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项脊轩志》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项脊轩志》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5 12:5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题解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PPT1——“志”“轩”“项脊”的篆文,让学生猜读。教师解释“志”的篆体本义是记录心之所向;“轩”的篆文为一车四柱,再加上顶,本义为有顶的车,又指像一辆车那样小的屋;“项脊”,一为纪念祖辈出生地,也说明项脊轩的狭小。这四个篆体字的本义告诉我们,项脊轩虽然小,但作者写它是心有所托的。今天我们就抓住一个“小”
字,来体会归有光深长的情意。教师播放PPT2——
屑小之中情意长:《项脊轩志》微专题阅读。
二、语段朗读,概括“小镜头”
学生找出文中包含“小”的段落,分别朗读。教师给出下列字的正音:渗漉、偃仰、呱呱而泣、栏楯、先妣、垣墙周庭、扃牖、异爨。学生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小”的镜头。教师播放自己的概括(PPT3):镜头1,“小鸟啄食”之景;镜头2,“多置小门”之庭;镜头3,“转述小妹”之语。
三、鉴赏“小鸟啄食”之景,感受小轩快乐时光
该环节分为四步。第一步是教师提问:归有光欣赏小鸟啄食之景时,心情如何?要求学生用原文回答。学生能找到“多可喜”三个字。
第二步是同桌间讨论:归有光的小轩时光有哪几种“喜”?学生举课文为例回答,教师把学生的概括写在黑板上:读书之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休闲之喜(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赏月之喜(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改建之喜(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追问两个问题:一是项脊轩原先是什么样子的?二是改造时做了哪些事?学生读课文,然后师生根据课文,分别概括出原先的项脊轩古老、破败、狭窄、昏暗等特点,改造时做了修葺、辟窗、绿化三件事。
第三步是同桌间讨论:我们从这些“喜”中可以感觉到,少年时期的归有光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提供三段联读材料,要求学生根据这三段材料讨论问题: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课内联读材料PPT4)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课外联读材料PPT5)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课内联读材料PPT6)
第四步是总结思考:我们从“小鸟啄食”之景中,可以想象到少年时期的归有光身上的哪些东西?师生共同概括,如快乐的时光、文人的情趣、勤学的习惯、家族的责任、远大的志向等。最后以背诵该段四字句部分结束这个环节的教学。
四、想象“多置小门”之庭,感受归氏无尽伤痛
先是齐读课内联读材料PPT7,让学生想象多置小门的中庭是一个什么模样的杂院,教师结合提示讲解重点词。再让学生略读课外联读材料PPT8,并根据课内外两则材料讨论:归氏家族出现了什么问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课内联读材料PPT7)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
无一人知礼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冥冥汶汶(混混沌沌的样子),将入于禽兽之归。平时呼召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辄计杪忽(斤斤计较之意)。俎豆壶觞,鲜或静嘉(很少是干净纯洁的)。诸子诸妇,班行少缀(都站不成行)。乃有以戒宾之故(请人观礼的缘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剩菜残羹),以易荐新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课外联读材料PPT8,出自归有光《家谱记》)
学生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归纳:1.
由小门见人口繁衍;2.
由小门见生活杂乱(无序);3.
由小门见门户隔膜;4.
由小门见人心狭隘(涣散);5.
由小门见家族零落(衰败)。
归氏的祖上是怎样的呢?学生先朗读课内联读材料
PPT9,教
师再播放解释课外联读材料PPT10。通过对比阅读,归纳出归氏祖上的特点:1.祖上荣耀,仕宦不绝;2.
地方望族,影响远大;3.
五世同堂,血浓于水;4.
亲人期望,光宗耀祖。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
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课内联读材料PPT9)
归氏世著吴,自唐天宝迄于同光,以文学仕宦者不绝于世。自宋、元至国朝,仕多不遂,竹帛无可称者。然时有倜傥豪侠之夫,肥马轻裘,驰骛乡里,
往往为郡守县令所宾礼。至今吾县人犹传“县家一令,不如归氏一信”。盖亦盛矣!(课外联读材料PPT10,出自《震川先生大全集·余集》)
到了归有光一代,归氏家族怎么样了呢?学生先细读“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这两句,并思考:归有光为谁“泣”?为何“号”?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伤痛?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稍加发挥:诸父异爨,庭设重门——
归有光是很具有家族观念的人,他的祖上曾有过五世同堂的记录。但现在生活杂乱,门户隔膜,人心涣散,家族零落衰败!这是家族的无序与败落之悲(PPT11)。幼年失恃,亲人辞世——七岁丧母,少年时祖母去世,“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小雅·蓼莪》),“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归有光《先妣事略》)(PPT12)。三位女性,是他的感情依托,却先后去世,此乃亲人离世、天人永隔之悲。
【第二课时】
五、体会“述诸小妹”之语,感受此情可待成追忆
学生先齐读PPT13(即课文最后两节内容)。教师提问:“小妹语”说的是什么?归有光回忆了妻子的哪些事情?最后明确:说的都是琐屑小事,回忆的都是生活细节。再让学生感受、思考:你们从这些琐屑小事、生活细节中感受到了什么?很多学生说“伉俪情深”。教师追问:除了伉俪情深还有什么?有没有另外的一种深沉的隐痛?教师播放经过改写的归氏年谱(PPT14):
18
岁(或19
岁),作《项脊轩志》的前面部分。20
岁,考中秀才第一名。秋,应应天乡试,不就。23
岁,
秋,应应天乡试,不就。与魏氏结婚。26岁,秋,应应天乡试,不就。大约此间重修项脊轩。27岁或28岁,妻魏氏亡故。手植庭前枇杷树。29
岁,秋,应应天乡试,不就。30岁,娶安亭望族之女王氏。32岁,入南京国子监读书。秋,应应天乡试,不就。大约续写《项脊轩志》后半部分(据专家考证,它的前后两个部分写作时间相差至少13
年以上)。35
岁,举应天乡试第二,考中举人。46
岁,王氏因操劳过度病逝,年仅34
岁。此后36
岁至59岁之间,八次会试(“八上公车不遇”),均未考中。
结合上述群文,依次讨论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1:从年谱中看出哪种隐痛?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明确:屡次应试,科场失利。举人考了6
次,进士考了9
次。落第归途,想起“二君德容,常在吾目中”,“怆然有隔世之悲”。想起祖辈的寄托“,今吾祖长逝,还更不可见,更不复闻此语,悲痛胡可言也”,直到60
岁才中进士,这是时运不济,落第失意之悲情。
问题2:下面材料中寄托了怎样的隐痛?教师播放联读史料PPT15:
天之毒余,丧予子女。归有光子女较多,大概有四子二女。小女如兰,聪明可爱,刚满周岁就会叫爸爸,匆匆离世,“
天果知其如是,而生之奚为也?”小女二二,对父亲依恋,每当出门,“二二尚跃入余怀中”,不满周岁去世。最让归有光痛惜的,是长子之殇。归有光长子“丰神秀异”“其性仁孝”“慈爱于人”,但天不暇年“,天之毒于余,何其痛耶!”
问题3:归有光的身体、事业如何?其中有何隐痛?教师播放PPT16:
久病飘零,事业无成。归有光自束发读书项脊轩中,“竟日默默”,以求奋发,从他以昧昧于一隅最终名闻天下的蜀清、诸葛孔明自比,则可知其志向。尽管作者也自我解嘲:“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坎井之蛙何异!”这种自嘲是以高度自信为前提的。待到作续文时,归有光已看不到对前途的任何憧憬了。事业无成,仕途不顺,身世悲催!这是另一重隐痛。
全体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最后一节,感受归有光深沉的隐痛。
六、屑小之中情意长,感受语言张力
我们通过三个“屑小”的镜头,领会了《项脊轩志》中“深长的情意”。这种以小见大、浅处见深的写法,为历来的文评家所称道。我们从文评家的评论中可以概括出归有光散文的哪几个特点?教师展示PPT17:
(1)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表达:言语简而情感丰)(2)当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名家矣。(王世贞《归太仆赞》)(表达:自然白描,自有风味)(3)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然
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此妙笔人人所无。(钱基博)(表达:极淡之笔:朴素冲淡平和;极至之情:欢愉惨恻,不尽伤痛)(4)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黄宗羲《明文案》)(选材:细事见之,一往情深)(5)姚惜抱谓其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是于太史公深有会处,不可不知此旨。(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选材与表达:话题、语言不要紧,自有风韵疏淡)
要求学生概括每句所体现的归有光散文的特点,括号里的文字是教师提示,但进程比较慢。最后师生共同小结,教师展示PPT18:
选材:琐屑小事,日常生活;
语言:简洁朴素,家常之语;
情感:极至之情,溢于言表;
风格:风韵疏淡,自有风味。
七、托物言志,感知古典文学的蕴藉风流
教师播放PPT19:
古人云“:至情言语亦无声!”唐代刘知几提出“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美国汉学家叶维廉研究中国诗歌美学,提出“刹那的观照”。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包孕性顷刻”的学说,
这一顷刻即最有魅力、最富内涵、最典型、最能激发人们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的耐人寻味的关键片刻。这种有限的语言和无限的情感所形成的张力,使叙述呈现出一种表面风平浪静、不动声色,底下暗流汹涌、深沉绵长的效果。这种表现手法屡屡出现在古典作品中。如归有光《寒花葬志》和苏轼《江城子》。教师播放PPT20,学生齐读: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归有光《寒花葬志》节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无论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还是《寒花葬志》,抑或是苏轼的《江城子》,这种节制的语言表象之下,写出了人类共同的永恒的深沉伤痛。归有光和苏轼的轻轻叹息,在一代又一代读者心灵中引起激荡,这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这就是中国文学具有的蕴藉之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