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师
姚闽花
学
科
语文
班
级
高二3
课
题
《王六郎》公开课
时
间
教学目标
1、了解蒲松龄生平及其《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疏通文章大致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的友情。??
3、对比民间流传的“水鬼与渔夫”的故事,理解人物的主要性格,??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的主要性格,感悟作者歌颂的真挚的友情。??
2、以鬼喻人,表现世间的真情与善良。??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创作意图,把握作者对友情的态度。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cn/xuanxiu/ShowArticle.asp?ArticleID=96721&Page=2
教
学
步
骤
(体现教学内容、教学问题设计、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学法指导、作业布置和预习等)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一、导入?。用歌曲《朋友》导入,“朋友一生一起走,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友情让人沉醉,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六郎和许渔夫这一对好朋友是如何超越人鬼之别、人神之分的。
二、作品与背景介绍?
1??、“?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为什么以谈神说鬼来寄幽怀?????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
蒲松龄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明末清初。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19岁初应童予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但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同时文字狱的威慑,知识分子噤若寒蝉及‘南洪北孔“的悲剧。在这样的情况下,长期乡居,深受黑暗社会重压,了解黎民苦难,熟悉科考制度种种弊端,他虚拟出鬼魂世界梦幻世界,写鬼写妖。
情景导入
教
学
步
骤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阅读课文,疏通文字。?
2、复述《王六郎》大致内容。
(1)?情节归纳:饮酒结缘
舍生取义
应约而至
相忘江湖
(2)?请两位同学分别从王六郎和许渔夫的角度来复述情节,重在表现人物心理,从而更好地体会他们对友情的态度
(3)思考:在这组关系中,谁更难能可贵?可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引导:许渔夫固然难得,王六郎更加可贵,他虽然由鬼为神,身份发生了重大变化,却仍珍惜原来的贫贱之交。
四、分析课文??
1、说说王六郎的性格特征??
(1)知恩图报,有情有义。??
????因为渔夫经常“饮则酹地”。所以王六郎要报答渔夫,使得“他人渔,迄无所获,而许独满筐”。表现了他的知恩图报,重情义的性格特点。??
在与渔夫相识之后,能够真诚地告诉渔夫自己是在多年前,因为喝酒而溺死,而今是“水鬼”,可见他待人的真诚。??
在于渔夫相识,交往之后二人友谊深厚。在去上任之后为了报答渔夫,他通过索要当地百姓的财物,资助渔夫“资斧”,可见他有情有义。??
????在送别渔夫时,刮起了羊角风,“随行十余里”。应该说着“羊角风”,寄托了他对朋友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2)舍己救人、善良高尚。??
集中体现在王六郎放弃妇人代死这一部分。“果有妇人抱婴儿来,及河而堕。儿抛岸上,扬手掷足而啼。妇沉浮者屡矣,忽淋淋攀岸以出,藉地少息,抱儿径去。”??
在亭午时分,一名妇人怀抱婴儿前来,行至河畔,旋即失足坠入河中,在该妇人载沉载浮的奋力挣扎中,伴随着河岸幼儿扬手掷足的高声哭啼。结果是妇人没有沉下去,而是“忽淋淋攀岸以出”,抱着儿子回去了。??
当晚,二人照常来到河边聚会。渔夫向他询问了这件怪事。王六郎回答说:“女子已相代矣;仆怜其抱中儿,代弟一人遂残二命,故舍之。”作为一个溺死鬼,当有人做替身时,自己本可以投胎复生,重新做人,然而在这“生死攸关”,他却甘愿放弃这个机会,而是把机会让给更需要生命的人——手抱婴儿的妇女。?
2、作者欲借鬼之有情有义来说明什么??
鬼尚且可以有情有义,何况人乎??
3、人鬼之间为什么能有真挚的友情呢?
讨论法
合作探究
教
学
步
骤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2、作者欲借鬼之有情有义来说明什么??
鬼尚且可以有情有义,何况人乎??
3、人鬼之间为什么能有真挚的友情呢???
明确:?
(1)、对酒的共同嗜好,使他们成为“情逾骨肉”的知己之交。??
(2)、君子之交。?王六郎宁愿牺牲自己,放过了素昧平生的妇女的行为,许姓渔夫是极为认同的,他感叹道:“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当听说王六郎升为神祗时,称赞道:“君正直为神,甚慰人心。”又表现出真心的喜悦。虽然语句不多,却也表明二人情笃非常。??
(3)、王六郎上任之后,许氏“即欲治装东下”,前往探视故友。这在常人看来,事属虚妄,但许氏坚信不移。果然,到达邬镇之后,备受款待。而王六郎也通过托梦、送别的形式,寄托对朋友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由此可见,二人的友情是建立在对对方的认同、信任和关心的基础上的,这是真正的朋友之情,是超越生死、地位和金钱利益的友谊。??
4、人鬼之间可以真挚友情,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现实中,我们与朋友相知相交又是因为什么呢?共同的志向爱好?,共同的品格追求,对待人事的一致看法等。相融也有冲突,经历时间历久考验,才能成就真正的友情。?
5、蒲松龄对知己进行了如此的描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他对知己的理解是什么样的?
齐读“异史氏曰”一段,体会蒲松龄写作意图
蒲松龄一生穷困潦倒,以坐馆为生,必是遍尝人间白眼,难怪他感慨于“近日车中贵胄,宁复识戴笠人哉”的势利观念。
在《聊斋自序》中,他这样描述自己孤寂的心境:“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并发出了“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的呐喊,但现实是无奈的,他只能通过自己的笔,通过王六郎这样的正直之鬼和许氏这样的下层劳动者,表达对友情的赞颂和渴望。
交友原则:急难,求过
《礼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
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讨论法
合作探究
教
学
步
骤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板书:知己之交
君子之交
贫贱之交
五、讨论深入:?
王六郎在面对“投胎转世”问题时做出了抉择,而渔夫也在做同样的抉择。对于渔夫的最后决定,我们该怎样看待?是赞同还是批判???
参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面对此情此景,孰能无动于衷?掌握着主动权的王六郎在选择,熟知内情的渔夫也在选择。虽然渔夫内心的风暴要小得多。但是他知道事情的真相,良心驱使他必须在“拯救陌生女子”与“协助相善友人”之中,选择其一。当最初“思欲奔救”,变成后来的“止而不救”,其间最大关键,在于对受困者之“识与不识”以及对朋友王六郎投胎复生的考虑。相信没有人会去指责许姓渔夫的行为不当,因其所作所为,正是一般“人之常情”。?
六、作业:将刚才的知己故事整理好,作为论据,写在周记本上。
讨论法
让学生进行大量情节阅读后再进行人物形象评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更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并更贴近作品精神.
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