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弗学(fú)
男有分(fèn)
天下为公(wéi)
B.嘉肴(yáo)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己(wèi)
C.学学半(xiào)
选贤与能(jǔ)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D.兑命(yuè)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jīn)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选贤与能
遂与外人间隔
B.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外户而不闭
C.天下为公
不必为己
D.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外户而不闭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B.《兑命》曰“学学半”
C.选贤与能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其真/不知马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食之/不能尽其材
6.古诗文填空。(6分)
(1)《石壕吏》中
,
揭露了战争了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2)《卖炭翁》中体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艰难的句子是:“
,
”。
(3)《北冥有鱼》一文中,引用《齐谐》使用了两个夸大的数字展现大鹏“徙于南冥”起飞的广度和高度的句子是
,
。
7.综合性学习(9分)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礼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
【礼仪板报我设计】
(1)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请身为宣传委员的你设计三个版块名称。(3分)
①
②
③
【礼貌用语我知晓】
(2)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人横线。(3分)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讲座。
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①
(久违、久仰)大名!”
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
②
(莅临、光临)指导!”
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
③
(阅读、拜读)!”
①
②
③
【礼节习俗我评说】
(3)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20分)
(一)文言文阅读,回答10-13题,共10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策之不以其道
策:
②其真无马邪
其:
③臣闻古之君人
闻:
④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回答14-19题,共10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知其旨也
②然后能自强也
③学不可以已
④故木受绳则直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輮使之然也
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
则知明而行五过矣。
C.虽有嘉肴
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
;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2分)
16.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理解(25分)
(一)阅读文章,完成19—23题,共12分。
梯 子
周粲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九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了,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去一样,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边。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就开花。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但是儿子显然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然而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一……二……三!”
咬紧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扑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他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笑着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17.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和主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用文中的词语,填写出儿子表情变化的过程。(2分)
笑→
→
→笑
19.下面两个描写句的意思是什么?它们分别表现了儿子脸上怎样的神情?(4分)
①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为什么“比刚才还要疑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两个爸爸,两种教育,你赞赏哪一种?简要说说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24-28题,共13分。
又见鹭鸶
陈忠实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意地溜达。旱草和水草都已经蓬勃起来,河川里满眼都是盎然生机,野艾苦蒿薄荷和鱼腹草的气味混和着弥漫在空气里,风轻柔而又湿润。在桌椅间蜷窝了一天的四肢和绷紧的神经,渐渐舒展开来松弛开来。
②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生怕冲撞了它惊飞了它,便蹑手蹑脚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压抑着冲到唇边的惊叹。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③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足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
④于是,小河的这一方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时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对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⑤不见鹭鸶,少说也有20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水过河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A)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⑥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庆贺“指示”发表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贵族阶级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抑或是不屑于这一方地域上人类的愚蠢可笑拂尾而去?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鳏夫或寡妇悲怆遁逃?
⑦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B)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馋和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溯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⑨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宁可舍弃了一个美好的出活儿的早晨,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它们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2.文章第①段景物描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试从内容和结构上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章第⑧段“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这句话该怎么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3分)
我选
句,赏析:
四、作文(50分)?
26.根据下面的材料和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个小孩手拿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付出相应的劳动。”“那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又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呢?”“孩子,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5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
1.D
2.C
3.D
4.A?
5.B
6.
答案:(1)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2)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3)水击三千里
持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7.(1)答案示例:①礼貌用语大串联②礼节规矩我传承③礼仪知识我知晓④生活处处有礼仪⑤知书达理赢天下
评分标准:3分。每空1分,符合内容即可。
(2)①久仰②莅临③拜读
评分标准:3分。每空1分,
(3)答案示例:①我赞成。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帮其夹菜,正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觉亲切、温暖。②我不赞成。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觉得尴尬。
8.①鞭打
②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③听说
④用
9.C
10.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11.【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12.①甘美②勉励③停止④所以,因此
13.C
14.①《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②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15.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16.启示:“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进步。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就会慢慢发现一些不足,然后再学习,再提高,就会弥补以前的不足。
17.通过爸爸要儿子跳梯子的故事,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还是可信任的道理。
18.惊愕
疑惑
19.①描写儿子又黄又青的脸色。写出了儿子的惊恐神情。
②儿子的面色恢复红润,笑容灿烂。写出了儿子高兴的神
情。(意对即可)
20.原来只是奇怪,没有摔屁股;现在是感到困惑:爸爸为什么骗我?
21.示例:我赞赏后面的一种,后一个爸爸的教育让孩子看到是人性的善良美丽,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不会种上丑恶的想法。(意对即可)
22.写出了春天夜晚水边沙滩生机盎然、和谐优美的景象,渲染一种轻松自然的氛围,突出作者安闲的心情,为下文偶遇鹭鸶作铺垫。
23.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回忆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照应题目。
24.表明自己已明白再次遇见鹭鸶的机会很渺茫,但依然心甘情愿地等待,表达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之深。
25.示例:A句中“扑飞”是扑腾着翅膀飞翔的意思,既体现了鹭鸶的动作的灵巧轻盈,也表现出我又见到鹭鸶的激动兴奋心情。
B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
26.略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