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1】中考历史三轮核心热点总动员 中外重大改革 学案+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1】中考历史三轮核心热点总动员 中外重大改革 学案+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25 21:54:5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六 中外重大改革学案
央行等4部门推出33条措施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海南日报海口4月9日讯(记者?王培琳)探索放宽个人跨境交易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海南企业首发上市、设立银行业准入事项快速通道……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共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海南自贸港建设。《意见》从提升人民币可兑换水平支持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完善海南金融市场体系、扩大海南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六个方面提出33条具体措施。《意见》的出台基本确立了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四梁八柱”,有助于弥补海南金融短板、夯实海南金融基础。
线索一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古代改革
商鞅变法
(1)概况: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2)影响: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封建地主阶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内容: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人贵族联姻等(2)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近代改革
洋务运动
(1)内容: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筹建了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2)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戊戌变法
(1)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2)影响: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现代改革
土地改革
(1)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剥削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大改造
(1)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
(1)农业:1978年底开始,首先在农村展开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经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3)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
(1)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影响
中国的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军事力量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线索二 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内容
影响
性质
古代改革
法兰克王国改革
不再像以前那样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形成
封建性质的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
(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管理(2)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1)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十分先进的国家管理体制,促进了日本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为其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近代改革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1)政治上,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2)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3)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4)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5)社会生活上,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彼得一世的统治下,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农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3)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4)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强兵富国,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现代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在经济上进行一些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开启了苏联改革的序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社会主义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加强,但并未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方面,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政治方面,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激化了苏联的社会矛盾,局势迅速失控,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续表
现代改革
罗斯福新政
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全国劳工关系法》;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与完善
卡德纳斯改革
(1)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2)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3)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4)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
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1.比较罗斯福新政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
背景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加剧了美国的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政治、经济危机
前提
资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
实质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目的
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的破坏
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巩固工农联盟
方式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侧重点
工业
农业
作用
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使苏俄(联)的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2.比较西方模式、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西方模式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所有制形式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3.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成功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改革立足国情,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改革措施行之有效,顺应了人民的愿望。
(4)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具有勇于探索、努力开拓、锐意进取、坚强不屈、与时俱进等优秀品质。
(5)解放思想,善于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和不同社会制度的优势和长处等。
4.回顾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谈谈你的认识。
(1)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尊重客观规律。
(2)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
(3)改革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
(4)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
(5)改革要善于学习、吸收别人先进的科技与文化。
(6)我们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锐意进取,不畏艰险。
(7)我们应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