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归省xǐng
不惮dàn
撺掇chuàn
蕴藻yùn
B.恬静tián
晦暗huì
冗杂rǒng
戛然jiá
C.羯鼓jié
铮铮zhèn
花坞wù
霍然huà
D.戏谑xuè
粗犷kuàng
作孽niè
屈从qū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绝壁
膝盖
脑怒
欺侮
B.困惑
挑剔
胆祛
委曲
C.叛徒
诚肯
鉴别
宛转
D.惊异
鞠躬
奖励
家眷
3.下列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一百年了。
B.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C.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D.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________,________,使我的心也________,然而又________起来,觉得要和他________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A.悠扬
宛转
愉快
自失
消失
B.宛转
悠扬
沉静
自失
弥散
C.悠扬
宛转
沉静
自失
消失
D.宛转
悠扬
愉快
自失
弥散
5.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2分)
A.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B.我们认真倾听了他那慈祥的面容和感人的报告。
C.参加这次义务劳动的有工人、农民、解放军、学生、妇女和小孩。
D.气象小组的同学每天都在仔细地检查天气的变化。
6.依次填入下列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大干世界,千姿百态,物竟风流。鲁迅以
,诸葛亮以
,司马迁以
,文天祥以____……人生百态,百态人生,殊不知这“态”里透着人生的真谛,也折射着人生的价值。
①“铮铮忠骨”的姿态流芳千古
②“宁死不屈”的姿态彪炳史册
③“民族脊梁”的姿态长驻人间
④“忍辱负重”的姿态激励后人
A.①③④②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7.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拟人)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国内外大型展会成为柳州螺蛳粉拓展市场的重要舞台,实现产业化发展的柳州螺蛳粉正朝着百亿元“名小吃”的目标迈步前行。
B.我市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研发迈出了新步伐,跨上了新台阶,其中由广大消费者参与试驾的宝骏E100在大街小巷风头正健。
C.三江县林溪镇平岩村荣获2016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个获此荣誉的乡村。
D.柳江区挂牌成立,极大地拓展了柳州城市发展空间和城市布局,为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增添新的动力。
9.在班级举办的“面对困难,我们怎么办”的主题讨论会上,语文老师讲述了感动中国人物无臂钢琴师刘伟的故事,你的同学由此写了一段感想,但其中有一些错误,请你帮她修改。
【A】刘伟失去了有力的臂膀,但充足了前进的动力。命运不让他自由飞翔,他就给自己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B】听完刘伟的故事,我不禁心头一震:刘伟——这个用精彩成就人生,用顽强铸就不朽,正是我们的榜样。刘伟虽是残疾人,但他身残志坚,用顽强的毅力克服了许多正常人都无法克服的困难,难道我们
?
①【A】处画线句子“
”一词使用不当,应改为“
”。(3分)
②【B】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不得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3分)
③请在文末横线处补写语句,表达决心。(3分)
二、阅读理解(20分)
(一)阅读以下文段,回答10-13题,共9分。
①好一个安塞腰鼓!
②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③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④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⑤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⑥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10.“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使用,有何表达作用?(3分)
11.“好一个安塞腰鼓!”改为“安塞腰鼓好啊!”好不好?为什么?(3分)
12.第③段中运用了两个人称代词“你”,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3.联系上下文,说说以下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二)文言文阅读,回答14-18题,共11分。
帝置酒雒阳南宫
帝①置酒雒阳南宫,上②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③.填④国家,抚百姓,给饷馈⑤,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兵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⑥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群丞说服。
注释:①帝:指汉高祖刘邦。②上:尊指刘邦。③子房:张良字子房。刘邦的谋士。④填:通“镇”。⑤饷馈:军饷。⑥范增:项羽的谋士。
1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2分)
A.帝置酒雒阳南宫
置:安置,安排
B.因以与之
与:赐予
C.决胜于千里之外
于:到
D.项羽不然
然:这样
15.辨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与天下同其利与
选贤与能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1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原句: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②原句: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17.仔细阅读并思考文中的对话,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下面的问题。(2分)
①刘邦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是:
。
②项羽失天下的主要原因是:
。
18.文中刘邦在对话中用了三个“吾不如”,这说明了刘邦的一个什么特点?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你对这一点有什么看法?(2分)
三、课外阅读理解(25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19-22题,共13分。
又见南山
李汉荣
①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山里的月是我儿时看见的最慈祥的脸(仅次于外婆),山里春天早晨的风是最柔软的手(仅次于母亲)。山的身影是多么高大啊(仅次于毛主席),让我无限痴迷,无限崇敬。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入迷得像在做梦,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神奇,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但它们却能说出许多意思,这真是太有意思了。忽然书页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山一直围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书?其实它们站在书的外面,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山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么很好玩,要么很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但是山不说一句话,不说就不说吧,多少年多少年都不说,就是为了让人去说各种各样的话。我隐约觉得山是很有涵养的,像我外爷,外爷是个中医,很少说话,他说:“我开的药就是我说的话。”
②后来,就逃跑般地离开了山。也许山还记得我对它的埋怨:闭塞、贫困、愚昧,挡住了我的视线,使我看不见人生的莽原和思想的大海。
③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另一本书,我像书签一样浏览了许多语言;从一座城搬进另一座城,我像钥匙一样认识了许多锁子;从一栋楼爬上另一栋楼,我像门牌一样背诵了许多号码。然而,走出书,走出城,走下楼,我发现我什么也没有,尽管有时感到自己似乎拥有很多,学问呀,知识呀,信息呀,成就呀,名声呀,职称呀,职务呀,电脑呀,银行账户呀;股票呀、房子呀、车子呀、哥儿们呀、见闻呀,已经到来的金色中年呀,可以预见的安详晚年呀,无疾而终的圆满落日呀……
④可是,闭起眼睛一想,又真正觉得空荡荡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苍白的天花板,感到一种迫人的虚。
⑤城市只是一个投寄信件的邮箱,而我只是一个寄信人或收信人。寄完信或读完信,我就走了,而邮箱还挂在那里。说到底,人也是一封信,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却找不到投寄的地方。
⑥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身上邮戳重叠着邮戳,地址重叠着地址,日期重叠着日期,但是这封信却无处投递,就这样在模糊的邮路飘来荡去,直至失踪?
⑦这时候,我已经回到当年的小城。这时候我忽然看见我早年逃离的山——南山。
⑧它依然凝重,依然苍蓝,依然无言,不错,还是我祖先般的南山。
⑨但是,我心里很深的地方却被它触动了,被它闪电般照亮了。
⑩我何以感到认真走过的岁月却是空荡荡的虚?我何以成为一封无处投递的死信?是因为我遗忘了你吗,南山?
?这么多年,我真的像遗忘一堆石头一样遗忘了你吗,南山?
?而你依旧站在你地老天荒的沉默里,站在你崇高的孤独里。
?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我好像明白了,我当初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是这样吗,南山?
?我们在命运里走来走去,最终却回到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是这样吗,南山?
?一封盖满邮戳的信终于找到了投递的地址,它正在到达,它将被阅读,它同时也阅读它的阅读者,阅读一个伟大的旧址——南山。
?去而复返,又见南山,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山。
(
选自《李汉荣散文选集》,有删改)
19.不同时期的“我”对南山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①小时候:
②后来:
辗转多年后:
20.作者在第⑥段问“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使我变成死信”的原因。(2分)
2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3分)
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
22.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23-26题,共12分。
回家
徐风
①已近年关,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县城年味渐浓。火车的汽笛声频繁地响起。一条悠长的巷道里藏着几户人家。一座陈旧的小四合院里传来清脆的电话铃声。
②妈,再过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到家了,晚饭回家吃,一年没吃到您做的饭了,呵呵。
③你这孩子,咋突然就改主意了?不早讲,也好让妈提前高兴着,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
④不是想给您个惊喜吗,呵呵。
⑤好好好,妈这就准备去。苗苗奶奶放下电话,苗苗,你都听到了吧,你爸妈一会就到家喽,自己好好玩,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奶奶脸上的皱纹一下全舒展开了。
⑥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奶奶扶起被门槛绊倒的孙子,轻拍了下孙子的小脑瓜,乐呵呵跑进了厨房。
⑦就是,有钱没钱也得回家过年嘛。你们不记挂妈,不记挂苗苗,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呢。苗苗奶奶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恨不得手脚并用地忙活。一切准备就绪,额头上竟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瞅着还算丰盛的菜肴,关键都是儿子媳妇爱吃的,喜滋滋地擦了擦汗,又捶了几下腰,却并不急着点火。天寒地冻的,等着儿子媳妇回家边炒边吃。也就在此时她才忽然想起小孙子,好像老一会没听到动静了,心里不知咋的“咯噔”一下,边喊边出了厨房,无人应答。
⑧苗苗奶奶翻遍了满屋满院,犄角旮旯,仍不见小孙子人影,便心慌慌地跑出院子,挨家挨户寻找。邻居们都是一样的答案,她大声呼喊着追出巷子,来到街上,四下里飞速扫了一遍,眼里满是失望和惊恐。
⑨这个节骨眼上孙子要是出点啥事,这个年还咋过?我咋向他爸妈交代?老天爷啊!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⑩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
?咱这儿就巴掌大的地方,何况还报了警,他们很快就能把苗苗找到的。
?邻居们正在不住地安慰着精神几乎失控的苗苗奶奶,一阵急促的铃声骤然响起。
?真悬哪!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邻居们急忙把苗苗奶奶搀起来,问:咋了?到底说啥了?
?孩子在车站警务室呢!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
?咱咋就没想到呢?车站离这里不是很远。
?敢情这孩子是去接站了,等不及了。
?哎哟喂,你说这么点小孩,幸亏被警察发现了。
?麻烦你们帮我再守会家,我去把孩子弄回来。苗苗奶奶边说边往外走。
?让老刘守着,我们几个陪你一块去吧,天黑路滑的。几个热心的邻居前后撵了上去。
?工夫不大,一行人来到警务室。还未进门,苗苗奶奶就发现小孙子坐在沙发上伸着长长的舌头,正“吧唧吧唧”地舔着棒棒糖。
?苗苗奶奶气不打一处来,紧走几步,推门闯了进去,也忘了跟警察道谢,一把将苗苗从沙发上拖下来,抬手屁股上就一巴掌:你个小冤家,差点把奶奶吓死!
?奶奶不讲理,我又没做错事。反应过来的苗苗咧着嘴委屈地辩解。
?还没错呢?奶奶又举起巴掌。
?孩子毕竟小嘛,没丢就万幸了。邻居劝住苗苗奶奶。
?警察抱起苗苗,笑说:大娘,消消气,您往别处想想看,孩子今天这个举动是不是挺招人疼?他跟我们讲他爸爸电话里说给您一个惊喜,他也要给他爸妈一个惊喜呢。多乖,多懂事。
?苗苗奶奶瞅着警察怀里噘着嘴巴、抽抽噎噎的小孙子,忍不住老泪直流。
?此时,“呜﹣﹣呜﹣﹣”似是火车进站的汽笛响起,雪花也越发欢快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23.小说中哪些内容暗示了苗苗会去车站接爸妈?请简要回答。
(3分)
24.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3分)
①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②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25.小说两处写雪花,各有什么作用?(3分)
26.关于小说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3分)
第一种:表现苗苗一家感人至深的亲情。
第二种:体现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的人间温情。
第三种:反映留守家庭的生存现状,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四、作文(50分)?
俗话说的好,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一个微笑,一句问候,表达着相互的尊重;一声善意提醒,一次抬手相助,都传递着邻里的温情。当然,或许你是依山而居,傍水为邻,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一些别样的友邻也会给你带来温暖、慰藉和感动。
27.请你以“邻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②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⑤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B
2.D
3.D
4.B?
5.A
6.B
7.D
8.A
9.①【A】处画线句子“充足”一词使用不当,应改为“充满”。
②【B】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在“不朽”后加上“的人”。(不得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
③【示例】不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吗(符合情境即可)
二、(一)
10.多次使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且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安塞腰鼓”的雄壮美。
11.不能,因为原句赞叹的语气强烈,有尽情赞美之意,而改句只是一般的说好,表达效果远比不上原句好。
12.将黄土高原人格化,能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感情。充分表达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深情和眷恋。
13.用江南衬托黄土高原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二)
14.C
15.和;同“举”选拔;欣赏。
16.①安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粮道不断,这我比不上萧何。
②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才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
17.①能够重用人才、人尽其才,同时能够与天下人同享利益。
②嫉妒人才、怀疑人才,而不能重用人才。
18.说明刘邦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示例:做人首先要谦虚,要敢于承认自己不如人的地方,并且心胸开阔,能够重用人才,人尽其才,与天下人同享利益,这样就会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三、(一)
19.①小时候:(觉得南山慈祥、温柔、高大、有涵养)让“我”痴迷(热爱)和崇敬。
②后来:觉得南山闭塞、贫困、愚昧、阻碍“我”的发展,逃离了南山。
③辗转城市多年后:内心深处被南山触动,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更深刻地返回南山。
20.①忙碌的城市生活让“我”找不到方向;②内心感到空虚,没有归宿感;③遗忘了南山(忘记了精神的家园)。
21.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答出两种手法即给2分)。把南山比喻为祖先、哲人、先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山的沧桑、深沉(沉默)和崇高;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语言气势,强烈地表达对南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赋予南山人的情感,使南山人格化,更形象生动地写出南山的深沉(沉默)与睿智。
22.结构上:点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含蓄点出主旨。
内容上:①作者经历了城市生活的空虚后再见南山,对南山赋予自己的人生启迪有了深刻的认识。②认识到在那个曾经给予自己生命、养育自己成长的地方,才让“我”找到归宿感,找到精神的寄托地。(若答作者感悟到故乡才是精神寄托地,或又见南山感悟返璞归真、大自然等方言之成理皆可。)
(二)
23.时常念叨,一直想去看望爸妈;听到电话里爸妈要给奶奶惊喜的话;听说爸妈回家,他冲到了大门口;天天伸长脖子盼爸妈回家;奶奶到处找不到苗苗。
24.①因找不到孙子而惊恐害怕、万分自责的心理。
②得知孙子下落时如释重负而又后怕的心理。
25.第一处,交代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加深了奶奶的焦虑和恐慌。
第二处,渲染了轻松、欢快的气氛,衬托出找到苗苗、一家人即将团聚的愉悦心情。
26.示例:
①同意第一种说法。理由是小说多处描写了感人至深的亲情:苗苗奶奶精心准备儿子儿媳爱吃的菜肴;苗苗爸妈、苗苗都想给亲人惊喜;苗苗奶奶寻找孙子时焦虑、恐惧、自责、欣慰的心理变化。这些内容既有细腻的关爱,也有对家人的责任和承担,还有久别后急于见到亲人的心情。
②同意第二种说法。理由是文中有不少文字写邻居们在寻找苗苗过程中的热心表现,以及警察对苗苗的悉心照顾,这些都体现了人间处处有温情。
③同意第三种说法。理由是小说通过写苗苗爸妈即将回家时家里发生的故事,反映了留守家庭的生活现状:青壮年外出打工,家人聚少离多;老人小孩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
留守家庭成员对亲情的渴望。留守家庭的生活现状令人担忧,需要社会关注和思考。
27.略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