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26 08:3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梭伦改革前雅典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是(  )
A.国王与贵族 B.贵族与平民 C.贵族与奴隶 D.国王与平民
2.有学者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认为某一措施“固然有利于贫民,但从比较深远的一面看,这个措施更符合雅典奴隶制经济从满足贵族家内消费到发展商品生产的历史要求。”这一措施最有可能是(  )
A.设立雅典陪审法庭 B.设立四百人会议 C.实行公职津贴制度 D.废除债务奴隶制
3.哈罗德·伊尼斯说:“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梭伦摧毁了“权威的根基”,此举(  )
①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②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
③极大地削弱了贵族的政治权力 ④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商鞅自卫国入秦,宣讲法家理论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励军功等发展战略,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支持变法。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关键在于(  )
A.秦孝公下决心要变法图强 B.当时群雄并起争霸战争不断
C.变法主张迎合了现实需要 D.奴隶主贵族势力已普遍衰落
5.《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而无所芬华。”商鞅据此将秦国原来的爵制发展为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这一措施(  )
A.有利于军功贵族的崛起 B.沉重打击商人阶层利益
C.否定贵族爵秩等级制度 D.强化了君主专制的观念
6.公元前356年,商鞅立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在秦国内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公元前350年,商鞅对此前制度进行补充:“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商鞅这一做法(  )
A.有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彻底瓦解了浓厚的宗法观念
C.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D.有利于调节尖锐的社会矛盾
7.春秋时期,商鞅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和封建制度形成,汉代董仲舒却对商鞅进行过一定的批判,认为汉代很多社会问题源于商鞅,下列可能成为其理由的是(  )
A.商鞅是法家代表,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 B.商鞅确立土地私有制,易产生土地兼并
C.商鞅提倡重农抑商,压抑社会经济活力 D.商鞅奖励军功,冲击了门第对选官的影响
8.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9.汉武帝时期,发生灾异时君主发表“罪己诏”成为一项制度。孝文帝是北魏首位下发“罪己诏”的皇帝,并先后五次颁发“罪己诏”检讨过失。孝文帝多次颁发“罪己诏”说明北魏(  )
A.灾异现象频发 B.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 C.政权实现汉化 D.治国理念深受儒学影响
10.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作者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
A.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
B.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产生离心力
C.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
D.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潮流
11.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指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控国家经济开辟政府财源 B.控制地方财富加强中央集权
C.增加军费开支解决边患问题 D.扩大民间税负支撑财政运转
12.免役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规定废除过去的差役办法,改由官府募人应付。 募役的费用按照户等高下分担,其名目除“免役钱”之外,又增加“助役钱”。免役法的实行(  )
A.限制了富商大贾的盘剥 B.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限制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13.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这两项措施分别是(  )
A.青苗法 保甲法 B.均输法 保甲法 C.市易法 将兵法 D.免役法 保马法
14.从关注民生的角度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  )
A.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D.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
1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 B.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C.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6.14~16世纪,天主教会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表现是(   )
  A、天主教会垄断神权     B、天主教会控制王权
  C、天主教会拥有大量地产 D、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17. 称德国是“教皇的奶牛”,主要是说( )
A、教皇对德国掠夺最严重 B、德国对教会财物贡献最大
C、德国与教皇关系最密切 D、德国是教会财富的最主要来源
18. 路德教派与卡尔文教派的共同点有( )
①因信称义 ②信徒皆为祭司 ③建立廉俭教会 ④建立民族教会 ⑤主张“先定论”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9. 改革是不同的阶级和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利和利益的再分配,在下列的欧洲宗教改革中,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是(  )
A.路德教派 B.英国国教 C.英国清教 D.卡尔文教派
20.19世纪60年代,一位俄国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这是因为(  )
A.农奴制改革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B.“二一九法令 ”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C.司法改革使人民权利获得了法律保障 D.地方自治改革使资产阶级掌握了实权
21.下表是1854—1861年俄国沃罗涅日地区土地价格变动情况(单位:卢布)
省名
1854—1859年每俄亩的平均价格
1861年每俄亩定出的赎买贷款
1861年每俄亩农民事实上支付
沃罗涅日
25.93
33.11
69.26
由此可知(  )
A.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制度变革促进了俄国农业迅速发展
C.改革未给农民带来任何好处 D.农奴制改革有利于俄国的资本积累
22.沙皇政府在1861年改革时期颁布法令,规定把农民组织在原来的村社中,村社实行连保,村社的公职人员由农民选举产生,但必须执行政府的一切法令;村社上面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负责处理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这些措施旨在(  )
A.塑造农民的集体主义的观念 B.剥夺村社农民的人身自由
C.强化村社管理保障地主利益 D.由村社取代基层行政管理
23.1861年改革推动俄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具体表现是(  )
①模仿西方建立了地方自治机构 ②为工业化提供了市场与劳动力
③符合俄国知识分子改革派愿望 ④自上而下用改良方式推动变革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4.列宁评论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不能防止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1861年“不能防止”1905年革命的原因是(  )
A.1905年革命借助了1861年解放后的农奴的力量
B.1861年一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C.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
D.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产生的
25.1860年,日本出口470 多万美元,进口160 多万美元;1867 年出口1200 多万美元,进口2160 多万美元。进口的主要是棉毛织品、船只、武器等工业产品;出口的主要是生丝、棉花、茶叶、海味、铜、油等工业原料和食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 B.日本由外贸入超变成出超的国家
C.日本的生丝和棉花出口超过中国 D.日本逐步沦为了西方经济的附庸
26.大久保利通在上奏天皇时指出:“苟财用不足,上下奔走衣食,自无暇得顾其他也。果如此,即令仅有海陆军备之严、学校教育之盛,亦徒属虚美,国无其国者,古今万国不鲜其例。”为此,大久保利通主张(  )
A.发展经济,民富国强 B.重视教育,加强军备
C.上下一体,富国强兵 D.四民平等,废藩置县
27.为了与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对抗,1875年明治政府扶植三菱公司开辟了上海航线,把委托给三菱使用的13只官船无偿地交给三菱,接着又将旧邮政轮船公司所拥有的24只船送给三菱。材料表明明治政府(  )
A.开始推行殖产兴业政策 B.加紧与美国争夺亚太地区
C.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 D.发挥国营企业的示范作用
28.“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不加区别的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旨在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这表明日本新领导人( )
A.对西方的文明不感兴趣 B.学习西方具有选择性
C.侧重于继承本民族文化 D.具有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29.1882年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宪法考察团”决心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最终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这两部宪法的共同点是(  )
①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②宪法一定程度上确立分权原则
③元首及议会总揽统治大权 ④国民被赋予普遍平等的选举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0.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题可能是(  )
A.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4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8分)
32、(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统计,1826~1854年俄国各地爆发的农民起义达70多次,平均每年达24次以上。1853~1856年俄国与英国、法国等国在争夺黑海和巴尔干控制权的战争中遭到惨败。这使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总法令》等宣布农民有离开土地、拥有财产等自由权利,农民为了获得自由和份地, 必须和地主订立契约, 并缴付巨额赎金。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功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旧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
——摘编自潘黎明《俄国 1861年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1871年底,明治政府派出使节团奔赴西方考察,历时两年。在此基础上,大久保利通于 1874年5月提出了《殖产兴业建议书》,提出日本要想改变落后面貌,必须效仿英国,鼓励民众发展工商业。要打开局面,“非赖政府官员奖励诱导之力不可”,政府“要参照日本的风土人情,制定发展方略”。他认为农工商“各业需要配套发展”……工商业方面,应该先从“屑丝 、纺绩等轻工业制造”入手,……政府应“予之以贷款,予之以扶植”。他认为鼓励、扶植民众经营实业,才是经济现代化成败的关键。方针确立之后,日本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建设活动。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 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迎来了战前工业化的高峰,始终保持了高经济增长率。
——摘编自姚传德《从官办到民营——日本明治政府殖产兴业方针的演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并说明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如何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久保利通“殖产兴业”方针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俄两国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4分)
3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开始,晚清“官督”和“官营”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以招商局为代表的官督商办企业也正是这样:既是企业,又是衙门。在对发展资本主义的态度上,与清政府的防范政策相反。日本明治政府在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全面改革这一根本问题上是真正的“举国一致”。洋务派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方式,却又牢牢地控制。
竞争是学习资本主义经营管理最好的学校。1876年,三菱在同大英轮船公司的竞争中,为节约开支,不得不大量精简人员。后来,日本邮船会社的船队在同欧、美各大远洋航运公司竞争中以人员精干著称,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三家“齐价合同”签订后,尤其在1885年以后,招商局以苟安代替了竞争,根本没有想到努力改进管理以争揽客户。到1895年,招商局只剩下24艘轮船,最终走向了衰败的道路。
——摘编自张伯昭《企业经营方式的近代化——轮船招商局与日本邮船会社的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答案
1——5 BDACA 6——10 ABDDA
11——15 ACACB 16——20 CABBA
21——25 DCABD 26——30 ACBAB
31、(12分)
(1)商鞅:提高粮食价格; 王安石:实行免役法(4分)
(2)商鞅:主张抑制商业发展; 原因: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 原因: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8分)
32、(18分)
(1)原因: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激化社会矛盾;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或新思潮的涌动);有识之士的推动。(4 分)
促进因素: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赎金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本;改革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加剧了农村的社会分化,推动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4分)
(2)特点:移植西方模式(或借鉴西方经验);充分利用国家政权力量(或国家大力扶植);工业化政策合理(工业化从发展轻工业开始);重视民营经济的地位。(6分)
(3)原因:都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政府对工业的大力扶植(或政府的政策支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对外侵略扩张。(4分)
33、(10分)
示例一
【论题】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是实现工业近代化的前提。
【论证】晚清政府为了自救,开启了工业化的进程,但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导致对工业化的认知和指导思想存在明显局限,对资本主义的防范和利用最终不利于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器物,不注重思想及政治的近代化变革,以致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严重官僚化,在“官督”的控制下,近代企业不可能按其本性得到独立、自由的发展,企业公私界限不清,加剧了企业的腐败;相反,明治维新后,由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日本政府始终是推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核心,是工业近代化发展的保证。仅仅经济上的近代化是不够的,缺乏思想及政治的近代化,工业化最终难以成长。
示例二
【论题】竟争是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最大的动力。
【论证】三菱在同大英轮船公司的竞争中,精简人员,节约经营成本,成就日本企业人员精干的美名;“齐价合同”签订后,招商局缺乏外部竞争的压力,就没有一种动力驱使他们认真地按照资本主义的经营原则去改进企业管理,导致招商局最终走向衰败;改革开放后,国营企业由于引入竞争机制,开始注重面向市场,降低成本,改善经营体制,最终走出困境。
【解析】首先拟定论题,先解读材料,例如依据材料洋务运动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以及明治维新在逐步实现近代化的政治改革保障,结合所学知识,确定论点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是实现工业近代化的前提。其次,依据主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以及日本明治维新相关史实,论证主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升华论题。阐述时注意围绕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