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波的形成 同步练习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一(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1 波的形成 同步练习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一(word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4-25 16:3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波的形成练习
一、单选题
抖动水平绳的一端,在细绳上产生的横波,当手停止抖动后(????)
A. 波立即消失
B. 波形立刻变乱
C. 波源立即停止振动,但波继续由近及远传播
D. 离波源远的质点先停止振动,离波源近的质点后停止振动
关于机械波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做机械振动,一定产生机械波
B. 后振动的质点总是跟着先振动的质点重复振动,只是时间落后一步,各点振动的频率都相同
C. 物体振动方向一定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D. 机械波是介质随波迁移,也是振动能量的传递
一根粗细均匀的绳子,右侧固定,使左侧的S点上下振动,产生一列向右传播的机械波,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左侧的质点重复右侧的质点的振动过程
B. 波的传播速度逐渐减小
C. S点振动的频率逐渐增大
D. 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相同
《枫桥夜泊》中有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中,当钟声传到客船时,对大钟的撞击早已停止了,但仍感觉“余音未绝”,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
A. 大钟的回声
B. 大钟在继续振动,空气中继续形成声波
C. 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的缘故
D. 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如图所示,a、b、c、d是均匀介质中x轴上的四个质点.相邻两点的间距依次为2?m、4?m和6?m,一列简谐横波以2?m/s的波速沿x轴正向传播,在t=0时刻到达质点a处,质点a由平衡位置开始竖直向下运动,t=3?s时a第一次到达最高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t=6?s时刻波恰好传到质点d处
B. 在t=5?s时刻质点c恰好到达最高点
C. 质点b开始振动后,其振动周期为4?s
D. 在4?s关于机械波与电磁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机械波和电磁波都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现象,所以它们本质是相同的
B. 麦克斯韦认为,变化的电场一定能产生电磁波
C. 机械波在介质中的波速与波的频率无关,电磁波在介质中的波速与波的频率有关
D. 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实现利用机械波从太空向地球传递信息
如图所示,两波源分别位于x=?2×10?1m和x=12×10?1m处,形成两列分别沿x轴正方向和负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两列波的波速均为v=0.4m/s,两波源的振幅均为2cm,t=0时刻两波的图象如图中所示,此时平衡位置处于x=0.2m和x=0.8m的质点P和Q刚开始振动。质点M的平衡位置处于x=0.5m处,关于各质点运动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A. 质点M刚开始振动时的方向沿y轴的负方向
B. t=0.75s时刻,质点P、Q都运动到M点
C. t=1s时刻,质点M的位移为4cm
D. 这两列波相遇时将发生干涉,M点振动始终加强,位移始终最大
如图所示,S为上下振动的波源,振动频率为100?Hz,所产生的横波向左、右两方向传播,波速为80?m/s,已知P、Q两质点距波源S的距离为SP=17.4?m,SQ=16.2?m.当S通过平衡位置向上振动时,P、Q两质点的位置是(????).
A. P在波峰,Q在波谷 B. 都在波峰
C. 都在波谷 D. P在波谷,Q在波峰
关于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物体做机械振动,不一定产生机械波
B. 后振动的质点总是跟着先振动的质点重复振动,只是时间落后一步
C. 参与振动的质点都有相同的频率
D. 机械波是质点随波迁移,也是振动能量的传递
一条弹性绳子呈水平状态,M为绳子中点,两端P、Q同时开始上下振动,一小段时间后产生的波形如图所示,对于其后绳上各点的振动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左边的波先到达中点M
B. 两列波波速之比为1:2
C. 中点M的振动总是加强的
D. 绳的两端点P、Q开始振动的方向相同
二、多选题
一列横波沿AB方向传播,波的频率为5?Hz,振幅为2?cm,A、B两点间距离为6?m,振动方向总是相反,在某时刻两质点同处于平衡位置,它们之间还有一个波峰。波的可能波长为(????)
A. ? 4?m B. ? 6m C. 12?m D. 24?m
假设你正浮在海面上,水波平稳地向着海滩运动。你从某个波峰通过你开始计时,发现接下来15?s内有10个波峰通过你,且相邻波峰之间的距离是3?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平稳水波将把你推向海滩
B. 平稳水波的周期是1.5?s
C. 平稳水波的波速是4.5?m/s
D. 若你向着海滩游动,则15?s内通过你的波峰可能是9个
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振幅为A,在t秒与(t+0.2)秒两个时刻波形完全相同,如图所示。图中M、N两质点在t秒时位移均为2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波的波速可能为30m/s
B. (t+0.1)秒时刻,x=lm处的质点位移可能不是零
C. 从t秒时刻起,x=1.5m处的质点比x=2.5m的质点后回到平衡位置
D. 从t秒时刻起,在质点M第一次到达平衡位置时,质点N恰好到达波谷
关于横波和纵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对于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有时相同,有时相反
B. 对于横波,质点的运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不一定垂直
C. 形成纵波的质点随波一起迁移
D. 空气介质只能传播纵波
(多选)由波源S形成的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向左、右传播.波源振动的频率为20?Hz,波速为16?m/s.已知介质中P、Q两质点位于波源S的两侧,且P、Q和S的平衡位置在一条直线上,P、Q的平衡位置到S的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分别为15.8?m、14.6?m.P、Q开始振动后,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P、Q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同
B. P、Q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反
C. 当S恰好通过平衡位置时,P、Q两点也正好通过平衡位置
D. 当S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P在波峰
三、填空题
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在t=0时刻该波的波形图如图甲所示,O、a、b是波上的三个质点。则图乙可能表示________(选填“O”“a”或“b”)质点的振动图象;t=34T时质点a的加速度比质点b的加速度________(选填“大”“小”或“相等”);经38T质点b运动的路程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2A。
如图所示,实线是一列简谐横波在t1=0时的波形图,虚线为t2=0.5s时的波形图,已知0机械波的波速与介质的性质有关。在通常情况下,机械波在??????????中传播速度较大,在??????????中传播速度最小。波速与波长、频率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某简谐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为v,振幅为A,O、P是x轴上两点,OP=l。t1=0时刻,O、P两点间波形如图所示,此时P点的运动方向__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这列的周期为________s;当t2=________s时,P点处质点恰好第1次到达波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2.【答案】B
【解答】
A.若只有物体振动,而周围没有传播这种振动的介质,振动不可能由近及远传播出去形成波,故A错误;
B.后振动的质点总是跟着先振动的质点重复振动,只是时间落后一步,各点振动的频率都相同,故B正确;
C.横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而纵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故C错误;
D.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质点不随波迁移,故D错误。
3.【答案】C
A.右侧的质点重复左侧的质点的振动过程,A错误;
D、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垂直,D错误.
CB、波速是由介质的性质决定的,与波长无关,所以该波的波速保持不变.由图看出,该波的波长逐渐减小,而波速一定,由波速v=λf分析得知频率逐渐增大.C正确.B错误。
故选C。
4.【答案】B
【解答】
停止撞钟后,大钟的振动不会立即停止,所以会有“余音未绝”;再振动一段时间后,由于阻力的作用,振动才逐渐停止,故B正确,ACD错误。
5.【答案】B
【解答】
A.在t=0时刻到达质点a处,由于ad=12m,波从a到d所用时间t=xadv=122s=6s,故A正确;
C.由于质点a由平衡位置开始竖直向下运动,t=3?s时a第一次到达最高点,34T=3s,所以T=4s,质点b开始振动后,其振动周期为4?s,故C正确;
BD.t=xacv=62s=3s时刻,c点开始振动,在t=5?s时刻质点c恰好到达平衡位置,在4?s6.【答案】C
【解答】
A.电磁波与机械波的本质是不同的,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但机械波只能在介质中传播;故A错误;
B.变化的电场(磁场)可以产生磁场(电场);但均匀变化的电场只能产生恒定的磁场,所以不能产生电磁波;故B错误;
C.机械波在介质中的波速是由介质决定的,与波的频率无关,而电磁波在介质中的波速与波的频率有关;故C正确;
D.麦机械波只能在介质中传播,故D错误;
7.【答案】C
【解答】
A.由波的传播方向根据波形平移法可判断出质点M的振动方向沿?y轴的正方向,故A错误;
B.质点?P、?Q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往复振动,不随波传播,故B错误;
C.由图知波长λ=0.4m,由v=λT,该波的周期为T=λv=0.40.4m=1s,两质点的振动传到M的时间为t=xv=0.30.4s=34T,?t=1s时刻,质点?M振动T4,处于正向最大位移处,所以质点?M的位移为4cm,故C正确;
D.这两列波相遇时将发生干涉,M点振动始终加强,但位移不是始终最大,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A
【解答】
由λ=vf得λ=0.8?m,即依题意可得SP=2134λ,SQ=2014λ,当S在平衡位置向上振动时,Q、P都应在最大位移处,画出最简波形图如图所示:
????????????
??? 故P在波峰,Q在波谷,A正确,B、C、D错。
9.【答案】D
【解答】
A.机械波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波源和介质。若只有物体做机械振动,而其周围没有传播这种振动的介质,远处的质点不可能振动起来形成机械波,A正确;
BC.先振动的质点带动与它相邻的后振动的质点,将振动传播开来,所以后一质点总是落后前一质点,但振动频率相同,BC正确;
D.形成机械波的各振动质点只在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并没有随波迁移,离波源远的质点振动的能量是通过各质点的传递从波源获得的,D错误;
10.【答案】D
【解答】
AB.因波速由介质决定,则它们的传播速度相同,两列波波速之比为1:1,因此两波同时到达中点M,故AB错误;
C.由于波的频率不同,故两列波并不能干涉,M点并不是振动加强点,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左边波向右传播,而右边的波向左,依据上下坡法,那么它们起振方向相同,再依据波产生的原理:带动、重复、滞后,即可判定P、Q开始振动的方向相同,故D正确;
11.【答案】AC
【解答】
由题条件可知,因AB振动方向总是相反,在某时刻两质点同处于平衡位置,它们之间还有一个波峰,它们相距可能是半波长,或一个半波长,即SAB=0.5λ或SAB=1.5λ,解得λ=12m或λ=4m。故选AC正确,BD错误。
12.【答案】BD
13.【答案】CD
【解答】
A.根据两个时刻波形完全相同可得:0.2s=nT,由图可得:波长λ=4m,故波速v=λT=20n,n=1、2、3......,不会等于30m/s,故A错误;
B.由A可知:0.1s是半周期的整数倍;图时时刻,x=1m处的质点位移为零,那么,经过半周期的整数倍,质点位移为零,故B错误;
C.根据波向左传播,由图可知:x=1.5m处质点位移为负,且向下振动;x=2.5m处质点位移为负,且向上振动,故从t秒时刻起,x=1.5m处的质点比x=2.5m的质点后回到平衡位置,故C正确;
D.根据波向左传播,由图可知:质点M向上振动,质点N向下振动,经过18T质点到达波峰,质点N到达平衡位置;故再经过14T,质点M第一次到达平衡位置,质点N恰好到达波谷,故D正确。
14.【答案】AD
【解答】
AB、物理学中把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称作横波;把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的波称作纵波,对于纵波质点的运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故A正确,B错误;
C、形成纵波的质点,不随波一起迁移,故C错误;
D、因为空气介质能通过压缩而产生相互作用力,故空气介质能传播纵波,选项D正确。
15.【答案】BD
【解答】
AB.由v=λf可知,波的波长为λ=vf=0.8?m,xPS=19+34λ,xQS=18+14λ,根据波传播的周期性可知,P、Q两质点的振动情况正好相反,即运动方向始终相反,A错误,B正确;
C.距离相差半波长整数倍的两点,同时通过平衡位置,而P、Q两质点与S的距离不为半波长的整数倍,C错误;
D.由波的传播特点知,波源经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距其n+34λ的点在波峰位置,D正确.
16.【答案】b;小;小于。
【解答】
根据波向右传播,由图甲可得:在t=0时刻,质点b在平衡位置向上振动,质点O在平衡位置向下振动,质点a在波峰;
由图乙可知:t=0时刻,质点在平衡位置向上振动;所以,图乙可能表示b质点的振动图象;
t=34T时刻,质点b在波谷,质点a在平衡位置向上振动,故质点a的加速度较小;
在t=0时刻,质点b在平衡位置向上振动,那么,经过38T?时间,质点b运动路程小于32A;
故答案为:b;小;小于。
17.【答案】2? 沿着x轴的正方向
【解析】解:根据t1=0时的波形图上x=2m处的质点A正向y轴正方向振动,判断出波的传播方向沿着x轴的正方向.
已知0故答案为:2;沿着x轴的正方向
根据x=2m处的质点A正向y轴正方向振动,可判断波的传播方向.已知018.【答案】固体;气体;?v=λT;?v=λf
【解答】
在通常情况下,机械波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大,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小。波速与波长、频率之间的关系分别是v=λT=λf.
故答案为:固体;气体;?v=λT;?v=λf
19.【答案】向下? ?4l3v??lv
【解答】
由于波向右传播,所以P点左边最近的点为它的前质点,在P点下方,所以P点向下振动;
根据图像l为34λ,可知T=λv=43lv=4l3v;当离P点最近的波峰向右传播l时P点第一次到达波峰,时间为t=lv。
故答案为:向下;4l3v;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