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1
1.D
2.(1)颔联借景抒情,通过拂晓时分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悠扬的笛声,营造出寂寥凄清的意境,表达的是思乡的愁情。
(2)尾联则用典抒情,上句用了用西晋张翰想念故乡的菜莼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故园之思和退隐之志;下句用春秋时期的楚囚钟仪之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意义,与归隐之不宜迟。
【分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A项,“每首律诗一、二、三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错误,律诗的惯例,二、三联必须对仗,一、四联可对可不对。
B项,“汉代的宫观楼阁”“物是人非的感伤”错误,唐代有“以汉喻唐”的习惯,“汉家宫阙”即指唐代的宫殿。诗人也未抒发“物是人非”的感伤,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C项,“表达容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错误,以“静”赋菊,并不表达容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菊花半开,静穆闲雅,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油然而起归隐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
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抒情手法)的能力。
颔联借景抒情,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通过写残星、雁、笛声等意象,营造出寂寥凄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情。
尾联用典抒情,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此句大意是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就如同囚徒一样,表达了不想继续留居长安,想要归隐的想法。一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徒留长安,蹉跎岁月的痛苦,暗含不如趁早归去的决心。
练习2
1、D
“既有安慰,也有对其未上任的责备”分析错误,颈联下句“《易》可忘忧家有师”的意思是以父亲为师通过学习《易经》忘却忧愁,因此这里只是安慰弟弟,并没有对他的责备。
2、①尾联使用设问的手法,一问一答,强调自己是弟弟的知心人。②尾联运用典故,表明自己不惧艰难险阻,做梦都想和弟弟相见,突出了自己和弟弟情谊之深。③尾联借梦言情,角度巧妙。通过写梦中渴望见到弟弟,表达了自己对弟弟深切的思念之情。
练习3
1、B
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错误,青字令人顿生寒意。诗一开始便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
2、首联颔联,诗人借落花因雨打而凋谢抒发漂泊他乡、有家难回之伤感;颈联对雨感怀,借“燕玉”“楚萍”之典,叹己温饱艰难;尾联写听到城楼传来的哀笳声,令本已哀怨满怀的诗人更为心酸,不忍卒听,更加重了诗人漂泊沦落的内心之悲。
练习4
1.(3分)B
2.(3分)D
3.(6分)
答案示例:
相同点:都因衰老而感慨。“误喜朱颜在”与“虽红不是春”都包含着对衰老的无奈和伤感。(2分)
不同点:苏轼明知“小儿”之“喜”是误会,自己早已朱颜不在,但仍能一笑相对,调侃自嘲,冲淡感伤,传递出几分达观坦荡的心境。(4分。一笑对衰老(或误会),2分。对“笑”的内涵分析合理,如自我解嘲、豁达等,2分;如果认为此“笑”是苦笑或“带泪的微笑”,实质还是悲伤,也可得2分)
(意思对即可。没有结合诗句酌情扣分。)
练习5
1.C
2.①诗歌前四句写宫女的“宫怨”,五六句从镜前宫女转到室外春景。这两句写景,是围绕着宫女的所感(“风暖”)、所闻(“鸟声”)与所见(“花影”)来写的。
②临镜的宫女怨苦至极,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以乐景衬托出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景中之情与前面所抒写的“宫怨”是一脉相承的。
③最后两句由眼前的“春景”,使宫女想起了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今日的“宫怨”之深。(一共三条,每条2分;共6分。)
练习6
1.
B
,
B项“从‘清风破暑’可推知,诗人写的是秋初时节的景象”,错误。根据“清风破暑”和“好雨”“桑拓”“麦浪深”等推知,应该是春末夏初的景象;
2.
:①“抱”“弄”两字用得巧妙。②“抱”运用比拟,富有情态,化静为动,写远山怀抱着树枝,生动地描绘出山岭与树枝那亲密和谐的神态,表现出诗人心灵的闲静和谐。③“弄”运用比拟,写行云随着马儿不停地嬉戏,顽皮可爱,给本无生命的行云赋予了活力,表现出诗人的悠然自得和喜悦之情。
练习7
【答案】(1)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或对照手法),大雁止飞不进,北归有期,而我却行程未止,难以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及人,表达了诗人忧伤、思乡等复杂的内心情感。
(2)明晨踏上梅岭,遥望故乡,多么想跟古人一样寄一枝梅,来安慰家乡
亲人。运用这一典故再次表达了思乡之情,深化了主旨。
练习8
1.
D
2.
第一句运用比喻,写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喻示李商隐悲剧是埋没人才
黑暗社会所致;第二句用典,借伯牙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练习9
【答案】1.
B
2.
相同之处是,都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怀古伤今之情。不同之处是,王诗用“麾扇渡”遗迹尚存来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情志;辛词用英雄的遗迹不存,欲扬先抑,突出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之情。
练习10
【答案】
1.
C
2.
D
3.
本诗刻画了一位爱民恤民,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形象。诗歌开篇描绘乡亲送别的盛况,表现乡亲的热情与不舍,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在任期间,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接着分别用了典故和对比的手法,表现诗人的自谦自惭,以及官民相惜之情;同时以直白犀利的语言指出了中唐时期百姓遭受在“税重”与“旱田”的双重压迫,暗含着对统治阶层盘剥民众的谴责,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最后表达自己虽为官吏,只能预防天灾,而对人祸无力的无奈与感慨。
练习11
1.答案:
1).D;
2).①对友人的不舍、惜别之情。首联以“柳”字略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表现了送别的情谊。
②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颈联“忘身”“报国”及尾联的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出征的赵都督甘愿驰骋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的高度赞叹。
③诗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尾联寄寓了诗人不愿做皓首穷经的书生,而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心志。
解析:1).不是凄楚之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学、不想学乃至不学。抒写王维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
2).译文:
天上星宿的将星动了,汉家营地上的柳条青青。
万里征途刁斗声声鸣响,三军将士迅速越过井陉。
辞别帝宫全忘了身家,立功报国定要夺取龙庭。
哪里肯学那些书生之辈,终老窗前死啃一经。
练习13
1).A;
2).①户口众多:“河曲闾阎隘,川中烟火繁”;②物产丰富:“秋晚田畴盛”;③商业兴旺:“朝光市井喧“、“渔商波上客”;④人民生活富足:“鸡犬岸旁村”、“朝光市井喧”。
解析:1).A.“直到晚上还没有走出荥阳地界”有误。这一句对应的信息是“秋晚”二字,但结合“早入荥阳地界”“朝光市井喧”等句可以推知,全诗播写的应是早晨景象。“秋晚”理解为“晚秋”为宜。
2).从第二联“河曲闾阎隘,川中烟火繁”可见,此地人烟阜盛;“秋晚田畴盛,朝光市井喧”可见,此地田产丰富,市井繁华;“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可见,人们生活富足安康。
1
/
3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秋望①
(唐)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②学楚囚。
【注】①此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②〔南冠〕楚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
1.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今体诗的范畴。律诗在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尤其讲究对仗。每首律诗一、二、三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尾联可对可不对,据此可见,这首诗从格律看,并不非常规范。
B.首联点出了时间,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汉代的宫观楼阁都在眼前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引发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伤。
C.颈联拟物作人,移情于物,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以“静”赋菊,以“愁”状莲,表达容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与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之愁苦异曲同工。
D.这首诗以秋日典型形象入诗,诗中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并寄离着诗人思乡的深远情怀,使得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2.颔联和尾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差异?请结合诗歌比较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其三)
苏轼
辞官不出意谁知,敢向清时怨位卑。万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髭。
策曾忤世人嫌汝,《易》可忘忧家有师。此外知心更谁是,梦魂相觅②苦参差③。
【注】(①苏辙因论朝政之失引起轩然大波,因而不得高第,除商州军事推官,苏辙对此深感失望,于是苏辙以养亲为由不赴任。②《韩非子》:“六国时,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能得见,敏便于梦中往求之。”后来以“梦魂相觅”形容朋友或兄弟之间的相思之情。③参差:道路崎岖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其弟辞官不出之事,既照应标题中的“不赴”,又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
B.额联既写到了世事的沧桑,又写到了时间的流逝,字里行间蕴含了无穷的感慨。
C.颈联上句点明了弟弟辞官不出的真正原因,即所写文章触犯朝廷,惹得世人厌恶。
D.颈联下句劝弟弟以父亲为师在学习中忘却忧愁,既有安慰,也有对其未上任的责备。
2、有人认为,此诗尾联写得颇为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独坐二首(其一)
杜甫
竟日雨冥冥,双崖①洗更青。水花寒落岸,山鸟暮过庭。
暖老须燕玉,充饥忆楚萍。胡笳在楼上,哀怨不堪听。
【注】①双崖:指瞿塘峡二崖,此时作者寓居于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冥冥”用以形容天色。因整日下雨,加上崖壁陡峭高耸,作者所见自然昏暗迷蒙。
B.“青”字写出瞿塘峡二崖被雨水冲刷后呈现出“碧绿”的颜色,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C.颔联通过写寒雨袭花,花落崖岸;暮色催鸟,鸟归山巢等雨中之景来暗示雨的存在。
D.全诗以胡笳之声于高楼上传出,令人不忍卒听的意境结尾,表达出诗人的哀怨之情。
2、本诗描绘了诗人“独坐”窗前的所见所闻所感,请结合全诗逐一分析作者由此生发出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7~19题。(共12分)
纵笔(其一)①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醉中对红叶
白居易
临风杪秋②树,对酒长年人。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注释】①宋哲宗元符二年,苏轼由惠州再贬至儋州(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时已64岁,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此年岁末,作《纵笔》三首,此为其一。②杪秋,晚秋。
1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诗第一句点明自己晚年境遇:疾病缠身,衰老已至,倍感寂寞。
B.苏诗第二句写自己因饱经风霜而发须皆白,但仍保持喜悦的心情。
C.白诗第一句写了深秋时的景象:树临寒风,秋风萧瑟,红叶凋零。
D.白诗第二句中的“长年人”意为“年长之人”,与“杪秋树”对仗。
18.
“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这两句借树喻人,下列诗句中也使用了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李清照《临江仙》)
B.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C.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D.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19.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和“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中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诗句说明。(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宫怨
杜荀鹤【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杜荀鹤: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字仿佛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说明被误之久。
B.三、四句用幽怨的反问语气,进一步写岀了宫女欲妆又罢的心情。
C.后四句写宫女回忆起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永边采莲的欢乐情景。
D.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不只是在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自况。
16.
有诗评家认为这首诗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密合无间地表现出来。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特点。(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过沙沟店
王挥
高柳长涂送客吟,暗惊时序变鸣禽。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
远岭抱枝围野色,行云随马弄轻阴。摇鞭喜入肥城①界,桑拓阴浓麦浪深。
【注】①肥城,地名、在山东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信马摇鞭,欣赏高柳长途,听闻鸟儿在柳枝间鸣叫,“惊”字表现了诗人的内心喜悦。
B.
诗人骑马穿行乡间,赏乡间的景象,从“清风破暑”可推知,诗人写的是秋初时节的景象。
C.
领联用典,化用杜甫“好雨知时节”“家书抵万金”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D.
桑拓即桑木与拓木,代指农桑之事。诗人沿途所见多是农家景象,说明诗人关注民间的疾苦。
15.
这首诗颈联上下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精妙?请指出并赏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放广西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②阳月:指农历十月。
(1)
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请结合尾联,揣摩宋之问暗用这一典故的意图。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哭李商隐(其二)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豌①,旧交心为绝弦哀。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①豌,屈曲,弯曲。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凌云万丈”“虚负”“未曾开”高度概括了李商隐坎坷世途、怀才不遇的一生。
B.
颔联一问一答。“鸟啼花落”让人联想起李商隐的身世,“竹死桐枯”则暗喻李商隐的去世。
C.
“三光”指日月星,“文星”即“文曲星”,常指有文才的人,此处指李商隐。
D.
全诗按惜才、誉才和哭才顺序来写,先惜而誉,由惜而哭,以哭寓愤,情感浓烈。
15.
诗的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观音门渡江①
王士祯
饱挂轻帆趁暮晴,寒江依约落潮平。吴山带雨参差没,楚火沿流次第生。
名士尚传麾扇渡②,踏歌终怨石头城。南朝无限伤心史,惆怅秦淮玉笛声
【注】①观音门:南京北城门之一,临长江。王士祯(1634年—1711年),清初诗坛领袖。②麾扇渡,在南京秦淮河上。据《晋书·顾荣传》载,晋广陵相陈敏反,名士顾荣率兵讨伐,与陈军夹河而阵,荣挥以羽扇,陈军溃散。后因名其地为麾扇渡。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用“暮晴”照应“雨后”,写暮色中饱挂轻帆渡江,表达了诗人轻快的心情。
B.
第二句从江寒写到潮落水平,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由喜悦到悲伤的情感变化。
C.
三、四句描绘山水美景,远近结合,吴山逶迤,烟雨朦胧,江上渔火次第点亮。
D.
尾联咏史抒怀,借南朝“伤心史”、惆怅“玉笛声”,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受。
15.
诗中“名士尚传麾扇渡”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别州民①
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一无树②,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③,与汝救凶年。
【注】①长庆四年(824)五月,作者杭州刺史任满。临行,州民送行,作此诗惜别。②周初召伯关怀人民,常在一棵甘棠树下审理争讼案件。后来人民对这棵甘棠树加以保护,并作诗歌颂,这就是《诗经·召南·甘棠》。③杭州春雨多,秋雨少,常闹旱灾,长庆四年春天,白居易发动州民,修筑西湖周围的堤岸。
12.
以下评价适用本诗风格的一项是(
)
A.
沉郁顿挫
B.
含蓄隽永C.
平实质朴D.
清新俊逸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遮”和“满”两字,描绘百姓送别诗人的盛况。
B.
颔联用了用典和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的自谦自惭。
C.
颈联直接道出百姓受“税重”与“旱田”的双重压迫。
D.
尾联“唯”字,体现诗人能为百姓做一点事的自豪感。
14.
赏析本诗中官员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秋郊闲望有感
韩偓①
枫叶微红近有霜,碧云秋色满吴乡。鱼冲骇浪雪鳞健,鸦闪夕阳金背光。
心为感恩长惨戚,鬓缘经乱早苍浪。可怜广武山前语②,楚汉宁教作战场。
【注】①韩偓,晚唐诗人,曾深得昭宗器重,官至兵部侍郎,后为小人所忌,被迫流落至江西、福建等地。②《晋书?阮籍传》:“籍曾登广武,观楚汉交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选取富有秋天特征的“枫叶”“秋霜”“碧云”等意象,描绘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深秋景色。
B.诗歌颔联形象地写出了鱼儿在水中冲浪健游,鳞片如雪;乌鸦在夕阳下自由飞翔,翅膀闪着金光。
C.全诗围绕“闲”,写出诗人悠闲观赏眼前色彩斑斓、生机蓬勃的秋景,表现诗人自在、悠闲心态。
D.
这首诗前四句描绘秋郊秋景图,后四句联系自己的遭遇,感时抒怀;以乐景衬哀情,脉络清晰。
15.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惨戚”的原因。(6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问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①
王维
天官动将星②,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②天官: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出兵的预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天官""将星"点明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颔联紧承首联,把军中用具"刁斗"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中的生活情景,"出"写点明了行军的方向。
C."凤阙"指宫廷,"龙庭"借指敌虏。颈联中两句互文,诗人以雄大笔力写赵都督出发后"一鼓作气,雄劲无前"。
D.尾联"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凄楚之情,与诗人《山居秋暝》作品中淡远、自然、清新、脱俗的风格有很大不同。
2.有人评此诗“意不止送别”,你在诗中读出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早入荥阳界[注]
王维
泛舟入荥泽,兹邑乃雄藩。
河曲闾阎隘,川中烟火繁。
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
秋晚田畴盛,朝光市井喧。
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
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
[注]本诗作于诗人贬官济州过荥阳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秋天早上就已经乘船驶人荥泽,可直到晚上还没有走出荥阳地界。
B.“河曲”一句与《滕王阁序》中“闾阎扑地”展现出的景象有相似之处。
C.最后一句借悠悠白云和一片孤帆,表达自己因贬官而产生的前途渺茫之感。
D.诗人对荥阳作了多方位描绘,声色结合、画面多变,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结合全诗,概括并分析诗人从哪些方面展现了荥阳的“雄藩”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