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5 19:3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小儿辩日
选自《列子 ? 汤问》
一、 《列子》简介
《列子》是中国道家典籍之一,又称《冲虚至德真经》,相传为战国列御寇著。《汉 书?艺文志》著录《列子》8篇,早佚。今本《列子》8篇由晋人张湛编成。书中抄录一 些先秦材料,但从思想内容看是反映魏晋思潮的作品。此书真伪从唐柳宗元到近人梁启 超、马叙伦等均有辨正,其中以马叙伦的《列子伪书考》论证最为精当。《列子》内多为 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以不生不化为根本。其中《杨朱》篇宣扬纵欲腐化、颓废堕 落思想,与《孟子》《淮南子》所述杨朱思想不同,当是晋人假托杨朱而作。唐天宝元年 (742)诏号《列子》为《冲虚真经》,成为道教经典。宋景德中又尊为《冲虚至德真经》。 注本有张湛《列子注》、今人杨伯峻《列子集释》等。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道家著名的代表人物,思想家。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主张清静无为。
背景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孰为汝多知乎
辩斗
盘盂
沧沧
探汤
dòu

cāng
tāng

zhī
shú
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凉凉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于是)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正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到了正午时离人近。”

认为
距离
正午
向东游历
争辩,争论
原因,缘故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样,到了正午却像盘盂,这不是远的东 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古时车上遮雨蔽日的篷,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到了

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古人也常在上面刻字,用来记录功绩或勉励
自己。

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
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是天气很热。汤,热水,开水

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清凉,到了正午(天气)(就热得)像把 手伸到热水里,这不是近的东西(让人感觉)热,远的东西(让人感觉)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分辨,判断。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同“智”,智慧)乎?”

孔子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通“谓”认为
二、 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于是)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正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到了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样,到了正午却像盘盂,这不是远的东 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
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清凉,到了正午(天气)(就热得)像把 手伸到热水里,这不是近的东西(让人感觉)热,远的东西(让人感觉)凉吗?”
孔子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课后练习一:朗读并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理解文中人物的声色情态。
参考答案:故事的经过是“孔子东游遇小儿 小儿自陈己见 小儿各述理由 孔子 不能决,小儿嘲之”,大致对应发端、经过、高潮、结局四个部分。“两小儿” “辩斗”时 充满自信,寸步不让;嘲弄孔子时又有着小孩子的调皮与天真,孔子不能决,虽受窘,却 能坦然面对,也不失宗师风范。在教学中,先要认真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要理 解文中人物的声色情态,在此基础上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
1、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
研读课文
初出
日中
1如车盖
(近—大)
如盘盂
(远—小)
2沧沧凉凉
(远—凉)
如探汤
(近—热)
视觉判断
感觉推论
2、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1、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
研读课文
初出
日中
1如车盖
(近—大)
如盘盂
(远—小)
2沧沧凉凉
(远—凉)
如探汤
(近—热)
视觉判断
感觉推论
2、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问题探究:.“两小儿"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他们又是怎样反驳对方的观点的?
“两小儿"证明自己观点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即先给出观点,然后用生活中的常理 (“远者小而近者大” “近者热而远者凉”),结合自然现象(“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 如盘盂"“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他们两人所用的常 理是人们熟悉的,所举的自然现象也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可以比较好地证明自己的 观点。
“两小儿”在证明自己观点的同时,也试图反驳对方的观点,但是由于他们从不同而 又具有相同“证明力”的角度思考同一问题(究竟是日初出时距离人近/远,还是日中时 距离人近/远),运用的思维方式也相同,因此他们其实无法互相反驳。实际上,他们是以 己之“是”显人之“非”,能够自证自己的观点有道理,却并不能真正证明对方的观点没 道理.不能否定对方的观点有常理和事实的支撑。故而他们互相不能说服对方,连孔子也 无从判断孰是孰非。
3.你觉得“两小儿笑曰”, “笑”有什么含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嘲讽的笑,大圣人也有不知道的。
(2)骄傲的笑,我们难倒了最有学问的人。
(3)痛苦的笑,孔子都不知道,那谁还能知道答案呢?……
(4)并无讽刺之意,反映两小儿的天真可爱,调皮机灵。
4.“孔子不能决也”,你能想到什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海无涯,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学习两儿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5.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可取吗?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1.本文是一则寓言,如何理解它的寓意?
寓言的寓意大致可分为基本寓意(也叫“具体寓意”)和引申寓意(也叫“普遍寓 意”)两种.基本寓意来自创作者的意图,往往存在于上下文之中,而引申寓意则多受读 者的理解角度、诠释意图的影响。就本文而言,其基本寓意大致是说天下至大,万物至 多,知识无穷,即使博闻广知的圣贤也不可能全知全能。同属《汤问》篇的“大禹迷途” “火浣之布”与本文的基本寓意大致相近。道家认为自然万物远非人的智能所能“周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因此.主张体验 自然、融入自然、“同于自然气本文的基本寓意与道家的这一思想是相合的。
理解本文的寓意,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自由思考,但不能脱离文本,随意解说。以 下的几种说法可供参考。
从“辩斗"的角度,唐人卢重玄认为,孔子并非不知小儿所说之理,也并非不能参与 辩论,只是因为圣人的职责是明道济世,无暇,也不必与小儿辩论。“夫不决者,非不知 也。世人但以问无不知为多,圣人以辩之无益而不辩。若有理无理一皆辩之,则圣人无益 之劳实亦多矣。然则二童之争也,事亦可明。何者?日之初升,光未远,人居光外,见其 大焉。日之既中,光备万物,人居光内,见其质焉。亦如远望烛光,更见其大;近窥’则 焰乃更以小焉。物理则然,辩之何益?”(杨伯峻《列子集释》弓I)由此看来,卢重玄理解 的寓意可以概括为:无价值的辩论不值得参与。不过,这一理解维护孔子形象的意图比较 明显,也有将“不能决”偷换为“不愿决” “不屑决”的嫌疑?
从“辩日”的角度,可以认为本文在寓示一个道理:即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现 象,也可能包含有我们不知或不确知的道理、知识,需要关注、深思。
从“小儿”和“孔子”的角度,本文可以这样理解: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 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独到的思考;学识渊博、名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子面 前坦率承认自己有所不知,贯彻自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主张,而不 是故作高深或恼羞成怒,的确令人敬佩。
对现代人来说,这则寓言提示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现象,不求本质,否则将为现象 所惑,虽百计千方,也难得真知,更难求真理。
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
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3. 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要诚实谦虚。
4、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启 示
道家著作中常有以儒家“圣人”孔子为主人公的寓言,有的借孔子的声望,阐说道家 自己的思想;有的则刻意编派甚至矮化孔子,寄托某种寓意或贬斥儒家的学说。课文大致 属于后一类,篇幅短小,故事简单,构思却颇具匠心。
起笔处以无名“小儿”与“圣人” 孔子对举,其地位之高下、学问之多寡,本来判若云泥;行文中连出八个“日”字,反复 强调所辩之物乃极常见之事物,这部分既写所辩内容,展示思路,也兼作蓄势;收束处写 孔子瞠目无对,小儿笑且嘲问,将起笔处之高下、多寡一笔击破,有不尽之余味。柳宗元 说《列子》的文章“质厚”,宋濂则认为《列子》“书事简劲宏妙",这些特点从《两小儿 辩日》中皆可见一斑。
主题归纳:
文章通过孔子无法判定两个小孩对太阳离人远近的争论的故事,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还反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 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也告诉我们。对待科学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写作特色:
1.从语言表达来看,本文兼具整饬与自由双重美感,叙事部分长短错综,简洁明了,几无 赘语;对话部分句式整齐,偶有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对话是本文的主体内容,“两小儿” 的话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下断语时斩钉截铁,充满自信,说理由时既述且问,辞气充沛, 突出了 “辩斗”(是争论、争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辩论)的特点。刘勰认为“列御寇之书, 气伟而采奇”,本文虽然不能完全体现这一特点,但说“气” “采”兼具是毫无愧色的。
2 巧用对比手法:
文中将两个小孩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进行对比,使矛盾突出,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古:
今:
用菜放到水里煮的汁水
一.掌握下列词的含义
以--- 去--- 决---
孰--- 汝--- 知---
二.词类活用
三.古今异义
向东(名词用作状语)
巩固练习
热水,开水
认为
距离
判断


通“智”,智慧
东—
2、再试背诵(减去文中大量字句,引导背诵)
孔子( ),见( )。问( )。
一儿曰:“我以( )去人近,而( ) 也。”
一儿以( ),而( )。
一儿曰:“日初出( ) , ( ) ,此( ) ?”
一儿曰:“日初出( ),此( ) ?”
孔子( ) 。
两小儿笑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