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课堂实录
【从容说课】
这是学生本单元学到的第一篇演讲辞。全文用简洁凝练的浅易文言文写成,很适合学生品味与揣摩。本文写于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时,那时的北大,虽说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但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腐朽守旧,了无生气。作者作为一个锐意改革的新任校长,在演讲时开门见山,直指北大多年的弊端,目的明确,脉络清楚,一气呵成。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合作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演讲辞,又是由文言文写成,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文中的一些观点至今能启发智慧,鼓舞人心,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悟其精髓。本文具有演讲辞文体特点,学习时又涉及到很多背景知识,采用合作探究式较为适宜。
【课时安排】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讲解演讲辞文体知识;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本文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初步理解蔡元培其人和他的办学方针。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3.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结合注解,疏通字句,抓住主旨,分清层次,明确作者观点。
2.探究与活动,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追求健康积极的学生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教学难点】
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提起北京大学这所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我们的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仰慕与向往。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办学之初的北京大学是怎样的呢?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呢?80多年前,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北京大学的一番讲话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第49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把北京大学带进新纪元的文章。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这是一篇演讲辞。演讲辞,即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演讲辞该怎样写才能在演讲时取得良好效果?
【学生合作讨论。】
生:演讲是用口讲的,所以要通俗易懂,尽量口语化。
生:我觉得语言一定要精彩、生动,这样才能吸引听众;如果语言枯燥无味,听众很快会打呼噜的。
【学生笑。】
生:演讲要面对很多的听众,而听众都是带着目的来的,所以演讲一定要有针对性,讲听众关心的、想听的东西。
生:演讲要能打动听众的心,要有感情,有较强的感染力。写演讲辞的时候要注意怎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怎样才能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除了刚才大家说的,演讲辞还有没有其他特点?
【学生思考。】
师:演讲是一讲而过的,听众没时间慢慢理清思路、细细推敲字句,所以演讲辞必须——
生: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师:对了,要不听众半天听不出个头绪来,可就痛苦了。另外,这么多听众聚在一起,可不是只来听声音的,对吧?
生:哦(恍然大悟的样子),我明白了,演讲辞必须有内涵,有思想,让人听了有所收获。
师:这位同学悟性很高,一点就通,他说得很好。演讲辞必须有较强的思想性,入耳有益。刚才大家基本上把演讲辞的文体特点都说出来了。现在我们把它归纳、整理一下,记在心里,以后迟早会派上用场的。
【幻灯片放映演讲辞的文体特点。】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演讲辞中的一种 就职演说,即担任某一职务,在走马上任、宣誓就职时发表的演说。同学们想一想,作为刚刚上任的新官,在自己的职位上发表第一次演讲,这演讲辞该说些什么好?假如现在你担任了某一职务,要来写一篇就职演说,你会怎样写?说说你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讨论。】
生:我会说说我的工作方法、策略,任期内要实现的目标。 []
生:我也差不多,会谈谈自己上任后会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要达到什么目的。
生:除此之外,我会对听众提出一些希望。
师:哦?什么希望?
生:希望他们认真监督、大力支持、积极配合等,让我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实现目标。
师:也就是说“争取民心,为我所用”,对吧?看来大家的思路还是比较一致的,重点大都集中在施政纲领方面。我们学习了演讲辞的文体特点,又构思了就职演说的内容要点,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文,看看蔡元培的这篇就职演说是怎样写的,具有演讲辞的哪些特点,内容与我们构思的又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
师:好,先来看看,本文作为就职演说,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三点要求,直指北大弊端,很有针对性,而且层次分明。
师: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特点?
生:内容都是教导北大学生如何学习和做人的,观点明确,中心突出。
师:说得不错,继续。
生:思想性很强,很有现实意义。
师:哦?有什么现实意义?
生:这三点都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而且都关系到北大的前途和命运,所以说很有现实意义。
师:很好,还有没有补充?
生:没有了。
师:再想想,刚才大家的思维全都集中在内容和结构方面,可大家别忘了,演讲辞最终是要用口来说的。所以还要注意
生:它的语言。
师:对了,它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它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读起来很特别。
师:怎么特别?
生:说不出来。
生:有古文那种古朴典雅的味道,简洁凝练,又比较口语化,比起以前学的古文来更容易理解。
师:对了,本文是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既有文言的简洁凝练,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下面大家再认真阅读一下课文,看哪些句子或词语是不懂的,找出来,我们课堂上解决,先把文意搞懂了,才容易深入分析。
【学生默读,教师轻声回答学生的问题。】
师:好,我们已解决了难懂字句,把文意疏通了。下面我们再比照一下,作者的就职演说与我们构思的有什么不同?
生:作者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倒没怎么提自己的施政纲领。
生:是啊,有点出乎意料,他几乎没说自己会怎么做,将要实现什么目标,而是对北大学生明确地提出了三点希望。
师:第一个同学说是作者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二个同学说是提出了三点希望,想想是要求还是希望?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生:是要求。
生:是希望。
生:希望是客气的说法,其实就是要求。两者本质是一样的。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其实既是希望,也是要求。看来大家都找到了作者和我们构思的不同,我们的重点在自己,主要谈自己的施政纲领;作者的重点在听众,主要谈对学生的要求。那么,大家思考一下,一上来连客套话也没说,就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可以看出蔡元培是个怎样的人?
生:很苛刻,不近人情。
师:哦,有的同学认为这位新校长很苛刻,不近人情,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不能说他苛刻,但可以看出他对北大的学生要求很严格,是个严厉的人。 []
生:他不说客气话,也不说理想、目标之类让人觉得虚幻的话,一点虚的都没有,全来实的,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理性、务实的人。
师:大家都说得不错,虽然蔡元培对我们来说还比较陌生,但一篇演讲辞已让我们领略了他的严厉和务实。在文中,严厉务实的北大新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了哪三点要求?
生:“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师:找对了,但这只是要点,能不能代蔡校长向大家具体解释一下。
生:“抱定宗旨”是指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刻苦求学,这是在学业上的要求;同时不要被流俗影响,要能“砥砺德行”,这是在品行方面的要求;另外,在个人修养上,要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与师友和谐相处。
师:解释得非常好。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开门见山地提出这三个要求?
生:因为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功利至上、道德沦丧;北京大学也深受污染,存在着很多弊端,很多学生无心向学,学风腐败。所以必须革除弊端,改良风气,使北京大学能更好地发展,也使社会能更好地发展。
师:也就是说,他提出要求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状、谋求发展,对吧?
生:对。
师:那么我们对蔡元培的认识,是否可以因此而更进一层?他是以什么姿态踏上北大校长之位的?在严厉和务实之外,这位校长是否还有什么我们没发现的品质?
生:他敢于挑战流俗和时弊,而不是向它们妥协,是个勇于改革的人。他不仅是个校长,也是一个改革家。
生:他是以战斗者的姿态踏上北大校长之位的,做校长不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挑战,为了改革,为了建设一个一流的大学。他是一个改革者,也是北大的舵手,是开拓者。
师:说得很好,还有没有补充?
生:他提出的三点要求,直指弊端,针针见血,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办法、有谋略的人。
师:也就是说,蔡元培不仅是一个敢于挑战、决不妥协的改革家,而且是完全有能力把改革搞好的有办法、有谋略的人。那么,这个有办法、有谋略的改革家有没有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改革方略或计划?
生:没有完整的计划,只提到了自己上任后首先要做的两件事。
师:哪两件事?
生: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 []
师:能不能说具体一点,如何改良讲义?为何添购书籍?
生:改良讲义就是以后的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要听教授口授或自行参考;之所以要添购书籍是因为书籍虽多,新出的却很少,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
师: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凡新官赴任,都会做几件轰轰烈烈、有影响的大事,以显示才干和胆识,树立形象和威信。蔡元培的这两把火是不是太小了点,这与他改革家的形象是不是不太相符?
生:不能这么说,这恰恰反映了蔡元培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的务实作风,说明他不是好大喜功的人。
生:这两把火确实小了点,但都是很迫切、很有用的。
师:哦,为什么这么说?
生:改良讲义可以改变学生懒惰的毛病,使那些平时不看书,考试突击讲义的混文凭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添购书籍是为了购置更多的新书,跟上形势的发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生: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是改良北大流弊、树立健康校风最迫切需要的,都很重要。
师:说得很好,事虽小,意义不小。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那么,蔡元培在这里开门见山地提出三点要求,脚踏实地地提出两点计划,究竟能不能起到革除弊端、改良风气的作用?他做了校长后,北京大学能否一改陈腐之状,旧貌换新颜?
生:能,提出的要求针对性都很强,直指弊端;两点计划又都是办好大学所迫切需要的,所以一定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生:不一定,对症下药也未必能药到病除,课文没讲到,不能想当然。
生:课文也提到了,第49页注释①说了,他“任职期间,锐意改革,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生:这只是结果。或许这不是刚上任的三个要求、两点计划起的作用,而是其他后期的施政纲领起的作用呢?
【一时间,学生争论起来。】 []
师:看来是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啊,推断有理有据,质疑亦难能可贵。其实,要深刻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对北大的贡献,要在了解北大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所以,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一下,在下堂课具体分析蔡元培的办学方针时再来解决。
课堂小结 []
师: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演讲辞的文体特点,也分析了本文的特点,知道了作者的三点要求和两点计划,初步了解了蔡元培这个人和他的办学方针。虽然还有一个问题存在争议,但有问题不是坏事,学习最怕的就是没问题;有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敦促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我们应该为不断发现问题而高兴。
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是课外尽可能地收集一些有关蔡元培和北京大学的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对北大的贡献。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
师:上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蔡元培的办学方针,今天我们来具体探究一下它们的意义和作用。我们知道,蔡元培开门见山给学生提出的三点要求,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北大的不良风气而提的,但没有深入地探究当时的社会怎样黑暗、北京大学又存在着哪些弊病和不良风气。现在我们结合作者提的三点要求,在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具体分析一下。我给大家几分钟,认真找一找,把能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北大情况的句子画出来。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答案。】
生:“抱定宗旨”针对的是北大的不良学风和学生求学宗旨的不正大。从“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大学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不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而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以作者要求学生首先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
师:分析得很好。在作者看来,学生求学宗旨不正大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生:学生无心向学: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只求混个文凭,借此活动于社会。
师:答得又快又准,但还不够完整,只说到了对学生个人的影响。想想,这样的学生若在校内,会对北大造成什么影响?出了社会,又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
生:在校内会对其他同学造成恶劣的影响,会对整个校风造成影响,使得北大校风变得腐败不堪;对社会也贻害无穷:“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又误人。
师:对,这样就比较完整了。也就是说,求学宗旨不正大不仅害了学生本人,也害了社会;同时使北大学风变得腐败不堪。正因如此,作者才首先提出要“抱定宗旨”。那么,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学生知道求学宗旨是否正大?
生:首先要知道大学的性质。
师:作者认为,大学的性质是什么?
生:“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就是说,大学是专门研究学问的地方,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
师:非常好。从对大学的定性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大学能成为不被流俗污染的真正的学门净地,作者把它作为第一个希望和要求提出,足见其重视程度。现在,我们继续分析一下后面两个要求,看它们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生:提出第二条“砥砺德行”的要求,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而北京社会尤为恶劣,文中说“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可见大学生也深受污染。而风俗之好坏,又关系到国家之兴替。所以北大学生必须能“砥砺德行”“以身作则,力矫颓俗”。
师:分析得很有条理。想想,作者为什么认为大学生要负起“力矫颓俗”的责任?
生:因为大学生在社会上地位很高,有较大的影响力,所以肩此重任,责无旁贷。
师:那么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砥砺德行”“以身作则,力矫颓俗”?有没有好的方法?
生:最好的方法是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这样才能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 []
师:很好。请继续分析一下第三个要求“敬爱师友”。
生:这一要求课文没直接写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或不良风气。但从前面所写的情况可以知道,当时北大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功利至上,学生都很势利,缺乏一种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师生不能融洽相处。
师:你的推理很正确。作者在提出“敬爱师友”这一段时确实没有直接描写学生势利无比、不懂“敬爱师友”的文字,但其他地方有没有提到?
生:没有发现。
师:再找找,其他同学有没有发现?
生:我找到了。在第二段,“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深浅,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师:对了。学生道德沦丧、功利至上的情况严重到了什么地步,由此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作者才提出要“敬爱师友”,那么,在作者看来,提倡“敬爱师友”有什么好处?
生:尊敬老师,能使求学更为便利。学生友爱,能相互切磋,促进学习;有时自己做得不好,但又不知道,别人可以指出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互提点,才能共同进步。
师:说得很好。蔡元培要求学生“敬爱师友”,不仅是为了改善校风,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那么,作者“为了学生”这一思想在这篇文章的其他地方还有没有体现?
生:其实前面的两点要求针对的是现实弊端,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好;后面的两点计划也一样,改良讲义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购置图书是直接为学生服务。
师:对了。作为校长,作者明确提出要求,直指社会的黑暗和北大的流弊,谁都知道他是想把北大办好。但我们也可以想一想,办好北大的目的是什么?
生:更好地培养学生。
师:是啊。乍一听他的演讲,一上来就提要求,好像很不近人情,如果不细细品思,有几个人能体会这位新校长的一片苦心呢?
深入学习
师:刚才我们逐一分析了三点要求,也理解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又在课外更全面地了解了作者的办学方针和北大的历史背景,现在,我想大家上堂课遗留下来的问题应该可以解决了。蔡元培在这里提出的三个要求、两点计划,有无起到革除弊端、改良风气的作用?他做了校长后,北京大学有没有变化?
生:(异口同声)有。
师:很好,现在没有异议了。那么你在课外都了解了多少北大的历史和蔡元培的办学方针?蔡元培对北大的发展究竟造成了多大影响?谁愿意来谈一谈?记住要用史实说话。
生:我对比了一下蔡元培入主北大之前、主持北大期间和离开北大之后的北大历史,可以说蔡元培入主北大,是北大整个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北京大学过去是一座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而蔡元培当校长之后,北大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貌焕然一新。北大能发展成为国际一流大学,蔡元培居功至伟。
生:他在本文的三个要求、两点计划,对北大的改革,都有显著作用。但要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办学方针和他对北大的贡献就必须知道他提出的著名的“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这十六个字的指导下,蔡先生把故宫脚下的北大改造成为一片“精神的圣地”,北大的魅力从此不再是成批成批生产候补官僚的“魅力”,而是现在每个北大人挂在嘴边的 “精神的魅力”。
生:我要补充一点,蔡元培的办学方针不仅对北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整个中国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他“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的指导下,北大成了思想自由之地,聚集了各方人才,容纳了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互相争鸣,自由发展。不久,北大就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此后的北大,便一直站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潮流。所以说,蔡元培影响了北大,北大又影响了中国。蔡元培对北大,对中国现代教育,对整个中国的发展,都可谓功绩卓著,影响深远。
知识拓展、提升
师:说得非常好,看来大家课外查找资料都非常认真,对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的卓越贡献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现在我们放下历史,谈谈现实,看看对北大和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的蔡元培能不能触动我们这些新时代中学生的心灵。回头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蔡元培在课文中提到的社会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现在也一样有,所以蔡元培当年提出的三点要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那么,你对蔡元培的话有无感触?他的三点要求中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画出来,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思考讨论。】
生: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二点“砥砺德行”。蔡元培说当时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我觉得现在也好不了多少,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思潮盛行,败德毁行的事情,一样到处都有。正如作者说的,“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连大学生都很难避免被流俗污染,更何况我们中学生?现在的中学生拍拖早恋、抽烟酗酒、沉迷游戏、打架斗殴等现象都有,甚至很普遍。所以,蔡元培的“砥砺德行”,对我们仍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不说“力矫颓俗”,起码要品行端正吧。希望我们都能像蔡元培所说的,砥砺德行,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追求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的娱乐方式和业余爱好,做一个健康正派、品行端正的中学生。
生: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抱定宗旨”。当年北大有无心向学、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文凭的学生,现在这样的学生更多。选科不是选自己喜欢、真正想读的,而是选发展前景好的;报考大学专业也一样,只看热门不热门,出来工资高不高,不看适合不适合自己。功利至上,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日子的就更不用说了,平时无所事事,放荡冶游,考试则开夜车,临时抱佛脚,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甚至作弊、抄袭,样样都来。所以无论大学还是中学,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学校,都必须首先“抱定宗旨”,认真学习。
生:我觉得“敬爱师友”这一条也很重要。我们这一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公主”“小皇帝”,自小养尊处优惯了,惟我独尊的优越感很强,比较自私,也比较自大,很多人不懂得尊重人,连最基本的礼貌也不会。在学校不懂得尊重老师,也不懂得与人相处,学生之间不要说互相勉励、互相促进,连平等交往、友好相处也不容易。所以“敬爱师友”,是做一个好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课堂小结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是立足现实,发自内心的。蔡元培80多年前在北大的就职演说,不仅唤醒了当年的北大学子,也打动了我们的心灵。他不朽的声音,将穿越时空,永远回荡在我们灵魂的深处,陪伴我们不断成长,走向每一个成功。
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是利用你们搜集的资料,以“蔡元培与北京大学”为主题,办一期墙报。下课。
板书设计
【拓展阅读】
北大之精神 马寅初
1927年12月19日
今日为母校二十九周年记念,令人发生深切之印象。现学校既受军阀之摧残而暂时消灭,但今天之记念会,仍能在杭州举行,聚昔日师友同学至二百数十人之多,可见吾北大形质暂时虽去,而北大之精神则依然存在。
回忆母校自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然既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
苟有北大之牺牲精神,无论举办何事,则结果之良好,俱可期而待。今以浙江一省而论之,如以北大牺牲精神,移办政府与党务,则不出一年,必可为全国之模范省。盖浙江现时之地位,较他省优良之点甚多。财政之统一,一也:浙江之财政厅,尚能统辖全省财政,较之江苏、安徽、福建等省,俱远过之。江苏因为孙传芳之战事未了,所统一者仅长江以南之一部分;安徽在前数月间虽征收税吏,俱归二三军队首领所委派;福建即菜担妓女,亦俱贴印花,其财政上之紊乱,可以想见;至湖广江西等省,更无须深论矣。金融之平稳,二也:全省无滥发纸币,引起金融之扰乱。军队之统一,三也。教育之优良完全,四也。此次革命军兴,全省所受之损失不大,五也。既具此五种之优点,苟政治能上轨道,办事人员俱抱北大精神而徐图改革,则将来之浙江,必较今日可以远胜万倍。
虽然,欲图改革,必须自环境之改造入手。重心不在表面,而在人心。今日国家社会之所以每况愈下,根本原因在于吏治之不良,道德之堕落。如寅初回浙未久,而请寅初代谋统捐局长者,不知凡几,且有欲寅初推荐往禁烟局者。彼辈之心理,以为寅初现正在反对禁烟局,则寅初推荐之人员,禁烟局不敢不留用。际此生活困难之时,在政界谋事,果属生活问题,倩尚可原。然来寅初处谋事之人,甚至预先说价,必须月薪至若干元以上,或有其他不正当之收益者而后可。是故中国大半人民,虽其私人道德亦有甚好者,但脑筋中实无一“公”字之印象。故公家观念之薄弱已达极点,而对一己之升官发财,譬诸厕所之苍蝇,群相骛集。故无论何界,苟有一人稍有地位,则其亲戚朋友,全体联带而为其属下,家庭观念之深切,世无其右。当知吾人对于国家社会之义务,应以人民之幸福为前提,不当以个人弥补亏空或物质享受为目的。北大昔日既为群众之导师,今而后当如何引导人民,打破家庭观念,而易以团体观点;打破家庭主义,而易以国家主义,恢复人生固有之牺牲精神。否则,若仅有表面之革命,恐虽经千百次,于国家于社会仍无补于事也。
且中国人民之心理,对公家事,若不相干,可以不负责任。如寅初此次反对鸦片,时有人以“在此种社会何必做恶人”之语来相劝勉。若寅初家中妇女如作此语,寅初本可不加深责,然此种浅薄之语,竟发诸现在之官吏与夫东西留学生之口。呜呼!一人公正之勇气能有几何?今不以努力助鼓励,而反以冷水浇头,人心至此,可深浩叹!中国人以“不”字为道德,如不嫖不赌,不饮酒,不吸烟,果属静止之道德,然缺乏相当之努力,与夫牺牲之精神,以尽人生应有之义务。虽方趾圆颅,实类似腐尸。西人谓life is activity,否则,反不如截发入山,做和尚之为愈,何必在世上扰扰哉。
是故以北大之精神,牺牲于社会,对于全国,或以范围过大,尚须相当时以若仅浙江一省,则改造之目的,诚可立而待也。欲使人民养成国家观念,牺牲个人而尽力于公,此北大之使命,亦即吾人之使命也。举凡战胜环境,改造人心,驱除此等奄奄待毙不负责任之习俗,诸君当与寅初共勉之!
(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马寅初演讲集》第四集) []
鉴赏提示:马寅初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蔡元培之后的下一任北京大学校长。这篇演讲是1927年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29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的,在演讲中作者全面阐释了北大精神就是牺牲精神这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以犀利的笔锋无情地揭露了造成国家社会每况愈下的根本原因。他伸张正义,振臂疾呼,以北大精神激励人们去“战胜环境,改造人心,驱除此等奄奄待毙不负责任之习俗”。字里行间,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发人深省。
【习题详解】
第一题:
命题意图:把握内容,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文化内涵。
参考答案:由这篇演讲辞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即便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也难脱流俗。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突击讲义。因此,蔡元培在上任之初,就郑重地提出了三点要求:希望青年学子在学业上,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孜孜求学;在品行上,能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在平时的个人修养上,要尊敬师长,团结友爱。 []
“最触动心灵的是哪一点”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第二题:
命题意图:了解本文的结构,体会演说辞中心突出、结构分明的特点。
参考答案: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在这方面是个典型的范本。它的结构非常明晰。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 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明确提出了三点要求,结尾点出自己的计划,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第三题:
命题意图: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意。
参考答案:1.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阶,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2.这句话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而言的。当时的北京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军阀的混战,旧的道德已经失范,新的又没有树立起来,整个社会陷入道德沦丧的状态,一般人很少能不为所染。这也是作者寄望于青年学子,希望他们不仅洁身自好,而且能担当起为社会匡正流俗的职责的主要原因。
3.这句话讲的是青年学子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劝勉,在德行上共同进步的必要性,寄予了蔡元培对北大学生的深切厚望。
第四题:
命题意图:通过自己搜集和整理材料,了解北大的历史和蔡元培的贡献,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略(共34张PPT)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蔡元培
教学要求
1.在了解北大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2.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3.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4.结合本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大学的内涵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并进而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学习要点
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并从中思考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2.了解演说词的特点,并思考如何才能使演说打动听众。
作者生平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先号民友,后改孑民。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
作者作品
在教育中首倡德、智、体、美四育,以“养成共和健全之人格”;并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
积极倡导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允许和鼓励不同学派发展的办学方针。
坚决批判封建复辟思想,反对“尊孔读经”,针对宗教迷信活动,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发表了《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美育与人生》等文章和演说。
蔡元培手迹
创作背景
唐振常《蔡元培传》(节选)
1916年前北大的概况
蔡元培的改革措施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数载 干禄 提携 肄业
孜孜 造诣 店肆 沦丧 訾詈 冶游 塞责 会晤 相勖 敷衍 庶民 切磋 正轨 砥砺 鲜为人知
数(shù)载(zǎi) 干(gàn)禄(lù) 提携(xié) 肄(yì)业 孜孜(zīzī) 造诣(yì) 店肆(sì) 沦丧(lúnsàng) 訾(zǐ)詈 (lì) 冶(yě)游 塞责(sèzé) 会晤(wù) 相(xiāng)勖(xù) 敷衍(fūyǎn) 庶(shù)民 切磋(qiēcuō) 正轨(guǐ) 砥(dǐ)砺(lì) 鲜(xiǎn)为人知
正音:
结构与观点
第一部分(1段):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
第二部分(2-4段):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
①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②砥砺德行,品行不可以不谨严。 ③敬爱师友。
第三部分(5段):交待了上任后要做的两件事及缘由(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
抱定宗旨
①大学性质: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②多年弊端: 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 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 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③提出要求: 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④正反深入论证: 求学者:爱惜光阴,孜孜求学,造诣容有底止。 求官者:放荡冶游,敷衍塞责,学问毫无。
⑤事例论证: 清朝的覆灭(官吏腐败) 人们对当局的不满(道德沦丧)
⑥结论: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砥砺德行
1、必要性:有败德毁行之事
2、重要性:关乎国家兴替
3、责任:力矫颓俗
(1)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作升官发财的阶梯。因此,平时敷衍塞责,放荡游玩,考试时才突击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2)因为热心做官,很多学生对于教师,不问其学问深浅,只问其官阶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
(3)精于政法的人才,多入政界,学校中专任教授很少。
(4)有些学生,不重视道德修养,沾染了社会的恶劣风气,不自觉砥砺德行,被人看不起。
读罢全文,你从文中看到北大当年存在着怎样的腐败现象?
鉴赏要点:
1、巨大的现实意义
2、感人肺腑的情思
3、清晰明快的思路
4、古朴典雅的语言
(1)巨大的现实意义 :
课文作为就职演说,阐释了自己的治校纲领,并对青年学子提出要求。这两方面的意思融合在一起,而侧重后者。
作者作为新任校长,针对当时社会和教育存在的弊端,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要求,这三点要求正是治疗当时教育和北大的沉疴之良方,每一点都事关中国教育和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作者治校的大计方针融合在这三点要求之中,为改造教育和北大,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
作者讲述的问题,正是当时北大青年学子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演说的内容和情感上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引起了听众的兴趣,这就使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教育效果。
(2)感人肺腑的情思 :
在演讲的全过程,作者讲述任何问题时,都倾注了无比的热情。
他五年前任职教育部时就对北大做出贡献,早已情系北大;走马上任之初,即针对时弊,殷殷教导青年学子改变观念、学风,热切关注;每提一点要求,都真诚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对事理的理解和对青年学子的诚挚期待;对青年学子近期应做事两项事,也同样是带着满腔热情来进行解释和开导。
这篇演讲的巨大说服力,除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因素之外,感人肺腑的情感因素也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3) 清晰明快的思路:
这篇演讲稿结构非常明晰。
由于演讲的时间性限制,听众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因此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而且要求中心突出。
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并且全文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和精心构思。
开头话直截简短,正文展开中心内容,结尾有阐述,重在总结全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楚,全文结构紧密,思路明晰。
(4)古朴典雅的语言 :
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作,带有古朴典雅的特点。
这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而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
但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独出心裁,别具一格。他的文章的基本格式是文言文,用了文言文语汇和句式,但造语浅显,带着许多口语口语成份,这就比古文容易接受理解。
因此,这篇演讲稿读起来,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特点,又有口语明快易懂、容易接受的好处。
情景演绎
设想自己当了班长,写一篇“就任班长之演说”的文稿。要求:观点明确,有演说稿特点,不少于400字。
课堂随练:
阅读课文的“抱定宗旨”这一段,思考以下题目:
1. 结合全段来看,这里的“宗旨”指的是什么?在作者看来,求学者应当有怎样的“宗旨”?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宗旨”?
2. 作者在文中批评了哪些不正确的求学“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3. 如何理解“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这句话的含意?
4. 请简要分析一下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
5. 本文是作者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演说辞,可为什么主体部分是向学生提出谆谆教诲与建议希望?谈谈你的理解。
6. 作者在文中对当时北大学子提出的希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在今天有无价值?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课文的“抱定宗旨”这一段,思考以下题目:
1. 结合全段来看,这里的“宗旨”指的是什么?在作者看来,求学者应当有怎样的“宗旨”?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宗旨”?
这里的“宗旨”指的是求学的目的(目标)。在作者看来,求学者应当“为求学而来”,光明正大,而不以“做官发财”为志。因为,“宗旨”偏斜,就会惟分数是争,潦草塞责,虚度光阴,而难有真才实学,从而导致误己、误人、误国的恶果。
2. 作者在文中批评了哪些不正确的求学“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作者在文中批评了求学为“做官”和“致富”两种错误的“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学成任事”。
3. 如何理解“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这句话的含意?
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阶。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4. 请简要分析一下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
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特点,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的特点,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5. 本文是作者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演说辞,可为什么主体部分是向学生提出谆谆教诲与建议希望?谈谈你的理解。
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了听众的兴趣。
作者的这种希望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积极的价值作用。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我们青少年学生应当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力求在学校多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学术修养,争取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民族的振兴和崛起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6. 作者在文中对当时北大学子提出的希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在今天有无价值?谈谈你的认识
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 北大老照片
著名的北大红楼
今天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延伸阅读
1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2 .张申府:回想北大当年
3 .冯友兰:蔡元培的人格感召《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后一句接前一句的道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2.探究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难点: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解决办法:多探究,多发问,多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兰思想的集中体现。
2.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3.分析文章思路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对此,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
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人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第三条,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并积累词语
干禄终南捷径弭肄业容有底止当轴日偷
鲜相勖訾詈
2.【提问】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3.【提问】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4.【提问】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总结、扩展
理清本文的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理解这篇演说辞的思路是怎样一步步变化发展的。理清了思路,既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对写作也有帮助。[][]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课文板书[]
2. 把握结构
(1)开篇
(2)
(3)两个工作重点
3. 写作特点
(1)语言恳切,热情,具有很强的鼓动性。
(2)多用反问句,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