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短文两篇 一课一精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7 短文两篇 一课一精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5 09:5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一课一精练
17.短文两篇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甚蕃(
)
德馨(
)
淤泥(
)
洗濯(
)
清涟(
)
隐逸(
)
亵玩(
)
鲜有闻(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
)
(2)惟吾德馨
(
)
(3)谈笑有鸿儒
(
)
(4)可以调素琴
(
)
(5)无丝竹之乱耳
(
)
(6)无案牍之劳形
(
)
(7)可爱者甚蕃
(
)
(8)濯清涟而不妖
(
)
(9)香远益清
(
)
(10)亭亭净植
(
)
(1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12)陶后鲜有闻
(
)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何陋之有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陋室铭》一文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
B.《陋室铭》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C.《爱莲说》作者写牡丹的目的是以之正面衬托莲的高洁素雅。
D.《爱莲说》一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7.(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2)《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二、素能进阶
8.托物言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如《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便是托“莲”言志。请从“青山”“白云”“旭日”中任选一个,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我选
,造句:

9.《爱莲说》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三、阅读训练
阅读《陋室铭》,完成后面各题。(12分)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0.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陋室铭(míng)
B.苔痕上阶绿(héng)
C.草色入帘青(lián)
D.南阳诸葛庐(lú)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有仙则名
名:(

(2)谈笑有鸿儒
(
)
(3)可以调素琴(
)(4)孔子云(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3.文中画线句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2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B.宜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枝(枝茎)
D.亭亭净植(竖立)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B.濯清涟而不妖
康肃笑而遣之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石兽并沉焉
D.陶后鲜有闻
鲜为人知
16.下列对《爱莲说》的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以爱莲之情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莲的气度、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牡丹的富贵衬托莲花的高洁,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问题。(12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项脊轩志(节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流①,雨泽下注②;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短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③。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④,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⑤,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注】①渗滤:渗透,下漏。②下注:往下倾泻。③洞然:明亮的样子。④栏楯(shǔn):栏杆。⑤坐:端坐。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谈笑有鸿儒

)(2)无案牍之劳形


(3)可容一人房

)(4)顾视无可置者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19.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

”绘陋室幽雅,【乙】文用“
”写居室清静。(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穀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⑤,发书笥,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①纱穀行:苏就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2分)
(
)
A.得异石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且为铭曰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C.明年至黄州
越明年,政通人和
D.求砚不复得
求二石兽于水中
2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22.文中“赐”“付”都是指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3分)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付迨、过。
2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3分)
17.《短文两篇》答案与解析
1.【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平时要注重对文言词语读音的积累,注意辨析生僻字、多音字和形近字的读音。
【答案】tái、hóng
、dú、fán、xīn、yū、
zhuó
、lián、yì、xiè、xiǎn
2.【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平时要注重积累,背默扎实。
【答案】(1)出名,有名(2)德行美好(3)博学的人(4)调弄(5)管弦乐器,代指世俗的乐曲(6)官府文书(7)多(8)洗(9)更加(10)竖立(11)连词,表转折,却(12)少
3.A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A.主谓之间要断开,应把“山不/在高”改为“山/不在高”。
4.D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例句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A.“之”,取消句子独立性。B.“之”,取消句子独立性。C.“之”,宾语前置的标志。D.“之”,结构助词,的。
5.【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要翻译到位。(1)“斯”,这:“惟”,只;“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2)“上”,长到;“入”,映入。(3)“予”,我;“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连词,表转折,却。(4)“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枝”,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
【答案】(1)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4)(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6.C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C.“世人其爱针丹”,可见牡丹是世人皆爱之物,与莲相反,作者用它来反衬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7.(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解析】本题考查对托物言志的理解。托物言志,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品格志向。造句内容要紧扣所选词语。
【答案】(示例)旭日冲破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
9.【解析】本题考查发表观点。要先理解“出淤泥而不染”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两种观点表达的思想,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支持“出淤泥而不染”,可从内心决定了自己的行为与选择入手。如支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从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入手。
【答案】(示例1)我认同“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人们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坚持自己的操守的,就像莲花一样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这是可以实现的。而不是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作为自己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借口,这是对自己、对他人极不负责任的。坚守自己还是同流合污由自己决定。
(示例2)我认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人的生活是不能离开社会的,虽然强调精神独立,但是社会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是无可避免的。我们为了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便要去适应它,我们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
10.B
本题考查判断字音的正误。B.“痕”应读hén。
1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解答此类题,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文言现象。
【答案】(1)出名,有名(2)博学的人(3)调弄(4)说
1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1)“斯”,应译为“这”;“德馨”,应译为“德行美好”。(2)“之”,助词,不译;“丝竹”应译为“乐曲”;“案牍”应译为“官府文书”。
【答案】(1)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
(2)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13.【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苦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属于环境描写,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喻作者的恬淡之心,又以“草色入帘青”的盎然生机点明作者平淡又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衬托陋室不陋。
【答案】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目的是为了衬托陋室不陋。
14.C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C.“枝”,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
15.D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D.两个“鲜”的意思都是“少”。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代词,代指石兽。B.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顺承关系。C.句末语气词,可不译;兼词,“于之”的意思,指在这条河里。
16.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把握。D.文章用牡丹的富贵反衬莲花的高洁,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1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解答本题,要在掌握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1)“鸿儒”,博学的人。(2)“形”,古今异义词,在这里解释为“形体、躯体”。(3)“容”,容纳。(4)“置”,放、放置。
【答案】(1)博学的人
(2)形体、躯体
(3)容纳(4)放、放置
18.【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翻译文言语句,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也要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1)“何……之有”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固定句式,可译为“有什么……的呢”。(2)“余”,我;“修葺”,修补;“上”,从上面。
【答案】(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我稍作修补,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
19.【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来回答。
【答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庭阶寂寂(或万籁有声)
【参考译文】
【乙】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渗透下来,(积聚的)雨水一直往下流淌;每次移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坐南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作修补,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用矮墙把庭院四周围上,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其间高声吟诵诗歌,静静地独自端坐,自然界万物的声音都能听到。庭院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20.B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B.两个“为”的意思分别是“作,做”和“替,给”。A.两个“异”都是“特异,罕见”的意思。C.两个“明年”都是“第二年”的意思。D.两个“求”都是“寻找,寻求”的意思。
21.【解析】本题考查为文言语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有所不足罢了。故正确的划分: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答案】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22.【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把握。作答时,需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赐”是“赏给”的意思,一般指长辈给晚辈或上级给下级某物,这个词语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而“付”是“给予,交付”的意思,有托付的意味,表现了作者郑重的态度。这两个词语都体现出作者对这方砚的珍爱。
【答案】“赐”是“赏给”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给予,交付”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语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
23.【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文本,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作答。根据“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可知,作者认为“德”相对于“形”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与《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观点是一致的。
【答案】相同。天石砚无贮水之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之德所在。苏轼以砚喻人之德,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参考译文】
(苏轼)我十二岁时,在所住的纱榖行寓所的空地上,与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我)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温润晶莹,呈浅绿色。它的里外均点缀着星星点点银色的细花纹,击打它就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研磨出浓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有所不足罢了。”于是把它给了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吉祥之兆。”(于是)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
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能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主,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什么呢?仰人鼻息,跪人脚下,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行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