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表里的生物》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表里的生物》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5 18:5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表里的生物
作者我知道
冯至(1905-1993),
河北涿县人,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早年曾创办浅草社。1930年赴德国留学获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历任上海同济大学、昆明西南联大及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主要作品: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诗抄》等,散放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有《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他人评价: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鲁迅
我会认生字
吠[fèi]
弦[xián]
添[tiān]
蛰[zhē]
和谐[hé
xié]
清脆[qīng
cuì]
单调[dān
diào]
呈现[
chéng
xiàn
]
拒绝[jù
jué]
蝎子[xiē
zi]
蟋蟀[xī
shuài])钵子[bō
zi]
玻璃[bō
li]
蝈蝈[guō
guō]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初读感知
请大家根据主要事件结合课后题二理清“我”的思路
冬考答案:
产生好奇,
并做出猜测
1.“我"的经验:凡能发声者,必有生命,且不易看见
2.“我”的发现:怀表无生命,但能发声
3.父亲的表现:不许“我”动表
猜测:怀表中很可能有一个会发声的生物,被父亲关在里面
猜测得到
“证实”
1.“我"的发现:美丽的怀表内部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在揺动
2.父亲的表现:仍然不让动表,说摆动的东西是小蝎子的尾巴
结论: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产生新疑问
做出新猜测
1.“我”的疑问:为什么要把蝎子放在这么美的表里?
2.父亲的表现:没有回答
新的猜测:也许这个蝎
子声音好听
梳理“我”的思路
整体把握
文章从作者儿时的生活环境和对于“声音”的认识写起,引出“我"的疑问: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自己发声呢?接下来文章就围绕着这一疑问展开。从表面的“言行”角度来看,“我想动表”与“父亲不让动表”(其中有一次让步)之间的矛盾形成了文中故事向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从“我”所思所想的角度来看,“表里有生物”这一“论断”的产生、求证过程构成了文本的内在逻辑。“我"的“推理”过程
充满了想象,并非没有道理,也并非不讲逻辑,这就使本文在向读者展示一个孩子的“胡思乱想”的同时,也体现了探索、思考的过程。
问题探究:1.怎样把握本文的思路?
文章的思路并不等于写作顺序,除顺序这种浅层思路之外,还有文本展开所依循的内在逻辑、文本的内部冲突、隐性结构(线索)等深层思路。把握思路(特别是深层思路)
不仅有助于理解文章,也是赏析文章的重要方法。
就本文而言,其显性结构非常清晰:“我"想知道没有生命的怀表为什么会响,想
“动表”,而父亲不让“我”动他的表(文中出现了四次“不许动”)。文中的故事就是在
这样的内部冲突中展开的。故事的发展中有一个小的起伏,就是父亲后来把怀表打开给
“我”看.但这起伏并没有改变冲突的方向与性质,父亲对“我”的要求只是从“只许听,
不许动”变成了
“只许看,不许动”而已。
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隐性结构,作者以“我”的内心活动为隐性结构的主体,既写
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心理活动,更写出了
“我"思考、探究的过程,并让隐性结构与显性结
构发生了联系。“我”的思考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岀发的(凡能发声者,必有生命),由此对怀表产生疑问(怀表无生命,何以能发声?),进而结合生活经验和父亲“不许动表”的
“禁令”进行猜测(会鸣叫的生物不易看见,父亲不许自己动表,是因为他把生物关在表中).怀表中摆动的机件和父亲的解说让“我”印证了自己的猜测,又产生了新的疑问
(为什么要把蝎子放在这么美的表里?),最后“我”用想象的方式回答了这个疑问(也许这个蝎子声音好听)。我们可以发现,文中“我”的探究过程看似幼稚,其实却有着自己的思路——基于生活经验,遵循逻辑推理,依托各种证据(甚至把父亲的“禁令"也作为
证据),印证兼有新思。这样的探究思路其实是具有相当合理性的,但它又与儿童幼稚可爱的天性融为一体,统一于文章的题材和整体风格。本文将相对复杂的隐性结构包裹在相对简单的显性结构之中,形成了
“事''(故事)、“趣”(心理活动)、“理”(探究思路)相
结合的内部结构,读来既有趣味,也颇耐咀嚼。
课后题三
本文对“我”心理的描写曲折有致.趣味盎然。结合加点词语,品味下列句子。
1.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参考答案:几个句子之间关系紧密,“想动”而不敢很痛苦,延续“许多天”更痛苦,所以一旦稍有接近怀表的机会,就会“死盯着看,两个“越”表现出心理的“势能”,“但是”的转折点出了痛苦的根源;“一”和“就再也”强化了那种“寻觅机会”和“抓住机会”
的心理。
2.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参考答案:前两个句子,第一句描写“我”的担心,用“唯恐”表现担心的程度,第二句叙述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还是”之中充满了遗憾和无奈。第三句中的感情似乎与第二句有些疏离,实际上是以内心的感叹、回味,进一步强化了遗憾与无奈,“真是”在这里起到强调作用,使感叹显得更“沉重”。
3.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参考答案:第一句用“多么”强调蝎子的丑恶,用“为什么"领起疑问,两者对照,强化了
“我”的惊讶、疑惑甚至是不满。这是人们见到不协调、不正常的事物时常见的心理活动。
第二句用“但是”进行转折,转向自己的猜测被“证实"后的愉悦。这是思考、探究后有所得时独有的心理状态。作者用一个“也”字表示两句中的心理活动基本是同时产生、进
行的,体现了内心活动的复杂性。
4.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
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参考答案:第一句中的“只",表明“我”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思路中,因此只从“声音"的角度去“回答”自己新的疑问。第二句写出“我"的游移不定,"但是"“也许”的使用更强化了猜测的意味,贴切地表现了儿童那种无法解决问题又试图自圆其说的内心状态。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
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
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1、小时候,
“我”
有一个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
(1)爱听着声音,想伸手摸一摸
(2)父亲不允许我动,但是越不许我动,我的
手指越想动,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
好奇心强
3、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你认
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呢?
渴求知识、求知欲望强
问题探究:2.怎么看文中父亲的言行?
首先明确一点,父亲是本文的次要形象。父亲起初不让“我”动怀表,后来稍微让步,偶尔打开表盖让“我”看,却仍然不让
“我”动表,甚至说表里有会蛰人的小蝎子。从表面上看,父亲似乎是一个忽视儿童好奇天性的家长,他的言行会妨碍儿童探索未知世界。
但是,如果深入探究的话,对父亲的看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冯至岀身于盐商家庭,但在他父亲冯文澍这一辈,家道已经衰落,冯文湖没有功名,又不会经商,只能靠在衙门或
其他单位担任文牍工作来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对他来说,怀表是一件相当贵重的东西,
怕孩子弄坏了,因而不许“我”动,是合情合理的。其实,对成人来说,不让小孩乱拆乱动,都是人之常情。据冯至的女儿冯姚平说,她的爷爷对冯至的教育其实“相当开明气
既打开怀表给孩子看,又不让孩子动,这也许是一个开明而又拮据的父亲不得已的选择“
文中的父亲说表里有个会螯人的小蝎子,并不是对孩子探索未知的疑问的回应或否定,而只是在强化自己“小孩儿不许动表”的要求。从文章来看,这并没有影响“我”的“探索进程"------父亲只是禁止“我”
“实验”,却没有禁止“我"想象,他的回答,切合小孩子
的心理和认知,客观上反而帮助“我”展开了进一步的想象(并用想象去印证),这也许
可以视作某种意义上的“歪打正着”吧。




本文写的是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1.抓住典型的心理、行为、感受,如实写来,自然真切有味。
2.语言朴实、细致、真切,淡淡叙写,娓娓道来,又不乏小小的起伏,其中的心理描写曲折有致,趣味盎然。
3.本文将相对复杂的隐性结构包裹在相对简单的显性结构之中,形成了
“事''(故事)、“趣”(心理活动)、“理”(探究思路)相
结合的内部结构
语言描写:
“我爱听着声音。”
“只许听,不许动。”
“小孩儿不许动表。”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
“为什么呢?”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
你。”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心理描写:
1、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
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2、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
敢,因此我很痛苦。
3、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
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
我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
个活的生物。
4、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
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
一般的不同。
小结:从文章写法的角度来看,本题还能提醒大家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叙事类文章要吸引人,不一定要依靠故事的跌宕起伏,相对平淡的故事,只要能突出细节(特别是心理的细节),写出内在的起伏,照样可以让人觉得趣味横生。
第二,无论读文章还是写作文,不要只看重动词、形容词.要学会赏析和运用副词、连词,更要在“用对”的基础上学习
“用好”,提高文章的表现力。
教你一写法
阅读感悟写法,作文妙笔生花!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围绕客观事物而产生的看法、感触、联想等内心活动的描写。作文需要以情感人,而感情又产生于内心,因此要想写活人物,必须着力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怎样恰当地进行心理描写
1、直接刻画,交代人物心理。采用这种方法,一般常用“他感到……”“他想……”等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来表达。也可以直接渲染有物的内心来表现。
2、通过动作、表情反映人物的心理。人物的一举一动,一喜一怒,都是其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刻画得好,往往能从侧面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3、通过想像描写,揭示人物心理。这种方法常借用梦境、幻觉,以想像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你一写法
阅读感悟写法,作文妙笔生花!
彩色的鸟
冯至
在热带地方是不难看见羽毛美丽的鸟的,但是在北方,在我的家乡,最普通的鸟儿只是喜鹊、鸽子、乌鸦、麻雀。你们想,这些鸟儿不是灰色的,就是黑色的,不然就是白色的;它们的羽毛怎么会十分美丽呢?但是我一打开我的图画书,就不同了,里边的鸟儿有蓝色的、绿色的、紫色的、白色的......它们真是美丽呀,若在我的笼子里哪怕是养这么一只,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可是,笼子里边只有麻雀,房檐底下只有鸽子窝。一天,还有一个人送给我一只乌鸦,长得那样丑,声音那样难听;母亲说,把它放了吧,我还有一些舍不得。天天饲养着这类鸟儿,有多么单调。
我问父亲:“书上的彩色的鸟儿我们这里怎么都没有呢?”
父亲说:“它们在这里不适宜生存。”
“不适宜生存”,我却有些不懂,什么叫做不适宜生存呢?
父亲继续说:“水里的鱼不能在陆地上生存,空中的鸟不能在水里生存。冬天若是把你放在一个冰冷的房子里,你就会冻出病来。这都叫做不适宜生存。南方的彩色的鸟儿都惯于温暖,所以不喜欢飞到我们这个冷的地方来。”
我听着,似懂非懂,我只是更思念彩色的鸟了。但是彩色的鸟怎么也飞不到我们的天空。我想,彩色的鸟既然没有,我就要制造彩色的鸟。母亲能够把衣服染成蓝色、红色、绿色,我为什么不把我的麻雀也染成蓝色、红色、绿色呢?——一天,母亲在染衣服,我就把各样的颜色都偷偷地留起来一点。午后,母亲的衣服都染完了,挂在院子里飘扬,非常好看。我就开始从笼子里把麻雀取出来一个,染一个。有的染蓝的,有的染成彩色,一切都按照我的心意,染完了一个,觉得比图画上画的还好看些,心里很高兴。我自言自语地说:“我们这里也有彩色的鸟了。”
第二天一睁眼,就想去看那些彩色的鸟。但是走到笼前一看,已经有三只鸟死了,等到下午,又死了几只。最后只剩下一只还活着。这只是没有全身染遍了颜色,我只在它的翅膀上染了一点红。我看着这些活泼泼的鸟一个一个地死去,很懊丧,我只好把它们埋在房后的空地里。忙了一天,到了晚上,我才得休息。同时我自己想:“无论如何,我是有过彩色的鸟了,可惜它们这么快地就死去了。大半这就是父亲所说的道理吧,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
猫儿眼
冯至
母亲有一个戒指,上面镶着ー颗宝石,和猫儿的眼睛一样,我问母亲:“这是什么石?
母亲说:“这是猫儿眼。
当时我很不喜欢这颗猫儿眼。哪有眼晴只有一只的呢?母亲说:“这种宝石虽然不很贵,但是大小一样的一对,也不很容易配。
“那么,“我说,“我宁愿意爱猫的真眼晴,它们总是一对,不大不小,完全一样。它们的瞳孔又会变化。谁爱这样的死东西呢。"母亲笑着不理会我,从此我就爱看猫的眼睛。尤其是那变来变去的曈孔,早晨和晚上是圆的,正午就变成一道线。
”你手上的猫儿眼有这样有趣的变化吗?”
母亲笑着,先是不回答我,随后说一声:没有。“我更觉得得意了。
在没有灯的黑暗的屋子里,我常常一不留神,就碰到桌子上,凳子上,猫儿却是跑来跑去,它从来没有碰到过。有一回它在最黑暗的地方捉到了一个老鼠。
“你的猫儿眼有这样好的眼力吗?"我又刁难母亲。
母亲更没有法子回答了我更得意了。同时我心里想:“母亲,你把你的猫儿眼戒指扔掉
罢,就是不扔掉,也要收起来才好。“但我不敢说出口来,只是感到骄做,母亲的手指上的猫儿眼,既是只,又没有変化,又看不见老鼠,哪里有真的猫眼睛好呢?从此我就因为眼晴而更爱我的猫了。
经过几个月,一天早晨,有人来告诉我说不知为什么我的猫死了。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被邻家的狗抓死的。我不管死的理由,急急忙忙跑到死猫的身边。我看它卧在廊檐下一动也不动。眼皮垂下来,再也看不见它的一对大圆眼晴了。我想,眼皮把这一对眼睛蒙住了,我若扒开它,这对眼晴一定还是那样美,我还可以向母亲骄傲。但是我把眼皮一扒开,哪里还有眼晴,简直像是两用灰士和成的泥被涂在那里。
这一瞬间,我哭了。我跑到母亲那里,我什么话也说不出,我望着母亲手指上的猫儿眼,仍旧放着光彩,一点儿也没有变,我几月的自得,几月的骄傲,一时都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