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 15.《子夜·吴老太爷进城》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 15.《子夜·吴老太爷进城》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5 22:0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吴老太爷进城
【教学目标】
分析环境描写,剖析吴老太爷心理变化及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分析,挖掘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1、剖析吴老太爷心理变化及人物形象。
2、通过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分析,挖掘小说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预习】
认真阅读课文
2、认真看《同步解析》P108—P110的内容。
3、围绕“吴老太爷”用一句话概括节选部分主要内容(要求25个字以内)
【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夜上海》MV
一、导入
这是一首老歌,它让你想到了什么? (老上海的风花雪月、歌舞升平、灯红酒绿)。老上海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先来看故都北京的模样(看图片),这是30年代的北京。(看图片)这是30年代的上海(哇!30年代就这样繁华啊),对比之下,我们会发现上海更像是一个大都市。所以,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上海,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上海,因为那里是地狱。吴老太爷进城是去了天堂,还是地狱呢?地狱。Why?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首先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板书自己预习作业的答案。(写完后找一个同学评价两个答案)
检查预习
围绕“吴老太爷”用一句话概括节选部分主要内容。(要求25个字以内)
吴老太爷坐汽车回公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他是怎么去的呢?是搭的11号车还是坐的小汽车? 小汽车)
(吴老太爷在汽车上看到、听到了什么?对上海印象如何?身心有何感受呢?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文,完成ppt上的表格)
二、自主学习
1、吴老太爷在汽车上看到、听到了什么?对上海印象如何?身心有何感受呢?找到相应句子具体分析。
(先找找吴老太爷看上海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1、5、6、11、12、13、14、26、28)
①快节奏
“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汽车是旋风般向前进。”
②嘈杂不堪
“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
“匆忙地杂乱地交流着各色各样的车子。”
③繁华奢侈、高楼林立
“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平地拔地的路灯杆,无穷无尽”。
吴公馆的繁华奢侈
“一所大洋房的两扇乌油大铁门霍地荡开”“花园里的柏油路”“黑森森的树木夹在柏油路两旁,三三两两的电灯在树阴间闪烁”
④光怪陆离(形状奇怪,色彩复杂)
“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着怪眼睛”
“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
“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的”
⑤放纵、堕落、伤风败俗
“淡蓝色的薄纱紧裹着他的壮健的身体,一对丰满的乳房很显明地突出来,袖口缩在臂弯以上,露出雪白的半只臂膊。”
“一位半裸体似的只穿着亮纱坎肩,连肌肤都看得分明的时装少妇,、、、、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只白腿”
“红红绿绿的耀着肉光的男人女人的海”。
身心感受:胆战心惊、头晕目眩、神经迷惘、出现幻觉,对上海充满厌恶和抵触情绪————强烈的不适感
第1段:动作暗示心理——胆战心惊、头晕目眩
如:排山倒海般“扑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全身都“抖”了,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准对”……景物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如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
第6、12段 神经迷惘 说不出的厌恶
“猛睁开了眼睛”
“都像有鬼赶在屁股后似的跌跌撞撞地快跑”
“一种说不出的厌恶,突然塞满了吴老太爷的心胸。”(心理描写)
“万恶淫为首”这句话像鼓槌一般打得吴老太爷全身发抖。
“心卜地一下狂跳,就像爆裂了似的再也不动,喉间是火辣辣的,好像塞进了一大把的辣椒”
小结:环境的反复渲染和心理的深入刻画,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吴老太爷。
2、吴老太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特征+身份)
吴老太爷是一个愚昧、保守、跟不上时代潮流、脆弱的封建遗老形象。
四、合作探究
吴老太爷只是《子夜》中的一个很小的人物,作者把他的活动安排在第一章有何用意?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活动环境。
有人说: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小说,只有人名是假的。党历史渐行渐远的时候,我们翻开一部小说,就翻开了一段历史。
②渲染故事的紧张气氛,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孔乙己)环境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做了铺垫。
③引出主要人物吴荪甫以及他的社会网络,上海的各个阶层。
④暗示小说主题,充满了象征意味。
封建遗老难以适应现代文明。
课文中的现代文明体现在哪里呢?
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平地拔立的路灯杆,发疯飞跑的汽车……
那这些东西是我们中国固有的吗?No! 全是西洋货!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会有不适应。何况是一个谨守封建伦理道德的老太爷。我想老太爷要是身体没有瘫痪的话,早从车里跳出来,逃了。
哎,真是个可怜的小老头啊!
看来,吴荪甫把老太爷接到上海这个“天堂”来“享福”,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在满街“怪兽”声、光、电的折磨下,在老太爷身上还将发生什么事呢?最终他在上海安定下来了吗?(死了)。(真可怜,他一到儿子家就over了。)
五、拓展延伸
是否每一个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都如这个小老头一样难以适应呢?在文学中、生活中你看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他们让你想到了什么呢?
文学形象:陈奂生、刘姥姥
显然,进城的陈奂生和刘姥姥都是很愉悦的。为什么他们的反应和吴老太爷不一样?
①身份不同,所处阶级不同,导致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不一样。官本位、等级和特权意识。
②面对的城市属性不一样。虽同是进入城市。刘姥姥和陈奂生所进的城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他的价值体系与乡村是一样的。都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华夏文明,而吴老太爷所去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价值体系是完全不一样的。
联系现实
许多在城里生活工作的年轻人都希望接自己的父辈来城里享福。那么,父母们认为到城里是去了“天堂”还是“地狱”呢?
天堂:现代化的城市交通发达、医疗设施齐备、医疗水平更高、娱乐方式更多(坝坝舞)
地狱:受乡村传统养育的他们在观念意识里被土地牢牢地包裹着。
依赖土地(缺乏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天地人伦的脉脉温情(感情淡漠)
熟知的农村田园式社会,更要归属感和安全感
强调地缘和血缘;不愿背井离乡,乐于做小国寡民
都市文明引发了人们内心所藏的污浊和兽性,充斥着病态的情欲、物欲。
其实,不管是现代文明还是传统文化,都有其好的一面,有其劣势,所以,面对两种文明的冲突时,我们要实行鲁迅的“拿来主义”。
或许,吴老太爷作为旧时代的符号要不可避免地被历史的洪流淹没,但他却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探讨两个问题:
如何去传承与发展农耕文化?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
《陈焕生进城》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他饿了,摸摸袋里还剩一块僵饼,拿出来啃了一口,看见了热水瓶,便去倒一杯开水和着饼吃。回头看刚才坐的皮凳,竟没有瘪,便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坏,才相信果然是好家伙。便安心坐着啃饼,觉得很舒服,头脑清爽,热度退尽了,分明是刚才出了一身大汗的功劳。他是个看得穿的人,这时就有了兴头,想道:“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啃完饼,想想又肉痛起来,究竟是五元钱哪!
《刘姥姥进大观园》
凤姐便拉过刘姥姥,笑道:“让我打扮你。”说着,将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刘姥姥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的成了个老妖精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