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美。
过程与方法:
1.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重难点】1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美。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课时】1课
【执笔人】
【备课时间】2020.2.10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时目标
学习评价
学习活动
目标检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四、布置作业
课时目标一1.了解本课五首诗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快有感情地诵读并把握诗人的写作意图。
作者简介:
1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2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有“雨巷诗人”的称号,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的代表。
代表作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等。
秋明长短句》等。
3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5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早期作品抒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有浪漫主义倾向,《大地上的居所》有浓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并流露出悲观情绪。后期作品大多是政治题材,歌颂祖国和人民。主要作品有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背景链接:
1.《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发表了沈尹默的三首诗,即《鸽子》《人力车夫》和《月夜》。后来,他的《月夜》和《三弦》,一直为人称道。
2.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3.本诗选自《鱼目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说,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4.1941年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我中华大地,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阴霾遍布,生灵涂炭,诗人芦荻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他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诗。
5.本诗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陈实译。本诗写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聂鲁达晚年的作品,原收录在诗集《世界末日》中。当时,诗人已认识到原子能时代的危险,该诗集的主题均为“启示”。
学生当堂识记作者、重点词语。
完成导学案
完成导学案中的探究案部分。
完成达标检测。
目标导学二:理解三首诗内容上的整体性及各自的侧重点。(重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字词学习
课文讲解
《月夜》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如何理解这一句所体现的精神?
《萧红墓畔口占》
诗中写“我等待着”,“我”等待的究竟是什么?等待的是革命的曙光涌现,民族解放斗争取得胜利。
《断章》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断章》一诗给予你怎样的人生启迪?
《风雨吟》诗中的“风”“雨”都是颇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它们既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又指社会上的风雨(社会的灾难)、人生的风雨(人生面临的坎坷与困难)。结合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我们也可以将“风雨”理解为中华大地上的腥风血雨。
《统一》1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22.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3结合题目,说一说作者是如何体现“统一”这一思想的。
这三首诗抒发感情各有侧重,试指出它们的联系和侧重点。
目标导学三: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方法,理解三首诗的构思特点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1请同学们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诗,并找出每一章所用的修辞手法、典故,以及表达效果。
2主旨概括
诗歌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3归纳写作特色
白描手法。“霜风”“月光”“高树”,寥寥几笔就把三个意象勾勒出来,又使诗中的“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韵律之美。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韵律之美。
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板书设计: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吟》---象征:风雨、大地、我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1熟读这五首诗。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白话新诗。
3找一找戴望舒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二次备课及反思
二次备课:受限于学生的知识面,对新诗的艺术特征,并没有深入讲解,学生对白话新诗认知较浅。
反思:这节课进一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并理解五首短诗的主旨,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那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