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6 11:3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17
屈原(节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话剧剧本中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1、了解戏剧的内容及写作背景,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重点)
2、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情感,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重点)
3、品味戏剧语言,理解文中的修辞和象征手法。(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执笔人】
【备课时间】2月2日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时目标
学习评价
学习活动
目标检测
新课导入:在中国,屈原可谓家喻户晓。但先秦文献没有说到屈原,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最可靠的文献资料。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直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司马迁是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着的感情。他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等传记的地方。
整体感知:
目标导学一: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年~1978年)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曾经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他本人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
写作背景:这是一部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虽然只写了屈原一天的生活经历,却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这篇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溢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体知识,整体感知
文体知识: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字词积累:
国殇(shānɡ)
波澜(
lán)
诡谲(ɡuǐ
jué)
污秽(
huì)
鞭挞(tà)
睥睨(pì
nì)
犀利(
xī)
踌躇(
chóu
chú)
镗镗鞳鞳(tānɡ
tà)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
诡谲:狡诈,狡黠。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剧本,说说本剧可以分为几部分?并简要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舞台说明(东皇太一庙之正殿。……诡谲地由右侧登场)交代了场景的布局及人物。
第一部分(靳尚(命卫士乙)你去叫太……郑詹尹走入左侧门):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意旨,密谋欲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三部分(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毁灭,毁灭,毁灭呀!):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板书
分为三部分:
一靳尚(命卫士乙)你去叫太……郑詹尹走入左侧门
二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黑暗烧毁了吧
三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毁灭,毁灭,毁灭呀!
二次备课及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课时目标
学习评价
学习活动
目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
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讲解课文
品味语言:
三、深入探究
四、课堂总结: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目标导学一:体会人物对话的心理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中象征意义
讲解课文:
分角色朗读第一部分,仔细品味靳尚与郑詹尹的对话,回答问题。
靳尚出场一连串的问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刚才我叫人送了一通南后的密令来,你收到了吗?
★罪人怎样处置了?
★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
★(惊异)什么?
展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突出靳尚急于害死屈原的心理。
写靳尚欲害死屈原怕城里的人“愤愤不平”,怕“引起关东诸国的非难”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写靳尚他们的害怕,从侧面突出屈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之高,突出屈原的精神品质之令人敬重。
3、剧中郑詹尹不情愿杀害屈原,认为这是小题大做,你怎样理解他的这种认识?
写郑詹尹的沉默,突出他内心的不情愿,从侧面表现出屈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4、二人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
二人的密谋、对话,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既引出屈原的出场,也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下基础。
5、
反复诵读第二部分屈原的独白,找出作者描写的事物,体会他们的象征意义,说说独白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感情。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革新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对社会的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有形的长剑象征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为国为民的坚定信念。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6、找出第三部分中作者提到的事物,说说他们象征了什么。
“东皇太一”“云中君”象征人世间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阶级。
“土偶木梗”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东君”“大司命”“少司命”象征欺骗民众的反动势力的帮凶。
“湘君、湘夫人”象征那些悲观论者。
7、诗人为了获得光明发出怎样的呼唤?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高呼:“土偶木梗”“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因为他们身居高位,却没有什么“德能”“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浩然正气。
品味语言: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
拟人、呼告、反复的修辞表现出他对黑暗世界的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
2.“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
排比写出了诗人对风的呼唤,这也是诗人充满矛盾的内心独白。连用三个“不能”,强调了现实的残酷与统治者的麻木,也体现了屈原心中的无奈与痛苦。
3、“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拟人修辞表达了屈原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这不仅不是逃避现实,而且恰恰表现了屈原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4.“炸裂呀!
我的身体……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呼告、比喻、反复修辞表明主人公摧毁一切邪恶势力的决心,也表现了他为追求光明而勇敢献身的精神。
5.“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
倒装句,强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渴求。
完成课堂问题讨论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
深入探究:
学完课文后,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谈谈你的理解。
屈原是一个坚持理想的人,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人;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他的与忠君联系在一起,且他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把自已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国家的引路人自居。
课堂小结:
本文主要描写了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他对黑暗世界的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现了他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板书
第一部分:
奸臣——密谋毒死屈原——处心积虑,凶残毒辣
第二部分:
风——唤醒沉睡的一切与与黑光
雷——迎来无限的自由暗明
电——劈开坚固的黑暗
(带来光明,打破黑暗)
第三部分:
东皇太一、云中君
东君、大司命、少司命
湘君、湘夫人
(欺民惑众,昏庸腐朽)
课后作业
1.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尝试与小组进行表演。
2.课外阅读屈原《九歌》。
二次备课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