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一课一精练
14.叶圣陶二三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别扭(bié)
譬如(pì)
鞠躬尽瘁(jū)
B.业绩(jì)
妥帖(tiè)
细致恳切(kěn)
C.恢复(huī)
商酌(zhuó)
颠沛流离(pèi)
D.累赘(zhuì)
拖沓(tā)
以身作则(zé)
2.下列字形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谦虚
伏案
朦胧
感慨系之
B.零碎
悠久
出板
南腔北调
C.儒家
公寓
丁卯
付之一笑
D.微末
天坛
悲哀
监督执行
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李老师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为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B.张叔叔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C.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有疑问要不耻下问,老师一定会耐心解答。
D.教育别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则。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B.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D.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这朴素的话语多么深刻地蕴含着人生哲理啊!
B.家庭教育的实质是爱的教育,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功。
C.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荆楚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不断涌现。
D.由于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异的表现,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6.本文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文言名句,请说说下面几句的意思。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二、素能进阶
7.阅读材料,回答后面各题。
习主席曾说过,领导干部读书学习应该有这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1)请高度概括习主席这段文字的内容。(不超过15个字)
(2)写出一句和读书有关的古诗文,标明出处,
三、阅读训练
(甲)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15分)
胡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①
“喂,胡老师,我想给田贤请个假。他母亲……去世了……”我的心咯噔一下,“啥时候的事?我怎么一点都不知道?”“在县医院治了50来天,昨晚走的,才38……”电话那头哽咽了。田贤,我可怜的孩子!可他又是多好的孩子呀:那张不笑不说话的白嫩小脸蛋,从不惹事挺有人缘的好学生,逢困必帮的热心人,干净漂亮的作业与答卷……
②我把他叫出教室,心疼地说:“田贤,一听到这消息我也很难过。可是,你已经长大了,到家里要好好劝劝你爸爸,这个家还得指望他呀。在医院煎熬了这么长时间,别再拖垮了身体……再说,过两三个月你也该参加中考了……”
③田贤咬着嘴唇,含着泪花,只是点头,点头……
④第二天,五个孩子围住我:“老师,咱班同学都想去看望田贤。我们几个人琢磨着,快中考了,时间这么紧,路又那么远,别都去了,就派我们几个当代表了。”我仔细一看,鹤群,纪律班长;进强,同宿舍舍长;伟芳,本组的组长;兵涛,学生协会主席。还有田贤的好姊妹璐瑶。
⑤见我盯住不放,兵涛赶忙解释:“今天咱们去奔丧,所以我们都没穿红校服……”我幸亏没有批评他们。璐瑶接着说:“听说他妈妈治病花了20多万,咱都是穷学生,也帮不上大忙。同学们自发地捐款,捐了1037元,有的住校生连回家的车费钱也捐出来了,打算送个花圈……”鹤群插话:“尽管同学们不能都去,可都给田贤写了安慰信。”同时从包里拿出一大摞书信给我看,“我们相信能给他一些心理安慰。”多懂事的孩子呀!于是,教数学的池老师,开着车,载着我们师生一行人,去表达我们的诚心……
⑥
“胡老师……”兵涛涎着脸叫住我。见他欲言又止,我很奇怪。“兵涛,你办事向来雷厉风行,今天这是怎么了?”“咱们那天从田贤家回来,你不是答应我们,要给我们尝尝师母做的牛肉辣椒酱吗?今下午是班会,同学们让我问问,要是您能带来,我们就找人带几包煎饼。”兵涛不好意思地笑了。提起兵涛,他可是个有故事的人。他庆生时邀好友聚会结果有三四个吃坏了肚子,他自习课上曾因酒醉呕吐在教室里,他还曾征求同学意见欲罢免班委;他也曾用零花钱买了个意见箱沟通民意,他还曾卖掉废纸饮料瓶买来七把大暖瓶为全班打开水,还曾伙同几个领操员在班会课上为同学们发庆功喜糖……每天旭日东升时刻,偌大的赛博校园里都能听到兵涛“一二一,一二一”的口号声;一旦听说哪个同学碰到难处,他都是慷慨解囊挺身而出……兵涛,我曾给他个绰号“红蓝铅笔”,其含义不言而喻,借此提醒他能把“蓝”变短把“红”延长。我看着兵涛,一字一顿:“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兵涛赶忙跟我击掌,话未说完就转身跑向教室。
⑦2斤牛肉末,5斤鲜辣椒,还有豆瓣酱、蒜蓉、料酒、9°白醋……忙活了一整个中午,我打帮手,夫人赶制了满满一平锅牛肉辣酱。闻着香喷喷的酱,我似乎看到了教室里那一张张笑脸,似乎听到了孩子们吵吵嚷嚷的叫声。
⑧下午,班会主题:品尝香辣酱。涛,负责给男生分发牛肉辣酱,原则上一人一汤匙;璐瑶,负责分给女生。看吧,坐不住的,拱起了身子;等不及的,围上前来;挤不到前边的,在后边大叫“留着点留着点”;家里开商铺的,带来两三包煎饼;来回走读的,帮住校生捎个馒头或烧饼……其中一个大胆的,指着张开的大嘴喊“这儿”“这儿”,结果辣得跳起来;也有的辣出了眼泪还叫“过瘾”“够味”。最后碗沿碗底剩了些残羹,一致同意奖给十大功臣之一的卫生委员燕涛擦煎饼独享……
⑨忘不了,在我为母亲守孝的那几天,张聪让姐姐领着去安慰我,马圣翔让爸爸带着去看望我,还有几十个孩子送去了花圈寄托哀思……
⑩忘不了,当我双臂缠着绷带走进教室,90多双深情的目光关切着我,科代表代我写板书,调皮的学生忽然变得懂事好学……
?忘不了,纪律班长宋易阳陪护我去新泰医院复查,搀扶着我上车下车,替我付款拿药,冒雨等车浑身被雨淋湿……
?如今,那届学生早已奔赴祖国各地,以前的种种不快,如同海边沙滩上的脚印,被时光的波浪冲刷无痕。唯有那张张鲜活的面孔,那件件有趣的往事,电话那头声声亲切的呼唤,贺卡上面行行深情的祝福,让我怦然心动!
?啊,我的孩子们。
8.本文叙述了胡老师和学生们之间发生的很多故事,重点叙述了哪两件事?分别用一句话加以概括。(4分)
9.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了很多血肉丰满的人物,比如胡老师和兵涛。任选其中一位,请结合文章有关叙述与描写分析其性格特点。(4分)
10.标题是“胡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文章结尾却说“啊,我的孩子们”,文章结尾与标题是否矛盾?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个句子的含意。(3分)
11.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请联系现实,谈谈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4分)
(乙)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10分)
训练语感(节选)
叶圣陶
①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作“语感”。
②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③夏先生这篇文章提及的那些例子,如果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从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④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人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但是语感欠锐敏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有味,他想:“疲倦就疲倦了,为什么加上‘健康的’这个形容词呢?难道疲倦还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分别吗?”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萎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销融了那样地不舒服。现在看见作者写着“健康的疲倦”,不由得拍手称赏,以为“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真有分寸,真不可少,这当儿的疲倦必须称为“健康的疲倦”,才传达出那个人的实感,才引得起读者经历过的同样的实感。
⑤这另外一个读者自然是语感锐敏的人了。他的语感为什么会锐敏?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经验,他知道同样叫作“疲倦”却有性质上的差别,他知道劳动后的疲倦怎样适合于“健康的”这个形容词。
⑥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见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改动)
12.在如何训练语感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1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3分)
14.作者对如何训练语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请结合加点的字词回答问题。(5分)
(1)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
萧红《呼兰河传》
榆树怎么会“啸”呢?“冒烟”是怎么回事?(2分)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获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院子里怎么会有“积水”?又怎么会有“藻、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14.《叶圣陶二三事》答案与解析
1.C
本题考查字音。A.“别”应读biè。B.“帖”应读
tiē。D.“沓”应读tà。
2.B本题考查字形。B.板一版。
3.C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C.“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此处是向老师请教,使用对象不当。
4.D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D.“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后面的引号应放在句号外。
5.C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语序不当,应改为“这朴素的话语蕴含着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啊!”。B.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应在句末加上“与否”。D.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掉“由于”。
6.【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名句的理解能力。这几个句子都出自《论语》,说出它们的大意即可。
【答案】(1)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2)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这些事对于我有什么困难的呢!
(3)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7.【解析】(1)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概括。习主席这段文字的内容重点在于讲“读书学习应该有的三种境界”,可依据“首先”“其次”“再次”等词语理清层次,抓住“静下心来通读苦读”“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学有所悟,用有所得”等内容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作答。(2)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积累。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作答时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与“读书”有关的句子即可。
【答案】(1)(示例)读书学习要静心、勤奋、有所悟。
(2)(示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8.【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抓住主要内容,按照“人十事”的模式进行概括。根据篇幅可判断文章重点叙述的事:第④⑤段,写了胡老师和学生代表去看望遭遇家庭变故的田贤:第⑥~⑧段,写了胡老师让夫人给学生做牛肉辣酱,并请学生们品尝。
【答案】
①胡老师和学生代表去看望遭遇家庭变故的田贤;②胡老师让夫人给学生做牛肉辣酱,并请学生们品尝。
9.【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注意从文中选择一个人物来具体分析即可。如分析胡老师,抓住第②段中对他的语言描写,可从中看出胡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体贴及其真诚、善良。分析兵涛,抓住第⑥段中兵涛的言行及其所做的事,如“他还曾卖掉废纸饮料瓶买来七个大暖瓶为全班打开水……每天旭日东升时刻,偌大的校园里都能听到兵涛‘一二一’的口号声:一旦听说哪个同学碰到难处,他都是慷慨解囊挺身而出”,可从中看出兵涛活泼好动,但责任心强、有爱心的性格特点。
【答案】
(示例1)通过“我把他叫出教室,心疼地说:‘田贤,一听到这消息我也很难过。可是,你已经长大了,到家里要好好劝劝你爸爸,这个家还得指望他啊。在医院煎熬了这么长时间,别再拖垮了身体……再说,过两三个月你也该参加中考了。’”等,可以看出胡老师关爱、体贴学生,待人真诚、善良,能包容,善教育。
(示例2)通过“每天旭日东升时刻,诺大的校园里都能听到兵涛‘一二
二一’的口号声;一旦听说哪个同学碰到难处,他都是慷慨解囊挺身而出……”可以看出兵涛活泼好
动,责任心强,有爱心。
10.【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回答“不矛盾”,然后再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最后一句的深层意思。文章最后,老师对学生的称谓发生了变化,用“我的孩子们”称呼学生,更加体现了老师对这群孩子的关心和体贴,表现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答案】
不矛盾。胡老师与他的学生们在相处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加深了理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关心、体贴、包容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文章结尾表达了他对这群学生的思念与祝福。
11.【解析】
本题考查拓展性阅读。回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启示。文章记叙了胡老师与他的学生们在相处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体贴、包容及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字里行间展现出老师与学生的深厚感情。因此本题可从师生关系、师生情感交流方面来谈。注意语言要通顺,表意要明确。
【答案】(示例)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生活与学习中建立了感情,就会彼此帮助,共同提高素质,这才是完整的教育。如果漠视了情感的交流,一味地抓成绩,就可能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12.【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分析。中心论点通常出现在文章标题或开头、结尾处,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需要经过提取、概括得出。据此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可。本文议论的话题是“语感”。
第①段指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分析了什么是“语感”;第
②——
⑤段举了例子;第⑥段则是对例子内容的总结,同时也点明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即要想语感锐敏,就“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答案】
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13.【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解答本题,先要根据题干指定的区间明确其运用的论证方法,再结合具体内容说明其作用。注意论证方法的运用通常是为了论证论点。阅读第
④段,结合对内容的理解以及段首的“譬如”一词,可看出此处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在这一例子中还写了语感不同的人对“健康的疲倦”一词的不同理解,两种人因为语感不同理解也截然不同,这又属于对比论证。本段运用这两种论证方法论证了第③段中提出的观点“多从生活中体验,多积聚,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答案】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了“多从生活中体验,多积聚,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的观点。
14.【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解答本题,要从字词运用与生活实际的关系、语句本身的表达来分析。
(1)联系生活实际可知,榆树被大风吹得发出声响,用“啸”表现了风声:“冒烟”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腾起的雨雾比作烟雾。(2)根据“盖竹柏影也”可知此夜有月,这样即可知“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以形象的比喻表现皎洁的月光。而竹柏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影子投射到庭院中,仿佛水中的“藻、荇”。“一切景语皆情语”,句子写月光如水,可见月光的纯净,作者想到这些,正说明了他内心也是纯净的,心无杂念,恬静自然。
【答案】(1)大风吹在榆树上,发出响声。雨打树叶,腾起雨雾,就像烟一样。
(2)照亮庭院的皎洁月光,就像注满池塘的清水。竹柏的影子看上去就像交错纵横的水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恬静的心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