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怜悯是人的天性 课件(45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2 怜悯是人的天性 课件(45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6 15:24:3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本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4.2
怜悯是人的天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卢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的相关背景。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
3.梳理文章论证的脉络,分析论证特点。
4.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秉持的价值观念,探究其人文价值。
【重点】
梳理文章论证的脉络,分析论证特点。
【难点】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秉持的价值观念,探究其人文价值。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课文,揣摩其语言和行文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驳论文,注重学习其中的驳论方法,掌握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提升论证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读赏鉴,深入探究,领会本文的主旨,提升人文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辨析其先进性和局限性,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学时间】共1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人之初,性本善”
,关于人性的底色的探讨,历来为哲学家、思想家们所热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怜悯是人的天性》领略卢梭的思想智慧。
二、了解作者(卢梭)
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人物评价
他能把疯狂的性格描绘得美丽端庄,把不规的行为涂上灿烂的色彩,他的言语就像眩眼的日光,使人的眼睛流下同情的泪水。
——英国诗人拜伦
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德国文学家歌德
三、写作背景
1743年,卢梭在威尼斯逗留时,就已经打算写一部关于政治制度的鸿篇大论。
1753年
,第戎学院公布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征文题目。卢梭应第戎学院的征文竞赛,撰写了他的论文《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后结集出版。《怜悯是人的天性》即节选自该部书。
四、常识积累
启蒙运动,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四、常识积累
解读标题
①“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②“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
五、新知讲解
1.读准字音
妨碍(ài)
汲汲(jí)
摒弃(bìng)
2.理解词语
(识记部分,进行造句,加强理解)
积累词语
设身处地
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混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明目张胆
睁开眼睛放开胆量做事。原意指有胆识,敢做敢为。后演变为无所顾忌,胆大妄为。
感同身受
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
充耳不闻
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理清文章结构(教师讲解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这篇文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哪里提出?
第二段后半部分提出的:“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一句话概括就是:怜悯是人的天性。
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特点?
先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第二段),再正面论证自己的观点(第三段)。
文章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开头一段阐述自然状态中人的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结尾总结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第一部分(第一段):引论,提出问题,阐述自然状态中人的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本论,分析问题,从批驳错误观点和展开正面论证的两个层面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四段),结论,解决问题,总结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其他分段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段落划分)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阐述自然状态中的人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
第二部分(第2-3段):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怜悯是人的天性。
第三部分(第4段):对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展开论证。
第四部分(第5段):论证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重点问题理解分析
1.《怜悯是人的天性》中,“怜悯是人的天性”有哪些含义请简要概括。
①怜悯就是人们所说的善意和友谊。
②怜悯就是设身处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
③怜悯是一种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的自然感情
2、怎样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怜悯心是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我们最应具备的禀性,在我们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之前就存在了。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就连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
②我们在看到同类遭受苦难时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怜悯心。这种怜悯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把打斗双方拉开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而不是哲学家。
③怜悯心让人们看到同类受难就出手帮助,即使自已处境再苦难也不会去危害比自己弱的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坏事。
3.如何理解“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这句话的含意?
这句话写出了怜悯心对人们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以“温柔的声音”来指怜悯心对人们的熏陶,写出怜悯心熏陶人们的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4、“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杨待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两句分别强调了什么?
第一句强调的是,人们怎么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是自爱心的体现,体现的是人们的自私心;第二句话强调的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怜悯心的体现,诗人善良的天性。
拓展探究
文章围绕“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核心论点,是怎样一步步展开论述的?
第一段引出接近中心论点的论题,作者首先从在自然状态中的人谈起,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话题的引出,为下文展开论述做好了准备。
第二、三、四段批驳“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梳理自的观点。
这一环节中,作者的论证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作为自己批驳的靶标,采用分析推演和归谬论证等方法,彻底驳倒“人天生是恶人”这一与自己观点相左的观点;第二个层次,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动物、残暴者尚有怜悯之心的事实,树立起自己的观点。
第五段指出“怜心”的作用。
作者指出,“怜悯心”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甚至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软化人的心灵
“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
最后,作者甚至将怜悯心上升到人类存亡的高度,来评价它的巨大作用。
卢梭和孟子都对人类的同情怜悯心做了深刻的阐发。孟子将怜悯心视为人性的重要善端,以及人的本质特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卢梭也说“怜悯心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是我们这样柔弱的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请试着比较两人观点的异同点。
相同点:
?
孟子与卢梭身为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思想家、教育家,两者的思想都不一而同地肯定人性善的主张。
在立论基础上,卢梭和孟子都是一样的,都是说人先天的道德属性是善的。卢梭从自然人的概念出发,认为人先天就有自爱心与怜悯心;孟子则提出“四端说”。
不同点:
二者在这个立论基础上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和结论是不同的。
孟子从“四端说”开始,强调“贤者能勿丧耳”。就是说人们只有谨守道德本性,通过自律的方式来维护善性;而国家则需要引导这种善性,通过教化来发扬善性、抑制恶性,即所谓“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卢梭尽管善性的发端和孟子差不多,但其衍生的理论却更像荀子的观念。他强调以善治权、以善扬善,强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限制来达到维护善性的目的。这就是《社会契约论》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类似荀子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环境决定论。这是一种他律道德。
简而言之,孟子由性善论发展出自律道德的观念,卢梭则由性善论发展出他律道德的观念。究其文化基因,前者反映出对人本身的积极信任,是中国传统人定胜天思想的延续;后者则反映出对人本身的不信任,是西方人由神造观念的发展。
论证方法
在论证方法上,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第二段用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来类比论证“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观点。
第二段结尾句,《蜜蜂的寓言》,作者描述的一个事例论证,证明“怜悯是人的天性”。
第三段举暴君苏拉和亚历山大的例子,除即使是这样的,残酷暴虐对伤害他人习以为常的人依然会像其他人一样受到悲剧的震撼,会对他人的痛苦起侧隐之心,从而进一步论证怜悯心,出于自然天性的观点。
第四段拿哲学家和野蛮人对比,将理智状态和自然状态分别作为自爱心压倒怜悯心和怜悯心,得到自然发挥的两种情况的具体表现,进一步论证怜悯心的存在,本身便是源于自然的天性。
驳论的方法
批驳论点
批驳论据
批驳论证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要驳倒对方,自然可以从议论文的三要素着手,或者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者采用迂回间接的方式,或者从对方的论据、论证入手,证明它的虚妄和荒唐,从而达到驳倒对方的目的。
驳论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他们都是如何进行反驳的?并归纳反驳的方法。
1.古人云:“知足常乐”。意思是说,一个人知道满足,他就会永远快乐。如果把这话理解为今天的青年在生活上知足,不作不切实际的追求倒也不错。但是要从对事业的追求上来理解,这话却是不对的。(直接反驳论点)
2.在《阿凡提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阿凡提头上缠着筐子般大小的散蓝在街上走。迎面走来了一个人,
看了散蓝便央求道:“可敬的学者,求您给我念念这封信吧!”
“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呀!”阿凡提叫道。
“您别客气了,您头上缠着那么大的散蓝,怎么会没有学问呢?”
阿凡提听了,顺手取下散蓝,戴在那个人头上,说道:“好,好!要是散蓝有学问,我给你戴上它,你自己念吧!”(归谬法)
3.《文学与出汗》中对方的观点是“文学当描写永久性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论据是“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人不这样,就都消灭了”。
“消灭了”的东西以后是不会有人再看到的,那么“现在的教授”又从何看见?又怎么能断定它描写的是什么呢?(批驳虚假论据)
驳论证
引证法
例证法
类比法
反证法
矛盾法
以谬制谬
古时候,一个名叫王戎的孩子与伙伴们在大路上玩耍,他们看到路旁树上结了许多李子,都蜂拥而上摘李子吃,唯有王戎没去摘,王戎断定:李子是苦的,根本不能吃。结果真如王戎所预料的,李子苦涩无比。于是伙伴们便好奇地问他:"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王戎说:"假如李子是甜的,能吃,那么早就被路人摘完了。树上怎么还会有李子呢?"(反证法)
六、文章主旨
本文在批评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的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七、布置作业
《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为“善”,两篇文章都涉及立身处世的原则问题。请联系文章,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
八、课后练习
某校举行辩论会,请根据正方的说法,写出反方的观点和理由。
正方:善意的谎言有碍诚信。善意的谎言归根结底还是谎言,就像褪去乞丐服穿上名牌西装仍然改变不了乞丐的身份一样,善意的谎言也不会因为戴上桂冠就摆脱了谎言的本质。谎言就意味着欺骗,欺骗就有碍诚信,这是铁的逻辑。善意的谎言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但是这种谎言一旦被戳穿,往往对对方的伤害会更深。无论何种谎言,都是与诚信相悖的。
反方:
答案:反方: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贫穷的母亲把仅有的饭菜留给儿女,同时隐瞒了自己还饿着肚子的事实,难道你能指责这位母亲“不诚信”吗?生活中善意的谎言随处可见,这种“谎言”是美丽的,它不是欺骗,不是居心叵测。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撒一些小谎的时候,谎言即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而且具有神奇的力量。这样的“谎言”让世界更有爱、有感动、有希望,怎么会与诚信相悖呢?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仿照漫画下的句式,再续写两句话,构成排比句,表达你对漫画体现出来的对“真正的高情商”的理解认识。
真正的高情商,不是精通套路和心机,而是替别人着想的善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真正的高情商,不是矫饰表情和态度,而是给他人帮助的真诚;
真正的高情商,不是空谈关心和同情,而是对弱者援手的本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5张PPT)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4.2
怜悯是人的天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卢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的相关背景。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
3.梳理文章论证的脉络,分析论证特点。
4.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秉持的价值观念,探究其人文价值。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课文,揣摩其语言和行文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驳论文,注重学习其中的驳论方法,掌握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提升论证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读赏鉴,深入探究,领会本文的主旨,提升人文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辨析其先进性和局限性,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新课导入
“人之初,性本善”
,关于人性的底色的探讨,历来为哲学家、思想家们所热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怜悯是人的天性》领略卢梭的思想智慧。
作者介绍
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作者介绍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人物评价
他能把疯狂的性格描绘得美丽端庄,把不规的行为涂上灿烂的色彩,他的言语就像眩眼的日光,使人的眼睛流下同情的泪水。
——英国诗人拜伦
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德国文学家歌德
写作背景
1743年,卢梭在威尼斯逗留时,就已经打算写一部关于政治制度的鸿篇大论。
1753年
,第戎学院公布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征文题目。卢梭应第戎学院的征文竞赛,撰写了他的论文《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后结集出版。《怜悯是人的天性》即节选自该部书。
常识积累
启蒙运动,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①“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②“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
解读标题
新知讲解
妨碍(ài)
汲汲(jí)
摒弃(bìng)
新知讲解
积累词语
设身处地
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混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明目张胆
睁开眼睛放开胆量做事。原意指有胆识,敢做敢为。后演变为无所顾忌,胆大妄为。
感同身受
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
充耳不闻
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理清文章结构
新知讲解
这篇文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哪里提出?
先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第二段),再正面论证自己的观点(第三段)。
第二段后半部分提出的:“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一句话概括就是:怜悯是人的天性。
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特点?
新知讲解
文章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第一部分(第一段):引论,提出问题,阐述自然状态中人的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本论,分析问题,从批驳错误观点和展开正面论证的两个层面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四段),结论,解决问题,总结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开头一段阐述自然状态中人的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结尾总结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归纳全文的结构层次:
新知讲解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阐述自然状态中的人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
第二部分(第2-3段):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怜悯是人的天性。
第三部分(第4段):对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展开论证。
第四部分(第5段):论证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其他分段展示
重点问题理解分析
1.《怜悯是人的天性》中,“怜悯是人的天性”有哪些含义请简要概括。
①怜悯就是人们所说的善意和友谊。
②怜悯就是设身处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
③怜悯是一种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的自然感情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2、怎样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怜悯心是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我们最应具备的禀性,在我们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之前就存在了。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就连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
②我们在看到同类遭受苦难时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怜悯心。这种怜悯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把打斗双方拉开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而不是哲学家。
③怜悯心让人们看到同类受难就出手帮助,即使自已处境再苦难也不会去危害比自己弱的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坏事。
新知讲解
这句话写出了怜悯心对人们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以“温柔的声音”来指怜悯心对人们的熏陶,写出怜悯心熏陶人们的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3.如何理解“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这句话的含意?
新知讲解
4、“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杨待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两句分别强调了什么?
第一句强调的是,人们怎么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是自爱心的体现,体现的是人们的自私心;第二句话强调的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怜悯心的体现,诗人善良的天性。
拓展探究
新知讲解
文章围绕“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核心论点,是怎样一步步展开论述的?
第一段引出接近中心论点的论题,作者首先从在自然状态中的人谈起,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话题的引出,为下文展开论述做好了准备。
第二、三、四段批驳“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梳理自的观点。
这一环节中,作者的论证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作为自己批驳的靶标,采用分析推演和归谬论证等方法,彻底驳倒“人天生是恶人”这一与自己观点相左的观点;第二个层次,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动物、残暴者尚有怜悯之心的事实,树立起自己的观点。
新知讲解
第五段指出“怜心”的作用。
作者指出,“怜悯心”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甚至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软化人的心灵
“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
最后,作者甚至将怜悯心上升到人类存亡的高度,来评价它的巨大作用。
文章围绕“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核心论点,是怎样一步步展开论述的?
卢梭和孟子都对人类的同情怜悯心做了深刻的阐发。孟子将怜悯心视为人性的重要善端,以及人的本质特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卢梭也说“怜悯心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是我们这样柔弱的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请试着比较两人观点的异同点。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相同点:
?
孟子与卢梭身为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思想家、教育家,两者的思想都不一而同地肯定人性善的主张。
在立论基础上,卢梭和孟子都是一样的,都是说人先天的道德属性是善的。卢梭从自然人的概念出发,认为人先天就有自爱心与怜悯心;孟子则提出“四端说”。
新知讲解
不同点:二者在这个立论基础上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和结论是不同的。
孟子从“四端说”开始,强调“贤者能勿丧耳”。就是说人们只有谨守道德本性,通过自律的方式来维护善性;而国家则需要引导这种善性,通过教化来发扬善性、抑制恶性,即所谓“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卢梭尽管善性的发端和孟子差不多,但其衍生的理论却更像荀子的观念。他强调以善治权、以善扬善,强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限制来达到维护善性的目的。这就是《社会契约论》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类似荀子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环境决定论。这是一种他律道德。
新知讲解
简而言之,孟子由性善论发展出自律道德的观念,卢梭则由性善论发展出他律道德的观念。究其文化基因,前者反映出对人本身的积极信任,是中国传统人定胜天思想的延续;后者则反映出对人本身的不信任,是西方人由神造观念的发展。
论证方法
新知讲解
在论证方法上,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第二段用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来类比论证“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观点。
第二段结尾句,《蜜蜂的寓言》,作者描述的一个事例论证,证明“怜悯是人的天性”。
新知讲解
第三段举暴君苏拉和亚历山大的例子,除即使是这样的,残酷暴虐对伤害他人习以为常的人依然会像其他人一样受到悲剧的震撼,会对他人的痛苦起侧隐之心,从而进一步论证怜悯心,出于自然天性的观点。
第四段拿哲学家和野蛮人对比,将理智状态和自然状态分别作为自爱心压倒怜悯心和怜悯心,得到自然发挥的两种情况的具体表现,进一步论证怜悯心的存在,本身便是源于自然的天性。
新知讲解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要驳倒对方,自然可以从议论文的三要素着手,或者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者采用迂回间接的方式,或者从对方的论据、论证入手,证明它的虚妄和荒唐,从而达到驳倒对方的目的。
驳论的方法
批驳论点
批驳论据
批驳论证
新知讲解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他们都是如何进行反驳的?并归纳反驳的方法。
驳论点
古人云:“知足常乐”。意思是说,一个人知道满足,他就会永远快乐。如果把这话理解为今天的青年在生活上知足,不作不切实际的追求倒也不错。但是要从对事业的追求上来理解,这话却是不对的。
直接反驳论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他们都是如何进行反驳的?并归纳反驳的方法。
在《阿凡提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阿凡提头上缠着筐子般大小的散蓝在街上走。迎面走来了一个人,
看了散蓝便央求道:“可敬的学者,求您给我念念这封信吧!”
“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呀!”阿凡提叫道。
“您别客气了,您头上缠着那么大的散蓝,怎么会没有学问呢?”
阿凡提听了,顺手取下散蓝,戴在那个人头上,说道:“好,好!要是散蓝有学问,我给你戴上它,你自己念吧!”
驳论点
新知讲解
归谬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他们都是如何进行反驳的?并归纳反驳的方法。
驳论据
《文学与出汗》中对方的观点是“文学当描写永久性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论据是“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人不这样,就都消灭了”。
“消灭了”的东西以后是不会有人再看到的,那么“现在的教授”又从何看见?又怎么能断定它描写的是什么呢?
新知讲解
批驳虚假论据
新知讲解
反证法
矛盾法
以谬制谬
引证法
例证法
类比法
驳论证
新知讲解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他们都是如何进行反驳的?并归纳反驳的方法。
驳论证
古时候,一个名叫王戎的孩子与伙伴们在大路上玩耍,他们看到路旁树上结了许多李子,都蜂拥而上摘李子吃,唯有王戎没去摘,王戎断定:李子是苦的,根本不能吃。结果真如王戎所预料的,李子苦涩无比。于是伙伴们便好奇地问他:"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王戎说:"假如李子是甜的,能吃,那么早就被路人摘完了。树上怎么还会有李子呢?"
反证法
文章主旨
本文在批评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的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布置作业
《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为“善”,两篇文章都涉及立身处世的原则问题。请联系文章,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
课后练习
某校举行辩论会,请根据正方的说法,写出反方的观点和理由。
正方:善意的谎言有碍诚信。善意的谎言归根结底还是谎言,就像褪去乞丐服穿上名牌西装仍然改变不了乞丐的身份一样,善意的谎言也不会因为戴上桂冠就摆脱了谎言的本质。谎言就意味着欺骗,欺骗就有碍诚信,这是铁的逻辑。善意的谎言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但是这种谎言一旦被戳穿,往往对对方的伤害会更深。无论何种谎言,都是与诚信相悖的。
反方:
反方: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贫穷的母亲把仅有的饭菜留给儿女,同时隐瞒了自己还饿着肚子的事实,难道你能指责这位母亲“不诚信”吗?生活中善意的谎言随处可见,这种“谎言”是美丽的,它不是欺骗,不是居心叵测。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撒一些小谎的时候,谎言即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而且具有神奇的力量。这样的“谎言”让世界更有爱、有感动、有希望,怎么会与诚信相悖呢?
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仿照漫画下的句式,再续写两句话,构成排比句,表达你对漫画体现出来的对“真正的高情商”的理解认识。
真正的高情商,不是精通套路和心机,而是替别人着想的善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答案:
真正的高情商,不是矫饰表情和态度,而是给他人帮助的真诚;
真正的高情商,不是空谈关心和同情,而是对弱者援手的本能。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