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名校卷)(含详细解答)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名校卷)(含详细解答)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4-25 22:4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名校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3分)
1.会估测物理量,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功之一。对于以下估测你认为与实际情况最接近的是(  )
A.演奏一遍国歌的时间大约46
s
B.人正常步行时的速度约为15
m/s
C.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18
mm
D.初中生的身高约为165
m
2.小东和小龙同骑一辆双人自行车游玩,若说小东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指路牌
B.路边的树
C.路边的石雕
D.小龙
3.【易错题】小聪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一规则长方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结果分别是9.99
cm,10.01
cm,10.03
cm,10.21
cm,则该长方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0.06
cm
B.10.01
cm
C.10.083
cm
D.10.08
cm
4.小明和小红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以大小相等的速度,同时向相反方向匀速行走,1
min后两人相距120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小明为参照物,小红的速度是2
m/s
B.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红的速度是2
m/s
C.以小明为参照物,小红是静止的
D.如果说小明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地面
5.下列词语中,形容声音响度小的是(  )
A.震耳欲聋
B.声如洪钟
C.轻声细语
D.鼾声如雷
6.关于声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根据响度可以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禁止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7.以下事例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是(  )
A.将超声波应用到倒车雷达
B.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诊断病情
C.利用次声波判断地震方位
D.利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
8.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回声来测距离。如果小雷对着高山呼喊,经过10
s后听到回声,则高山与小雷的距离为(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
A.1
700
m
B.3
400
m
C.170
m
D.340
m
9.小红坐在匀速行驶的小汽车内,发现前方路旁停着一辆普通大客车,观测到自己经过大客车的时间约为1
s,则小汽车的速度最接近于(  )
A.10
km/h
B.40
km/h
C.70
km/h
D.100
km/h
10.南京青奥会赛艇女子双人单桨比赛中,四川选手罗雅丹与队友潘婕合作,以3分37秒52的成绩获得银牌。赛程全长2
000米,下列四个速度中,比她们的平均速度大的是(  )
A.5
m/s
B.10
m/s
C.5
km/h
D.10
km/h
11.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
A.两同学在t=15
min时相遇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1.5倍
D.整个过程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2倍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
12.如图甲所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cm。如图乙所示,停表显示的时间是________s。
13.小明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定圆盘的直径,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cm,测得这个圆盘的直径是________cm。
14.“五一”假期,小丽同学和她妈妈一起乘坐观光车在长沙橘子洲游玩,如果以观光车为参照物,小丽同学是________的,如果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小丽同学是__________的。(均填“运动”或“静止”)
15.【新题】如图是一款网上售卖的科学实验玩具——真空中的声音。把发音器放在垫了棉花的底座上,盖严透明罩,把注射器活塞________(填“向外拉”或“向里推”),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5题)
(第16题)
(第20题)
16.如图所示,是王爷爷为孙子制作的一个会“吹口哨”的纽扣,先将绳子转绕缠紧,再将绳子拉开、收拢交互进行,就会听到“嗡嗡”的声音,此声音是由于纽扣周围空气________而产生的,并通过________传入人耳。
17.小华用录音机录下自己唱歌的声音,再播放出来感觉和直接听到的声音不同,在乐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三个特性中,考虑到录音机音量是由自己调节的,所以不是声音的________不同;询问其他同学,得知自己唱的音是准的,没有“跑调”,所以不是声音的________不同;由此可以推断是声音的________不同。
18.骑马是古人最便捷的出行方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诗人孟郊骑马看到百花纷纷向后退去时,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西安到洛阳路程约为360
km,若古人骑马走完此路段,平均速度为5
m/s,合________km/h,则大约需要________h。
19.淮扬镇高铁过江通道“五峰山公铁大桥”建成通车,扬州进一步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大桥主跨长为1
092
m,一列长280
m的高铁匀速通过大桥主跨的时间为70
s,则高铁的速度为________m/s,合________km/h。若以高铁为参照物,大桥是________的。
20.如图是某个实验小组利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
s拍摄一次所得到的物体和刻度尺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由图可知,物体在AB段的路程为________cm,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21.雷雨天,小王观察到某次闪电经历的时间为t1,听到这次闪电发出的雷声持续时间为t2(不计云层间回声时间),刚开始看到闪电到刚开始听到雷声的时间为t3,声音和光传播速度分别为v和c,则t1________(填“>”“=”或“<”)t2,闪电发生位置到小王距离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表达式表示)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0分)
22.如图所示,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时为了方便测量________,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
(第22题)
(3)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位置所处的时刻,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4)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时,做______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3.小明发现水平抛出的几个物体落地时间有差异,他想水平抛出物体的这个“落地时间t”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后他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抛出物体的质量m有关;
猜想二:与水平抛出的速度v有关;
猜想三:与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h有关。
序号
m/kg
h/m
v/(m·s-1)
t/s
1
10
2
1
0.64
2
20
2
1
0.64
3
10
2
2
0.64
4
10
4
2
0.91
(第23题)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他从探究实验室借来能控制发射速度的弹射器、两个质量不同的小钢球、刻度尺、电子停表等实验器材,在老师的帮助下按照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如上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实验序号________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实验序号________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3)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________有关,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
24.小兰同学在观察小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想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面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A

20
0.3
B

20
0.7
C
尼龙丝
30
0.5
D

40
0.5
E
尼龙丝
40
0.5
(1)实验中测量长度的工具是________。
(2)如果小兰同学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_的两根琴弦进行比较。
(3)如果小兰同学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_的两根琴弦进行比较。
(4)如果小兰同学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_的两根琴弦进行比较。
(5)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实验研究;②分析归纳;③提出问题、合理猜想;④得出结论。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_(填数字代号)。
(6)小兰用到的实验探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填“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四、综合运用题(25题6分,26题8分,共14分)
25.长度为150
m的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如图火车头距离桥头200
m处鸣笛,鸣笛5
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自山崖的回声;听到回声30
s后,车尾驶过桥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第25题)
(1)计算火车的速度;
(2)计算大桥的长度;
(3)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
26.为探究机动车驾驶员违章驾驶的危害性,招募志愿者进行了如下实验。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
s。则:
(1)在某次实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
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
m,则经过多远的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
(2)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
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
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多少?
(3)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如何变化?
(第26题)
答案
一、1.A 
2.D
3.B 点拨:10.21
cm跟其他几个数据相差很大,是错误的数据,求平均值时要舍去;平均值精确度应该跟所给数据的精确度一样。
4.A 点拨:以小明为参照物,1
min后两人距离120
m,所以小红的速度是v====2
m/s,故A正确;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红1
min行走=60
m,所以其速度是1
m/s,故B错误;以小明为参照物,小红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小红是运动的,故C错误;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小明是运动的,故D错误。
5.C
6.C 点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根据音色可以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禁止鸣喇叭”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7.D
8.A 点拨:小雷的喊声遇到高山发生反射,经过10
s听到回声,则声音由小雷传播到高山用了5
s,
s=vt=340
m/s×5
s=1
700
m。
9.B
10.B
11.D
二、12.2.50;170
13.0.1;1.50 点拨:长度测量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4.静止;运动
15.向外拉;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或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6.振动;空气
17.响度;音调;音色
18.马(或自己);18;20
19.19.6;70.56;运动 
点拨:高铁通过大桥行驶的距离:
s=L桥+L车=1
092
m+280
m=1
372
m,
则高铁的速度为v===19.6
m/s;
若以高铁为参照物,大桥与高铁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大桥是运动的。
20.7.50;0.15 点拨:由图知:刻度尺上1
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
cm=1
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由图可知,物体在AB段的路程为7.50
cm,根据题意和图示可得,物体在AB段运动的时间t=0.1
s×5=0.5
s,则平均速度为v===15
cm/s=0.15
m/s。
21.=;vt3
三、22.(1)v= 
(2)时间 
(3)小于;0.05 
(4)变速
23.(1)1、2
(2)1、3
(3)离地高度;物体质量、抛出的速度
24.(1)刻度尺 
(2)D、E
(3)C、E 
(4)A、B
(5)③①②④ 
(6)控制变量法
四、25.解:(1)v车===40
m/s。
(2)火车完全通过桥走的路程:s1=v车t2=40
m/s×30
s=1
200
m。
大桥的长度:s桥=s1-s车=1
200
m-150
m=1
050
m。
(3)声音传播的距离:s声=v声t1=340
m/s×5
s=1
700
m。
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
s2===750
m。
26.解:(1)驾车的速度72
km/h=20
m/s,
s反应1=vt1=20
m/s×0.4
s=8
m。
(2)s反应2=s反应1+(39
m-33
m)=8
m+6
m=14
m,
t2===0.7
s。
(3)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其刹车反应变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