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一课一精练
10.阿长与《山海经》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颈上(jǐng)
福橘(jú)
粗拙(zhuó)
疏懒(shū)
B.惧惮(dàn)
陆玑(jī)
孤孀(shuāng)
寂寞(mò)
C.震悚(sǒng)
规矩(ju)
憎恶(zèng)
掳去(lǔ)
D.针灸(jiǔ)
诘问(jí)
疮疤(chuāng)絮说(x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大抵
胸脯
竹杆
顺顺流流
B.和蔼
守寡
哀掉
聚族而居
C.菩萨
渴慕
粗犷
念念不忘
D.烦琐
保姆
磨难
豪不相干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的朋友莫名其妙地看了我一眼,脸上现出困惑的神情。
B.古之成大事者,都是从全局去看待问题,而不被一些切切察察的小事所迷惑。
C.金钱是深不可测的海洋,能淹没廉耻、良心和是非观。
D.电商网站的业务的确非常繁忙,订单处理得慢也是情有可原的。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
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②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
地看着我。
③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
起来。
A.淡薄
惶急
震悚
B.冷淡
急切
震惊
C.冷漠
惶急
震悚
D.淡薄
惊惶
震撼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得阔气一点,长妈妈就是我的保姆。(分析:“就”是副词)
B.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分析:“既然”是连词)
C.长妈妈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分析:“三十年”是数量词)
D.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分析:“对”是副词。)
6.下列句子中引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
B.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
C.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D.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
7.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双重眼光——儿时的眼光和写作时的眼光——回忆了自己的保姆阿长。
B.“憎恶”“讨厌”是作者儿时对阿长的全部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
C.鲁迅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含蓄而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同情与怀念之情。
D.长妈妈作为一个连真正的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她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鲁迅对她的赞扬是热烈和真挚的。
二、素能进阶
8.下面是文章《阿长与《山海经>》的相关插图,请仔细阅读题目并回答问题。
(1)这幅插图所描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2)请用简洁的语言描写画面的内容,注意用上“津津
有味”“迫不及待”两个成语。
三、阅读训练
(甲)阅读名著《朝花夕拾》选段,完成下列各题。(8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
9.选段出自《朝花夕拾》中的《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3分)
10.加点词语“忐忑”是什么意思?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3分)
11.怎样看待文中的“父亲”?(2分)
(乙)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8分)
世界那么大,我想带您去看看
麦
子
母亲今年60多岁,这些年胖起来了。由于胖,她婉言谢绝我让她入住大城市的邀请,固执地留守在老家。那日,我带女儿旅游回来,照例给母亲打电话,像过去那样不厌其烦地描述所到之处的风景和趣闻。母亲一向爱听这些,边听还边好奇地问;上海真的繁华热闹吗?南方的春天跟北方一样吗?故宫里还有宫女吗?她的问题稀奇古怪,总让我的小女儿跟我吐槽:“妈妈,姥姥真土。”
我见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乌黑的长瓣子、闪亮的大眼睛、唇红齿白、衣着时尚,一点儿都不土。母亲的心很大,即使经济困顿,即使跟父亲经常有吵不完的架,但她仍旧对未来有热切的盼望,偶有闲暇总是跟我说:“外面的世界大着呢,妈是没有机会了,希望你能有一天走出去,带着妈的眼睛啊,好好看看。”说这些时,母亲的眼神悠远。
终于,我考上了大学,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能看到自己想看的风景。但是母亲却像个被故乡因禁的犯人,一日日苍老下去。偶尔跟她提起要带她去旅游的想法,她总是态度坚决地摇头,嘴里还嘟囔着:“不去不去,那得花多少钱啊。”看到我失望,她还不忘安慰说:“妈知道你孝顺,不是钱的问题,是妈年纪大了,又胖,实在不想动了。”
有一次带孩子旅游,见到同行的朋友竟然带着年迈的父母,我无比羡慕地说:“你真幸福啊,还能说动他们,我爸妈死活不来。”她欲言又止,随后才偷偷告诉我:“全天下的父母啊,都是怕给孩子增加负担。这次肯来,是因为我说老年人免费,这才给哄来的。”
瞬间,我心有所动。
那年5月,我便有预谋地把母亲接到家中小住。一日,假装无意地说:“有个免费旅游活动,你去不去?”母亲眼前一亮:“不花钱的当然去。”然后眼神又黯淡下去:“谁那么好,让免费去啊?”我一本正经地说:“这不母亲节快到了嘛,人家搞活动呢。你不去我让别人去了啊。”母亲这才笑开了:“去,去。”
我揶揄她:“您不是说不爱旅游吗?”母亲羞赧地笑了。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带着母亲旅游,到哪里,她都紧紧牵着我的手。我也第一次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她的衣食住行,看她第一次坐飞机的忐忑不安,看她痴迷地看海,看她欢笑着赤脚走在沙滩上,看她吃着那些普通的团餐还赞不绝口,心里欢喜雀跃。
最后一晚,临睡前,她眼睛红红地跟我说:“怎么感觉这几天就像做梦一样,从小我就想看看大海,一晃这么多年了。还是有个闺女好啊,替妈把这梦给圆了。”
我鼻子一酸,其实我早就应该想各种办法带她出来看看。
还没等再次出发,她却病倒了。病榻之上,我鼓励她说:“您不是还想去草原,还想去看看长城看看毛主席的遗像吗?我刚成为上次那个旅行社的VIP会员,能参加很多优惠活动,只要好起来,咱们年年都能去旅游。”
母亲微笑着摇摇头,絮絮叨叨跟我说起了我的不易: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工作不是过去的铁饭碗,女儿琴棋书画都要学,还背着重重的房贷,经济负担太重了。她实在不忍心我在她身上浪费一分钱。
看我边听边哭成泪人,母亲的眼眶也红了,用温热的手轻轻拍着我的手:“别替妈打算了。妈年纪大了,走不动了。你的眼就是妈的眼,你看到了,妈也就看到了。”
我反将那只苍老粗糙的手紧紧握在手里,流着泪倔强地像是对她也像是对自己说:“不,我看到了跟您看到了也不一样。世界这么大,我看到了,也想带您去看看。”母亲忙不迭地答应,在泪水中笑成一朵好看的菊花。
虽然她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了,但我会用她喜欢的方式,携着她,陪她看穷其一生渴望看到的风景。世界那么大,我只想带她去看看。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3分)
13.结合语境,品读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说这些时,母亲的眼神悠远。
(2)母亲眼前一亮:“不花钱的当然去。”然后眼神又黯淡下去:“谁那么好,让免费去啊?”
14.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3分)
A.她总是态度坚决地摇头,嘴里还嘟味着:“不去不去,那得花多少钱啊。”
B.母亲忙不选迭地答应,在泪水中笑成一朵好看的菊花。
1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
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5分)
10.阿长与《山海经》答案与解析
1.B本题考查字音。A.“拙”应读zhuō。C.“憎”应读
zēng。D.“诘”应读
jié。
2.C本题考查字形。A.杆一竿。B.掉一悼。D.豪一毫。
3.B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B.“切切察察”形容细碎的说话声,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A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淡薄”意思是(印象)因淡忘而模糊,与此处的语境相符。“惶急”指恐惧慌张,比“急切”“惊惶”的含义更丰富,用在这里比较贴切。“震悚”是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的意思,此处用来形容“我”的感受比较恰当。故选A。
5.D本题考查词性的辨析。D.“对”应是介词。
6.C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C.应改为《山海经》。
7.B本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B.“‘憎恶’‘讨厌’是作者儿时对阿长的全部心理”理解有误,作者儿时对阿长除了“憎恶”“讨厌”外,还对阿长充满感激和敬佩之情。
8.【解析】(1)本题考查对画面的理解与概括。根据图中阿长手拿的包裹中的书,和迅哥儿一脸高兴地手捧着书的情景,不难看出这幅插图描述了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件事。(2)本题考查对画面的描写和语言表达能力。描写画面时,可联系课文内容,发挥适当的想象,不要忘记用上题目所提供的成语。
【答案】(1)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
(2)(示例)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共四本,当阿长解开包裹时,“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其中的一本,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9.【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基本常识的识记及对主要内容的概括。对于第一空,首先要阅读选段,筛选出关键性信息,然后据此推断文章篇目。对于第二空,可抓住选段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等来概括主要内容。第一空:根据选段中的“就不准去看会”可知,这是父亲让“我”背书的情节,由此可以推断这是《五猖会》中的片段。第二空:选段的主要人物是父亲和“我”,时间是看迎神赛会前,事件是父亲让“我”去背书,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据此整合答案。
【答案】五猖会
看迎神赛会前父亲让“我”去背书,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10.【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名著中富有表现力的重点词语。解答本题,可先联系“忐忑”在日常对话中的应用来理解其意思,再通过分析这一词语所在的语境,体会其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联系人们通常所说的“听了你这话,我心中很是忐忑啊”,可理解“忐忑”的意思,即心神不定。结合选段上下文可知,“我”准备去看迎神赛会,这时父亲让“我”背书,并且说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当父亲让“我”拿书时“我”很“忐忑”,表明此时“我”就已经有了预感,担心父亲借背书之名不让“我”去看迎神赛会。
【答案】“忐忑”的意思是心神不定。表现了“我”担心父亲不让“我”去看迎神赛会的心情。
11.[【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注意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进行分析。选段中,“我”本来是兴高采烈地要去看迎神赛会,但此时父亲让“我”背书,并且言明“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由此可以看出父亲的专制,他不懂得儿童的心理需要。“我”听了父亲的话后,“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可父亲完全体会不到“我”此时的失落,体会不到儿童对自由的向往。
【答案】文中的父亲不懂得儿童的心理需要,体会不到儿童对自由的向往,比较专制。
1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本文标题“世界那么大,我想带您去看看”就交代了主要人物(“我”和“您”,即母亲)和事件(“我”想带母亲去看外面的世界),再结合文章内容,按照“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母亲为了不给“我”增加负担,拒绝“我”带她出去旅游,而“我”编谎言带母亲去旅游,并下定决心以后要多带母亲去看外面的世界。
13.【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本题,要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据此来体会其在表达人物情感方面的作用。
(1)“悠远”写出了母亲对外面世界的向往。(2)“亮”和“黯淡”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既想去旅游又不相信免费的旅游这一心理变化。
【答案】(1)“悠远”是久远之意,写出了母亲长久以来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2)“亮”写出了母亲对能不花钱就出去旅游的向往;“黯淡”写出了母亲不相信有免费旅游的失落。这两个词语通过眼神的变化写出了母亲心情的起伏。
14.【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通常的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要根据句子内容来确定赏析的角度。A句可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态度坚决地摇头”“嘟嚷”是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不去不去,那得花多少钱啊”是语言描写,如此描写表现了母亲当时态度的坚决。B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的笑脸比作菊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开心快乐。
【答案】(示例1)A.运用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怕给女儿增加负担而坚决拒绝旅游的态度。
(示例2)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因为女儿的孝顺而产生的感动、喜悦之情。
15.【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理解。结尾段的作用通常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深化文章中心;首尾呼应,照应前文(开头、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等等。解答时要据此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本文的结尾主要写出了“我”要带母亲走出去看世界的决心,总结全文,并点明主旨。
【答案】文章结尾写出了“我”要带母亲走出去看世界的决心,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孝心,点明了主旨。
16.【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及对文章内容的感悟。第一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母亲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但她非常体谅孩子,怕给孩子添麻烦,就找借口说自己不愿外出,这是母爱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一心为孩子着想,甘为家庭奉献的人。第二问,解答此题要以文意为基础,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篇文章主要写母亲为了不给“我”增加负担,拒绝“我”带她出去旅游,而“我”编谎言带母亲去旅游,并下定决心以后要多带母亲去看外面的世界。据此围绕“孝心”“孝敬父母”等话题谈感受即可。
【答案】形象:母亲年轻时渴望外面的世界,老了怕给孩子增加负担,借口体胖年老不愿外出旅游,是一个一心为孩子着想,关爱孩子,为家庭无私奉献的老人。
启示(示例):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无私的,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我们要关心父母、孝敬父母,闲暇时多陪伴父母,经常带着父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