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309-7127760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
元嘉草草【4】,封狼居胥【5】,赢得仓皇北顾【6】。四十三年【7】,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8】。可堪回首,佛狸祠【9】下,一片神鸦【10】社鼓【11】。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2】?
【注释】
【1】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永遇乐,词牌名。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2】寄奴曾住: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363-422)的小名。刘裕的祖先先移居京口,他在这里起事,晚年推翻东晋做了皇帝。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曾两次率领东晋军队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4】元嘉草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元嘉,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424-453)。草草,轻率。
【5】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封,登山祭天,以纪功勋。狼居胥,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这里用“元嘉草草”告诫南宋朝廷要汲取历史教训。《宋书·王玄谟传》载刘义隆对殷景仁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6】北顾:败逃中回头北望。
【7】四十三年: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这首词时正好四十三年。
【8】烽火扬州路:扬州一带抗金的烽火。
【9】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反击刘宋,兵峰南下,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
【10】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11】社鼓: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般祠庙来祭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北魏皇帝的行宫。
【1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后来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人去探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大用。使者受廉颇仇人郭开的贿赂,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失矣。”(失,同“屎”。)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召。
一、文学常识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反抗金朝的暴虐统治,时年22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队伍投奔耿京部下,为掌书记,并劝耿京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次年正月,受耿京的委派,辛弃疾等人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辛弃疾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直奔济州(今山东巨野)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将张安国生擒绑缚于马上,疾驰送到建康处死。这一壮举充分表现出辛弃疾非凡的胆略勇气。
辛弃疾深谋远虑,智略超群。26岁时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31岁进献《九议》,从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等方面,指陈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的大计,切实详明。33岁时即预言金朝“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周密《浩然斋意抄》),也体现出辛弃疾的远见卓识。他还具有随机应变的实干才能,41岁在湖南创建雄镇一方的飞虎军,虽困难重重,但事皆立办,时人比之为“隆中诸葛”(刘宰《贺辛待制弃疾知镇江》)。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其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更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他23岁南归之初,只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判,六年后官职虽逐步升迁,但都是在地方任职,而且每任时间都不长,从29岁到42岁,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使他无法在职任上有大的建树和作为。
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而他“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水调歌头》)的傲然不屈、刚正独立的个性更使他常常遭人忌恨谗害和排挤,因此他一生“三仕三已”(《哨遍》)。42岁的壮年,即被弹劾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十年;52岁起用为福建提刑,三年后又被人诬陷落职。再度赋闲八年后,朝廷准备北伐,辛弃疾怀着建功立业的希望再度出山,可并未得到重用,二年后带着“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水调歌头》)的绝望心情,66岁的老英雄又回到铅山故居,68岁时含恨而逝。
(二)作者诗风
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兵将领,在战场上博取功名,“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满江红》)。但由于历史的错位,“雕弓挂壁无用”,“长剑铗,欲生苔”(《水调歌头》),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洽赋》),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破阵子》)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
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他在《鹧鸪天》词中明确宣称:“人无同处面如心。不妨旧事从头记,要写行藏入笑林。”他也实现了自我的创作主张,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与虎啸风生、豪气纵横的英雄气质相适应,辛弃疾崇尚、追求雄豪壮大之美,“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临江仙》),即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他的审美理想。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三)写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创作于1205年,辛弃疾65岁。当时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主战派势力居下风,辛弃疾在江西乡下已闲居二十年。宰相韩侂胄用事,为巩固其在朝势力,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元老重臣,64岁的辛弃疾被重新启用。他认为一雪国耻的时机到了,侦查敌情,训练士兵,储备物资,但战机仍未成熟,主张不应草率北伐。他的意见未被采用,被贬为镇江知府,登临北固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后于1207年去逝。
(四)文体知识
辛弃疾在苏轼词革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以文为词”,具体表现为多用散文议论法、散文句式、经史子集语汇和典故等等。辛弃疾急于以词服务于抗金斗争,需要在词中更为明白晓畅地抒发情感、表明政治主张,故又一次变革作词法。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表现在:
一、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
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是前代词家所没有的。这些形象大都体现了上述基调。抒情主人公具有鲜明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特色。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的将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江南游子。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廉颇、孙权,刘裕等,可以说也是词人奋发有为、雄姿英发思想性格的体现。即使是客观景物,也具有活力激情。词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赋予它们英雄的性格和思想精神,如《沁园春·叠嶂西驰》写山:“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二、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悲壮激烈之情,洋溢纸上。豪放之中,又能沈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三、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
范开《稼轩词序》评价辛词:“果何意于歌辞哉,直陶写之具耳。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无它,意不在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耳”。
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第一,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他不受分片约束,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前九句写军营生活,直贯而下,末句来一大转折,感慨现实。第二,手法上,有时大量运用典故,有时又纯粹采取白描,不仅能抒情、写景,而且能叙事、议论。第三,语言上,取径甚广,将六经、楚辞、庄子以及古诗中语句,一齐融化在他的词中。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行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如《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又喜欢用通俗的民间俗语。如“快斟呵,载诗未稳,得酒良佳。”
二、掌握字词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舞榭( ) 巷陌( ) 狼居胥( ) 佛狸祠( )( )( )
三、知识点归纳
(一)古今异义词
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 今义:
2.赢得仓皇北顾 古义: 今义: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
1.赢得仓皇北顾 北:
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饭:
(三)一词多义
2788414871700
斜阳草树
-5715077165阳
020000阳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春日载阳
田儋阳为缚其奴
2788414566800 气吞万里如虎
-57150192126如
020000如
天时不如地利
沛公起如厕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788414871700 赢得仓皇北顾
-5715077165顾
020000顾
顾野有麦场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788414871700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5715077165封
020000封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2788414871700 望中犹记
-5715077165望
020000望
七月既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2788414871700 人道寄奴曾住
-5715077165道
020000道
道芷阳间行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会天大雨,道不通
(四)结构图示
2109470206919建都京口
保卫家园
00建都京口
保卫家园
29992171957290015195551955800053784518732500100457068580孙权
00孙权
3699510149225建功立业
00建功立业
23495149225怀古
00怀古
9950453445246刘裕
00刘裕
299466013970005378451587400210947061595京口起兵
建立政权
00京口起兵
建立政权
151107610272100
2109470165100屈辱求和
歌舞升平
00屈辱求和
歌舞升平
23495292100思今
00思今
29992171856440015195551854200053784518732400370014540005愤斥偏安
00愤斥偏安
100457040005南宋
00南宋
3700145144780壮心不已
00壮心不已
210947025400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00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995045144145自身
00自身
23495139700抒怀
00抒怀
29992172540000151955525400005283202540000
三、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赢得(yínɡ) 嬴政(yínɡ) 羸弱(léi)
B.舞榭(xiè) 巷陌(mò) 玷污(zhān)
C.元嘉(jiā) 狼居胥(xū) 莅临(wèi)
D.佛狸祠(sí) 金戈(ɡē) 仓皇(huánɡ)
2.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4.在古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下列句子中语序没有倒装的一项是( )
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5.下列典故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狼居胥(孙仲谋) B.人道寄奴曾住(刘裕)
C.佛狸祠下(拓跋焘) D.元嘉草草(刘义隆)
6.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羸得仓皇北顾。
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锋火扬州路。
7.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
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巷:胡同,里弄
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犹:尤其
C.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饭:吃饭,动词
D.人道寄奴曾住 寄奴:这里指刘义隆的小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觅:寻找
B.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可堪:哪堪,怎堪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封:封山
D.烽火扬州路 路:道路
9.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语是没有借代用法的是( )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0.对下列词句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遭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表明自己壮心不已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1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刘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
B.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南宋近期张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辙。
C.以刘义隆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类比南宋近期张浚北伐遭到大败,慨叹南宋遭到挫败。
D.以刘义隆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12.下列对“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举行祭祀,不可一世,表明这是历史上的耻辱。
B.写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气焰骄横,表明陷于异族统治之下的当地百姓处境凄惨。
C.写宋朝百姓在佛狸祠下迎神致祭,慨叹人们竟忘却了历史上的耻辱。
D.以“元嘉草草”造成的侵略者在侵占地区建宫设庙、迎神致祭的惨痛后果,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13.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
B.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
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
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新。
14.下列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怀念廉颇,痛感今天再也找不到廉颇那样的名将了。
B.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了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C.作者怀念廉颇,用追述赵国不重用廉颇而加速灭亡的事实来影响南宋统治者。
D.作者以廉颇自比,指出朝廷若不重用主战的将领,必将重蹈历史上赵国灭亡的覆辙。
15.对词的上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两句既有写实,又有怀古,是即景生情的联想。
B.“舞榭”两句用语双关,揭示了历史规律,充满了沧桑感。
C.“斜阳”三句用对偶手法写眼前景象,怀古中感慨万分。
D.“想当年”三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借代、比喻和夸张。
16.对词的下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嘉”三句写宋文帝空怀霍去病的建功志向,元嘉年间用兵却有失草率,结果被金兵击败,发出“仓皇北顾”的叹息。
B.“四十三年”三句写诗人痛彻的回忆,自宋文帝战败,诗人从北方抗金南归,已历四十三年,仍牢记扬州连天的战火。
C.“可堪”三句写眼前一派升平景象,人们设祭击鼓,纷纷杂杂,有谁还记得这佛狸祠曾是北国异族胜利后建立的行宫?
D.“凭谁问”三句写春秋时期廉颇的故事。廉颇最终虽因年老没被赵王起用,但终究还是有人探问,而自己谁来过问?
17.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眼前壮丽的江景,下阕书写对昔日英雄的怀念之情。
B.词末作者自比廉颇,突出自己功绩显赫,壮心不已。
C.词中运用刘裕的典故是为了借古讽今,讽刺韩侂胄贸然出兵必将误国。
D.这首词的突出特色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
18.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于作者1205年镇江(京口)知府任上。1204年,执政的韩侂胄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抗战派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前线,乃军事重镇,辛积极备战,并劝谏韩不可草率用兵。韩不但不听,反而将辛调职,若换个角度理解,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诗言志,词也言志。上阕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词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同时也表达了对韩侂胄的期望;下阕借对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的史实进行讥讽,警戒当权者:切勿急于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
C.词的最后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了一个典故,作者怀念廉颇,吊古伤今,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那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这首词用典较多,且全词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词人对收复失地、完成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词人“怀古”,不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去评价史实,其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即以艺术的眼光取材,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的抒怀服务。
19.关于本词作者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北宋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B.其词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唐宋八大家”之一。
C.字幼安,别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D.他是宋朝主战派代表,主张北伐收复失地,一生久经沙场,战功煊赫。
20.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人道寄奴曾住”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从京口起步的。此处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词人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B.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是因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出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表达了他对刘裕英雄业绩的向往,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C.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借鉴历史,说明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暗指韩侂胄急于北伐可能重蹈覆辙。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说的是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
21.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两位作者都是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B.两首都是怀古之作,苏词是怀古伤己,辛词则是怀古伤今。
C.辛词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指代繁华和英雄业迹,通过慨叹它“总被雨打风吹去”,表达了“英雄无觅”的愤激之情;“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怀念进而表达赶快建功立业的愿望。
D.两首词都借景抒情,以议论入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
2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二)非选择题
1.理解性默写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经历千年,江山依旧但英雄人物已经无处寻找的两句: , ,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不禁感叹: , , 。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追怀英雄豪杰,暗寓南宋统治集团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豪杰的句子是: , , 。
(4)上阙缅怀京口籍英雄孙权的句子: , , 。
(5)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 ,
, 。
(6)借此孙权的典故来表达英雄难寻。豪杰的句子是: , ,
。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当年演出歌舞的楼阁仍在,但英雄功业已被风雨打散的两句: , , 。
(8)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孙权时期的旧迹已被岁月洗涤净尽的两句是:
, , 。
(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英雄孙权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的句子是: , ,
。
(10)《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没有寻觅到英雄遗迹,表达了物是人非伤感的句子是: , , 。
(1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 , ”两句,写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功业都化为了历史陈迹。
(1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开篇以“ , ,
”缅怀英雄孙权,并发出“ , , ”的感慨,感叹当年的流风余韵已被岁月洗衣涤净尽。
(13)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 , , 。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描写刘裕(小名寄奴)生活环境普通的三句: ,
, 。
(1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起刘裕两度挥戈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故土的历史事实,把其形象地概括为振奋人心的“ , ”两句。
(1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忆刘裕当年带领军队气势如虎的三句: ,
, 。
(17)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 。
(18)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三句勾勒了刘裕英雄气概的句子是:
, , 。
(19)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 , ”两句既写出了英雄刘裕当年大举北伐的威猛气势,又表达了词人自己人虽老却仍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20)上阙缅怀京口籍英雄刘裕的句子: , , 。
(2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 。
(22)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时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
。
(2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 ,
。 , 。”写出了琵琶女人年老色衰后的凄凉处境;李煜《虞美人》“ , 。”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 。”借历史人物的英雄壮举来寄寓自己的壮志难酬。
(2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辛弃疾引用历史典故,“ , , ”,告诫当朝掌权者应认真做好北伐准备,否则就会惨遭失败。
(2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中“ , , ”三句,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结果一败涂地。
(26)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 , , ”。
(27)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也只怕会落得“ ”的结局。
(2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义隆本想北伐获取功业,但是只落得失败而归的三句: , , 。
(29)在下阕中,辛弃疾提到了另外一个人物,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妄想追求汉代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样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 , , 。
(30)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而败北的典故,表达对韩侂胄轻率出兵北伐的认识和意见的句子是: , ,
。
(31)下阙用典讽刺刘义隆的句子: , , 。
(3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兵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皇失措的三句是: , , 。
(3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刘义隆的典故,以古喻今的句子是: ,
, 。
(34)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 , , 。以此借古讽今,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重蹈覆辙。
(3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想到现实中四十三年前,金兵南侵到处有战火烽烟的三句: , , 。
(36)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无比沉痛的感到人们对失败的历史和分裂的局面渐渐的不以为然的句子是: , , 。
(37)下阙追忆自己当年南归的句子: , , 。
(3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 ,
”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39)辛弃疾描写南宋时老百姓常在宋文帝元嘉北伐失败之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追击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修建的一座行宫迎神赛会,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 , , 。
(40)《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刘宋旧事暗喻南宋不堪回首的社会现实的句子是: , , 。
(41)用典表明对淡忘国耻的但有的句子: , , 。
(42)以乐景写哀情可以使哀伤的情感表达得更出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使用这一手法的句子是: , , 。
(43)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 , , 。
(4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辛弃疾一生立志收复中原,可惜朝廷早已将他遗忘,他只好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 , , ”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4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廉颇典故,表明自己报国之情不死的三句:
, , ?
(46)用典表现自己也想为国而战的句子: , , ?
(47)作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结尾发出“ , ,
”?的感叹,这是借廉颇自比,表达自己热切报国但无人问津的感慨。
(48)他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 , ?同时也暗含着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49)古代写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的诗文很多。如曹操的《龟虽寿》中有“
, ; ,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末句写道“ , , 。
2.解读文题,课文题目提供了哪些信息?
3.通过反复诵读,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4.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5.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6.作者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7.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8.结合注释,说一说孙权和刘裕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9.找出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情感态度的词语,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10.词人写孙权和刘裕时,一略一详,为什么?
1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12.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13.词中引用廉颇典故,用意何在?
1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折射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15.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
16.请试着概括本词的主旨。
17.用典是辛弃疾词的特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极具代表性。请在文中找出典故,并指出这些典故的来源和作用,并把它们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人物
典故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
18.本词运用了四组对比,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试结合词句内容完成下表。
对比
目的
作用
19.运用典故的好处是什么?像词人在该词中如此频繁地用词,到底好不好?
20.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2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怀古词,抒情主人公心绪有何不同?
2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借古人抒怀,在用典上有何不同?
答案:
二、掌握字词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舞榭(xiè) 巷陌(mò) 狼居胥(xū) 佛狸祠(bì)(lí)(cí)
三、知识点归纳
(一)古今异义词
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杰出的
今义: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②有才学而不拘法的;③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④轻浮放荡。
2.赢得仓皇北顾 古义:落得 今义:博得,获得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
1.赢得仓皇北顾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三)一词多义
2788414871700 斜阳草树 名词,阳光
-5715077165阳
020000阳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名词,山的南面
春日载阳 形容词,暖和
田儋阳为缚其奴 动词,通“佯”,假装
2788414566800 气吞万里如虎 动词,似、像
-57150192126如
020000如
天时不如地利 动词,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 动词,往、到……去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副词,仅、只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连词,表假设,如果
2788414871700 赢得仓皇北顾 动词,回头看
-5715077165顾
020000顾
顾野有麦场 动词,回头看,环视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动词,看望,拜访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副词,表反问,难道
2788414871700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动词,登山祭天,以示功勋
-5715077165封
020000封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动词,分封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动词,封锁
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动词,封闭
2788414871700 望中犹记 动词,瞭望
-5715077165望
020000望
七月既望 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动词,盼望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名词,希望
2788414871700 人道寄奴曾住 动词,说
-5715077165道
020000道
道芷阳间行 名词作动词,取道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习惯
会天大雨,道不通 名词,道路
三、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
1.A 2.B 3.C 4.C 5.A 6.C 7.C 8.D 9.B 10.C 11.D 12.C 13.A 14.B 15.C
16.C 17.D 18.C 19.C 20.B 21.D 22.C
(二)非选择题
1.理解性默写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经历千年,江山依旧但英雄人物已经无处寻找的两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不禁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追怀英雄豪杰,暗寓南宋统治集团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豪杰的句子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4)上阙缅怀京口籍英雄孙权的句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5)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6)借此孙权的典故来表达英雄难寻。豪杰的句子是: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当年演出歌舞的楼阁仍在,但英雄功业已被风雨打散的两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8)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孙权时期的旧迹已被岁月洗涤净尽的两句是: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英雄孙权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的句子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0)《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没有寻觅到英雄遗迹,表达了物是人非伤感的句子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两句,写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功业都化为了历史陈迹。
(1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开篇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缅怀英雄孙权,并发出“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感慨,感叹当年的流风余韵已被岁月洗衣涤净尽。
(13)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描写刘裕(小名寄奴)生活环境普通的三句: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1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起刘裕两度挥戈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故土的历史事实,把其形象地概括为振奋人心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两句。
(1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忆刘裕当年带领军队气势如虎的三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7)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8)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三句勾勒了刘裕英雄气概的句子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9)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两句既写出了英雄刘裕当年大举北伐的威猛气势,又表达了词人自己人虽老却仍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20)上阙缅怀京口籍英雄刘裕的句子:想当年,金弋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2)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时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写出了琵琶女人年老色衰后的凄凉处境;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历史人物的英雄壮举来寄寓自己的壮志难酬。
(2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辛弃疾引用历史典故,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告诫当朝掌权者应认真做好北伐准备,否则就会惨遭失败。
(2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三句,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结果一败涂地。
(26)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7)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之雄心,也只怕会落得“赢得仓皇北顾”的结局。
(2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义隆本想北伐获取功业,但是只落得失败而归的三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9)在下阕中,辛弃疾提到了另外一个人物,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妄想追求汉代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样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0)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而败北的典故,表达对韩侂胄轻率出兵北伐的认识和意见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1)下阙用典讽刺刘义隆的句子: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兵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皇失措的三句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刘义隆的典故,以古喻今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4)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以此借古讽今,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重蹈覆辙。
(3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想到现实中四十三年前,金兵南侵到处有战火烽烟的三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36)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无比沉痛的感到人们对失败的历史和分裂的局面渐渐的不以为然的句子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37)下阙追忆自己当年南归的句子: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3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39)辛弃疾描写南宋时老百姓常在宋文帝元嘉北伐失败之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追击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修建的一座行宫迎神赛会,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0)《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刘宋旧事暗喻南宋不堪回首的社会现实的句子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1)用典表明对淡忘国耻的但有的句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2)以乐景写哀情可以使哀伤的情感表达得更出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使用这一手法的句子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3)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辛弃疾一生立志收复中原,可惜朝廷早已将他遗忘,他只好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4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廉颇典故,表明自己报国之情不死的三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6)用典表现自己也想为国而战的句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7)作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结尾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叹,这是借廉颇自比,表达自己热切报国但无人问津的感慨。
(48)他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同时也暗含着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49)古代写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的诗文很多。如曹操的《龟虽寿》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末句写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解读文题,课文题目提供了哪些信息?
析: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3.通过反复诵读,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激愤豪迈而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
4.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5.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6.作者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7.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8.结合注释,说一说孙权和刘裕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始置京口镇,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身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 。作者借此隐约表 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在京口起步。
9.找出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情感态度的词语,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也透露出英雄不在的落寞 。
10.词人写孙权和刘裕时,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不仅表现诗人对英雄的仰慕,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只有遇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才有可能被采用”。
1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用刘义隆草草北伐失败典故,意在借古讽今,委婉规劝南宋朝廷韩侂胄,不要急功冒进,要汲取历史的教训,表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12.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当时,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这样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对此,作者的心情无比沉重,一股担忧之情淤塞胸间,隐隐作痛。
13.词中引用廉颇典故,用意何在?
①最后用廉颇思国一事表达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却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②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突出主旨,而且集中地、鲜明地再现了词人忧虑国事、悲愤难抑的精忠形象。
1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折射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5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他猜想很可能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他的这一猜想很快变成了事实,韩侂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15.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
当时,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这样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对此,作者的心情无比沉重,一股担忧之情淤塞胸间,隐隐作痛。
16.请试着概括本词的主旨。
词人通过写登上北固亭,追忆古人孙权建功立业、刘裕北伐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又通过回想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的情景,告诫当今的北伐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再回忆当年南归时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却雄心不老,仍希望为国尽力的爱国热情。
17.用典是辛弃疾词的特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极具代表性。请在文中找出典故,并指出这些典故的来源和作用,并把它们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人物
典故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权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表现了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裕
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表达了作者决心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刘义隆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败还。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拓跋焘
拓跋焘击败王玄谟军队后,追击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表达了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失矣。”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但不得,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18.本词运用了四组对比,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试结合词句内容完成下表。
对比
目的
作用
用古代的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
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用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相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用的做法。
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
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民的民族感情都冲淡了。
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
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19.运用典故的好处是什么?像词人在该词中如此频繁地用词,到底好不好?
用典是古诗文中常见的现象,它能借古喻今,以少寓多,化平淡为奇丽,甚至一字千金。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用典,借古讽今,借对孙刘的赞扬,表达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借刘义隆仓促北伐而失败的故事,表达对韩侂胄的警告;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对于这首词,岳珂《桯史》认为“微觉用事多”。这首词的用事是多了,但这首词的内容这样丰富,用这样少的篇幅,来表达这样丰富的内容,不多用事是无法表达的。
20.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情愫。
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2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怀古词,抒情主人公心绪有何不同?
苏轼倾慕古代英雄周瑜,从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与怅惋、“人生如梦”的长叹,可见词人深深的痛惋与颓唐。词人毕竟性格旷达乐观,尽管身处逆境仍“一尊还酹江月”,豪爽而超旷。
辛弃疾歌颂英雄业绩,慨叹英雄逝去,旨在表达对当朝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民族投降政策的无比愤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况,表其心迹,祈望征战沙场,报效国家,抒发了词人抗金救国、光复中原的执着情怀,倾诉了无路请缨、空怀壮志的愤懑和无奈。
2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借古人抒怀,在用典上有何不同?
苏词以精细笔墨集中塑造了儒雅倜傥、智败强曹的青年将领周瑜形象。在对其显赫功业、横溢才华渲染之时,另置笔墨巧妙点染他温文尔雅的风度和幸福美满的婚姻,以一特写镜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凸显这位军事统帅风度翩翩、气宇轩昂、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及其过人的胆识与才智。表达了词人对周瑜的仰慕、对自身际遇的无限感慨。
辛词上阕写的却是两人:三国时的孙权,南北朝时的刘裕。不像苏词那样倾笔于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而是侧重于史实的濡染。孙权和刘裕都是在京口建功立业,令人仰慕。下阕写了两人。刘义隆急于求成,仓促北伐,结果只落得个“仓皇北顾”的下场。词笔沉重地追述了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悼古以讽今,告诫当政者谨慎用兵,免蹈前车之辙。廉颇渴望为国出力却报国无门,词人以之自比,倾吐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