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 一年级下册音乐 第七课 同坐小竹排|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艺版 一年级下册音乐 第七课 同坐小竹排|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4-25 16:0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同坐小竹排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同坐小竹排》,让孩子在有趣的歌声中体会童年游戏的快乐,让孩子学会用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学唱时建立正确歌唱的意识,注重音准节奏的学习。
3.在歌曲学习中培养多声部歌唱的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重点
能够准确地唱好歌曲。
三、教学难点
歌曲中变化拍子的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节奏问好
1.采用三拍子和二拍子两种不同的节拍问好,同时手打拍子。
2.辨别两种问好在节拍上的不同。
3.复习变化拍子的歌谣《小蚂蚁搬大山》。
设计意图:直接进入变化拍子。
(二)学习歌曲
1.创设情境,聆听范唱
设计意图:了解壮族水乡的“竹排”。在不断的聆听中体验感受变化拍子为歌曲带来童趣。并为第一乐句加入句号,形成简单的二声部,为进一步学习多声部歌曲作铺垫。
2.随音乐动作参与表现
(1)加入声势动作拍手、拍髖骨。体验歌曲中不同的拍子。
(2)加入划船的动作,感受两种拍子不同的韵律感。
3.加入号子表现歌曲(教师编创)
(1)练习演唱号子音乐
(2)教师唱第一句旋律,学生们唱衬词,形成伴唱形式的二声部。(注意引导学生演唱号子的同时还要倾听老师演唱的旋律声部,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
4.学习第二乐句
(1)读歌词。结合划船的动作说出二拍子的歌词
(2)学唱旋律。教师直接教唱第二乐句旋律,加上划船的动作。最后一个音把拍唱满
(3)演唱第二乐句。引导学生把最后一个字的拍子唱得饱满。可做两种处理,一做渐弱处理,表示小竹排渐渐地走远了;二做强收,表示小竹排到岸了。教师采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两种处理方式产生的不同艺术效果。
设计意图:从号子介入直接进入第二乐句的学习,有利于孩子们对衬词的理解;采用对比的手法对最后一个字进行处理,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
5.学习第一乐句。
(1)找出旋律骨干音,进行准确歌唱练习,运用柯尔文手势辅助音准。
(2)引导学生自主学唱旋律。
(3)演唱歌曲第一乐句。告诉学生“蟹”在壮族方言中的读音。引导学生把第一乐句唱得怡然自得,感受慢慢划着小竹排,和水中小螃蟹嬉戏,赏着岸边美丽风景的情绪。
(三)完整表现歌曲
1.教师用钢琴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在第一乐句加入号子声,并用划船的动作参与表现。
2.加入打击乐器。(打击乐器不宜多加,有一两样即可,引导学生注意聆听打击乐器伴奏的效果。)
设计意图:能够比较完美地表现歌曲,逐步加入“号子”、“动作”、“打击乐器”等手法,使歌曲的表现达到高潮。
(四)对学生的音准练习进行反馈练习
1.模唱五个小片段。
2.教师唱谱,学生唱词。
3.教师唱词,学生唱谱(打乱顺序)。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唱出唱名。
设计意图:在音乐的学习上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准确歌唱,音准、节奏准是最基础的技能练习。所以本课歌曲学会后,对于准确歌唱有一个小小的反馈练习。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同坐小竹排,浏览了壮族人民的风光,壮乡的山美、水美、歌更美。不仅唱出了我们祖国的美丽风光,而且唱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