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升格第六讲——如何深化立意
在和作文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时不时会听到“立意”这两个字。所谓的“立意”就是指一篇作文的中心主旨,也就是这篇作文表达出来的思想和精神。立意有高下之分,立意深刻的作文往往能够在立意一般的作文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立意有多少个层次,什么样的立意才能称得上是深刻、新颖。
【立意金字塔 】
我们可以将立意从低到高分为6个层次:
其中,“自我”和“家庭”层次是最多人写的,也是最容易写的,但也是最普通的。在考场作文中总是能发现,几十篇的文章里,清一色都是写考试、学习、做习题、练钢琴、体训、跑800米、妈妈爱我、爷爷爱我。看第一篇的时候,觉得写出了真情实感,还不错,读完所有的文章,已经麻木,心里只剩下一个印象:千篇一律。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阅卷的时候,阅卷老师面对的是上万份作文,如果你的作文只是在写“自我”和“家庭”,那么就会淹没在这重复平凡的“千篇”之中。审美疲劳的阅卷老师只能带着一丝厌倦的心理,在你的试卷下打下一个平淡的分数。
再来假想一下,如果在所有的人都只是写考试学习做习题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在写妈妈爱我、爸爸爱我、爷爷爱我、奶奶爱我的时候,你关心社会,你回望历史,你聚焦国家的命运,那么一定会脱颖而出,远超众人。
记录自己的小确幸,描写身边的小美好,只要真实,只要表达了真情,固然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但有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眼光从自己身上移开,去看到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呢?
看看社会上为我们默默付出的人吧,医生、警察、清洁工人、外卖小哥,他们都在为我们的幸福生活而付出。
看看自然界的自由而美好的小生命吧,一朵小花,一根小草,一段枯木,一只小虫,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
回眸看看历史的画卷吧,时间的车轮虽然已经滚滚而逝,历史上的人们虽然已经化为黄土,但他们也曾活过,也曾爱过,也曾追求过,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其实也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迪和思考。
关注我们所处的国家的命运吧,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想想她曾走过多长的路,想想她曾受过多少的苦难,想想她那涅槃重生的姿态,想想她如今有着怎样的发展。
当我们开始眺望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那么,就试着在作文里书写和描绘这个广阔的世界吧。
【如何运用立意金字塔】
面对一个题目,我们可以在草稿纸上将这6个立意关键词列出来,然后思考如何结合题目。
我们结合一个具体的题目来操练一下,就拿2019年扬州市的中考作文题目《顶出一个春天》来说,看看是不是能够按照“立意金字塔”,列出6种高低不同的立意?
一、自我:
“我”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懈奋斗,获得了考试的成功,顶出了学业的春天。
二、家庭:
爸爸通过艰辛的劳动和无私的付出,使我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为我顶出了充满爱意和温暖的春天。
三、自然:
毛毛虫通过痛苦的蜕变,最终成长为一只美丽的蝴蝶,顶出了生命的春天。
四、社会:
医学科研人员通过漫长的研究和探索,克服了一切的困难,研制出了治病的药物,为人们顶出了一个充满健康和快乐的春天。
五、历史:
历史上谭嗣同、孙中山、林觉民等人,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一心只为开创一个更加自由、更加平等、更加幸福的理想社会,他们用生命和热血,顶出了历史画卷里的春天。
六、国家:
延绵数千年的中国,历经沧桑却坚韧如初,始终奔跑在真如铁的雄关漫道上,不断地点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火炬,顶出了属于一个国家的美好春天。
在这6个立意中,“自我”和“家庭”,都属于“小我”的范围;而自然、社会、历史、国家,则体现出了“大我”。如果能够做到后四种立意,就会显得格局宏大,视野开阔,自然也会与众不同、脱颖而出了。
【以小见大法】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处处都蕴藏着哲理和奥妙,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必须在“小”的瞬间、画面、事情和“大”的道理、感悟、情怀之间,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契合点。
具体怎么样去找到“小”与“大”之间的契合点,怎么样“以小见大”呢?
席慕蓉在《贝壳》中通过描写贝壳的精致和美丽,进而揭示出要珍惜时间的人生道理,要努力让自己的人生留下有意义的痕迹;茅盾在《白杨礼赞》中,也由西北高原上平凡的白杨树联想到抗战军民及其精神。
我们呢?我们怎样做到“以小见大”?
我们可以在拾到一片落叶时,就去探寻它背后深藏着的春去秋来的永恒规律;
我们可以在看到一座高楼时,就去回眸国家的发展与历史的变迁;
我们可以在看到一群修路工人时;就去领悟正是他们的双手推动社会的车轮滚滚前进。
名家有名家的“以小见大”,我们有我们的“以小见大”。
具体来说,要做到“以小见大”,你可以试试这样的联想:
1. 由物联想到人;
2. 由“个体的人”联想到“群体的人”;
3. 由“自己的经历”联想到整个社会的进程;
4. 由现在的事联想到历史与未来;
5. 对于有特定爱好的同学来说,还可以进行哲学方面的联想。
以“窗”这个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举例
1.由物联想到人
“窗”是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沟通的渠道。那么,沟通人的内心世界与人的外在世界的渠道是什么呢?我们发现,是人的各种感官知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官就是人的“窗户”,我们通过它们,跟外在世界进行交互。这是由物到人的联想。
2.由“个体人”的窗到“群体人”的窗
我们会发现,城里的孩子相比于农村的孩子,看到的、听到的、吃到的……都比他们要更多一些。也就是说,城里孩子的“窗”,比农村孩子的“窗”要更大,透过“窗”看到的世界,也更大。“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他们的“窗”是什么呢?也许就只有电视和收音机了吧。透过这些媒介,他们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3.由“自己的经历”联想到整个社会的进程
不少人会选择在重阳节回老家祭祖,这时候会发现,老房子已经装上了铝合金窗。但其实多年前,这扇窗还只是一扇木窗,一扇被蠹虫腐蚀得坑坑洼洼的,无比脆弱的木窗。因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扇窗木窗就被换成了高档、气派、锃光瓦亮的铝合金窗。由此就联想到:一扇小小的窗,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历程。
4.由现在的事联想到历史与未来
倚在老房子的窗前,不但可以想到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还想到了李商隐。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那天晚上,他或许也是倚在窗边,忽然思念起远在长安的妻子。于是,他挥笔写下《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人倚在窗边的李商隐,忽然期待起他与妻子两人倚在窗边的时刻。窗,是否总会带给人一种美好的联想呢?
5.“窗”对于爱好哲学的纸条君来说有什么意义
倚在窗边,纸或许还能想到,一句特别有哲理的话——“上帝关上一扇门时,就会为你开一扇窗”。凡事要思辨地去看,不能只看到了一面,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以上所说的,就是所谓的“以小见大”——从眼前的“小”走向遥远的“大”。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赏析运用了“以小见大”深化立意的范文吧~
【范文1】
一条鱼的价值
??那年他11岁,一有机会总爱去湖心小岛上的船坞前钓鱼。他家在岛上有所美丽的小房子。
??在鲈鱼钓竿开禁前一天的傍晚,他和妈妈又早早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一次次甩向湖心,在落日余晖下泛起一圈圈色彩斑斓的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景色十分美丽动人。
??忽然,钓竿的另一头倍感沉重起来。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急忙收起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熟练地操作,十分惬意、欣慰。
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这是一条鲈鱼。
母亲和儿子紧盯着这条漂亮的大鱼看呆了。月光下,美丽的鱼鳃一吐一纳地翕动着。妈妈按亮小电筒看看表,正是晚上10点——但距允许钓猎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你得把它放回去,儿子。”母亲说。“妈妈!”孩子哭了。
“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再也没有这样大的鱼了。”孩子仍然感伤不已。
他环视湖的四周,月光下,还看不到一个渔艇或钓鱼人。他又看看母亲。虽然没人看见他们,也没人知道这事,但他从母亲那平时温和慈祥而现在却十分坚决的脸色中知道决定是无可更改的。他只好慢慢解开大鱼嘴上的鱼钩,把它放了生。暗夜里那鲈鱼抖动庞大的身躯慢慢扎向黑色的湖水深处,渐渐消失。
孩子回想刚才钓上大鱼时兴高采烈的情景,就像做了一场梦。
这是34年前的事了,今天那孩子已经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建筑师了。母亲的小房,还在那个湖心岛上,他还经常到那里钓鱼。
他说得对,他再也没钓到很久前那个夜晚钓上的那样漂亮的大鱼了,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以后的生活中他碰到过许多类似于那一晚的问题,但从来没有因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有损公德。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仍然能借取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就斐然。他至今怀念母亲那一夜对他的教诲,并常常对他的儿子和女儿讲述起这件平常而又动人的小事。
【类文迁移】
在路上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题记
那一天,风雨交加。
天空灰蒙蒙的,倾盆的大雨如同猛兽一样席卷了大地,小小的雨伞并不能为我挡住大雨。在雨中行走了一会儿,裤脚和鞋子便都浸湿了。打伞的行人都握紧了手中的雨伞,快步朝前行走着。
此时,街上的来往车辆也很稀少。我走在补课回家的路上,没想到遭此“厄运”。幸亏我带了雨伞,否则要浑身湿透了。走着走着,前方是一个十字路口,红灯亮着——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个红灯得持续两分钟!
两分钟啊,在风雨中站着,得有多煎熬?或许正因为如此吧,不少人顶风冒雨地朝前走,完全不理会明晃晃的红灯。
“要不……既然车辆少,我也赶紧闯了红灯回家吧,想必也不会出事。”我这么想着,加快了脚步,超越了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小哥,想赶上前面正在横穿马路的那一群人。
一步、两步,我来到了红绿灯前,此时反而没先前那样果断了,在遵纪守法的道德与个人的便利的选择面前,我怔住了。
此时我身边出现了一个老爷爷,他佝偻着腰,被风吹得有些摇晃,却坚定地停在了人行道前,抬头紧盯着指示灯,就像一尊沉默的雕像。
我有些惊讶,之前的“天平”这时有些向“道德”倾斜了。
突然,一阵狂风吹来,把我们的伞全都吹得反翘起来,雨点全部都打在身上,镜片也模糊起来,这回是真的湿透了!会感冒的吧?我想把伞弄好后赶紧回家……抬头一看,竟发现老爷爷依旧那样站着,尽管被风吹得有些站不稳,却依旧站立在原地,等待着指示灯变绿。
老爷爷身型矮小,还不到我的肩头,而我却觉得自己在仰望他,他就像一个引路人,即使我基本上浑身湿透,即使天气非常恶劣,我也会跟随他将“这条路”走到底!一旦下了决心,竟没有了先前烦躁,心里宁静一片。在这个大雨滂沱的夜晚,我品味到了不一样的成长。
从那以后,每当我想要放弃自己的主见盲从大流时,每当我在道德和规则的边缘徘徊时,那夜的红灯就会在我心底蓦然亮起,那天的老人目光灼灼地望向我,督促我作出最正确的选择。
【范文2】
秋叶之静美
我们应该停下脚步观望这一场生命之宴。
一片泛黄又僵硬的树叶翩斑飘落,萧瑟的秋风在沁人心脾之中还带着一丝落寞,肃穆的世界泪眼婆娑。
“阿爸,树叶的生命为什么那么短?”我带着沮丧的心情走到了家,惆怅不已。阿爸沉默不语,先是用吃惊的目光看向我,发现我垂头丧气的样子,便眉头紧锁地问“问这个干嘛,你也学你妈那么多愁善感啦?”“没有,看到这个路上,人们总是马不停蹄地赶着事情,树叶落了一地,没人发现,也没人停下……”
秋霜将至,归雁南飞,秋叶依旧躺在土壤怀里,一片一片地送往大树的怀抱,这时的它傲骨铮铮英姿飒爽的姿态向你诉说既情愿又眷恋。
当我再一次走到这挂满了金色秋叶的小道时,它们不但没有溃退,而且甘于化作春泥,正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保留的芬香将永远流传于人间。
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树枝上的嫩叶又一次崭露头角,树叶不再是那副疮痍满目的模样,反之,它像蜕去外骨骼的崭新面貌,像破茧成蝶的惊艳。
而这一切,阿爸给了我答案“人若一生,叶若一秋,它们始于根,归于根。今时的崴蕤绸密的绿叶,是曾经秋叶生命的延续,四季更迭,这就是生命,这就是自然。正因为有限,才使它如此重要”我与阿爸一起散步在这条路上,溢于言表的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
生命就是一场盛宴,我们盛装赴宴来到这个世界,再短,哪怕朝不见星辰,暮不见晚霞的短暂,我们也要努力焕发出生命的勃勃生机。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的这句或许是对生命的最好诠释吧。
【类文迁移】
秋叶飘落
一阵轻风拂过,吹引着地上的叶子“沙沙”的翻滚了几圈,之后又沉寂在了干硬的土地上……
倚在窗前,痴痴的望着被秋折磨的只剩零星几片叶子的枝干,水分已被层层剥削,唯一留下的,便是黑而粗糙的干与垂垂欲落的叶,它们的生机已被秋消耗殆尽,它们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我的心不禁为此叹息,不只是为这“任秋宰割”的树,也为那寥寥短暂一生,最终只得“向大地称臣”的叶。我暗自嘲笑,呵,生命不过如此,最终也只是被他人剥削,随波逐流罢了。不屑的低下头,拿起了手机,余光中却仿佛发现有什么摇摇欲坠。
又是一阵强风,强行掠夺着树叶,发出“哗啦哗啦”的战斗声,我抬起头,见又是一瀑的落叶,微微摇了摇头,呼了囗气,呆滞的目光里忽然闪过一点光彩,我似乎看到了刚刚一直在我余光中晃荡的小东西,原来也是一片枯黄的叶,它虽在秋风中无法屹立不动,但它却以它的执着,倔强的挂在枝干之间。
跑到那棵大树之下,稀疏的叶子已无法遮挡阳光,或者说这寒风瑟瑟的秋天阳光也已无需大树的遮挡,抬头,静静观察着那片倔强的树叶——在缺少了水分之后显得有些蜷曲,枯黄,似乎已经不起大风大浪,但脉络舒展至叶片的边缘,尽显着生命的沧桑,它虽无言,但却牵动了我的心。蹲下身来,捡起了一片地上的叶子,脉络延伸至叶片边缘,展现着它曾经历的风雨,曾带来的绿茵,而地上的一片片叶子,它们渐渐的腐入土壤,又为下一个春天带去了养料,这对于它们来说,或许不仅是一种解脱,更是一种奉献。
此刻,我想起了鲁迅先生曾说“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依旧活着。”或许人的一生并不是长久才最好,而是对于这个世界所做出的奉献,正如同一片片树叶,它们在树上为人们遮风挡雨,在秋风吹落之后,它们为下一个春天的繁荫提供养料。
一阵秋风再次吹过,那片树叶悠悠的落到了地上,我将它与其他树叶放在了一起。从此,一颗种子在我的心里缓缓生长,等待花开。
【小试牛刀】
在小说《灯》中,父亲是一盏灯,陪伴小伟踏实前行。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灯”:书籍是一盏灯,引领我们走进智慧的殿堂;爱心是一盏灯,照亮我们温馨和谐的家园;有时,失败和挫折也可以是一盏灯,为我们拨开迷雾,指引方向……
请以“________是一盏灯”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选材:
立意: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