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26 11:4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战争起因
原始社会:争夺自然条件优越的生活区域
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建立区域性的大帝国
资本主义兴起后:争夺殖民地、世界霸权
影响
对人类:灾难!
对文化:双刃剑(双重作用)?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碰撞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了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课标
目录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01
02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1)通过史料实证,了解亚历山大远征、“希腊化时代”和蒙古西征的内容和影响;立足于时空观念,掌握“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的过程
(2)从历史解释的角度阐释古代著名战争对东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流的推动作用
素养解读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亚历山大远征(“希腊化时代”的背景)
概况
影响
破坏:
客观契机: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希腊化时代”
含义
希腊化世界(空间):
希腊化时代(时间):
民族融合(“希腊化”的表现)
文化的发展
原因:
成果:
阅读教材p61第一个子目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亚历山大远征(“希腊化时代”的背景)
概况
影响
破坏:
客观契机:
前4世纪后期,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波斯帝国并将其灭亡,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地区。
给被征服地区带来巨大灾难,
打断其固有的经济文化发展进程。
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希腊城邦底比斯被夷为平地
腓尼基名称推罗居民被屠杀和卖为奴隶
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被被付之一炬
中亚当地居民或被屠杀,或被强制迁移
波斯波利斯王宫遗址
材料 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员,推广波斯礼仪。他还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实施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及由此产生的影响?
根本目的:
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和管理,维护帝国统治。
影响:
①扩大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与管理,维护帝国的稳定。
②打破了民族界限,为东西方各民族间的语言沟通、风俗习惯的相互适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课堂探究】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希腊化时代”
含义
希腊化世界(空间):
希腊化时代(时间):
民族融合(“希腊化”的表现)
融合
上层人士
希腊文化的中心
【注:西亚、北非的文化
文化的发展
原因:
成果: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希腊化时代”
含义
希腊化世界
(空间):
希腊化时代
(时间):
民族融合(“希腊化”的表现)
希腊人和马其顿人融合:
被征服地区的上层人士:
希腊文化的中心东移:
【注:西亚、北非的文化:
文化的发展
原因:
成果:
亚历山大去世后,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它们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期间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
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广大乡村仍保持原有语言、宗教、风俗。
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交流的促进
整理《荷马史诗》、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欧几里得《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物理学;埃拉托斯提尼对地球周长的计算;解剖尸体对人体神经、消化系统的基础研究。
“希腊化时代”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统治阶层
帝国的建立,政局的逐渐稳定;
统治者的推动;
种族(民族)的融合——落后种族常会主动接受先进种族的文化(文明),但落后种族文化的多元、丰富性,也会影响到先进种族的文化;
文化中心的东移。
思考:“希腊化时代”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历史解释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发展历程
文化上的碰撞以武力征服为先导,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汇合尚未开始。但亚历山大对亚非广大地区的征服以及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的建立,不仅为欧、亚、非大陆间各主要文化的接触交流提供了可能,从而奠定了希腊化时代文化产生的基础,而且仅就文化交流而言,亚历山大远征的过程,也是传播希腊文化、吸收东方文化,并使两者合流的过程。
(1)公元前334—前323年属于“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接触”时期
(2)公元前4世纪末—前3世纪属于“希腊化文化的形成与繁荣”时期
亚历山大死后,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足鼎立的希腊化王国。希腊化王国时期,国际局势相对稳定,有利于各希腊化王国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倡办文化事业,从而在客观上进一步扩大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希腊化文化在此时不仅形成,而且日臻成熟、繁荣。
(3)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属于“希腊化文化的余波与渗透”时期。
从东地中海地区看,文化创造的势头似已过去,但从整体看,希腊化文化还在四周扩散。罗马人在军事上征服了希腊化王国,却成了希腊化文化的俘虏;巴克特里亚失去了与地中海的联系,却把希腊文化带入了印度。昔日的文化中心也并非死水一潭,某些分支如宗教、史学也正是在地中海及其周边国家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得到进一步发展的。
希腊化文化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其他东方文化与希腊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的产物,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成果之巨、影响之深前所未见。它揭开了欧、亚、非大陆间人类文化大交流、大汇合的序幕,在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之后,于公元前334年率领希腊联军东征。经过多场激烈的战斗,他于公元前330年灭亡了领土范围包括埃及和巴比伦在内的波斯帝国。此后,亚历山大的军队一直进军到了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一个以巴比伦城为中心,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摘编自杨宁一、朱汉国主编《世界历史》
材料二 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掳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最后掳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 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是以何种方式进行扩张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远征的性质和对东西方国家产生的影响。
(1)方式: 率领希腊联军远征,以武力征服的方式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国。
(2)性质:具有侵略性质。
影响:一方面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消极影响
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一定程度上打断这些地区原有的文化发展进程。
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出现“希腊化时代”。
积极影响
【小结】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文化是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
亚历山大港,始建于公元前332年,是按其奠基人亚历山大大帝命名的,作为当时马其顿帝国埃及行省的总督所在地。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埃及总督托勒密在这里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加冕为托勒密一世(救星)。亚历山大成为埃及王国的首都,并很快就成为古希腊文化中最大的城市。
亚历山大灯塔:托勒密二世下令导航灯塔要建在亚历山大港入口处。花了20年,一座灯塔屹立在法罗斯岛的礁石上。灯塔设计更为奇特之处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它白天能反射日光,晚上反射巨大火盆中点燃的灯火,据说灯光能照射到56千米外的海道。在建成后长达1500年的时间里,灯塔一直在黑夜中为水手们指引进港的路线。14世纪时,一场大地震将其摧毁了。
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是马其顿人,他们为赢得埃及人支持,有意戴上了传统的法老王冠。
典例剖析

据普鲁塔克所记,有七十个以上的希腊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亚历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战中建立的。希腊的神庙、剧场、艺术、文学和商业,以及希腊的殖民者早已遍布于帝国各处,希腊科学和语文的胜利,比之马其顿方阵的成功更为持久。这说明了(  )

A.亚历山大在文化政策上是个失败者
B.希腊城邦几乎征服了马其顿帝国全境
C.文化上落后的蛮族不能真正接纳希腊文化
D.马其顿帝国的扩张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展
D
解题指导
选项
分析
A
材料“希腊科学和语文的胜利”说明亚历山大在文化政策上是成功的,故A项错误
B
材料没有涉及希腊城邦和马其顿帝国的关系,故B项错误
C
材料“希腊的神庙、剧场、艺术、文学和商业,以及希腊的殖民者早已遍布于帝国各处”反映了先进的希腊文化的扩展,故C项错误
D
材料“有七十个以上的希腊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亚历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战中建立的”“希腊科学和语文的胜利”,说明马其顿帝国的扩张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题目立意本题以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为依托,从探究希腊化时代的希腊文化扩展的角度考查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
蒙古帝国的对外入侵一度被欧洲称为“黄祸”。蒙古帝国最大疆域的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东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鼎盛时达匈牙利),南至南海,为20世纪时苏联的1.5倍,现今俄罗斯的1.9倍。
蒙古帝国扩展的原因
“这个国家的某些部分,山岭极多,在其他部分,则是平地,但是,实际上它的全部土地都说是由砂砾构成的,土壤不多,几乎都是沙漠。在某些地区,有一些小树林,但是在其他地区,则完全没有树木。肥沃的土地不及百分之一,而且除非用流水来灌溉,是不能有收获的,而那里溪流和小河不多,大河更是十分稀罕。”
——罗马教皇的使者加宾尼《出使蒙古记》
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 ,其职责便在于对内能保证部民的安全 ,对外则能掠夺更多的财物。成吉思汗是当时最能胜任这两种职责的第一人选。他的理想就是对外征服和掠夺。
12 世纪末期 ,中国四分五裂的版图和互相征战的纷杂局势为成吉思汗的征服提供了有利条件。 ——《略论蒙古西征的原因和影响》纪宗安 李 强

自然条件恶劣
雄才大略人物
东西无强国
在蒙古西征以前的欧亚形势是:诸国纷争, 东西方交通受阻。
(1)中国正处于长期分裂的局面
(2)花刺子模帝国内讧不己
(3)中东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奄奄一息
(4)东欧拜占庭帝国日趋衰弱
(5)西欧各国王权软弱无力,互相争斗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的加强
{35758FB7-9AC5-4552-8A53-C91805E547FA}蒙古西征
背景
概况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影响
破坏:
客观契机:
政治上,
民族、文化上,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的加强
{35758FB7-9AC5-4552-8A53-C91805E547FA}蒙古西征
背景
概况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影响
破坏:
客观契机:
政治上:
民族、文化上:
13世纪初,军事上强大的蒙古汗国出现。
1218年,灭掉花刺子模国,直抵黑海北岸。
灭金之后,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部族,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巴尔干半岛。
13世纪中叶,以西亚为目标,攻占巴格达。元朝建立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名义上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严重破坏了被征服地区的经济文化。
东西方交流的加强。
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如欧洲传教士出使漠北及其报告;马可·波罗来华及《马可·波罗行纪》;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
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民族融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文化面貌。
蒙古三次西征,最远到达奥地利
1218年灭掉花刺子模,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1235年,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13世纪中叶,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
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
第二次西征(拔都)
第三次西征(旭烈兀)
马可·波罗,意大利旅行家、商人。曾随父亲和叔叔通过丝绸之路到过中国,担任元朝官员。回到威尼斯后,在一次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其旅行经历,由鲁斯蒂谦写出《马可·波罗游记》。他的游记让欧洲人得以了解中亚和中国。
列班·扫马,元朝基督教聂思脱里派教士、外交家,最早访问欧洲各国的中国旅行家,出生于元大都。

扫马的出使,使罗马教廷更相信元朝皇帝与各汗国统治者均崇信基督教,因而遣教士孟特戈维诺等东来,对促进东西文化交流起了一定作用。
蒙古西征的影响
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蒙古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被后世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引发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①由东向西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②由西向东迁徙的移民:大批移民自西向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他们来自不同地域,说着不同的语言,被称为“色目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蒙古族。
【课堂探究】
材料一 从成吉思汗动身西征起,蒙古人就采用了中原的 “驿站”制度。据不完全统计,蒙古帝国时期,仅元各行省范围内设置的主要水陆驿站就达1500多处。这一制度,对于东西方之间,中原和北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畅通和扩大,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蒙古西征如何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
①蒙古帝国内外发达的交通(或“驿站”制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材料二 蒙古西征横扫欧亚大陆,消除了国界的限制,使整个亚洲畅通无碍。……阿拉伯地区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艺术等成 果传人了中国;中国的历史、算术、制图、医学和艺术 等方面的成就,通过阿拉伯人更加广泛地传播到西方, 这些都对西方社会的变革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蒙古帝国几乎把亚洲合为一体,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
材料三 蒙古帝国时期,欧洲的商人、使节、游人来远东的络绎不绝。他们或长期留居,经商传教,其中不少人在政治上被蒙古帝国所重用。与此同时,蒙古帝国也常派使节、商队到欧洲。欧洲和东亚间的来往还有双方人口的相互流动和迁居现象,这对扩大东亚和欧洲之间的联系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的作用决不能低估。
③蒙古帝国将欧亚大陆连成一片,恢复、加强了东亚和欧洲之间的直接交往,扩大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材料四 蒙古帝国时期,在东方的各大城市和要镇中都有西方商人经商,东西方贸易在蒙古帝国经济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东西方商人们不仅把东西方货物相传互补,而且在经商过程中,互相传播各方面的消息,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工”、“医”被蒙古人看成是“人才”。蒙古帝国时,东西方医师和名工巧匠,常被相互调换,为统治者服务。
④蒙古统治者对东西方贸易关系和技术交流的 注重和保护措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
交流的发展。
材料五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对马可 ?波罗讲过这么一段话:“有人敬耶酥,有人拜佛,其 他人敬穆汉默得,我不晓得哪位最大,我便都敬他们,求他们庇佑我。”通过宗教传播,不仅使不同的宗教受到了影响,而且在宗教传播过程中由于人 们的广泛交往,使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甚至连物质文化等方面都也受到了影响。
⑤蒙古帝国的宗教兼容并蓄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自主思考:
(1)依据材料,概括希腊化时代在科学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材料 希腊化时代在文化科学方面取得的进步超过了17世纪以前任何别的时期。一部分是由于亚历山大征服提供了经济良机,大大拓展的市场激发人们改进技术、增加产量的热情。后起诸王国间以及它们与外部强国间连续不断的战争产生了对较复杂的武器的需要,希腊科学与中东科学(不仅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科学,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印度科学)间的直接交流也同样起了促进的作用。最后,希腊化国家的马其顿统治者是在希腊学问享有盛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慷慨地支持科学研究。

战争统一,市场扩展,商贸需求;
战争频繁,武器升级需要;
战争统一,区域文化间的交流、融合;
政府政策的支持
战争与文化关系
【课堂探究】
合作探究:
(1)请概况格林的观点,并作出解释。
(请结合教材P61、62,及P63补充材料做出解释,注意表述成文。)
材料 我认为,亚历山大东征本质上是一场侵略……在被征服领土上有意识地、理想化地和传教式地推广希腊文化、风尚、文学、艺术和宗教……是个用心险恶的神话,……(它)是为了(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为实质上大规模的经济与帝国主义剥削进行辩护。
——格林《从亚历山大到亚克兴:希腊化时代的历史演进》
东征本质上是侵略战争;
希腊化,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战争成果、继续剥削。
侵略战争相关史实论述;
维护战争成果相关史实论述;
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持续矛盾、冲突
战争与文化关系
【课堂探究】
合作探究:
关于战争与文化的关系,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联系亚历山大东征与希腊化时代加以说明。(注意表述成文)
暴力也是一种交往。战争会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破坏和灾难,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推动文化交流史实论述;
苦难、破坏史实论述;
尽可能避免暴力战争,寻求和平方式交流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
13世纪蒙古西征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亚历山大远征与
“希腊化时代”
严重破坏被征服地区社会经济
客观上推动东西方的交流,改变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
【小结】
人类的交往不外乎两种方式——和平的,或暴力的。
和平交往方式有商业贸易,宗教传播,游历访问 ……
但暴力也是一种交往。
一次又一次的征战突破了地域的局限
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大融合,
客观上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
摒弃战争,珍爱和平,友好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