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课件(第一、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时作业+音频(共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8.《童年的水墨画》课件(第一、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时作业+音频(共6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5 12:14:03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童年的水墨画》PPT
统编版
三年级下
新知导入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走进缤纷的童年乐园,去欣赏那一幅幅精彩的“童年的水墨画”吧。
18
童年的水墨画
揭示课题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识记生字
我会认
破碎
染绿
水墨画
浪花
溅起
lànɡ
jiàn

rǎn
suì
注意:前鼻音“溅”。
识记生字
我会读







竿


rǎn
gān
suì
làng

shuǎng




téng

识记生字
识字方法
加一加:黑+土=墨
石+卒=碎
字理识字:

会意字。像人左右腋下有火,表示明亮。
新知讲解
词语解释
水墨画:
中国画的一种。用水墨或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绘画。
西湖的楼亭,多么精致,多么雅观,简直像大师笔下的水墨画。
新知讲解
词语解释
斗笠: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用竹篾夹油纸或箬竹的叶子等制成。
爸爸穿着雨衣,戴着斗笠出门了。
新知讲解
词语解释
梳妆:梳洗打扮。
粉红的桃花开了,像从沉酣中醒来的少女,带着娇羞的神色对着蓝天梳妆。
新知讲解
词语解释
玉带:
古代官员所用的玉饰腰带。
溪水绕着山头缓缓地流着,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玉带系在山腰上。
新知讲解
第一节:溪边(

第二节:江上(

第三节:林中(

钓鱼
戏水
采蘑菇
整体感知
新知讲解


竿









rǎn
gān
téng
suì

làng

shuǎng


新知讲解
上下
结构
竿





框架
结构

左右
结构




生字归类
新知讲解


巧记:黑土地。
易写错
新知讲解

téng
巧记:月站边,卷下有马。
易写错
新知讲解

shuǎng
易写错
识记游戏
识字游戏
浪花
墨水
清爽
溅起
染绿
课堂练习
一、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水墨画(mò
nò)
染绿(
lǎn
rǎn
)
浪花(nànɡ
lànɡ)
飞溅
(
jiàn
jàn)
清爽(shǎnɡ
shuǎnɡ)
破碎(suì
shuì)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
)水葫芦
一(
)山花
一(
)红蜻蜓
一(
)斗笠
一(
)雨珠
一(
)小手












新知讲解
18
童年的水墨画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这三首儿童诗。
识记词语



水墨画
染绿
浪花
扑腾
溅起
清爽
竹竿
拨动
打碎
葫芦
蘑菇
松针
新知讲解
互动课堂
1.
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2.理解大意,边读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新知讲解
1.
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2.如果溪边是一幅画,你在画
上都看到了什么呢?
新知讲解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溪水”比作镜子,将“山溪”比作绿玉带,突出了山溪清澈、平静的特点。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溪边
新知讲解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染”更凸显了溪水
的特点。
绿
人影倒映在绿色的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
新知讲解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第一句话写小溪、红蜻蜓,这是静态描写,第二句是动态描写,这一静一动表现出景色的优美,孩子的欢乐。
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
写了哪些景物?
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新知讲解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蜻蜓能立在钓竿上,突出了环境的

安静
新知讲解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画面由




听觉
视觉
新知讲解
“钓竿”说明有人在溪边钓鱼,“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说明有鱼上钩了。
钓鱼人把鱼儿放在草地上,笑声和鱼儿的蹦跳声一起传开来。
溪边不但有美景,还有动人的笑声。谁在溪边?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快乐?
新知讲解
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都在等待水里鱼儿上钩;当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说一说:《溪边》这幅画你喜欢吗?它给你怎样的感觉?
背诵指导
垂柳
山溪
人影
钓竿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背诵指导:抓关键词,背一背
新知讲解
溪边钓鱼是快乐的,江上也藏着快乐呢,你能找一找吗?自读第二首小诗,边读边想象这个画面,说说孩子们在江上做了哪些活动?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新知讲解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画出孩子们戏水快乐的动作
新知讲解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将孩子们比作鸭群,突出了孩子们
在水中嬉戏的热闹场面。
江上
新知讲解
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用“鸭群”比喻一群小孩,用“翅膀”
比喻小孩的胳膊,
写出了孩子们戏水玩耍时的调皮、可爱。
不仅指游戏、玩耍,还有戏弄
的意思。
新知讲解
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么“拍水戏耍”?
孩子们挥动着双臂,猛蹬着双腿,比赛谁游得快。
孩子们在水里追来逐去,又喊又叫。
合作探究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你能和同桌表演一下吗?猜一猜他们当时的心情怎样?
新知讲解
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手在水中

溅起

1
不停地挥动
一片片浪花
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水中互相

互相

2
追逐
泼水
我仿佛听到了水花和水花

3
撞击的声音
我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

4
清脆的笑声
新知讲解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在水中游泳嬉戏将头露在水面的孩子。突出了孩子活泼的特点。
指孩子露出的牙齿。
为什么要加引号?
新知讲解
说一说:“江上”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这是一幅快乐的戏水画。孩子们像水中鸭子一样快乐地用双手拨动着浪花,还钻入水中,钻出水面时,露出银白的牙齿。
新知讲解
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根据上下文,还可以利用插图等来理解。
当我们在学习一首小诗时,如果诗中有些句子比较特别,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呢?
新知讲解
我们跟随作者来到溪边,感受到乡村孩子垂钓的乐趣,在江上看到了一群水乡孩子在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那漫步雨后的林中,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互动课堂
新知讲解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叫唤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孩子们在林中采蘑菇。
读一读,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林中
新知讲解
齐读《林中》,找一找作者写到了林中的哪些景物?
松树
松针
蘑菇
新知讲解
在林中,孩子们的快乐表现在哪里?赶快找一找吧。
孩子们在松林中发现了蘑菇,非常惊喜,忍不住欢快地叫起来。
新知讲解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雨后松树很干净,没有灰尘,给人一种清清爽爽的感觉。
新知讲解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亮。
诗中两个叠词“清清爽爽、明明亮亮”很特殊,比一比,体会叠词的妙处。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叠词更有节奏,更有童趣。
新知讲解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蘑菇头比作斗笠,将蘑菇比作山花,形象、贴切。
新知讲解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一阵清清爽爽的雨过后,小蘑菇钻出地面,吸引了山里的孩子们上山采摘。他们呼朋引伴,洒下一路欢声笑语。一个个头戴斗笠的孩子不正像雨后钻出泥土的蘑菇吗?
指孩子
新知讲解
地上的蘑菇一个个从土里钻出来,像一顶顶斗笠;戴着斗笠的孩子蹲在地上摘蘑菇,远远望去,一个个斗笠似一只只蘑菇。
新知讲解
读了《童年的水墨画》,我们发现作者用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几个有趣的场景,用朴实自然、灵活生动的语言,多角度展现了儿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无穷趣味。
课堂练习
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充满快乐的,请模仿课文选择生活中的一个镜头,写一节小诗。
树下
街头看书
树下阳光
小练笔
课堂练习


感觉不到炙热的阳光,
只听见百灵鸟在枝头歌唱,
孩子们静静的躺在草地上,
嘴角露出了一丝丝甜美的微笑。
主题概括
这是一组
,分别写了


,表现了

《溪边》
儿童诗
《林中》
《江上》
主题概括
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拓展延伸


听不见马路上车马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慢慢翻动,
嘴角旁牵动着一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拓展延伸
《童年的水墨画》另外三首小诗:
课堂练习
一、读句子,回答问题。
小蘑菇钻出泥土带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1.这句话将
比作
,写出了小蘑菇


2.“一朵朵”能否改成“一朵”呢?为什么?
小蘑菇
山花
可爱
不能,因为一朵朵才能说明小蘑菇非常多。
课堂练习
溪水被垂柳当作梳妆的镜子。
湖面很平静,像一面镜子。
二、按要求写句子。
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改成“被”字句)
2.湖面很平静。(改成比喻句)
课堂总结
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溪水、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鱼儿
江上戏水:鸭子
孩子戏水
林中采蘑菇:蘑菇多多,人影绰绰
层次梳理
七彩童年
欢乐如歌
作业布置
文中作者写到了童年的三个画面,结合课文想一想你的童年还有哪些画面?动手写一写。
草地放风筝
树下斗蟋蟀
再见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材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的典型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诗中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读着它,孩子们嘴边的笑意,阵阵欢快的笑声,仿佛就在眼前闪现着,就在耳边充盈着。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读书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度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葫芦、蘑菇”等13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4.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教学难点】
续编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葫芦、蘑菇”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走进缤纷的童年乐园,去欣赏那一幅幅精彩的“童年的水墨画”吧。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猜一猜:童年的水墨画上会“画”些什么?
4.让我们走入诗歌,感受“我”童年的快乐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童年中印象最深的趣事,勾起孩子们相似的回忆,更容易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景之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为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后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认识生字
1.
初读课文。
初读诗歌,我们不仅要读准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读准确,还要把声音放轻一些。请看PPT上的初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②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预习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有据可依,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
2.
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读生字。

rǎn
ɡān
téng
suì

lànɡ

shuǎnɡ

ɡū


竿








自己练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碎”翘舌音“染

”,前鼻音“竿”,后鼻音“腾
浪”等。“蘑菇”在一起时,“菇”读轻声。
(2)出示词语,读词语。
水墨画
染绿
浪花
溅起
打碎
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
注意读准:前鼻音“溅”。
(开火车读,齐读)
3.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几首儿童诗(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读),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印象深刻,做做记号,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4.组长汇报,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解决疑问。(相机进行词句训练和朗读指导)
5.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并做好笔记。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①请同学们分篇读课文,看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
  ②抽查对词语的理解,要求同学们不但能谈出字典上的释义,而且能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水墨画:中国画的一种。用水墨或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绘画。
斗笠: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用竹篾夹油纸或箬竹的叶子等制成。
梳妆:梳洗打扮。
玉带:古代官员所用的玉饰腰带。
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水墨画、斗笠、梳妆、玉带”这几个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互相交流指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轻声朗读课文,说说各首儿童诗的主要内容。
  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设计意图:“读”是诗歌教学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引导学生慢慢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才能将诗歌独特的音韵美、意境美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中呈现出来。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运用实物图片和结合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意境打好基础。在学生初读诗歌的基础上在标题后加一个恰当的动词,目的是帮助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3.朗读课文,质疑,解决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四、识记生字,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会写字:


竿








指名读,齐读,指名领读。
2.识记生字
看看这些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生字归类识字:竿






(2)加一加识字。如:艹+磨=蘑
,艹+如=

(3)熟字比较。如:黑一墨
醉一碎
(4)猜谜语:“飞刀投向人靶子:夺夺夺夺!”谜底是“爽”
“八点九点十点”谜底是“染”。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怎样写好会写的字。
大家一起读一读,记住每个字的字形。
①这几个字怎样写才能做到规范、美观?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对照例字认真观察读帖。
②交流:提醒大家在写哪个字的时候注意什么?
“墨、染、竿、葫、蘑、菇”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除了“墨”是上宽下窄的字,其余都是上窄下宽的字。
“碎、浪
”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范写强调“爽、蘑”:
“爽”
的笔顺是:先写“大”,再写左边两个“×”,最后写右边的两个“×”。
“蘑”注意字要写扁一些,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
④学生再次练写。一生到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教师评价。
4.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
实物投影写得优秀的学生习字,由写字的学生说说写好字的做法。
(设计意图:会写字先读后记,再书写,保证足够的时间书写,使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板书设计
18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林中采蘑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说出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4.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这三首儿童诗。
2.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生字,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朗读。齐读。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出示字词,引入课题,温故而知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
2.理解大意。
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首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三首诗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预设1:《溪边》主要写了儿童在溪边钓鱼的情景。
预设2:《江边》主要写了儿童在江上游泳的情景。
预设3:《林中》主要写了儿童在林间采蘑菇的情景。
是的,这三首诗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深入学习第一首《溪边》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并回答课件里提出的问题。
(1)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预设:读了《童年的水墨画》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2)如果溪边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1:看到了澄澈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预设2: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预设3: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教师板书:(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
2.过渡:同学们的想象真美呀!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第一首是怎么描写的这美丽的画面的吧!指名读第一句话。
3.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得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预设1:“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预设2: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
过渡: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这里的溪水真是太神奇了,像梳妆的镜子,像漂亮的绿玉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4.
欣赏交流佳句。“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1)默读后两句,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哪些不懂的?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预设2: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一个小孩在钓鱼。
预设3:我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有“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2)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过渡:读得真不错,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的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大家自己读一读这首小诗,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抓住诗句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感悟能力。)
6.师范读: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预设1: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有绿色的柳树、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还有红色的蜻蜓做点缀,真是美极了!
预设2: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在等待鱼儿上钩。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围绕“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赏析诗语”等步骤展开教学。“理解诗意”是学习诗歌的基础,这种理解必须注重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于是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领略诗歌背后令人不断回味的深远意境,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适度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语言之美,让内容与形式有效结合起来,凸显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
7.感受诗情,激情诵读。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幅童年的“水墨画”吗?为什么?(自由交流)
(2)生汇报
师小结:是呀,平静的溪水,高大的垂柳,立着的红蜻蜓,钓鱼的孩子,蹦跳的鱼儿,欢快的笑声……这有动有静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有趣,怎么不让我们喜欢呢?请你带着这样的情感读出这首诗的趣味。
8.同学们读得真不错。参照老师黑板上的词语,试着一起来背一背!(自由背诵、指生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首小诗吧!
(1)自读第二首,提出自读要求。
(2)学生回答,想象这是一副怎样的画面。
预设:这是一幅快乐的戏水画。水中鸭子拍着翅膀玩耍,孩子们也用双手拨动着浪花,快乐地在水中嬉戏。
师板书:(鸭子、孩子戏水)
(3)我们一起走进江上去看一看吧!读一读这句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呢?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了孩子们像小鸭子一样在水里快活的游动。
预设2:孩子们在水中互相你拨我溅的嬉戏,真是太快乐了!
过渡:真是一群快乐的孩子们啊!男同学一起读一读,把孩子们的快乐读出来吧!
(4)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读一读,你知道水葫芦指什么吗?
预设1:我觉得水葫芦应该是一种植物,在这首诗里指的是戏水的孩子们。
预设2:把孩子们比作水葫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儿童游泳的本领很高。
(5)通过“两排银牙”你体会到什么呢?
预设3:“两排银牙”应该是儿童钻出水面,张开嘴露出的白色牙齿。
预设4:我体会到儿童钻出水面激起的浪花伴着孩子们的笑声,真是太快乐、有趣了。“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2.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1: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像一群小鸭子,在水中嬉戏的快乐。
预设2:读了这首小诗,我感受到这些孩子的游泳本领可真高啊!
师:是啊!孩子们的游泳水平真高,可以在水里像小鸭子一样自由快活地游来游去。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教学中以“我们一起走进江上去看一看吧!”为导读话题,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并展开想象,将简约的文字转化为丰富可感的画面,真切地感受江上戏水的乐趣。)
(三)自学第三首《林中》
1.总结学法:刚才大家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首小诗呢?
预设1:先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
预设2:还可以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面读懂不理解的地方。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请大家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2.学生根据读书要求,小组内自主完成第三首小诗的学习。
3.小组汇报,班内交流。
预设1:这首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景。
预设2:林中有许多刚长出来的小蘑菇,还有一群孩子们。
预设3:我知道了第一句话“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雨淋湿松树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一串串晶莹的水珠挂在翠绿细长的松针上,多么漂亮啊!
预设4:第二句话写了树下的小蘑菇。雨后,蘑菇从地下长出来,外形犹如一把张开的伞,也很像一顶斗笠,所以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蘑菇“戴一顶斗笠”,十分形象。又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小蘑菇零零星星或成片成片地长在树下,像一朵朵小花开放在树下一样。
4.同学们总结得非常棒!“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的呢?
预设1:我觉得是在雨后嬉戏的孩子们。
预设2:孩子们的一声欢叫能把树上的雨珠抖落下来,足见这欢叫声是多么的响亮,多么的快乐啊!
5.诗的最后一行写到了“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和第一次出现的斗笠意思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第一次出现的斗笠指的是小蘑菇,最后一行的斗笠指的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
6.这真是一场快乐的《采蘑菇》图,雨后的山林中,蘑菇多多,人影绰绰。女同学们,一起把这首小诗来读一读。
师板书:(蘑菇多多,人影绰绰)
小结:这真的是一幅色彩艳丽、有动有静、充满快乐的水墨画啊!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我们再来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注重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
四、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1.有感情的自由读诗。
2.比赛读诗:个人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全班一起背诵。
五、拓展延伸,尝试表达
1.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这篇课文的作者用诗歌的方式回忆了童年时在“溪边钓鱼”“江上戏水”以及“林中采蘑菇”的趣事。那么,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童年趣事呢?(自由交流)
2.如果我们也能把这些趣事写成一首首富有童趣的小诗,那多有意思呀!请同学们学习作者的写法,尝试创作一首童诗,如果能够给它配上一幅反映童诗内容的画则更好。
3.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教师巡视。
4.共同交流,师当堂点评。
(设计意图:分析诗歌的表达特点,模仿诗歌特点,练习写话,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六、推荐阅读,总结延伸
1.说说读了下面这首小诗,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设计意图: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首诗。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默契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引导学生在诵读诗歌的基础上,回忆童年里的趣事,并学着创作童诗,意在唤醒学生的习作意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打开学生的表达之门。)
总结: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七、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
江上戏水:鸭子、孩子戏水
童年生活乐趣多
林中采蘑菇:蘑菇多多,人影绰绰
??
备课素材
【写作背景】
《童年的水墨画》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组儿童诗,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江上》──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互相你泼我溅地嬉戏,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对小虎牙。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林中》孩子们戴着斗笠,冒着毛毛细雨,在林中采蘑菇。蘑菇多多,星罗棋布,人影绰绰,布满林中,惊喜的叫声,收获的喜悦,响彻松林。
这首诗里洋溢着的浓浓的现代气息,现代儿童生活得更加幸福,或呼朋唤友去钓鱼、游泳、采蘑菇,时时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读着它,那孩子嘴边的笑意,那阵阵快乐的笑声,仿佛就在眼前闪烁着,就在耳边充盈着。
【作者介绍】
张继楼,男,江苏宜兴
(?https:?/??/?baike.?/?doc?/?5385634-5622082.html"
\t
"https:?/??/?baike.?/?doc?/?_blank?)人,1926年出生,汉族
(?https:?/??/?baike.?/?doc?/?2646630-2794721.html"
\t
"https:?/??/?baike.?/?doc?/?_blank?),大专学历,文学创作一级职称。
解放前即开始发表小说、散文。参加革命后,由于工作需要,向民间艺人
(?https:?/??/?baike.?/?doc?/?2013514-2130775.html"
\t
"https:?/??/?baike.?/?doc?/?_blank?)学习曲艺创作,发表和整理出版了十多本唱词(包括传统相声)。后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儿童文学集(包括儿歌、儿童诗、民间故事等)20多种。主编儿童文学读物30多种,有20件作品在全国、省(市)级报刊的儿童文学创作优秀作品评奖中获奖(全国一等奖1件、三等奖2件)。国家级文艺协会职务: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
(?https:?/??/?baike.?/?doc?/?281256-297725.html"
\t
"https:?/??/?baike.?/?doc?/?_blank?)、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作品《童年的水墨画》被选入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儿童诗两首》中第二首。
著有《营帐边有一条小河》《在城市的大街上》《在农村的田野上》《夏天到来虫虫飞
(?https:?/??/?baike.?/?doc?/?4962823-5184931.html"
\t
"https:?/??/?baike.?/?doc?/?_blank?)》《种子坐飞机》《彩色的童年》《张继楼儿歌》《金佛山下的传说》(合出)《会唱歌的洒水车》(合出)《张继楼儿童文学选》等作品27种。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水葫芦:水葫芦的学名为“凤眼莲”,俗称:水葫芦、水风信子等,由于在每个叶柄中部都有一个膨大似葫芦的球状体而得名,水葫芦也正是因为这个充有空气的海绵体才使得整个植株能漂浮在水面上。水葫芦最早从南美巴西引进,主要用于解决生猪的饲料问题。它喜欢高温湿润,在摄氏25~35度下生长最快,而且速度惊人,通常情况下在8个月内就能从10棵增至60万棵,是公认的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
也因此被列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由于目前已很少使用水葫芦作为猪饲料,因此,水葫芦的泛滥堵塞河道、影响交通,其腐枝败叶污染水质,增加河床淤泥,妨碍其他水生植物的生长而造成生态链失去平衡。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水葫芦的泛滥,首先必须找到并确定黄浦江水葫芦灾害的成因;解决水葫芦专用打捞船的设计和制造以及产业化问题;采取资源化综合利用。水葫芦具有一定的净水能力,能吸收污染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用水葫芦进行污水处理;同时要避免在解决了水葫芦泛滥问题之后带来的新问题。
【其他资料】
儿童诗
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
(?https:?/??/?baike.?/?doc?/?2381381-2517935.html"
\t
"https:?/??/?baike.?/?doc?/?_blank?)等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这样才能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1课时作业(第一课时)
一、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水墨画(mò
nò)
染绿(lǎn
rǎn)
破碎(suì
shuì)
浪花(nànɡ
lànɡ)
飞溅(jiàn
jàn)
清爽(shǎnɡ
shuǎnɡ)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
)水葫芦
一(
)山花
一(
)红蜻蜓
一(
)斗笠
一(
)雨珠
一(
)小手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中国画的一种。用水墨或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绘画。(

2.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用竹篾夹油纸或箬竹的叶子等制成。(

3.古代官员所用的玉饰腰带。(

课时作业(第二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uǐ

rǎn

diào
ɡān
fěn
suì
lànɡ
huā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
葫(
)
拨(
)
蘑(
)
菇(
)
胡(
)
泼(
)
磨(
)
姑(
)
三、根据例子,仿写词语
清清爽爽:
一朵朵:
四、读句子,回答问题。
小蘑菇钻出泥土带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1.这句话将_______比作_______
,写出了小蘑菇的_______

2.“一朵朵”能否改成“一朵”呢?为什么?
五、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墨(mò)
染(rǎn)
碎(suì)
浪(lànɡ)
溅(jiàn)
爽(shuǎnɡ)
二、一(个)水葫芦
一(朵)山花
一(只)红蜻蜓
一(顶)斗笠
一(串)雨珠
一(双)小手
三、1.水墨画
2.斗笠
3.玉带
第二课时
一、水墨
染绿

竿
粉碎
浪花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
葫(葫芦
)
拨(拨动
)
蘑(蘑菇
)
菇(蘑菇
)
胡(胡乱
)
泼(活泼
)
磨(磨坊
)
姑(姑妈
)
三、根据例子,仿写词语
清清爽爽:平平安安
安安静静
白白嫩嫩
一朵朵:
一个个
一串串
一只只
四、1.小蘑菇
山花
可爱
2.不能,因为一朵朵才能说明小蘑菇非常多。
五、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