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 11.《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 11.《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5 22:0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呼兰河传》节选之《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工具:多媒体、PPT
教学资源:《呼兰河传》备课资料之“民国四大才女”
【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前五个单元的中国小说,对阅读小说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文本意识还不强,尤其是分析人物形象时往往脱离相关文本,随意扣”帽子“,用套语。在文本分析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2、学生对萧红了解不够,仅仅从选修教材《中外名人传记选读》中知道她写了《回忆鲁迅先生》,其他的几乎为空白。
3、学生对落后习俗的评价可能存在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加强理解,科学传承。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探究以“我”作为叙述视角的好处;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探究小说叙述的视角及其作用。
2、难点:理解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四、教学方法:对话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疑激趣:猜猜:她是谁?
1“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2、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3、她与张爱玲一起被称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
4、鲁迅和她是忘年之交,还称赞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活动二:了解作家作品
1、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1935年,表了成名作长篇小说《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 ?
(1)1911-1931:逃婚离家,与王恩甲同居,怀孕却被抛弃
(逃婚离家受骗之痛)
(2)1932-1938:写作投稿,结识萧军,共同生活,却被殴打
(创作;同居被弃之悲) 
(3)1938-1940:寂寞苦闷,与端木蕻良结婚,被冷漠
(结婚被冷落之伤)   
(4)1940-1942:完成《呼兰河传》,患病去世
(寻求保护之愿)  
2、《呼兰河传》:《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它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阅读课本的导读部分)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的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课文节选部分是小说中的第五章,关于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不幸遭遇。
活动三:探究文本——阅读教材节选部分《小团圆媳妇之死》,思考:
(一)小说以“我”为视角看到了哪些人,哪些事?(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进行概括。)
——师生共同探究后,教师明确: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有二伯、老厨子以周围的人;众人给小团圆媳妇洗热水澡。? ?
(二)在“我”的眼中,小团圆媳妇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结合教材文本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后,教师明确:
P73,“黑乎乎的,笑呵呵”;“她没有病,她好好的”? ? ? ?
P73,“她的眼睛早就睁着,……于是她又起来了”;?
P73,“她说着的时候,好像说着别人的一样”;?
P74,“她本来是十二岁”;
P76,“不是的,是用剪刀剪的”;? ? ? ?
P77,“她不是妖怪”
→→健康、活泼、纯真的年仅十二岁的老胡家的小团圆(童养)
(“我”的视角)? ?
(三)探究小团圆媳妇的病。? ?
思考、讨论:小团圆媳妇得了什么病?(教师用PPT补充前文相关内容或将内容印发给学生)
1、课文节选部分:
(1)P73,祖父:“她有病”;
(2)P76,“老胡家那小团圆媳妇一定是个小妖怪”
2、第五章选录: 老厨子站在旁边,用围裙在擦着他满脸的汗珠,他每一说话就乍巴眼睛,从嘴里往外喷着唾沫星。他说:“那看团圆媳妇的人才多呢!粮米铺的二老婆,带着孩子也去了。后院的小麻子也去了,西院老杨家也来了不少的人,都是从墙头上跳过来的。”他说他在井沿上打水看见的。经他这一喧惑,我说:“爷爷,我不吃饭了,我要看团圆媳妇去。”祖父一定让我吃饭,他说吃了饭他带我去。我急得一顿饭也没有吃好。我从来没有看过团圆媳妇,我以为团圆媳妇不知道多么好看呢!越想越觉得一定是很好看的,越着急也越觉得是非特别好看不可。不然,为什么大家都去看呢。不然,为什么母亲也不回来吃饭呢。越想越着急,一定是很好看的节目都看过。若现在就去,还多少看得见一点,若再去晚了,怕是就来不及了。我就催促着祖父。“快吃,快吃,爷爷快吃吧。”那老厨子还在旁边乱讲乱说,祖父间或问他一两句。祖父一放下饭碗,连点一袋烟我也不让他点,拉着他就往西南墙角那边走。一边走,一边心里后悔,眼看着一些看热闹的人都回来了。为什么一定要等祖父呢?不会一个人早就跑着来吗?何况又觉得我躺在草棵子里就已经听见这边有了动静了。真是越想越后悔,这事情都闹了一个下半天了,一定是好看的都过去了,一定是来晚了。
白来了,什么也看不见了,在草棵子听到了这边说笑,为什么不就立刻跑来看呢?越想越后悔。自己和自己生气,等到了老胡家的窗前,一听,果然连一点声音也没有了。差一点没有气哭了。等真的进屋一看,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母亲,周三奶奶,还有些个不认的人,都在那里,与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没有什么好看的,团圆媳妇在那儿?我也看不见,经人家指指点点的,我才看见了。不是什么媳妇,而是一个小姑娘。我一看就没有兴趣了,拉着爷爷就向外边走,说:“爷爷回家吧。”
等第二天早晨她出来倒洗脸水的时候,我看见她了。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们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膝间了。她脸长得黑忽忽的,笑呵呵的。院子里的人,看过老胡家的团圆媳妇之后,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不过都说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了。周三奶奶说:“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隔院的杨老太太说:“那才不怕羞呢!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周三奶奶又说:“哟哟!我可没见过,别说还是一个团圆媳妇,就说一进门就姓了人家的姓,也得头两天看看人家的脸色。哟哟!那么大的姑娘。她今年十几岁啦?”“听说十四岁么!”“十四岁会长得那么高,一定是瞒岁数。”“可别说呀!也有早长的。”“可是他们家可怎么睡呢?”“可不是,老少三辈,就三铺小炕……”这是杨老太太扒在墙头上和周三奶奶讲的。至于我家里,母亲也说那团圆媳妇不像个团圆媳妇。老厨子说:“没见过,大模大样的,两个眼睛骨碌骨碌地转。”有二伯说:“介(这)年头是啥年头呢,团圆媳妇也不像个团圆媳妇了。”
师生围绕文段中的“太大方”来分析:
(1)周三奶奶说:“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 (不害羞)??
(2)隔院的杨老太太说:“那才不怕羞呢!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 ? (不拘束——不明礼节)?
(3)周三奶奶又说:“哟哟!我可没见过,别说还是一个团圆媳妇,就说一进门就姓了人家的姓,也得头两天看看人家的脸色。(不懂规矩)????
→→小团圆媳妇是一个不符合当地团圆媳妇标准的媳妇 ?
(成人的视角) ? ?
(四)探究小团圆媳妇的死。? ? ? ? ?
1、她生“病”时,“我”看到她婆婆以及她周围的人做了什么?? ?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教师明确:??
婆婆:用破棉把她蒙起来——又把她蒙起来——把她的衣服撕掉了——团圆媳妇的婆婆一边烧着还一边后悔,若早知道没有什么看热闹的人,那又何必给这扎彩人穿上真衣裳……心里又悔又恨 ——说这团圆媳妇一定是妖怪? ?
众人:(1)“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
(2)“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开了眼界,见了世面。”? ?
(3)“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心里都满是秘密。”? ?
(4)“她们围拢上去,看看有死没有?”?
(5)“家家户户都睡得沉实实的。”? ?
(6)“吃了饭才回来……又慢又得意……好像他们两个是过年回来的。”?
六、课后思考:? ? ?
1、小团圆媳妇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2、你从小团圆媳妇的悲剧中读出了什么?? ?
板书设计:
(老胡家的童养媳)活泼、纯真、健康
不害羞
太大方 不拘束 “不像个团圆媳妇”
不懂规矩 (不合团圆媳妇的标准)

治 病



【教学反思】
1、预习时,没有给学生提示,备课时预测学生对“小团圆媳妇生了什么病“这一问题可能会感到困惑,故而在教学设计时补充了”第五章'的相关内容,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补充内容中的“太大方”这一关键词来探究小团圆媳妇“病”在何处,从而理解小说的主旨。
2、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由“笑呵呵”得出结论:小团圆媳妇是个乐观的人。教学时引导学生围绕”乐观“一词是否准确开展讨论,辨析了”乐观“与”活泼“”纯真“之别,再结合文本选择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人物形象,这一步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3、将“你从小团圆媳妇的悲剧中读出了什么”这一问题的探讨作为课后的思考题,也作为下堂课的研讨重点。
1
同课章节目录