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山中与裴秀才迪书》ppt课件+教案+音频朗读(人教版语文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山中与裴秀才迪书》ppt课件+教案+音频朗读(人教版语文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03 20:41:04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3.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4.培养鉴赏优秀古代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5.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方法: 1.初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 2.反复诵读,然后分析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所写景物的特点。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学习的难点。
导入课文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大家回顾一下学过的作品,哪些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点的—— 这是他的诗作,那么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王维青少年时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被擢为右拾遗。这一时期的王维是希望有所作为的。
开元二十五,再度被贬荆州长史,对时局感到失望,沮丧,开始有归隐之意。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
作者简介:
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处,边地的习俗和风光,丰富了其创作。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这一时期,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住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重点词释义: 景气:气候。 殊:很,非常。
过:过访,游览 方:正。
猥:鄙,自我谦称。 讫:终了,完毕 涉:渡过。 曩:以前。
仄:狭窄 蔓:蔓延
矫:举。 皋:水边高地。
斯:这 是中:这中间。
无:不要。 忽:忽略,忘记
因:借
找出文中描绘自然风景的两处文字,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 。
“北涉玄灞……复与疏钟相间。”
天上的明月,清光朗朗。月光下,轻风吹过,辋水柔波潋滟。远望,一抹远山的暗影,村河边点点渔火。寂静中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并疏疏落落的寺庙钟声,时断时续的舂米声,隐隐约约而又清晰可辨。
“当待春中……麦陇朝雊。”
春天的蓝田山,风景绝佳。树木青青,芳草碧碧,游鱼嬉戏于清流,白鸥展翅与晴空。早晨,珠露圆润, 闪亮在草尖、麦苗上,清晨野鸡在麦地里鸣叫。
说说这两段文字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第1段描写,是蓝田山的冬夜图,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
第2段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色彩明快之图画,把春日的蓝田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

王维工诗善画,苏轼曾说:“味摩诘之画,画
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有人认为此
文也饶有诗情画意,不妨说是“文中有诗,诗中
有画”,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
本文写景之语意境深远如诗,诗中
所绘之景形象鲜明如画。

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作者把景物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让美景真情与朋友分享,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虽然写景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叙友情却是贯穿始终的线索 。
要注意的是,本文的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琢磨的。

  王维写作这封书信的目的是邀好友裴迪同游故山,找出文中表现王维不愿独享“终南美景”,热情邀请裴迪的句子,结合段意,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一段写不敢相烦,但独游索然无味。
第二段回忆往昔携手赋诗,快乐同游。
第三段热情邀请。
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
委婉相邀
直接邀请
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
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全文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读来活泼明快,于清词俪句中现故山美景,于长短变化中表厚意深情。
布置练习及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四。 3. 请你写一段描绘风景的文字,要求在这段文字中准确、自然地引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一两个写景句子。 4. 完成练习题。《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3.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4.培养鉴赏优秀古代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5.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方法:
1.初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
2.反复诵读,然后分析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所写景物的特点。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学习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通过诵读、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本课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并背诵第二、三段。此外,文句的翻译、评析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都要求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来完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课文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大家回顾一下学过的作品,哪些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点的——
这是他的诗作,那么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2.解题
(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书】点明了体裁。
(2)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盛唐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著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作品有《王右丞集》。
(3)简介背景。
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3、检查大家预习的情况
4、初步感知
(1) 大家平时也有给朋友写信,那一般会写什么内容呢?——那本文是不是也写这样的内容?——那是写了什么内容?
(2) 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你认为是哪个词?
提示:A、“可过 ” B、“相烦” C、 “深趣” D、“相邀”
5、重点分析
(1)文中用哪些段落来写景?那第一段写了什么呢?
(2)朗读课文,将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两处文字找出来,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说说
这两段文字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用准确的词语为这两幅图命名。
(学生体会,锻炼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师明确、板书)
明月
山的轮廓
水的波影
第二段:寒山月夜图: 灯火的明灭 寂静清幽
犬声
夜舂声
深趣 (白描) 疏钟声
草木
鲦鱼
第三段:山村春色图 白鸥  明丽欢快
露水
麦陇
朝雊
(4)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明确:A、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
B、暗含对朋友的邀请。
C、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5)从文中那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维不愿独享“终南美景”,而热情邀请裴迪同游,这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第一段:写独游的索然无味。
第二段:往昔携手赋诗,快乐同游。
第三段:热情邀请--“倘能与我同游乎?”
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款款深情。
6、深入探讨
  (1)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
明确: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
例子1:首段及“斯之不远,倘能……山中人王维白。”都是散句。
例子2:“北涉玄灞,清月映廓。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 和“当待山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都是骈句。
(2)准确用词:
分析:A、蔓--蔓延。表现了春回大地,草木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B、“轻鯈”又称白鲦,一种银色小鱼,游动轻捷。能否把“轻鯈”改成 “白鯈”,为什么?
C、“矫”能否换为“举”或“展”,为什么?
(3)学习之后,大家有何疑问,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
7.课文小结
8.布置练习及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四。
3. 请你写一段描绘风景的文字,要求在这段文字中准确、自然地引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一两个写景句子。
4. 完成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