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课一练
一、字音字形
儒家( ) 论语( ) 缅怀( ) 彷徨( ) 丁肇中( )
瞭望( )
词语释义
格物致知:
彷徨:
正心:
袖手旁观:
修身:
齐家:
自主探究
(1)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写出文中点明文章意义的一句话。
四、课后提升
1.下列词语中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华裔(yì)彷徨(páng)根深蒂固 袖手旁观
B.探测(cè)儒家(rǔ) 格物致知 不言而喻
C.领悟(wù)接触(chǔ)实验精神 一番风顺
D.朱熹(xī)埋没(mò) 孜孜不倦 不知所错
2.填空。
(1)“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这“四书”指的是 。
(2)本文作者 是美籍华裔 家, 奖获得者。
(3)“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中的 篇。
3.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里。
探索 探察 探测 探讨
(1)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 ),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2)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 )自己。
(3)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 )。
(4)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 )过程的向导。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他们的家务事,别人只能袖手旁观。
B.对于他所犯的错误,班主任和家长都找他谈话了,他还是不知所措。
C.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要做好各种准备。
D.从来都没有“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真理,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
五、阅读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3题。
没有“假如”,哪来真知
①历史上有“杞人忧天”的故事,用以形容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担心。但从科学角度看,它不仅不是庸人自扰,而且还提出了古代天文学领域的一个大问题——天为何掉不下来?几百年来,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万有引力定律,终于弄清了这个“假如”。由是观之,没有“假如”,何来真知?
②“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说杞人忧天是傻问题,其本身就是个问题,因为这样做中止了探索和发现。当初,“骨诱导功能”欲把无生命的生物材料变成有生命的组织,被称为“怪异想法”,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没有动摇,潜心探索18年终于修成正果,用新型陶瓷仿制骨头植入人体受损部位,诱导断骨自动生长愈合,被誉为“划时代的医学材料发现”。事实上,“假如”在没有成真知前,差不多都是“怪异想法”。但“怪异”不等于谬误,许多时候“怪异”恰恰是“见人所未见”。
③“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正成为今天不少人的生存状态。忙、急、快、躁的生活节奏,令“异想”“假如”的空气日渐稀薄。“很勤奋,但缺少想法;会考试,但不会提问”,成为不少学生的写照。科研领域有过之而无不及,项目申请也好,立项评审也好,都对“马上成功”更感兴趣。
④今人不愿“杞人忧天”,无非是被眼前利益所困。在科研领域中,片面追求高成功率已是个通病。“假如”有着诸多不确定性,势必有损成功率,加之越是“划时代成果”,越需要长时间沉淀和考验,而当前科技项目周期短,要追赶时间进程,“杞人忧天”只能让位于效率优先。于是,不少研究成果沦为功利主义的衍生品,原始创新越加受阻于科研低端化和山寨化趋势。
⑤科学研究是探索和创造,失败具有天然合理性,如果怕失败,研究只会原地踏步。当务之急,是从忙、急、快、躁中解脱出来,不被眼前功利所困。当然,“假如”不是主观臆想,而是从实际出发,在归纳和抽象基础上,大胆突破已知束缚,提出有待验证的问题,然后深入实践中寻求答案,打开另一个新天地。宽容和激励“假如”,应把握好这个基本点,以免伪科学和妄想干扰了真科学探索。
⑥从“假如”到真知,离不开反复实证,就得多些“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求索精神。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都离不开实证,没有实证,就没有科学,“假如”也就毫无意义。法拉第提出“能转化为电能”的假设之后,10年间做了无数次实验,才发现和证实了电磁感应背后的规律。有些人或是因为惧怕求证过程耗时费力,或是抵制不住眼前利益的诱惑而放弃学术操守,篡改和修饰数据以证明伪假设,这不仅会大大伤害学术声誉,也为社会埋下了巨大隐患。正因为这样,越要激励“假如”,就越需要严惩造假。
⑦老子有言:“凿户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处理好“有之之利”和“无之之用”的关系,激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严谨精神,人才的苗子才能在肥沃土壤顺利成长为科学巨匠,我们这个科技大国也才能真正崛起为科学强国。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写“杞人忧天”有何作用?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③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答案
一、字音字形
【答案】儒家(rú)论语(lún)缅怀(mi?n)彷徨( páng huáng)丁肇中(zhào)瞭望(liào)
二,词语释义
【答案】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正心:端正的心性。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修身: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把自己的家庭整顿好。
三,自主探究
(1)【答案】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2)【答案】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四、课后提升
1.A
2.填空。
【答案】(1)《大学》《中庸》《论语》《盖子》(2)丁肇中 物理学 诺贝尔物理学(3)《大学》
3.【答案】(1)探察(2)探讨(3)探测:(4)探索
4.B
五、阅读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3题。
1.【答案】没有“假如”,哪来真知。
2.【答案】①由成语故事开篇,首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没有假如,哪来真知;③作为事实论据支文章观点。
3.【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空气”比喻创新思维的环境和大胆假设的精神,生动
地表现了这种环境和精神像空气一样平常和珍贵。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