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瓦尔登湖》ppt课件+教案+音频朗读(人教版语文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瓦尔登湖》ppt课件+教案+音频朗读(人教版语文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03 14:44:02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瓦尔登湖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珍惜和对宁静恬淡生活的追求。
2、学习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3、探讨本文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大自然、生活和现代文明的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2、难点: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学设想:
本课重在景色描写,较易理解。故在介绍作者、布置生字词以后,将全课内容设计为一套阅读练习题,由学生自读课文后独立完成,最后再由教师评讲,再阅读有关评价文章。这样作,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题能力。
作者作品情况
梭罗生前,只出版了两本书。1849年自费出版了《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这书是他在瓦尔登湖边的木屋里著写的,内容是哥儿俩在两条河上旅行的一星期中,大段大段议论文史哲和宗教等等。虽精雕细刻,却晦涩难懂,没有引起什么反响。
他一生所写的39卷手稿,是他的日记或日志,其中记录着他的观察、思维、理想和信念。他在世时的,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他去世后己收集、整理好,出版了的计有《旅行散记》(1863年)、《缅因森林》(1864年)、《科德角》(1865年)三种。他的全集出版有《梭罗文集》,有1906年的和1971年的两种版本。此外是他的日记,有《梭罗:一个作家的日记》、《梭罗日记》两卷本、《梭罗日记之心》的精选本等。
《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是19世纪美国文学非小说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 《瓦尔登湖》在当时便具有了巨大的诱惑力,那几年里,梭罗的仿效者究竟有多少难以计数,他们引退林中,在瓦尔登湖畔建造茅舍,成为美国风行一时的时尚。
作家乔治 艾略特称“《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向往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澄净和清新的空气。梭罗的《瓦尔登湖》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阅读亨利 梭罗的《瓦尔登湖》,仿佛置身于瓦尔登湖畔,为那美妙的湖光山色所陶醉。瓦尔登湖的四季风景、黎明傍晚、阳光雨丝、游船鱼虾、树木花草、飞鸟走兽,还有那个特立独行离群索居的年轻人的身影,以及他那宁静的心境,恬静的生活,智慧的思想,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读者。
1、本课划分层次有以下几种划法, 正确的为哪种 并写出各部分大意。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2、瓦尔登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请用书中的词来概括。
3、课文中说,瓦尔登湖同时具有两种颜色,这是哪两种?
4、哪一段文字详细描写了宁静的瓦尔登湖变化莫测的颜色?
5、作者写钓狗鱼这件事,是为了什么?
6、第六自然段的描写突出了瓦尔登湖的什么特色?请用此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自测题
《瓦尔登湖》把湖水的颜色变化描写得十分细致而有趣。“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青山绿水,各有其美。只要你用心观察和感受,与自然融为一体,你就会从大自然的声、形、色、味中领略到无穷意蕴。
我们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明净无尘,悠然自得的心境。因为只有在心无杂念而于大自然融为一体时,从可能静观到如此细微的变化。作者之心与自然之物交融,正所谓“不知何物为我,何者为物” 。
朗读欣赏第3段
朗读欣赏第7段
理解第3句的意思:“大概陆陆续续有不少部落在湖边饮用过湖水,连连赞叹不已并测试它的深邃,接着又随着世事的更替,一个又一个消失了,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一个春天也没漏掉!”
是什么“消失了?
作者为何提及夏娃和亚当被赶出伊甸园的事?
讨论
与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或者徐迟的《黄山记》进行比较,三位作者对自然的态度有何不同?你更欣赏谁的态度?为什么?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梭罗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真实的“世外桃源”意境,但却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博大、深刻、积极得多,让人体会到一股向上的精神,体悟到生命的意义,也对美与宁静、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有了一种真切而深切的体味。
现代人无休止地扩张对于物欲的占有,贪婪地榨取文明的禁果,孰不知那貌似永久乐园的城市,正是埋葬我们自己的坟墓。
而梭罗以他古老的生活方式告诉世人,将自己融于自然,我们心灵就会像青苔一样恢复滋润,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而又不苍白。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这样一部混沌现实中难以寻觅的一块圣洁之地,是一个心灵的憩园,上一束精神世界的强光。他使我们走入了一个重返人性、塑立人格的精神世界。 个人是渺小的,毫不足道的,然而,精神的力量却是无边的.......
敬畏自然
返璞归真
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说:《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多媒体显示:
① “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了,怎能望鸣禽歌唱?——温和的批判
② “哪里去找啊,找这个国家的武士,摩尔大厅的摩尔人,到名叫‘深割’最深创伤的地方去掷出复仇的投枪,刺入这傲慢的肋骨之间?”——痛斥
小结:作者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
歌颂瓦尔登湖,歌颂大自然。
理 表达生活态度,对人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
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
(3)总结:作者把景、情、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歌颂瓦尔登湖,歌颂大自然,表达生活态度,对人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批判。
问题探究
徐迟《〈瓦尔登湖〉译序》一文中说:“(它)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作者在文中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你怎样评价这篇“静静”的文章中所蕴涵的一颗现代人“不平静”的心?这样一部远离人间烟火的作品,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而经久的魅力?
参考资料:
《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是当代西方被广泛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之一。
在作者看来,瓦尔登湖被当作纯洁、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力的象征,人类能像瓦尔登湖一样的贤者少之又少。
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的本性被压抑、扭曲,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当人返回大自然时,仿佛回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能发现人的最初的本性。但这种发现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各不相同,由于社会的熏陶感染、改造影响,有些人较多地失去人类可贵的本性,有些人则较多地保存了这种本性。
梭罗的这本书近年在西方世界更获得重视。严重污染使人们又向往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澄净的清新空气。梭罗能从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这些生活之必需出发,以经济作为本书的开篇,他崇尚实践,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瓦尔登湖》教案
一、教学设想:
本课重在景色描写,较易理解。故在介绍作者、布置生字词以后,将全课内容设计为一套阅读练习题,由学生自读课文后独立完成,最后再由教师评讲,再阅读有关评价文章。这样作,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珍惜和对宁静恬淡生活的追求。
2、学习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3、探讨本文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大自然、生活和现代文明的看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2、难点:作者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作品
梭罗(1817——1862)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散文家,文豪爱默生、霍桑等的朋友,超验主义(强调直觉作用,对纯朴的农村生活、丰富深邃的大自然、荒芜人烟的旷野丛林一往情深)的中心人物之一。
梭罗生性独立高洁,一生憎恶强暴不公,同情贫苦大众。他与孤僻结伴,常常是一个人。1845-1847年隐居山林,1854出版了《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一部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充满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个先觉者的超人智慧。梭罗在大学毕业后所写的第一篇日记中写道:“如果要孤独,我必须要逃避现在——我自己当心。在罗马皇帝的明镜大殿里我怎么能独特得起来呢?我宁可找一个阁楼。在那里是蜘蛛也不受干扰的,更不用打扫地板了,也用不到一堆堆地堆放柴火。”这样一种寻求孤独、在孤独中思索的观念贯穿了梭罗的一生。
梭罗1862年因患肺病病逝,终年仅44岁,《瓦尔登湖》是他的第二本书。
二、生字词:
深邃(suì) 终年不涸(hé) 俯瞰(kàn) 蜿蜒(wānyán)曲折
寒光熠熠(yì) 糅(róu)进 晶莹清澈(chè) 一泓(hóng)湖水
凿(záo)水 菖(chāng)蒲 璀(cuǐ)璨(càn)[]
三、集体朗读课文。
四、文本解读
本文描写了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抒发了作者观景时的丰富感受,表达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破坏的痛心。
解读本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写景方面,一是抒情、议论方面,一是叙事方面(讲述与瓦尔登有关的传说故事和眼前发生的事)。
1、提出问题:
①梭罗在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生物)?这些景物(生物)有什么样的特点?那些动词可以体现出鲈鱼的特征?(这些问题试图让学生通过寻找景物,从而熟悉全文的内容——C组)
②文中又是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对瓦尔登湖的热爱之情的?(这些问题试图让学生寻找出夹在景物描写中的抒情句子,从而让学生掌握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B组)
③作者在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的基础上,又做哪些深刻的思考?你怎样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又怎样评价这篇“静静”的文章中所蕴涵的一颗现代人“不平静”的心?(这些问题试图让学生在掌握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把景、情、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写作技巧,学会评价和探讨作者对大自然、人生和现代文明的看法——A组)
2、讨论问题:
(1)梭罗在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生物)?这些景物(生物)有什么样的特点?那些动词可以体现出鲈鱼的特征?(这些问题试图让学生通过寻找景物,从而熟悉全文的内容——C组)
让学生熟读课文第1—4自然段,在“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第1—3自然段)和“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第4自然段)中分别找出作者对景物(生物)的细腻描写的句子,明确作者写了哪些景物(生物),并指出这些景物(生物)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多媒体显示):

“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
①远观全景:“它象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
②近观小景:“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经冷却,但是还没有凝结,而其中连少数尘垢也还是纯洁而美丽的,像玻璃中的细眼”。(比喻)
小生命的自由欢快的活动:
燕子低空汆水[]
掠水虫带水生长
鸭子整理羽毛
鱼儿在空中画出圆弧线
鱼儿捉虫子
水蝎在水面滑行……[]
水的波痕
水的旋涡等。[]
“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
小鲈鱼的嬉戏场面[]
环境:
湖面——“出奇地平静”,“反映出了四周小山的十一月的阴暗颜色”[]
湖水——“这样透明、似乎无底”
鲈鱼:
数量——“成亿万”
身长——五英寸或三英寸
身色——是“华丽的铜色”
动作——是“盘旋、飞翔”,有时“跳跃得比以前高,半条鱼身已跳出水面”
精彩语句鉴赏
① “我好象坐了轻气球而漂浮在空中,鲈鱼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盘旋、飞翔,仿佛他们成了一群飞鸟,就在我所处的高度下,或做或有地飞绕;它们的鳍,像帆一样,饱满地张挂着。”
② “有时候那被它们激荡的水波,好像有一阵微风吹过,或者像有一阵温和的小雨点落下。”
③ “它们惊慌起来,突然尾巴横扫,激起水花,好像有人用一根毛刷般的树鞭挞了水波,立刻他们都躲到深水底下去了。”
——有声有色,形象感非常强。
总结:作者在这几个自然段里总体介绍瓦尔登湖及其特点,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美丽多变的色彩,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的清澈洁净,通过对湖中小生命的描绘,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文中又是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对瓦尔登湖的热爱之情的?(这些问题试图让学生寻找出夹在景物描写中的抒情句子,从而让学生掌握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B组)
让学生熟读课文第1—4自然段,找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多媒体显示):

在写景的同时抒发情感:
“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比喻)
在写到“梭鱼或银鱼在捕捉一个虫子”时感慨道:“真是神奇,这简简单单的一件事,却可以这么精巧地显现。”(欣喜、喜悦)
“这是何等愉快的事啊!”
“湖的现象是何等的和平啊!”
“又能引出何等的甜蜜的回音来啊!”
“再没有什么像这一个躺卧在大地表面的湖沼这样美,这样纯洁,同时又这样大。”
(直抒胸臆:抒发对瓦尔登湖的热爱)
……
总结:作者直抒胸臆,点到为止,不事铺陈,情景交融,相与为一,是景物增添了情的色彩、情的光辉。
五、布置课后作业
1、作者在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的基础上,又做哪些深刻的思考?你怎样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又怎样评价这篇“静静”的文章中所蕴涵的一颗现代人“不平静”的心?
2、见《瓦尔登湖》课后分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检查课后练习
三、解读课文第5—8自然段
(1)提出问题:
作者在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的基础上,又做哪些深刻的思考?你怎样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些问题试图让学生在掌握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把景、情、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写作技巧,学会评价和探讨作者对大自然、人生和现代文明的看法——A组)
(2)讨论问题:
让学生熟读课文第5—8自然段,找出作者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体会,教师加以引导。[]
多媒体显示:

“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的圣洁的水。”
“也许只有瓦尔登湖坚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
“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 (把湖作为衡量人的优劣高下的一个尺度)
“它永远年轻。”——湖的崇高
小结:作者歌颂瓦尔登湖,歌颂大自然。
多媒体显示:
① “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业,它的产量也是最丰富的。我这样偷闲地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这我也一点耳也不后悔。” —— 懒散却合理性的生活态度。
② “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瓦尔登湖是作者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创作激情产生的源泉。
小结:作者表达生活态度,对人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
多媒体显示:
① “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了,怎能望鸣禽歌唱?——温和的批判
② “哪里去找啊,找这个国家的武士,摩尔大厅的摩尔人,到名叫‘深割’最深创伤的地方去掷出复仇的投枪,刺入这傲慢的肋骨之间?”——痛斥
小结:作者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
歌颂瓦尔登湖,歌颂大自然。
理 表达生活态度,对人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
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
(3)总结:作者把景、情、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歌颂瓦尔登湖,歌颂大自然,表达生活态度,对人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批判。
四、问题探究
徐迟《〈瓦尔登湖〉译序》一文中说:“(它)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作者在文中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你怎样评价这篇“静静”的文章中所蕴涵的一颗现代人“不平静”的心?这样一部远离人间烟火的作品,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而经久的魅力?
参考资料:
《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是当代西方被广泛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之一。
在作者看来,瓦尔登湖被当作纯洁、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力的象征,人类能像瓦尔登湖一样的贤者少之又少。
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的本性被压抑、扭曲,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当人返回大自然时,仿佛回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能发现人的最初的本性。但这种发现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各不相同,由于社会的熏陶感染、改造影响,有些人较多地失去人类可贵的本性,有些人则较多地保存了这种本性。
梭罗的这本书近年在西方世界更获得重视。严重污染使人们又向往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澄净的清新空气。梭罗能从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这些生活之必需出发,以经济作为本书的开篇,他崇尚实践,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