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齐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中得到什么信息?
“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
“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的情感。
目
解
读
题
学
习
目
标
学
习
目
1.略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
3.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
作
者
简
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是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代表作有《流年碎影》《负暄琐话》等。
叶圣陶
(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代表作:
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长篇小说《倪焕之》;
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圣陶短篇小说集》等。
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读书》1990年第1期。有删改。作者和叶圣陶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叶圣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时,聘请张中行到人教社工作。张中行以在北京多年、普通话好的优势,在工作之余协助叶圣陶先生编辑了多种语文读物。张中行也一直敬佩叶圣陶先生的为人。
背
景
链
接
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丁卯
躬行
生疏
商酌
慎重
譬如
累赘
拖沓
妥帖
恳切
朦胧
诲人不倦
颠沛流离
鞠躬尽瘁
mǎo
ɡōnɡ
zhuó
pì
shū
zhuì
tà
tiē
cuì
ménɡ
lónɡ
huì
shèn
kěn
pèi
字
词
学
习
商酌:商量斟酌。
累赘:(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拖沓: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帖:妥当合适。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诲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付之一笑: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
不耻下问:
以身作则:
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
以自己的行动作为榜样。
第一部分(1)
交代写作缘由。
第二部分(2-8)
列举具体事例,赞扬叶圣陶先生的品德:待人厚、律己严。
第三部分(9)
作者谈对叶圣陶先生“写话”主张的思考。
自主阅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整
体
感
知
一.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开头写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为何还要写外面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
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是除夕,我们有除夕放鞭炮的习俗。
以乐景写哀情,用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衬托“我”极度悲哀的心情。
重
点
讲
解
2.如何理解“双层的悲哀”?
叶圣陶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逝世,对于“我们”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不仅是“我”的悲哀,也是全国人民的悲哀。
3.文章首段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交代写作缘由,突出“我”对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悲痛心情,表明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二.认真读课文第二部分
1.说说作者用了哪些名言来概括叶老先生的高尚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写诸多前辈,烘托叶老品德高尚。
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孔夫子
对比
叶老
堪为人之师表。
2.引用《论语》的话有何作用?
引用《论语》中的话,指出孔老夫子“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事,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将二者进行对比,高度赞扬了叶圣陶先生品德之高尚。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照应开头。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之情。
三.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一.列举具体事例,赞扬叶圣陶先生哪两方面的品德?
律己严
待人厚
研
析
形
象
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待人厚
律己严
待人厚
二.作者叙述了哪些事情来表现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特点?
律己严
三.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体会
四.先生的语文主张对你在学习上有什么启发?
待人厚
1.修改文章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不敢草率了事。
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2.送客
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3.复信
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
“悔恨”是说叶先生因为去天坛看花,错过了作者的拜访时间而感到懊悔。
为人宽厚,不摆架子
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叶圣陶先生的“悲伤”和“我”的“悲伤”是否相同?
不同。第一个“悲伤”是指叶圣陶先生在信中为“我”的生活处境而悲伤,第二个“悲伤”是指“我”为这个社会缺少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待人厚”的人而伤感。
律己严
1.主张“写话”风格
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2.重视“简洁”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
简洁程度:可简就绝不该繁。
3.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高度重视,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五.文章描写的事件都是叶先生工作或生活中的
一些小事,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些事来写?
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作者从自己所熟知关于的叶圣陶先生的事情中进行选择,最终
选择了这些生活或工作琐事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动人,更能引起普通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严谨自律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做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情操,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仰慕之情
。
主
旨
概
括
1.选材典型,以小见大。
作者与叶圣陶先生交往的时间很长,了解他的很多事迹,但作者仅选取了“待人厚”和“律己严”两方面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叶圣陶先生高尚的品德,以小见大,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写
作
借
鉴
2.叙述平实,明白如话。
文章语言平易自然,既没有堆砌华词丽句,也没有运用过多的修辞;既没有精致的描写,也没有深沉的抒情。所用大都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平实质朴,细致恳切,却表现了真挚深沉的情感,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叶圣陶先生名言名句
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地带。
拓
展
延
伸
5.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6.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7.在现代中国做一个人,决不可放弃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的每一个机会。
8.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待人厚
修改文章
送客
复信
律己严
主张“写话”风格
重视“简洁”
力求完美
沉痛缅怀
无限敬仰
写作缘由:先生逝世,“我”心悲哀
具体叙述
总写:品德高尚
分写
总结思考:追怀业绩,学习效仿
课
文
板
书
A.别扭(bié)
譬如(pì)
鞠躬尽瘁(jū)
B.业绩(jì)
字帖(tiē)
细致恳切(kěn)
C.恢复(huī)
商酌(zhuó)
颠沛流离(pèi)
D.累赘(zhui)
拖沓(tā)
以身作则(zé)
【解析】A项,“别”应读biè;B项,“帖”应读tiè;D项,“沓”应读tà。
C
1.下列加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课
堂
检
测
A.谦虚
业绩 朦胧
正心修身
B.悔恨
悠久
出板
南腔北调
C.儒家
公寓
丁卯
躬行君子
D.微末
天坛
悲哀
学而不厌
【解析】B项,“出板”应为“出版”。
B
2.下列字形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庆节来临之际,春华街道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召开了一次廉政教育会议,要求全街干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正风肃纪,过好假期。
B.新春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春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
C.对于外界的流言,他只是付之一笑,毫不在意。
D.他一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
【解析】B项中,“津津乐道”与后面的“谈论”重复,应用“津津有味”。
B
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半个小时左右,教室就被大家打扫干净了。
B.杨绛先生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
C.善待实验动物的尊严,是科学工作者的责任。
D.通过这次写作大赛,使全校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
【解析】A项语义重复,可删去“近”或“左右”;C项搭配不当,“善待”应改为“维护”;D项成分残缺,可删去“通过”或“使”。
B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5.《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可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心中罩上“双层的悲哀”。第二部分:(2)总写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第三部分:(3-5)详写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为人宽厚
的一面。第四部分:(6-8)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第五部分:(9)教育人们铭记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理解叶老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苦
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
为人宽厚
律己严
6.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
A·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使我们深受感动。
B·课堂上我们要敢于向老师提问。这种不耻下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
C·在抗战时期﹐不知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颠沛流离。
D·我们的党员干部在群众面前必须艰苦奋斗、以身作则。
B
解析:选B。“不耻下问”是指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这里使用对象错误。
7.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A___,则吾未之有得。”②一处是,“B__何有于我哉!”③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④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只要是A___,就能B
。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1)在横线上补填语句。
(2)②句中都有一个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指出并修改。
(3)第④句是一个病句,请修改。
解析:
(1)躬行君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把两个“一处是”后的“,”改为“:”
(3)把“只要”“就”分别改换成“既”“又”
课堂检测
8.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
B
.文章对人物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C
.课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D
.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是“写话”和“多阅读”及其具体内涵
D
解析:D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应该是“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A、B、C正确。故答案为:D
课堂检测
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课
后
作
业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