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窥(kuī)探
顾忌(jì)
嫉(jì)妒
B.弥(mí)漫
黑鹂(lì)
扇(shān)动
C.频(pín)繁
忧郁(yù)
融(róng)化
D.黎(lí)明
收割(gé)
邀(yāo)请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孜孜不倦 天姿聪颖 滥加粗暴
B.文采藻饰 读书费时 纵观统筹
C.明辨是非 高谈阔论 仔细揣磨
D.开券有益 独到见解 豁然贯通
3.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
B.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攘着发出邀请。
C.单调枯躁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D.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廖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4.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 )(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大雁唱着欢快的歌声向南飞去。
B.猎枪像箭一样射向大雁。
C.一群大雁往南飞,寻找它们梦中的天堂。
D.花鼠从窝里跑出来晒太阳,遇到了猛烈刮着的暴风雪。
6.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下列句子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会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B.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C.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D.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
7.一位自尊心极强的同学做错了某件事,建议他去道歉,可以这样说( )(2分)
A.这件事你错了,该找人赔礼道歉去!
B.这事咱们也有不对,最好还是去向人家说清楚。
C.这事你难道没做错吗?赶快去认错!
D.这事你是确确实实做错了,还不去认错?
8.下列句序被打乱,按正确的语序排列无误的一项是( )(2分)
(1)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3)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4)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5)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6)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7)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8)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A.(2)(6)(1)(8)(4)(7)(5)(3)
B.(2)(6)(8)(1)(4)(5)(7)(3)
C.(6)(2)(4)(7)(1)(8)(5)(3)
D.(6)(2)(8)(1)(5)(4)(3)(7)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冬天似乎总是充满了灰白色的雾霭,天地也都缄默起来。大大小小的生灵,或休眠,或南飞。蓄积着力量,等候那春日的暖流。待万物苏xǐnɡ,鸟雀归来,空气中又迷漫起生命的活力。这算是又一个四季的轮回。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雾霭
缄默
苏xǐng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2分)
(3)“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三个意思,文中“蓄积”的“蓄”意思应为
(2分)
A.储存,积蓄 B.留着而不去掉
C.心里藏着,暗中存有
(4)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2分)
二、阅读理解(20分)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0-13题,共10分。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0.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④段中的加点词“一定”的表达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决定物供现象来的四个因素,作者为什么要先说纬度,再说经度、高下的差异,最后说古今的差异?请从说明順序的角度作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3月26日是玲玲的生曰,远在大连和北京的两个姐姐都在微信上发来电子货卡表示祝
贺,令玲玲惊讶的是照片上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开得正盛,可是在气候宜人的大连这两种花却未开放,你能结合选文内容解答玲玲的疑惑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回答15-18题,共10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4.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①遂至承天寺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余告之故
1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过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1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18.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理解(25分)
(一)阅读文章,完成19—23题,共10分。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
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体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3、4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减)
19.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朗读第②段,指出动物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③段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者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④⑤两段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24-27题,共15分。
不动笔墨不读书
①书是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好读书还必须会读书,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读书呢?古今中外很多学者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写出了一篇篇文章。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③“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大量阅读的同时,按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动笔不断,一部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止观录》,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都是“边动笔墨边读书”结出的累累硕果。
④“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金圣叹精于批注,他在读书时将精辟的见解写在字里行间、书眉页脚,对后人阅读原著有莫大的帮助。他在读《水浒传》时所写的批注入情入理,深刻而独到,为我们鉴赏《水浒传》打开了一扇天窗那些绛色的批文虽隐于原文旁侧,却犹如缀在锦缎上的红宝石,熠熠生辉!还有朱熹批注的《大学》、《诗经》,毛氏批注的《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无不给后世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财富,成为了我们精神的食粮,智慧的营养。
⑤然而,“动笔墨”也不能随心所欲。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做定期反思,总结修正。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作品精髓,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修养,增长才干。
⑥总之,“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建造自己学业大厦的良方,它能让读者更深入地领会书中的真谛,让书香飘得更远。
(选文有删改)
24.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哪三方面进行论证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2分)
27.阅读全文,回答面两个问题。(4分)
①请写出顾炎武“动笔墨”的三种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读书“动笔墨”需要注意哪两方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0分)?
28.有人说,朋友不是那个你随便和他说声“嗨”的人。朋友是一个可以给你依靠着
嚎哭的肩膀,是一口你放心把内心的痛苦往里倾注的井,是一排令你热情高涨的巨浪,是一双把你从黑暗和绝望中拉出来的手……你交过朋友吗?你从朋友那里得到过教益吗?你怎样看待朋友间的情谊?请以“朋友”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①可以记叙你交友的过程,可以讲述朋友间感人的故事,也可以抒写对朋友的期盼,还可以谈你的认识。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②定要写真情实感,不可胡编乱造。
③写须工整,文面要整洁。
参考答案
1.C
2.B
3.A
4.D?
5.C
6.A
7.B
8.A
9.(1)(ǎi)
(jiān)
(醒)
(2)“迷漫”“弥漫”
(3)A
(4)拟人
10.“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1.选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或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所以先说;经度次之,放到第二位;高下差异又次之,放到第三位;古今差异影响最小,所以最后说。呙外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是时间因素,这都是按照逻辑顺序安排的,条理淸晰。(意思对即可)((2分)
12.作比较。这段文字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曰期与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作对比,突出强调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这个因素。(意思对即可)
13.因为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维度的内陆,冬天暖和,春天反而寒冷;大连属于沿海地区,它的春天来临要比内陆迟若干天,所以北京的连翅和榆叶梅要比大连开放的早。
14.①遂:于是,就 ②相与:一同,共同
③故:缘故,原因
15.B
16.①(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②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17.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8.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
19.点明说明对象,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0.生命体征水平极低,新陈代谢速率非常缓慢。
21.不能。如删去“几乎”,表达过于绝对,不符合普通箱龟冬眠时的实际情况。“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22.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具体说明哺乳动物的寿命不一定和体型相关,还和冬眠有关。
23.①冬眠由遗传基因决定。②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③有一种猴子能冬眠。④人类与猴子基因相似性很高。
24.(2分)不动笔墨不读书
25.(3分)“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
26.(2分)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27.(5分)①摘录
编写
增改
②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做定期反思,总结修正。
28.略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