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人们常说“见字如见人”,你能从语文教材封面的“语文”二字中,看出写这两个字的人有什么样的品质吗?
圆润、敦厚,一点也不花哨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全国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从西方引进,只有语文一科,教授内容仍是文言文,称为“国文”。
五四运动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冲击,小学将国文改称为国语,侧重学习白话文,中学仍称国文,以学习文言文为重点。
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二人提出“语文”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中止。
1949年6月,当时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究通用教材,叶圣陶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为中小学母语课程通用名称。
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中小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起草工作,并编撰《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后改称《教学大纲》)。《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始用“语文”一名。
不仅如此,七、八十年代的“语文”课本上的题字更为叶圣陶先生题写的,现在很多“语文”教材仍沿用叶老的题字。
他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育家,是中小学母语课程通用名称“语文”一词的命名者之一,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是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以现代汉语的视角促进了中国现代新闻业的发展。
他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出版家,教育和发掘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编辑,比如巴金、戴望舒等。
他是一名著作等身的作家,是童话故事的开山鼻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2岁时立志爱国强国,所以央求其师为他取字以表明心迹,其师取“秉臣”二字,并教育他要爱国就要先爱乡土。1911年辛亥革命光复,他又找到老师说:“清廷覆灭, 不能再为臣,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道:你名绍钧,有诗日“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改名小故事
“叶圣陶”:文章的写作对象
“先 生”: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
“二三事”:泛指零星片段的事情(多用作文章标题或书名)
透过题目定重点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体裁:写人叙事的散文
阅读重点:事件 + 人物特点 + 作者情感
关注与叶圣陶先生有关的事件、特点和体现作者感情倾向、文章结构变化的评价性语言,与之无关的内容可以快速跳过。
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 ——叶圣陶
学法指导:略读方法
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一位晚辈文章的小小标点,叶老竟然自己伏案执笔,使其更清楚,没有批评“他”文墨的不严谨,只是自己私下默默地做。
“描”字一字传神,既体现出叶老对晚辈的宽厚和关爱,也展现出他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
1.为吕叔湘的文章描标点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你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不必客气”是指叶圣陶先生为了能消除顾忌大胆修改他的文章所说的话,体现了叶圣陶先生不耻下问的品格;“他却不放弃客气”是指叶圣陶先生对作者尊重,若有不同意见一定亲自来和作者商酌,体现了他谦虚恳切的品质。
和“我”修润课本
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待人宽厚、讲礼节、真诚、恭敬
“一定还是”可以体现叶圣陶的坚持,对人的恭敬;“三道门,四道台阶”表明送的路程之远,“才”体现送别时间之长、真心待人。
送客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是越来越少了。
——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写信
(1)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2)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3)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4)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做学问
——严谨踏实、一丝不苟、严于律己
这些事有什么特点?
零星片段的小事
作文做人,力求完美
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人之师表的大家风范
切入点 小而具体
以小见大
小事情见大品格
写法借鉴一:
所谓二三事,是想写史传大事之外的一点零碎,与我个人有关,并且我认为值得说说的。
——张中行《叶圣陶》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品格
评价(议论)
叙事
待人厚
凡是同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感动。
为吕叔湘先生描文章标点
请我帮他修润文字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在客人阻拦之下,依然送客到大门外
我探访叶先生不遇,及时给我回信,为我颠沛流离的处境而悲伤
律己严
他还有严的一面,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主张写作语言要明白如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特别重视语言的简洁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绝不放松。
统一“做”和作的分工
这些评价性的语言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过渡、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使得文章层次清晰。
内容上:点明事例的内涵和人物品质特点,蕴含赞颂敬仰之情,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评价(议论)
凡是同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感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他还有严的一面,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绝不放松。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1.议论与叙事一致:“议”来自于“叙”,“叙”支撑着“议”。
2.在篇幅比例上,以“叙”为主,以“议”为辅。
写法借鉴二:
略读理结构:勾画评价语与关键词,快速理出这一段的结构层次。让我们对人物的了解既有感性的印象,又有理性的概念,不抽象,也不模糊。
1.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追思
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2.叶圣陶先生,人,往矣。
八个字却用上了两个逗号,词语之间的停顿撑开了一片能让人不断揣摩情感的空白地带。但这个停顿,却没有停断这句的调子,情都是悠悠的。
1951年初,张中行从中学走入了出版社。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作者和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背景链接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作者简介
读课文最后一段,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情感?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景仰、哀思、怀念
要向叶先生学习,一方面学习他的写作主张,另一方面学习他德行如一的品质。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尊敬、钦佩、赞美
回顾本课,整理思路
略读方法
写作方法
主要内容
1.透过题目确定阅读重点
2.通过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快速梳理结构掌握大意
以小见大
夹叙夹议
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的几件小事,表现了他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
“圣人陶钧万物”,即有贤德的人圣人能陶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方面是对自己,一方面更是为他人。
先生一生行事为人,备受尊敬。他的一生也是践行笔名要义的一生。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圣陶”取自何意?
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了解叶老的故事,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和他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学习他真诚热情的为人,自然平实的为文,做一个至善、至美、至诚、至纯的人!
感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