为做官第一要诀。
综观全书,人性的堕落与异化到了怵目惊心的地步,作家直斥为“畜生的世界”(第六十回)。书中暴露黑暗有馀,缺乏一丝亮色。
结构上,小说采用若干相对独立的短篇故事蝉联而下的结构方式,虽不免于松散枝蔓,然亦适应敏锐地反映广阔的社会人生的需要。
手法上,白描传神,是其所长。小说还充分运用了夸张、漫画化的闹剧手法,尤喜撕破人生的假面。
《官场现形记》艺术上的缺陷是冗长、拖沓,人物情节间有雷同。
3、《官场现形记》
写作特色
晚清时期,战乱不断,古老的中国一步步滑到亡国的边缘,国人对腐败的清政府也完全丧失了信心。同时,清政府苟延残喘,对社会的控制能力也越来越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小说界出现了大量抨击时政、揭露官场阴暗与丑恶的作品。这一类小说大都写得很尖锐,但由于作者迎合读者求一时之快的心理,描写往往言过其实,显得浮露而缺乏深度。所以鲁迅认为这一类小说还不够格称作讽刺小说,就把它们别称为“谴责小说”。
4、创作背景
《官场现形记》
《二十年目睹
之怪现状》
《老残游记》
《孽海花》
曾朴
吴趼人
李宝嘉
刘鹗
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
。即:
第四回
"黄金有价快升官"
何藩台(外号叫“荷包”)本是盐法道的道台,因为本省主管财赋和人事的藩台空缺,所以临时代理这个职务。他天生“爱钱”,但怕别人说闲话,一直不敢公开卖官。可是,新任的藩台马上就要来了,如果再不抓紧时间,就来不及了,于是他利令智昏,由他的几个兄弟、幕友充当掮客,开始了公开卖官的勾当。果然是门庭若市,“生意火爆”。他的兄弟“三荷包”替他拉了一桩买卖:九江府出缺,有人想以两千两银子的价格代理一两个月。他认为“一个知府只值两吊银子,未免太便宜了”,因此提高了价格,要三荷包再去说和。结果价格没有说上去,倒是三荷包自己该得的回扣谈清了。三荷包拍着胸脯承诺保证办成,于是就来和藩台大人商量……
情
节
概
括
1、三荷包反跌文章,“引船就岸”,
意图杀价。
(开端)
2、三荷包疑被看穿,先算旧账,
又揭老底。
(发展)
3、何藩台老羞成怒,兄弟动手,
太太劝架,险些小产。
(高潮、结局)
具体赏析
为什么会产生误会?
浅层原因?根本原因?
分析、把握两个关键
"误会"
黑暗腐败
何藩台埋怨弟弟办事不力
阅读1-3段,
分析误会1
三荷包以为大哥看破隐情
三荷包揭短
阋
买官卖官
浅层原因
吵架的起因
阅读4-5段,分析误会2
何藩台去找师爷带翻茶碗
三荷包见其凶猛认为打他
大打出手
根本原因
分赃不均
故事达到高潮
误
会
误以为
大哥看穿了他的隐情
误以为
“他哥动手要打他”
分
赃
不
均
何藩台听了这话,越想越气。本来躺在床上抽大烟,站起身来,把烟枪一丢,豁琅一声,打碎一只茶碗,泼了一床的茶,褥子潮了一大块。
在这里作者不厌其烦地一一数落其动作,着重笔墨突出了何藩台面对三荷包“有理有据”的抢白与指责,表现出的尴尬难堪、气极败坏与无可奈何。
①三荷包以为大哥看破了他的隐情,火冒三丈,开始言语不择,揭露大哥的发家史以及兄弟俩肮脏的卖官交易时何藩台的反应是怎样?
何藩台听了这话,气得脸似冬瓜一般的青了;一只手绺着胡子,坐在那里发楞,一声也不言语。
把个何藩台白瞪着眼,只是吹胡子,在那里气得索索的抖。
三荷包见他来的凶猛,只当是他哥动手要打他。说时迟,那时快,他便把马褂一脱,卷了卷袖子,一个老虎势,望他哥怀里扑将来。
今见兄弟撒起泼来,一面竭力抵挡,一面嘴里说:“你打死我罢!”
那三荷包却不隄防他哥此刻松手,仍旧使着全副气力往前直顶;等到他哥坐下,他却扑了一个空,齐头拿头顶在他嫂子肚皮上。
这些文字写得热热闹闹,两个人好像有什么深仇大恨,一个“使着全副力气”,一个又“竭力抵挡”,平日里做老爷的那种威严和体面荡然无存了,看上去就像两个无赖在打架。从中可以看出两个人的贪婪、无耻和可笑。
②找出三荷包兄弟大打出手的文字:
起先他兄弟俩斗嘴的时候,一众家人都在外间,静悄悄的不敢则声。等到后头闹大了,就有几个年纪大些的二爷进来相劝老爷放手;一个从身后抱住三老爷,想把他拖开,谁知用了多大的力也拖不开。还有几个小跟班,不敢进来劝,立刻奔到后堂告诉太太说……
起初,家人“静悄悄的不敢则声”,一是两个人都是难惹的主儿,上去拉架惟恐拉偏了,落下不是;二是乐得看个热闹。这也说明兄弟二人平日里也是作威作福惯了。后来事情闹大了,只好去拉。对何藩台,他们不敢动手动脚,只好在旁边劝,而对三荷包,则干脆“从身后抱住,想把他拖开”,可见仆人也是惯于看人下菜的,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封建社会等级的森严。而劝架似乎也需要资历,年纪大些的敢去劝,而小跟班则根本不敢劝,只能采取另一种方式——通知何太太。
③描写跟班的拉架的文字有:
何藩台为了自己加官进爵,动用了本来属于自己兄弟的那部分家产,在以后的卖官勾当中,他凭借自己家长的权威和官员的身份,肯定从中拿到了大头,对此,三荷包早有不满,把帐目记得清清楚楚就是明证。而三荷包在这个勾当中,也有很多的机会中饱私囊,何藩台也一定清楚。总之,在卖官鬻爵的无耻勾当中,两个人虽然是默契合作,但贪婪和自私的本性使他们也在互相欺骗、互相争斗,只是他们互相依存的关系,使得彼此都没有撕破脸皮。作者巧妙设置了两个“误会”,使得他们的不满一步步升级,最终伴随着怒气和怨气一总爆发出来。因此,这场闹剧实际上是平日种种矛盾积蓄的结果,也是平日勾心斗角的一次总爆发。
两个人的一吵一打,上演了一场兄弟阋墙的闹剧,也把官场中的黑暗现状揭露了出来。何藩台用金钱铺路,平步青云,做官之后,自然想着捞回去。钱成了控制权力的惟一工具,而钱也成了做官惟一的追求。为了金钱,兄弟情谊可以不要,为了金钱,斯文体面也可以不要。可以想见,由这样的官员组成的官场一定是腐败透顶、污浊不堪的,而有这样的官场的社会,也一定是没有前途的。作者通过他们的互相揭露,暴露了官场的黑暗,暗示了知识阶层对于社会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失望。
兄弟互相揭露
暴露官场黑暗
暗示担忧失望
我们从何藩台兄弟俩因误会而“阋”而“打”的情节中了解到其根本原因是分赃不均。通过三荷包的揭短,暴露了晚清官场的黑暗与腐败,暗示了知识阶层对于社会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失望。
探究主旨
总结
课文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