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4课《聊斋志异》之《王六郎-从矛盾角度解读小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4课《聊斋志异》之《王六郎-从矛盾角度解读小说》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5 11:2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王六郎
——从矛盾角度解读小说
教学目标:
从矛盾的角度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
从比较的角度,探究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文本分析,体会矛盾冲突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法、对比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扫清文言语言障碍,初读小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生活中,矛盾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小说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是各种矛盾的集散地,因此,我们可以从矛盾角度解读小说,今天就让我们尝试着从矛盾的角度解读蒲松龄的《王六郎》。
检查预习
词语解释
分享一个故事
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渔夫和水鬼的故事。
渔夫与水鬼的交往经历哪些阶段? 相识——相知——相念
怎么相识的?
1、每夜,携酒河上,饮且渔。饮则酹地,祝云:“河中溺鬼得饮。”以为常。
渔夫 “饮则酹地”在情节中有什么作用?
渔夫“饮则酹地”可能出于恐惧,水鬼与渔夫是一对矛盾,渔夫每天要在水面上谋生,不能不对水鬼敬畏,因为这不仅关系着能否打到鱼,还关系着自己性命。我们知道古代人民大多还是相信鬼神的,《祝福》中展现的江南农村不就迷信鬼神的现象依然盛行吗?这里说明渔夫与水鬼实际上是一对矛盾。人鬼矛盾,渔夫采用祭奠的方式去化解,结果无意之举,却施恩于嗜酒的水鬼王六郎。一个祭酒,一个助渔,最终王六郎走出水域来到岸边与许氏相识。人鬼矛盾促使他们相识。这恰恰是故事的开端。
怎么成为知己的?
2、“果有妇人抱婴儿来,及河而堕。儿抛岸上,扬手掷足而啼。妇沉浮者屡矣,忽淋淋攀岸以出,藉地少息,抱儿径去。”
问其故。曰:“女子已相代矣;仆怜其抱中儿,代弟一人,遂残二命,故舍之。更代不知何期。或吾两人之缘未尽耶?”
王六郎救己与救人的抉择在情节上有何作用?
这里不仅是那位妇女的挣扎,更是王六郎痛苦的选择。投胎转世,代己一人,遂残二命。最终王六郎选择放弃难得的投胎转世的机会,而恰恰是这一放弃使渔夫认识到六郎的高义,故事进一步发展——相知。
离别之后,万分思念,打算前往探望,和谁发生了矛盾?怎么体现思念的?
3、妻笑曰:“此去数百里,即有其地,恐土偶不可以共语。”许不听,竟抵招远。
妻子反对,人神两隔,许氏依然探望,从情节角度看有何作用?
路途遥远是阻力,妻子不解是阻力,人神两隔是阻力,这一组组的矛盾摆在许氏眼前,渔夫何去何从?六郎殷殷叮嘱如在耳旁,六郎款款身影如在眼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况且真正的朋友怎么能够不守承诺重信义呢,许氏不听,竟抵招远。故事发展到高潮阶段——相念。
这些矛盾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小结:作者通过几个看似矛盾的情节把故事串联起来,矛盾在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阶段都起到推动作用。
认识一个水鬼
请画出表现王六郎形象特点的语句。 概括王六郎形象特点。(上黑板)
作者怎样刻画着一形象的?
为什么“他人渔,迄无所获,而许独满筐”?
加点词语是什么意思?
渔,打鱼;迄,终究。
从中可以看出王六郎怎样的形象?
知恩图报
如是半载。忽告许曰:“拜识清扬,情逾骨肉。然相别有日矣。”语甚凄楚。惊问之。欲言而止者再,乃曰:“情好如吾两人,言之或勿讶耶?今将别,无妨明告:我实鬼也。
(1)欲言而止者再, 什么意思?“我实鬼也”是什么句式?
想说又停下来,这样反复了好几次。判断句,我实际上是水鬼。
(2)为什么“欲言而止者再”?
想说又停下来,这样反复了好几次。因为王六郎内心矛盾,是告诉朋友自己水鬼的身份呢,还是隐瞒呢?告诉吧,会不会吓到的朋友,毕竟人鬼有别,不告诉实情,自己有愧,朋友之间怎能不以诚相待呢。最终王六郎坦率地把实情告诉渔夫,王六郎待人真诚的形象跃然纸上。
3、果有妇人抱婴儿来,及河而堕。儿抛岸上,扬手掷足而啼。妇沉浮者屡矣,忽淋淋攀岸以出,藉地少息,抱儿径去。
“女子已相代矣;仆怜其抱中儿,代弟一人,遂残二命,故舍之。更代不知何期。”
(1)妇沉浮者屡矣 : 多次 更代不知何期:再替代
(2)你能看出王六郎内心的矛盾吗?最后怎样化解这一矛盾的?
妇人在水中沉浮多次,实际上是王六郎激烈的心理矛盾斗争的体现,他非常想抓住这个替代的机会,让妇人替自己,但是,看到妇人怀抱中的啼哭的婴儿,心生怜悯,随着心里矛盾的冲突,妇人也在水中屡此沉浮。最终王六郎放弃了机会,再次替代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事了。王六郎舍己为人,正直善良的形象就在这艰难地抉择中体现出来。
4、至夜梦少年来,衣冠楚楚,大异平时。
远劳顾问,喜泪交并。但任微职,不便会面,咫尺河山,甚怆于怀。居人薄有所赠,聊酬夙好。归如有期,尚当走送。
(1)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甚怆于怀 :心里很悲伤。 聊酬夙好:勉强答酬平日的友情。
(2)王六郎已经贵为神灵依然不忘贫贱之交,说明王六郎怎样的特点。
王六郎现在衣冠楚楚,身份与之前大有不同,但是,看到有人不辞辛苦,前来探望,感动的涕泪四流,由于身份的缘故却不能像过去那样现身,朋友近在咫尺,却如远隔万里江山,心情万分伤痛,最终只能托梦居人以微博赠品表达情意。这对正直的王六郎来说也是无奈之举,正直之神做出假公济私之事,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重情重义的王六郎。
小结:在一组组的矛盾之中,我逐渐认识了一个感恩图报、待人真诚、舍己救人而又重情重义的王六郎。矛盾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四、探究一个主题
为什么作者要精心刻画了一个重情重义的水鬼?
作者想刻画一个知恩图报、待人诚恳、舍己救人、正直善良而又重情重义的人物形象。通过王六郎这样的正直之鬼和下层劳动者,表达对友情的赞颂和渴望。
作品仅仅表达对友情的赞颂与渴望吗?还有什么?
(这是一种道义)作品还表达了对道义的认可与追求。什么是道义呢?
道义:道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做人的约束,规范,规矩。道义本身就是用来维系和调整人与人关系的准则。
知恩图报是一种道义,待人真诚是一种道义,舍己救人是道义,不忘贫贱之交是一种道义,王六郎是一个遵守道义的楷模,作品塑造这一形象,就是为了突出对道义的认可与追求思想。
而这一主题正是在一组组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的,所以,矛盾可以突出小说的主题。
作者为什么在故事结束后,又写了一段呢?让我们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心境吧。(齐读)
五、感受一种心境
这段文字反映了怎样的现实?忘记贫贱之交,违背社会道义。作者为什么写这样一个故事?塑造这样一个讲道义的形象?因为现实生活不能找到,只能把它寄寓在虚幻的故事之中。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孤寂的心境。
齐读:《聊斋自序》: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
课文总结
生活中,我们不能制造矛盾,小说的阅读和习作中,我们却可以充分利用矛盾。从矛盾冲突角度分析小说,是阅读小说的一种方法。运用这一方法解读小说可以披沙拣金,更快捷、更深入的把握小说的情节、形象和主题。
作业布置
写一篇关于友情的文章,利用矛盾冲塑造人物形象。
附:板书设计
王六郎
情节——推动


矛盾 形象——鲜明

主题——深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