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下《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讲学稿
学习目标:
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学习重点
理解格物致知的内涵,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学法指导
通读课文,圈点勾画,了解演讲者的观点。
抓住观点,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丁肇( )中 瞭( )望 缅( )怀 儒( )家
zhi( )知 panghuang( )( ) ji( )变 华yi( )
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格物致知( )( ) 袖手旁观( ) 不知所措( )
3. 文化、文学常识填空。
(1)课文的作者是______,美籍华裔_________学家,_________奖获得者。
(2)王阳明,即______,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______代哲学家、教育家。
4. 选词填空。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______,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______。(探测 测量 观察)
(2)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___________,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探讨 观察 测量)
(3)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________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_____只靠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突破 进展 发明)
5. 自读课文,按要求在文中圈划、标注。
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思考文中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又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找出标示论题的、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思考:日常生活中,初中生如何学习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
自学过程中,把阅读时遇到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与同学或老师交流。
学习研讨(注: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也许它会我们极大的启发。
检查“预习导学”
整体感知
(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2)《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 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4)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5)作者是怎样层层论述的?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四)合作探究
1. 作者在论述观点的过程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2. 你能从生活中列举一些“通过实验来获取新知识”的例子吗?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小结本文所学内容。
2.同学自学疑惑交流、探讨。
3.“基础训练”作业(选做)
(1)P70二、语言积累1、2、3小题
(2)P71五、片段探究
三、巩固延伸
1.“基础训练”P72“拓展阅读”《日日是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